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10月9日訊(記者 宮池)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10月8日下午1點,瑞典學院將2020年度諾貝爾文學獎頒給美國詩人露易絲·格麗克。獲獎理由是「因為她無可挑剔的詩意之聲,以樸素的美感使個體的生存普遍化」。圍繞格麗克榮獲本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其創作的獨特性以及華語世界對其作品此前的反響,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專訪國內露易絲·格麗克作品的譯者、翻譯家柳向陽和範靜譁。
翻譯家柳向陽:
她的詩歌創作源於心理分析學
她用心理學來解答自己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實際是一個運氣。實際上很多人可以獲獎,但最終也只有一個,格麗克獲獎如此看來承受了眷顧。作為翻譯者之一,我認為沒什麼特別的,諾貝爾就是出其不意,格麗克獲獎的概率是很低的。
格麗克創作的獨特性,是她的詩歌創作源自於心理分析學,且格麗克的心理分析學來自弗洛伊德和榮格,並是作為治療的心理分析,而不是心理描寫,但格麗克筆下描寫女性的日常生活的一些感悟,最終還是降落在這個面了。總歸是回到她自己,她用心理學來解答自己。其文學作品的獨特性再有就是,她的詩歌參照了大量的希臘神話。
談及詩歌市場,之前出版的《月光的合金》以及與範靜譁合譯的《直到世界反映了靈魂最深層的需要》銷量較好。我們國家是人口大國,詩歌雖為小眾,但哪怕百分之一的人喜歡就會有多少讀者?千分之一的人喜歡就會有多少讀者?萬分之一的人喜歡又會有多少讀者?我們可以這樣去推算,十萬分之一的人喜歡會有多少讀者呢?所以,我們不必過分擔心詩歌的未來。
翻譯家範靜譁:
她廣受美中產階級追捧
國內讀者對她的欣賞較為脫節
格麗克榮獲諾貝爾文學獎,要放在美國詩歌傳統的角度來看,要是再拓寬一點,在整個西方文化當中,這些年很關鍵的女性主義的興起尤為重要。其次就是美國詩歌傳統的角度,格麗克之前榮獲美國桂冠詩人稱號,是與美國詩歌個人化私人化寫作的興起有關係,比如「自白派」與「後自白派」,格麗克寫作不是冷戰風格的政治化,而是個人的政治,她的寫作回到了對人的身份的認同,這是一個關鍵。她筆下的女性,無不都在尋找自己的聲音。格麗克的詩歌,看似是單篇的,卻又不是單篇的,她寫的詩歌大部分為系列詩,一本詩歌集是一部完整的詩歌,同時她的寫作還參照了古希臘文化,比如《荷馬史詩》。
格麗克跳躍了一般的被詬病的私人化碎片化寫作,將其文學作品融入到西方文化背景,她受到了廣泛的美國中產階級的追捧。其原因是格麗克的詩歌描繪的現場,能夠一一關聯「她們」(尤其是美國中產階級家庭中的女性)。並且,格麗克的審美情趣來自日常生活中的審美化,日常的小事就發現了詩意,而這些,溯諸於女性日常生活的感悟,美國中產階級更能與之共鳴。
國內的讀者對她的欣賞是較為脫節的。同為中產階級,我們的中產階級大部分會出現對格麗克的審美困境。審美的差異化,我們的中產階級大部分都在於物質層面,要接受格麗克,其差距在精神層面的困惑。中文世界都偏向於大敘事的、政治關懷與人文關懷的,很少有側重女性視覺來談的。比如,我們所關心的俄羅斯白銀時代的寫作、西方的流亡寫作,這些寫作都還沒有納入個體寫作的範疇。我們需要反思的是,個體、性別,在當下的社會關係中應該如何自處,從這個角度才能更容易欣賞格麗克的寫作吧。
相關連結
露易絲·格麗克
獲遍各種詩歌獎項
被稱為 「必讀的詩人」
美國當代著名詩人,2003-2004年美國桂冠詩人,耶魯大學駐校作家,耶魯青年詩歌獎評委。露易絲·格麗克1943年生於一個匈牙利裔猶太人家庭。
她的祖父移民到美國後開雜貨鋪謀生,幾個女兒都讀了大學,唯一的兒子,也就是格麗克的父親,拒絕上學,想當作家。但後來他放棄了寫作的夢想,投身商業,相當成功。
格麗克的母親尊重創造性天賦,對兩個女兒悉心教育,對她們的每一種天賦都加以鼓勵,及時讚揚她的寫作。
格麗克很早就展露了詩歌天賦,並且對詩歌創作野心勃勃。
青春期中段她患上了厭食症。她一開始自認為能完美地控制、結束,但結果卻成了一種自我摧殘。十六歲的時候,她認識到自己正走向死亡,於是在高中臨近畢業時開始看心理分析師,以後七年裡,心理分析就成了她花時間、花心思做的事情。
心理分析同時促進了她的詩歌寫作,二者一起,幫助她最終戰勝了心理障礙。
1968年出版處女詩集《頭生子》,至今著有十二本詩集和一本詩隨筆集,遍獲各種詩歌獎項,包括普立茲獎、國家圖書獎、全國書評界獎、美國詩人學院華萊士·斯蒂文斯獎、波林根獎等,被稱為桂冠詩人、必讀的詩人。(據揚子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