邱華棟
作為魯迅文學院曾經的常務副院長,著名作家邱華棟絕對算得上年少成名:不僅18歲就出版小說集,還被武漢大學中文系破格錄取。但向來是帶著嚴肅文學、文藝批評出現在讀者面前的他,其實還有另外一面。練過武術的他,把心裡從未磨滅過的俠義精神寫了自己的新書——短篇小說集《十俠》。
《十俠》
相比傳統常規的武俠小說,邱華棟帶來的《十俠》的特別之處,在於它將俠客們置身於著名的歷史事件中,藉此梳理出了中華民族綿延兩千多年的俠義精神脈絡。既然叫《十俠》,其中的故事自然就有十個,包括了《擊衣》《聽功》《繩技》等,集中講述了十位各具特點的俠客的故事。
《擊衣》寫的是春秋晚期刺客豫讓的故事;《龜息》以秦代為背景;《易容》則從王莽新朝的覆滅敷衍出來;《刀銘》取材於《後漢書》,寫東漢;《琴斷》重寫了魏晉名士嵇康的故事;《聽功》以唐太宗李世民換立太子事件作為敘述的線索,取材自《舊唐書》;《畫隱》來到了宋徽宗時期,寫的是一個關於畫的故事;《辯道》和蒙元時期忽必烈召開的一次佛、道兩家辯論有關;《繩技》想像了建文帝敗於燕王朱棣後究竟下落如何;《劍笈》的背景則是乾隆皇帝讓紀曉嵐編修《四庫全書》,部分情節取材自《古今怪異集成》。在邱華棟看來,把刺客和俠士放在著名的歷史事件中,想像歷史的細節,最主要是希望賦予人物溫度,復活俠義精神。
新書發布會上,邱華棟真表演了一段武術
「我小時候練過幾年武術。在我於新疆昌吉州二中讀書的六年時間裡,同時也在州業餘體校二中武術隊參加武術訓練。」接受採訪時,邱華棟笑著回憶,自己這段經歷是為讀者鮮知的。更有意思的是,他當年的語文老師黃加震就是武術隊的總教練。「我初一開始就跟他練武術,學寫作文,我的作文也經常一百分,武術練得好像還可以,不算最好。」
邱華棟表示,當年雖然只是課餘訓練,但每日早晚兩個時段的高強度訓練加起來也有三四個小時,現在想起來還是覺得很辛苦的。「從蹲馬步的基本功開始練起,到練組合拳,再到學習長拳、南拳、通背拳套路;器械裡面,刀、槍、劍、繩鏢我都練過。」邱華棟說,上了高中後,自己又練了拳擊和散打。直到去武漢讀了大學,練武才放下了。不僅如此,邱華棟回憶,自己年少時也讀金庸、古龍、梁羽生的作品,並來了勁頭在十五歲時寫過一部武俠小說,還是一個小長篇,只是最終沒有成功。而《十俠》的誕生也和他讀了不少正史、野史、軼聞雜記、漢魏筆記、唐傳奇、宋代話本、明清俠義小說,加上當年的興趣有關。
邱華棟說,不能忽視的是俠義精神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在當代它依然有著很大的意義。「比如前段時間,一個英國領事在重慶跳進水裡救起了一個中國女孩,這就是俠義在當代的重現。」邱華棟坦言,《十俠》裡的故事可以說是自己的十個小寶寶,每個自己都喜歡,「它在我自己的創作履歷裡邊,算是很有意思的,也希望讀者喜歡。」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裘晉奕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