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獲獎的理由是:以樸素的美感使個體的存在具有普遍性

2021-01-17 中國經濟網

  諾貝爾文學獎又「爆冷」了——北京時間10月8日晚,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77歲美國詩人路易絲·格呂克,瑞典學院的頒獎理由是「以樸素的美感使個體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對不少國內讀者來說,格呂克相對小眾陌生;但讀過她的詩句後,你會再度燃起對詩歌的熱望——尤其身處充滿不確定性的2020年,格呂克那極具私人氣質、直面生死與愛的詩句,恰透著別樣的慰藉與暖意。

  「頒給格呂克無疑是個冷門,但從某種程度來看是詩歌的勝利、文學的勝利,將人們的注意力再次拉回到文學本身。」詩人、翻譯家王家新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談到,作為匈牙利裔猶太人,格呂克並沒有把目光過多停留於身份,更沒有被這個世界的混亂和動蕩所左右,而是堅持深入她個人更深度的存在,專注於把全部的生命、情感和激情凝聚在對大自然、對生存命題的書寫中。「她是一個有著高度定力的詩人。語言簡練,卻有著出其不意的力量。」

  從1968年第一本詩集出版,50年間格呂克已推出十餘部詩集,1993年她曾憑詩集《野鳶尾》獲普利茲文學獎。不過直到2016年,她的詩集《直到世界反映了靈魂最深層的需要》《月光的合金》才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紀文景引進出版。記者獲得的最新消息是,一夜之間兩部書已告脫銷,出版方正緊急加印中。

  將個人體驗「剪輯」為詩歌,卻並不滿足於寫「傳記」

  「格呂克的詩像錐子扎人,扎在心上。她的詩作大多是關於死、生、愛、性,而死亡居於核心。經常像是宣言或論斷,不容置疑。」詩集中譯者柳向陽認為,格呂克的詩長於對心理隱微處的把握,早期作品具有很強的自傳性,後來的作品則通過神話人物的心理分析,導向人的存在根本問題——愛、死亡、生命、毀滅。

  瑞典學院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主席安德斯·奧爾森這樣形容格呂克:「她以非凡的優雅和輕盈接近死亡的主題,再一次震動了她的讀者。」的確,在第一本詩集中,她即宣告:「出生,而非死亡,才是難以承受的損失。」《阿勒山·登場歌》裡更是不懼直面生死:「我為一種使命而生:/去見證/那些偉大的秘密。/如今我已看過/生與死,我知道/對於黑暗的本性/這些是證據,/不是秘密——」

  詩句中反覆出現的死亡主題、極少呈現幸福樣貌的愛情……這些難免讓讀者想對她的生活進行探究,但詩人自己並不願詩作充當「傳記」的角色,格呂克雖擅於將個人體驗「剪輯」轉化為詩歌藝術,但她努力在詩以外抹去自己的蛛絲馬跡,「把我的詩當成自傳來讀,我為此受到無盡的煩擾。我利用我的生活給予的素材,但讓我感興趣的並不是它們發生在我身上,讓我感興趣的是,它們似乎是……範式。」

  「在她詩中的那些畫面或場景,就像是用高速攝像機錄下的畫面,然後經她重新剪輯後生成的圖像組合,它們是緩慢的,也是異常清晰的……她有著能把一個貌似微不足道的瞬間轉化為繁茂神秘花園的能力,這也是一種能把任何印象化身為繭,然後再讓其中生命體破繭而出羽化成蝶的能力。」詩人趙松評價。

  當喪失感與厭食症交替盤旋,恰是文學戰勝了心魔

  出生在文藝氣息濃厚的家庭,格呂克從幼年時起,在父母鼓勵下堅持寫作,她自認是威廉·布萊克、葉芝、濟慈和艾略特的傳人。因童年時期姐姐不幸夭折,「倖存者的負疚感」在很長時間裡一直是她詩歌創作的重要主題,她曾說過:「寫作是對輪迴——不幸、喪失和痛苦的報復。」

  高中時,格呂克因厭食症開始接受心理治療,一度輟學。離開學校後,格呂克持續七年進行著心理分析治療和學習,堅持寫詩歌的同時,厭食症也被治癒了。在詩人李少君看來,格呂克的詩歌情感洋溢於日常生活,「平靜的敘事蘊含詩意,她的詩歌,既有抒情,也有敘事,更有人生嘆息,詠嘆調一般蔓延於塵世。」

  「從她的詩句中不難發現艾略特和葉芝的影子。」柳向陽評價,格呂克雖出生在猶太家庭,但更認同英語文學傳統,比如,第一本詩集中的《雞蛋》:「總是在夜裡,我感覺到大海/刺痛我的生命」就是對葉芝《茵納斯弗利島》的反寫,第二本詩集中《上學的孩子們》會讓人想到葉芝的《在學童中間》。

  「我們只看過這世界一眼——在童年的時候,剩下的都是回憶」。近年來,路易絲·格呂克語言風格逐漸向口語轉化,有鉛華洗盡之感。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魏金金 )

相關焦點

  • 熱聞區丨諾貝爾文學獎公布後,網友:我連獲獎理由都沒看懂……
    美國女詩人露易絲·格麗克(Louise Glück)獲獎,獲獎理由是「因為她充滿詩意的聲音,樸素的美使個體的存在具有普遍性」。消息一發布,就引發網友熱議,不少人對這個名字有點陌生,露易絲·格麗克是誰?為啥這次諾貝爾文學獎頒給她呢?
  • 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為何授予她?
    獲獎理由是:「因為她那無可辯駁的詩意般的聲音,用樸素的美使個人的存在變得普遍。」該文引用作家趙松的評價:露易絲·格麗克是非常獨特的一個詩人,她選擇詩歌作為存在的方式。她的詩好像是無詞歌,她在發出一種聲音,詞句好像變得已經不重要了,它只是聲音的一部分,藉助詞句的波浪抵達對岸。我覺得這是她的一個最迷人的特點。
  • 2020年諾貝爾獎中的女性之光,諾貝爾文學獎為什麼頒給她?
    2020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是美國女詩人露易絲·格麗克,這也是繼鮑勃·迪倫之後又一位獲獎的美國詩人。自1901年首次頒獎以來,這個獎項一直由小說家把持,而格麗克作為詩人獲得了這個獎項。她也是為數不多的獲此殊榮的女性之一——第16位諾貝爾文學獎女性得主。
  • 4位女性(3科學家1詩人)獲獎
    獲獎理由:獲獎理由:開發了一種基因組編輯方法。獲獎理由:因為她那毋庸置疑的詩意聲音具備樸素的美,讓每一個個體的存在都具有普遍性。格麗克的詩長於對心理隱微之處的把握,早期作品具有很強的自傳性,後來的作品則通過人神對質,以及對神話人物的心理分析,導向人的存在根本問題
  • 獲獎單位名單及獲獎理由
    立足中國本土市場,在和國外企業競爭中取勝,促進了民族IT產業的發展,打造出了一支出色的人才隊伍,探索出以「管理三要素」為核心的具有聯想特色的企業管理理念和方法,並成為核心競爭力。聯想集團秉持「產業報國」的理想,正致力於成為一家值得信賴並受人尊重,在世界範圍內具有影響力的國際化集團公司。
  • 她的詩長於「心理隱微處」參照了大量希臘神話
    獲獎理由是「因為她無可挑剔的詩意之聲,以樸素的美感使個體的生存普遍化」。圍繞格麗克榮獲本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其創作的獨特性以及華語世界對其作品此前的反響,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專訪國內露易絲·格麗克作品的譯者、翻譯家柳向陽和範靜譁。
  • 麥芒談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紐斯塔特國際文學獎及普遍性
    對于格麗克獲獎是否實至名歸,評論者有著不同的觀點。在詩人麥芒看來,格麗克是一個真摯誠實用心的詩人,但瑞典文學院為格麗克寫的授獎理由中強調的「使得個人存在具有普遍性」無法令人信服。尤其是在新冠疫情這一前所未有的全球危機中,今年諾貝爾文學獎選擇這樣一位西方白人女詩人,傳達的信息是一種虛假的理想主義,是一種過時的,眼光狹隘的對當今變動的世界乃至世界文學的誤解和誤導。
  • 關於普遍性的討論
    有如底層與怎是與兩者之綜合實體原來均稱本體,普遍性事物也稱為本體。我們已講過其中之二,怎是①與底層;②關於底層之所以為本體者,其義有二:或為(一)個體,如動物為彼諸屬性所憑依之底層,或為(二)物質,即完全實現所憑依的底層。
  • 上次有人買她的書還是...
    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10月8日下午1點,瑞典學院將2020年度諾貝爾文學獎頒給美國詩人露易絲·格麗克,「因為她那毋庸置疑的詩意聲音具備樸素的美,讓每一個個體的存在都具有普遍性。」
  • 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universality and particularity of contradiction揭示事物矛盾存在的狀況、矛盾的共性和個性及其相互關係的一對哲學範疇。矛盾的普遍性指矛盾存在的絕對性、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