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書評•品讀|讓個體經驗成為人類情感的歸宿——評賈淺淺詩集...

2020-11-28 四川在線

杜陽林/文

賈淺淺在詩集《椰子裡的內陸湖》後記中,誠實地表達了她於詩歌寫作的探索之路:「剛開始寫詩的時候是激情推動著我,內心翻江倒海,而急急落在紙上冥思苦想的也許只有一兩句,或是靈光乍現的一兩個字,便不知如何收場,停頓在那裡的字句,只得躑躅不前互相取暖。直到第二本集子,才感覺它真正成為了我內在時間的祭品。每當我觸摸它,會再次感覺它真正成為了我內在時間的祭品。」


賈淺淺所描述的,是很多詩人都無法規避的惶惑與困境,她是一個富有充沛情感、敏銳藝術想像力,以及擁有嫻熟文字表達能力的寫作者,即便天然資源如此豐富,她一開始面對詩歌寫作,也是充滿了「躑躅不前」的艱難,激情燃燒,靈思迭湧,她卻沒有即刻產生相應的信心,去應對井噴一般的創作。不過審慎與自省,是寫作者堅實的手杖,能讓人腳步走得更遠,去往更遼闊的地方。邁過這一混沌階段的賈淺淺,達到了新的境界,正如同她所說,終於能感知詩歌成為了「內在時間的祭品」。

一個詩人的藝術求索之路,通過自覺的煉造和升華,從內而外地發散出珠貝一般的光芒,它不再是個人茫然無狀的自說自話,而是通過高度的藝術提純,走向人類普遍情感的觸發點,甚至成為大眾情感的主體和歸宿。從個體經驗到普遍情感,是詩人從外向內的挖掘,又是從內向外的綻放,賈淺淺在詩集《椰子裡的內陸湖》裡,可喜地表達了這一「轉型」特點。

生於大時代,詩人絕非「沒有立場的其他人」

生活是詩,俯仰皆是,一個天生的詩人,能進退自如地從生活中提取詩意,再將她的感受,毫無陌生和隔閡感地告知讀者,一一傾訴。賈淺淺曾說過:「我們的寫作應該追求一種原發性和原生性的詩思,讓我們的美學敏感和藝術修辭,去引導讀者共同認知生活與存在的本質。」閱讀她的詩集,讀者會發現她的「氣脈」與時代始終是相通的,她的詩歌寫作,基於縱深的歷史厚重感之上,絕不是脫離現實的蒼白歌吟。

如賈淺淺在《上墳》一詩中,這樣寫道:一條筆直的高速公路/橫穿了整個村子與祖墳/清明或是下葬時節/那些披麻戴孝,浩浩蕩蕩的隊伍/被一輛又一輛/呼嘯而過的汽車衝斷/號啕的哭聲/也被汽車拽走/像一盤剛被夾起的拔絲山藥/人們繼續舉著這些發硬變脆的哀號/橫穿馬路/把它各自栽種在先人的墳前。

「上墳」給人的第一直觀感覺,是傳統文化的積澱和承續,「清明」、「下葬」,人們披麻戴孝,浩浩蕩蕩而來,悲傷內斂,是為死者沉默或爆發,寄託無限哀思。這是一種古典而莊重的情感,可一旦與隱喻現代的「高速公路」相遇,上墳,便如同一樁生活中的瑣事,無奈地被生生截斷和幹擾,甚至連號啕的哭聲,都被汽車拽走,「像一盤剛被夾起的拔絲山藥」。

詩人在這裡運用了天才般的比喻,始於女詩人特有的細膩和敏感,它找到了「拔絲山藥」這個令人驚嘆的說法,形象生動而且不落窠臼,仿佛那些哭聲,果真絲絲連連,不絕於縷,被粘在路上,重重碾過,又被車輪帶過的勁風用力捲起,如同灰塵一般墜落。在高速公路「橫穿了這個村子和祖墳」的今天,死者的哀默,不得不讓步於生者交通出行的便捷,追趕時間的匆匆車流。

這就像一場荒誕的實驗劇,新舊相遇,生死對仗,慢而凝重的情感在飛速的汽車來去中,變得尖銳,不合時宜。讓人不由得發問:現代文明對於古老儀式,到底是一種無聲的侵略,還是蠻橫的碾壓?詩人並未給出答案,她只是冷靜地站在詩句背後,用近乎清冽的想像,乾脆利落的筆觸,書寫了「當代的上墳情景」。

對時間敏感,精準把握與別致表達

詩歌是一門語言藝術,與繪畫、雕塑、建築這些造型藝術不同,詩歌更多依賴於「時間」,時間是詩歌潛在的永恆主題,包括了歷史的變遷、自然的蝶變、人世的滄桑等。善於把握時間之脈的詩人,像一個出色的音樂家,能以不同的「音質」和「音高」,對於他們所理解的時間,作出其出色的詩意回應,在賈淺淺的寫作中,便能捕捉到時間美妙的痕跡,蹁躚的足印。

賈淺淺《在萬村(之一)》中,開篇寫的是「光」:「光,住在萬村的屋簷/白晝起身粉刷巷道裡的腳印。」這是亙古不變的晨光,又是日日嶄新的光明,用光來喚醒萬村,如同召喚萬物,時間帶著光亮出場,它所照耀的,卻是「蝙蝠一樣的影子/懸掛在斑駁的牆壁上/房屋像老繡片上的針腳/在斷裂、稀疏」。在詩人筆下,時間流露出它格外冷靜的面貌,它所注視與陪伴的,已從過去的蔥鬱走向凋萎,從昔日的繁華走向殘損。詩人句句字字講的都是時間,卻又不提這世間最強大又隱默的主體,仿若一首無字之歌,能讓真正有心的讀者咀嚼和體味,留下內心的沉思和獨白。

作為一個內心異常敏感的詩人,賈淺淺有不少「靈光乍現」的短詩。詩歌的長短,向來豐儉由人,美國詩人龐德膾炙人口的《地鐵車站》不過短短兩行:人群中這些面龐的閃現;溼漉漉黑樹幹上的花瓣。雖然詩歌短小,卻給讀者提供了廣闊的想像空間,被譽為現代詩的經典名作。賈淺淺的《光》,也只有短短三行:2017年5月22日/雨把清晨下成了黃昏/天一下子就老了。

這是賈淺淺在時間上的大膽「穿越」,一場瓢潑大雨,烏雲密集,雨點如鼓,清晨都變成了黃昏,而天也驟然變老。空間景物的變遷,帶來時間上的快速切換,猶如電影的蒙太奇,帶來新鮮的刺激,極強的張力。賈淺淺筆下的「時間」,讀下去,有種空間的宏大感,造物主播弄了一次次摧枯拉朽的變幻,空間位移,時間衝瀉,兩者彼此糾結又獨立,互相浸滲又自持,顯示了無與倫比的魅力。

敘事之書寫,打破文體的藩籬

從傳統來看,中國詩歌有抒情詩的傳統,也有敘事詩的傳統,不過相對而言,敘事詩的傳統更薄弱一些,這也無形中印證了敘事詩比抒情詩更難於操作的特點。

別林斯基說:「敘事詩是關於當時已經完成的事件的客觀的描寫,是藝術家為我們選好最確當的觀點,顯示出一切方面,表現給我們看的一幅圖畫。……敘事詩人躲藏在吸引我們去直觀的事件底背後,是這樣一個人物:沒有他,我們就無法知道已經完成的事件;他甚至不常是一個暗中存在著的人物,他也容許自己發言,講述自己,或至少對於他所描寫的事件發抒意見。」

由此可見,敘事詩的審美構成有兩個因素:事件和敘述人。敘事詩是客體性與主體性的統一,是現實生活與詩人內心世界的統一,是事件與情感的統一。

敘事詩是客觀的外在的詩,在書寫時,如何把握「事件」與「敘述人」之間的平衡,營造完美的詩歌空間,十分考驗詩人的內在修為,失一分則可能偏於技巧,多一分又會情感滿溢,因此,很多詩人視敘事詩為雷區,輕易不肯觸碰,而賈淺淺是毫無羈絆與拘謹的。

不管是她所創造的「Z小姐系列」,還是依託「幹將莫邪」傳說故事書寫的「三篇」——《幹將篇》、《眉間尺篇》、《俠客篇》,賈淺淺的敘事詩,抓住了人物特點的粗線條勾勒和感染,帶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浪漫主義色彩。特別是賈淺淺的敘事詩《她》,深刻描繪了一個在現代都市迷失方向的農村女大學生,寥寥幾筆,猶如水墨丹青,將一個女孩的懦弱和嚮往,短視和迷惘,展現得淋漓盡致,打破了小說、散文、詩歌甚至劇本之間文體的藩籬,賈淺淺以詩歌盛出了「新的故事」,抒情與敘事的有機結合,形成了她筆下敘事詩獨特的藝術規範。

心中有野馬,殺氣騰騰的美麗

一個「天然」的詩人,必定是不受拘束,自由遊弋於詩歌國度的,從某種意義上說,賈淺淺是一個「心中藏有一匹野馬」的女詩人,在詩集《椰子裡的內陸湖》中,也多次遇到她「摘『馬』入詩」的境況。

在《沒有一場可哭的雨》中,賈淺淺書寫「一片樹葉的倒影」,是如何與另一片樹葉相依相偎的:就連風也不能把它們分開/這多麼像草原上,馬兒們相互把頭/靠在對方身上才可以酣睡。這裡的馬兒,是溫柔至極的代名詞,勾頭而睡,緊貼而酣,是一種全然的信任與交付,不留任何餘地的純然。

直接以《黑馬》為題的詩歌,更是將詩人的情感意象,代之以黑馬:它會四處尋找我的愛情的/剩餘部分:它無形的瞳孔裡/奔跑著/我的黑馬。黑馬不僅奔跑在瞳孔裡,靈魂中,也許它還四蹄騰空地奔跑於詩人的情感世界,賈淺淺的詩意時有「瀑布直下三千尺」的暢快淋漓,正如野馬馳騁,斬風劈雨,銳不可擋。

對於馬的偏愛,令詩人一吟再吟。在《馬》中,賈淺淺以恢宏的開場,為她心中的馬,開出了一片自由樂土:雲掰開了一座座山/從峽谷裡、草原上/一匹馬就向我跑來。

野馬向著詩人跑來,也向著讀者而來,它瀟灑地騰躍,揮舞馬鬃,甩動馬尾,它像一陣閃電,劈開了天空的黑暗,帶來了輕快自在的風,這是一種殺氣騰騰的美麗,充滿了生命力,讓激情無所遁形,讓詩意如光茫璀璨。

信手可拈來,諷喻藏在日常的縫隙

現代詩歌的維度多元,不僅有「感人」或「說理」的單一選項,它還可以是有趣的、歡樂的,當它訴諸於幽默、諷刺、笑謔和自嘲時,常常令人眼前一亮。

賈淺淺的詩人身份是「業餘耕作」,她廣為人知的主業是文學系的教授,對於教書育人,她有非同一般的敏銳視角,總是從旁人難以想像之地,去拓展生活中隨處可得的詩意。請看她是怎麼寫「師生互動」的:一廂情願地以為/在第一排/放上若干巧克力/就一定會有學生笑眯眯坐在那裡/像狡猾的獵人/在偽裝自己的捕鼠器。

用「甜蜜的誘惑」來交換「學生笑眯眯地坐在那裡」,賈淺淺徹底消解了為人師者的刻板與端凝,顯得格外風趣活潑,詼諧有趣,她像是一個老道的「獵人」,耐心地設下了「捕鼠器」,等待獵物上鉤。只是這裡的獵人與獵物之間,不存在生死捕獲的慘烈矛盾,只有「師者如頑童」的玩笑張力。

賈淺淺是個保留著童真的女詩人,在她眼裡,世界非常有趣,她像是擁有一個別致的「望遠鏡」,通過這特殊的鏡頭看過去,萬事皆可入詩,且有著別致獨到之處。很多詩人都寫過咖啡館,但像賈淺淺這樣,將「館中人」和「坡上猴」聯繫在一起的,是為鮮見:咖啡館裡所發生的一切/多像山坡上,享受午後陽光的/猴群們/三三兩兩聚在一起/彼此反動對方的皮毛……

女詩人有性別所決定的格外細膩,而一個帶著幾分童心的女詩人,更能接受上天的垂愛,得以世間詩意飽滿的饋贈。賈淺淺無疑是幸福的,得天獨厚的藝術天賦,後天積極的奮進努力,讓她將生活過成了一首詩,在人生旅途中且行且吟,當她將個體經驗冷靜地抽離,凝練地總結,無拘地想像,自在地書寫,自然為讀者奉上一道「詩歌佳餚」,色香味美,令人流連,閱之齒頰留香,久久難以忘卻。

相關焦點

  • 母親節|賈淺淺:夢境(組詩)
    □賈淺淺午後,頭髮裡夾雜著白日夢的碎片我似醒非醒衛生間潺潺的流水聲,我斷定那是媽媽在洗著東西她一生總是對著流水託付自己的心事我努力傾聽,只留下窗簾的呼吸像薄雪之下的幼芽,我又被夢境覆蓋我再次聽到,媽媽在叫著我的名字地板光亮,我扎著小辮像上帝在為萬物命名時的表情母獅嘴裡輕輕叼著的幼崽我甚至一瞬間看見另一個自己爬了起來去呼應她,但最終又滑倒在夢裡
  • 品讀|太陽河放歌與掬水望月——吳重生詩集《捕星錄》閱讀筆記
    這本書最適合什麼季節閱讀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在盛夏讀這本書是別有幾番意趣的,因為這本書一方面向我們展示的是情感的熱辣和情趣的飽滿,另一方面又給我們展示詩情的優雅閒適和自在。自然還有難忘的,勾魂的,藏不住掖不住的,多數讀者在讀作家和詩人的作品之前,已經學會了讀心術,但是我還是沒有學會,以至於我在讀書的時候,經常性地誤讀作品和作者,經常犯的毛病就是斷章取義。
  • 編輯人語|曹雯:品讀經典 冬日裡的一杯暖茶
    正如同錢理群先生所言,這不僅是一項學術工程,更是一種情感的投入、生命的投入。執念於這種情感,錢理群先生準備以這部《安順城記》來結束自己的學術生涯。但這不僅僅是結束,更是新的開始。與一本好書的相遇,始於不多見的緣分。對於普通讀者來說,傳統文化和古典文學並不是可以輕易「啃」下的,但兩者卻浸潤著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思想和心靈,千年往來、揮之不去。
  • 這位美國詩人為何被評「無可挑剔」
    這位美國詩人為何被評「無可挑剔」2020-10-08 21:04:00 發布來源:文匯剛剛,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揭曉,美國當代詩人露易絲·格麗克(Louise Glück)贏得這一獎項,獲獎理由是「因為她無可挑剔的詩意之聲,以樸素的美感使個體的存在有了普遍性」。
  • 英國專家:《泰晤士報》偏"左" 但書評儘量中立
    英美書評界有何不同?  儘管伊恩·布魯瑪是《紐約書評》最活躍的撰稿人之一,但他認為英國書評普遍更犀利,且關注細節、關注花邊新聞,讀起來比專業性更強的美國書評更有趣。對此,諾曼·萊布雷希特表示認同,他說英國有個專門頒給言之有理、惡毒犀利書評的「斧頭獎」。作為小說家,他表示寧願接到一篇惡毒的好書評,也不願意接到一篇說好話的中庸書評。
  • 雁遠:半日竹林半日文,半日紅塵半修身——讀《半日村日記》詩集
    ——讀雁遠詩集《半日村日記》 文:趙福治(北京)(圖片來自網絡)相對於讀書人詩集《半日村日記》分為「半日村日記」、「石語潭記事」和「小城微記錄」,可看作是雁遠先生在這一創作階段中,用不同主題對生命情感波動磁場的記錄。
  • 《陽光失了玻璃窗》:機器人出詩集是對詩歌的鞭策
    就在幾天前,「小冰」的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正式出版。出版方宣稱,這是歷史上第一部由機器人寫的詩集。當下人工智慧風頭正勁,借著機器人「小冰」的詩集出版之機,式微已久的「詩歌」又回到了輿論舞臺的中央。對此,真的很難界定到底是幸運還是不幸。正如我們很難界定,「小冰」寫下的文字到底能不能算是詩;一個工程師、數據學家、程式設計師打造出來的程序,可不可以說是「詩人」。
  • 等你,我不怕燃盡芳華——讀魏春媛詩集《秋天深處》
    不像詩人那麼多愁善感,當然也沒有詩人那令人羨慕的才華,不然的話,我豈不是也會成為一個詩人了?我真心希望寫成《秋天深處》的詩人,不只是《坐在秋天裡寫詩》,也在冬天、春天、夏天裡寫,多寫寫我們這些平民百姓的詩,看著真實、親切、舒坦。在夏天開始的東北,讀著《秋天深處》別有一番趣味。
  • 專家提醒:時文浩瀚終覺淺 經典深讀不可缺
    昨天「與25部經典的上海相遇———2017-2018年青年學子品讀文學經典大賽」的啟動現場,孫顒指著滿滿一柜子厚重的《海上文學百家文庫》說,大賽篇目的絕大多數選自文庫,邀25歲以下青年學子精讀25部文學經典並撰寫書評。這既是提升年輕人藝術感受和鑑賞力的契機,也有助於挖掘文學評論的新生力量。  海量當代作品面前,「同質化碎片化」的泛讀大多淺嘗輒止。
  • 讀書推薦:《追風箏的人》濃濃的情感淺淺的文字無盡的眼淚
    讀書推薦:《追風箏的人》濃濃的情感淺淺的文字無盡的眼淚親愛的讀者朋友們大家好,今天我來給大家介紹一本由阿富汗裔美籍作家創作的救贖小說《追風箏的人》,這是一本記史類小說,描寫了一段阿富汗戰爭前其樂融融的景象,也描寫了戰爭隊阿富汗的毀壞
  • 媒體評沉迷網遊:要學會與之相處,進化個體自控力
    這個事實說明了一個道理,就是不論你喜歡也好,憤恨也罷,電子遊戲已經、並且將不會消失,而且會永遠成為人類生存環境的一部分。對於人類而言,要做的不是幻想如何滅絕之,如何弱化其讓人著迷的程度,而是學會如何與之相處,如何進化人類個體的自控力。這也就是說,從有遊戲始,為人父母者的新功課,就是不僅要自己學會如何與遊戲相處,還要教會孩子如何與遊戲相處。
  • 《天府周末》年度人文榜①|106歲馬識途獲評「2020《天府周末...
    2020《天府周末》年度致敬作家:馬識途1月11日,2020《天府周末》年度人文榜重磅發布!在首先發布的「年度致敬作家榜」,106歲高齡的作家馬識途獲評「2020《天府周末》年度致敬作家」。評委會認為,在2020年,馬識途的封筆之作《夜譚續記》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引起文學界的廣泛關注。接著,在2020年10月,由中國作家協會指導,中國作家協會創作研究部、四川省作家協會、人民文學出版社和四川日報社聯合主辦的「馬識途《夜譚續記》作品研討會」在成都舉行。
  • 你看賈家敗落後住的鐵檻寺:不分活人死人
    你看賈家敗落後住的鐵檻寺:不分活人死人風月寶鑑鏡這把鏡子十分奇怪,賈瑞從它照看,看到的不是自己的容貌,而是他心心念念的王熙鳳的影子。更加奇怪的是,鏡子正面是風姿卓越的鳳姐,背面竟是一具骷髏。因此,從人物結局慘死這點上看,至少惜春並不能算紅粉骷髏,而脂硯齋會把金陵十二釵之一的惜春排除在紅樓掩面人之外嗎,「靜說紅樓」認為不會,脂硯齋這句是對賈家人丁最後悲慘歸宿的一種伏寫。
  • 著名作家潘洗塵評析徐向峰詩集《速與獵》
    這些感覺來自我們平常讀慣了司空見慣的詩作,一下子讀徐向峰的作品,我們的確有些不太習慣。但當你放下文本,腦子裡總會留下他呈現的許多千姿百態,精彩、可愛的生命形象,又讓你去讀第二、第三遍。這種一改傳統的寫作,偏重創新的堅定信念是值得推崇的。 一個詩人必須經過十幾到二十年的閱讀和寫作的錘鍊,來貯備、積累才華,用才華成就你的作品,這個過程天才也不例外。
  • 她獲獎的理由是:以樸素的美感使個體的存在具有普遍性
    諾貝爾文學獎又「爆冷」了——北京時間10月8日晚,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77歲美國詩人路易絲·格呂克,瑞典學院的頒獎理由是「以樸素的美感使個體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對不少國內讀者來說,格呂克相對小眾陌生;但讀過她的詩句後,你會再度燃起對詩歌的熱望——尤其身處充滿不確定性的2020年,格呂克那極具私人氣質、直面生死與愛的詩句,恰透著別樣的慰藉與暖意。  「頒給格呂克無疑是個冷門,但從某種程度來看是詩歌的勝利、文學的勝利,將人們的注意力再次拉回到文學本身。」
  • 科學詩:如何讓躺下的詩集站起來
    40年來,郭曰方發表了大量謳歌科學家精神的詩歌作品,特別是退休後的20年間,出版了二三十本詩集、散文集,包括長篇抒情詩集《科學精神頌》《精彩人生——人民科學家頌》《共和國科學家頌》《科學的星空》等,成為國內科學詩創作的代表人物。如今年近八十,郭曰方仍筆耕不輟。
  • 朦朧詩集《腳趾上的下弦月》序:21世紀90年代最具深度的朦朧詩集
    文化在線2018年12月23日訊: 《腳趾上的下弦月》是一本21世紀90年代最具深度的朦朧詩集,該書籍是中國知名作家詩人洪紹乾(筆若)2015年12月15日首部出版發行的朦朧詩集,由讀書文化出版社出版(ISBN 978-988-77829-4-0 / I.3.20)350頁,大32k,定價68RMB,其內容聚集了作家洪紹乾自創作詩歌以來截止2015年11月19
  • 天府周末•品讀|邱華棟:時空中的人與萬物——《北京傳》後記
    近幾年,我又讀了不少關於城市的傳記書。像《倫敦傳》《羅馬》《巴黎》《柏林》《威尼斯》《伊斯坦堡》《紐約史》《阿姆斯特丹》《耶路撒冷三千年》《南京傳》等等,讀罷也有很多啟發。看來,給一座城市立傳,是一種非虛構文學的新寫法、新題材,只要你願意寫,都可以寫一本。我也喜歡收藏地圖,每到一處,我都儘量搜集到當地的地圖,然後在地圖上確定自己所在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