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標諾獎,讓中國科學家的貢獻被世界看見 | 專訪未來論壇秘書長

2020-09-06 科學網

作者 | 李晨陽


5年前,單項獎金高達約700萬元的未來科學大獎橫空出世——這是中國首個民間科學大獎,也被很多人視為「中國的諾貝爾獎」。


「我們對標諾獎,也致力於辦出自己的特色。」


未來論壇秘書長武紅在接受《中國科學報》專訪時表示,讓這個華人發起的科學大獎得到世界認可,讓更多中國科學家的貢獻被世界看見,是他們的終極目標。


以下為武紅專訪實錄


《中國科學報》很多人把未來科學大獎視作「中國的諾貝爾獎」,您認同這種說法嗎?


▲ 武紅:

對一個科學大獎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建立一個讓國際科學界認同的標準。那麼近百年來,世界上最受認可的科學大獎是哪個呢?還是諾貝爾獎。


因此我們在創立未來科學大獎的過程中,的確是仔細研究了諾貝爾獎的制度體系和章程。


我們的獎金額度、採取的提名邀約制和國際同行評議制等也都對標了諾貝爾獎。


但與此同時,未來科學大獎還設置了諾貝爾獎沒有的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因而我們也參考了計算機領域的圖靈獎、數學領域的菲爾茲獎等其他國際大獎。


對標諾貝爾獎的同時,我們也致力於辦出自己的特色。未來科學大獎最初是由一批中國的企業家和投資人發起的,之後又聯合了一批優秀的華人科學家——這個大獎天然地具有一種家國情懷。


出於這種考慮,我們把獎勵範圍設定為在大中華地區(包含中國大陸地區、香港、澳門及臺灣)做出重要科學成果的科學家。


首屆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


《中國科學報》:您強調了未來科學大獎的家國情懷,那麼未來科學大獎的定位究竟是中國的還是世界的?


武紅:

我們一位捐贈人說得很好:雖然未來科學大獎是由華人發起的,但我們的終極目標是讓世界認可這個獎項。


在我們的理想中,未來科學大獎最終要體現的是科學無國界的精神。無論是中國科學家還是外國科學家,他們的工作都屬於全人類。


因此我們有意識地沒有限制獲獎人的國籍,比如去年獲得物質科學獎的美籍華裔科學家陸錦標,他與中科院院士王貽芳合作策劃了著名的大亞灣核反應堆中微子實驗。


2015年,我們在籌備未來科學大獎時,一件事情振奮了所有人——屠呦呦榮獲當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首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


但激動之餘,我們也意識到,想通過諾貝爾獎讓世界認識中國科學家,是非常非常局限的。


因此我們希望,通過未來科學大獎能讓更多人看到中國科學家為全人類做出的貢獻。在當前愈來愈複雜的國際環境下,這一歷史使命的意義尤為凸顯。


《中國科學報》:假如科學探索是在黑暗的山洞裡開採寶礦,諾貝爾獎更傾向於獎勵「打探照燈」的人而非「挖礦最多」的人。那麼未來科學大獎更青睞哪一類人呢?


武紅:

未來科學大獎獲得者所獲獎工作必須是產生了巨大國際影響的;其二必須具有原創性、長期重要性或經過了時間考驗;第三,對完成者的國籍不限,但其獲獎工作主要是在大中華地區完成的(包含中國大陸地區、香港、澳門及臺灣)。


《中國科學報》:我看到很多人在問:這些獲獎者已經是各領域功成名就的頂尖人物了,那麼未來科學大獎的「未來」二字,究竟體現在什麼地方?


武紅:

我覺得「未來」二字還是很有意義的。儘管這些獲獎人都已經做出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科研是無止盡的,他們的成就並不會停止在當前的階段;同時,他們的科研成果的長期重要性也會對未來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這個「未來」絕不僅僅局限在獲獎人自身的發展前景上,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工作代表了領域未來的發展方向,代表了人類社會未來的各種可能性。


《中國科學報》:公平、公正和高水平是科學大獎的靈魂,對此,未來科學大獎是如何從機制上予以保障的呢?


2016年,首屆未來科學大獎評審會科學委員會舉手投票


武紅:

未來科學大獎章程及評選制度參照諾貝爾獎與圖靈獎等國際著名獎項設立,採取提名邀約制和國際同行評議制。


我們有知名科學家組成的科學委員會,各獎項的候選人由科學委員會審核通過的提名人提名產生,不接受個人申請和社會推薦。


候選人通過初評後,接受國際同行評議。科學委員根據候選人的學科,從大同行、小同行、競爭對手等多個維度邀請評議人對候選人的工作成就、創新性、影響力等方面跟國際同行做橫向和豎向比較。


每年受邀的評議人代表著該領域的世界最高學術水平,其中包括諾貝爾獎、科學突破獎、拉斯克醫學獎、菲爾茲獎、圖靈獎、沃爾夫獎等各學科最高獎項得主。


他們大多根本不認識候選人,撰寫評議信完全是出於專業精神。


我們的標準是要求每位候選人的評議信不能少於5封,在大獎剛啟動的時候邀請科學家的過程比較困難,而現在,我們每位候選人的評議信基本都在10封以上。


我們確實感覺到,未來科學大獎成立5年來,各領域頂級科學家對大獎的認可度和參與度都在大大提升。


此外我們還設有監督委員會,同時邀請高西慶教授擔任監督委員會主席,對評選全過程進行監督,確保各項評選工作嚴格遵照大獎評審章程的執行。


未來科學大獎的評審流程


《中國科學報》:我們知道未來科學大獎有一個打造百年科學大獎的「小目標」,這個「小目標」實現起來難度如何呢?


武紅:

未來科學大獎最初成立時,各位捐贈人承諾每年捐贈25萬美元,持續10年。但是10年之後怎麼辦,這是每個人心裡都在思考的問題。


在2019年未來科學大獎的頒獎典禮上,時任未來科學大獎捐贈人大會輪值主席沈南鵬代表捐贈人大會的12位捐贈人,承諾在延續原有的年度捐贈外,發起成立總額為1億美元的永久捐贈基金,將未來科學大獎「永久化」,實現世代傳承。


這體現了捐贈人對未來科學大獎的承諾,也讓全社會對未來科學大獎的信心得以保障。


這個「小目標」並不小,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不斷繼續完善大獎的制度體系。但最重要的,是要保持一顆初心。


未來科學大獎捐贈人合影


《中國科學報》:回首未來論壇和未來科學大獎的歷程,您有哪些自豪和欣慰的事?


武紅:

我講兩件事情吧,它們分別代表我們在不同維度取得的成果。


首先,未來論壇希望面向公眾傳播科學精神,並為此做了很多科普工作,比如舉辦《理解未來》科學講座。


有一次,我們邀請數學家夏志宏做有關「數學之美」的講座,科技館報告廳的座位都坐滿了。一位媽媽帶著5歲的孩子進來,搬了一個小板凳坐在後排過道裡。那麼小的孩子,認認真真地從頭聽到尾。講座結束後,他還讓媽媽拉著來問我:「阿姨,我能讓科學家給我籤個名嗎?」


認真聆聽講座的5歲小男孩和媽媽


另一件事,未來科學大獎成立後,科技部獎勵辦來我們這裡做了多次調研。


2017年起,科技部出臺了鼓勵和規範社會力量設立科學技術獎的指導文件。我們的探索為國家相關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參考,國家反過來又為各類民間科學獎提供了更好的環境和支持,這是一個良性循環。


美國的基礎科研經費中,來自民間的經費佔比超過了50%。從這個層面來講,我們只是開了一個小頭,未來科學大獎的「未來」,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青少年對話未來科學大獎得主李家洋


《中國科學報》:未來論壇成立後,作為一個民間組織,是如何吸引到那麼多國內外頂尖科學家和知名企業家加入的?未來論壇和未來科學大獎的號召力在哪?


武紅:

要讓這麼多優秀的人凝聚在一起,靠的一定是大家共同認可的理念。對未來論壇來說,就是「科學能改變世界並影響一代代人」的信念。


剛開始做這件事情的時候,我壓力很大,有段時間睡不好。每個無眠的時分,我都問自己3個問題:


這是我發自內心想做的事嗎?Yes.


我相信這件事對國家和社會有價值嗎?Yes.


這是不是我後半生為之付出的最有意義的事,沒有之一?Yes.


我想在每個參與這件事的人心中,也都有這3個「Yes」吧。


武紅

未來論壇秘書長兼發起人之一,新盟國際公關顧問公司創始合伙人。


2015年,武紅聯合一批具有影響力的科學家、教育家、企業家和投資人,共同發起創立未來論壇。


未來論壇是中國唯一商學跨界的科學公益平臺,通過民間資本帶動社會力量促進科學發展,以「未來科學大獎」為核心,展開一系列科學活動。

相關焦點

  • 諾獎預測來了!這些諾獎熱門人選將參加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素有諾獎風向標之稱的「引文桂冠獎」,昨天(9月23日)公布2020年獲獎名單,24位科學家上榜。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F)。屆時他們的身份會不會成為諾獎科學家呢?讀者可以在評論區留下您的預測。預測正確者將獲得WLF官方周邊。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開幕前夕,協會秘書長王侯回憶三年前上海市領導...
    儘管遭遇疫情,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如期向世界發出了邀約。疫情之下的最大困難是什麼?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當初是如何成立的?論壇為何選擇了上海?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獨家專訪了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秘書長王侯,聽他講述背後的故事。
  • 揭秘WLF:上海市領導為論壇定名;28封郵件請來一位諾獎得主
    專訪WLA秘書長王侯一場科學盛宴剛剛在上海落幕。儘管遭遇疫情,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F)仍如期成功舉辦。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當初是如何成立的?論壇為何選擇了上海?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獨家專訪了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秘書長(WLA)王侯,聽他講述背後的故事。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觀網專訪諾獎得主們:聊聊他們的科研、生活與中國
    觀察者網專訪了本屆論壇的多位嘉賓,包括199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厄溫·內爾(Erwin Neher)、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迪迪埃·奎洛茲(Didier Queloz)、2018年基礎物理科學突破獎得主查爾斯·班尼特(Charles L.
  • 諾獎得主 探秘未來科學「黑洞」 揭秘他的發明「前傳」
    與此同時,在2016創交會上,瞄準未來世界的高端論壇——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成都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世界未來科技論壇,將是2016創交會兩院院士最密集的智慧盛宴,從生命科學探索,傾聽宇宙聲音的引力波,再到新一代信息技術未來趨勢,這場解密未來科學「黑洞」的論壇,將成為2016創交會最「燒腦」的科學論壇。
  • 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得主:自然科學類的諾獎離中國並不遙遠
    10日,第二屆諾貝爾獎獲得者醫學峰會閉幕,5位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獲得者、16位中美院士、國內30多名知名醫院院長,會聚京津兩地,共同探討「中西醫優勢互補與融合發展」「腫瘤研究的前沿與方向」「中國諾獎之路」等話題。   本屆諾貝爾獎獲得者醫學峰會由「院士醫學論壇」和「國際腫瘤研究高峰論壇」組成。
  • 諾獎得主丹尼爾·科曼:負責任大國應重視全球氣候變化
    10月17日,諾獎得主丹尼爾·科曼在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未來能源論壇中視頻發言。(峰會新聞中心供圖)新華社杭州10月19日電(記者趙悅、朱涵、王俊祿)能源專家、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丹尼爾·科曼18日在浙江溫州召開的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期間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負責任大國應該重視氣候變化問題,遵守《巴黎協定》,並為此做出實際貢獻。
  • 新科諾獎得主將飛上海!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腦洞大開
    世界科技前沿現象級人物也赫然在列,引領著尖端科技未來發展趨勢。   「中國成為全球科技發展主要參與者的最佳方式」,「頂科協」永久落戶上海臨港   去年10月29日至10月31日,第一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上海臨港舉行,26位諾貝爾獎得主、9位沃爾夫獎、拉斯克獎、圖靈獎、麥克阿瑟獎等科學家參會。
  • 2018·第五屆諾獎醫學峰會9月開啟 世界頂級專家齊聚中國探討腫瘤...
    本屆峰會由中華中醫藥學會、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中國國際科技交流中心、中國化學製藥工業協會聯合主辦,以「腫瘤創新治療的前沿與方向(Novel Therapy for Cancer)」為主題,將於9月7日起在海南海口、四川成都、浙江杭州三地舉辦主題演講和論壇分享等活動,6位諾貝爾獎得主、10餘位中外院士等專家將參會。
  • 推動基礎科學研究「中國諾獎」再引關注
    中新社北京9月6日電 (記者 張素)未來科學大獎自2016年創辦以來,因評審體系、獎金額度等參考諾貝爾獎,被冠以「中國諾獎」的稱謂。9月6日,未來科學大獎委員會揭曉2020年獲獎名單,再度引關注。今年獲獎的4名科學家極具看點。
  • 獨家|諾獎大猜想:夏普萊斯二拿化學獎?
    桑格爾是1958年和198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此後40年,再無科學家能在諾獎「梅開二度」。在現今曾獲得諾獎的科學家中,美國化學家巴裡·夏普萊斯(K.Barry Sharpless)被認為最有可能再度獲得諾獎。憑藉在手性催化氧化反應方面的貢獻獲得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後,夏普萊斯開拓了一個全新領域——點擊化學。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諾獎得主維特裡希:相信新冠病毒最終會被徵服,相信這代年輕科學家會引領世界繼續前進
    這位諾獎得主,和上海緣分不一般。不久前,他摘獲2020年上海市白玉蘭紀念獎。當時,他剛從美國返回瑞士,尚處隔離之中。凌晨時分,在線獲知自己得獎的消息,難掩喜悅之情。此前的2018年,他還獲發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證,成為第一批拿到「中國綠卡」的諾獎得主。他就是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庫爾特·赫爾曼·維特裡希。
  • 「2020為什麼我們這麼關注諾獎」系列中國科學家與往屆諾獎得主...
    日前,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與百度生態、財經、科技聯合推出「2020為什麼我們這麼關注諾獎」中國科學家與往屆諾獎得主線上系列對話直播活動,每日一場,邀請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厄溫·內爾、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謝爾登·格拉肖、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麥可·萊維特、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埃裡克·馬斯金、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和生、中國科學院院士譚蔚泓等嘉賓參與對話
  • 73歲諾獎得主、WLA副主席萊維特:我知道B站,手機玩的賊溜
    在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全程都很有活力的快樂萊維特。萊維特教授在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WLF)發言。圖|Chemistryworld正如WLF之前在之前的推送(獨家|諾獎大猜想:夏普萊斯二拿化學獎?)介紹的那樣,大部分獎項的邏輯是:從當年公開的候選人中做選擇。而諾獎卻並非這樣:諾貝爾基金會有嚴格的規定,所有諾貝爾獎的提名信息,包括提名人和被提名人在50年都不能公開。
  • 這所大學一個論壇,2位諾獎得主出席,2位諾獎得主發來視頻!
    三天前,第一屆索維奇國際分子科學論壇在武漢大學舉行。咋一聽不過是一個論壇,沒有什麼稀奇的,但這個論壇卻與別的論壇有所不同,來了2位諾貝爾獎得主,還有2位諾獎得主發來視頻,1位美國院士、1位荷蘭院士和6位國內院士共同出席,堪稱國際頂級科學論壇。
  • 錢永健:諾獎的顏色
    ■來源:《科學新聞》雜誌  記者 徐治國 文/圖  與錢永健(Roger Y Tsien)的對話緣於近日在德國南部小鎮——林道(Lindau)舉行的第59屆諾獎得主論壇。作為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的堂侄,國人會自覺不自覺地把他與中國聯繫在一起。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首位參會諾獎得主雲端「報到」!阿爾特:收穫需要時間,當下戴口罩保持距離很重要
    Alter)出現在了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F)的視頻連線屏幕上。「WLF很獨特,是為推動科學研究,遺憾的是,因為疫情的關係我無法到上海進行線下交流。」阿爾特越洋表達了對WLF的欣賞,30多分鐘的專訪他與記者聊科學探索之路,聊獲得諾獎後給人生注入的「美妙改變」,尤其是談及新冠疫情,他嚴肅「喊話」:當下,全面佩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離,是非常重要的措施!
  • 【2016世界生命科學大會】專訪諾獎得主:注重基礎研究
    【2016世界生命科學大會】專訪諾獎得主:注重基礎研究 原標題: 本特•薩米埃爾松:應更注重基礎科學研究的地位2016世界生命科學大會正在北京召開,本屆大會有10
  • 多位諾貝爾獎得主點讚中國科研環境 認為未來十年中國有望再迎諾獎
    原標題:多位諾貝爾獎得主點讚中國科研環境 認為未來十年中國有望再迎諾獎[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陳燁):多位諾貝爾獎得主和國內頂尖科學家,10日在北京參加首屆「崔各莊論壇暨諾獎成果轉化高峰論壇」時,紛紛為中國科研環境點讚,稱讚中國科學發展動力十足。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諾獎得主費林加:期待在上海這片科創熱土,和年輕人共同做出了不起的貢獻
    這兩天的頂尖科學家論壇上,荷蘭格羅寧根大學教授,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伯納德·費林加一連出席了兩場小型活動,都是和青年科學家的交流。這位同時擔任華東理工大學特聘教授的諾獎得主,是第一批獲得中國綠卡的教授之一,他最關注的就是青年人的成長。今年一月份費林加還在華東理工大學主持了上海與荷蘭兩地院士的學術交流論壇,邀請了不少年輕人來共同參與討論。「9個月,可是近年來我到中國間隔最長的時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