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李晨陽
5年前,單項獎金高達約700萬元的未來科學大獎橫空出世——這是中國首個民間科學大獎,也被很多人視為「中國的諾貝爾獎」。
「我們對標諾獎,也致力於辦出自己的特色。」
未來論壇秘書長武紅在接受《中國科學報》專訪時表示,讓這個華人發起的科學大獎得到世界認可,讓更多中國科學家的貢獻被世界看見,是他們的終極目標。
以下為武紅專訪實錄
《中國科學報》:很多人把未來科學大獎視作「中國的諾貝爾獎」,您認同這種說法嗎?
▲ 武紅:
對一個科學大獎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建立一個讓國際科學界認同的標準。那麼近百年來,世界上最受認可的科學大獎是哪個呢?還是諾貝爾獎。
因此我們在創立未來科學大獎的過程中,的確是仔細研究了諾貝爾獎的制度體系和章程。
我們的獎金額度、採取的提名邀約制和國際同行評議制等也都對標了諾貝爾獎。
但與此同時,未來科學大獎還設置了諾貝爾獎沒有的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因而我們也參考了計算機領域的圖靈獎、數學領域的菲爾茲獎等其他國際大獎。
對標諾貝爾獎的同時,我們也致力於辦出自己的特色。未來科學大獎最初是由一批中國的企業家和投資人發起的,之後又聯合了一批優秀的華人科學家——這個大獎天然地具有一種家國情懷。
出於這種考慮,我們把獎勵範圍設定為在大中華地區(包含中國大陸地區、香港、澳門及臺灣)做出重要科學成果的科學家。
首屆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
《中國科學報》:您強調了未來科學大獎的家國情懷,那麼未來科學大獎的定位究竟是中國的還是世界的?
▲ 武紅:
我們一位捐贈人說得很好:雖然未來科學大獎是由華人發起的,但我們的終極目標是讓世界認可這個獎項。
在我們的理想中,未來科學大獎最終要體現的是科學無國界的精神。無論是中國科學家還是外國科學家,他們的工作都屬於全人類。
因此我們有意識地沒有限制獲獎人的國籍,比如去年獲得物質科學獎的美籍華裔科學家陸錦標,他與中科院院士王貽芳合作策劃了著名的大亞灣核反應堆中微子實驗。
2015年,我們在籌備未來科學大獎時,一件事情振奮了所有人——屠呦呦榮獲當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首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
但激動之餘,我們也意識到,想通過諾貝爾獎讓世界認識中國科學家,是非常非常局限的。
因此我們希望,通過未來科學大獎能讓更多人看到中國科學家為全人類做出的貢獻。在當前愈來愈複雜的國際環境下,這一歷史使命的意義尤為凸顯。
《中國科學報》:假如科學探索是在黑暗的山洞裡開採寶礦,諾貝爾獎更傾向於獎勵「打探照燈」的人而非「挖礦最多」的人。那麼未來科學大獎更青睞哪一類人呢?
▲ 武紅:
未來科學大獎獲得者所獲獎工作必須是產生了巨大國際影響的;其二必須具有原創性、長期重要性或經過了時間考驗;第三,對完成者的國籍不限,但其獲獎工作主要是在大中華地區完成的(包含中國大陸地區、香港、澳門及臺灣)。
《中國科學報》:我看到很多人在問:這些獲獎者已經是各領域功成名就的頂尖人物了,那麼未來科學大獎的「未來」二字,究竟體現在什麼地方?
武紅:
我覺得「未來」二字還是很有意義的。儘管這些獲獎人都已經做出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科研是無止盡的,他們的成就並不會停止在當前的階段;同時,他們的科研成果的長期重要性也會對未來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這個「未來」絕不僅僅局限在獲獎人自身的發展前景上,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工作代表了領域未來的發展方向,代表了人類社會未來的各種可能性。
《中國科學報》:公平、公正和高水平是科學大獎的靈魂,對此,未來科學大獎是如何從機制上予以保障的呢?
2016年,首屆未來科學大獎評審會科學委員會舉手投票
▲ 武紅:
未來科學大獎章程及評選制度參照諾貝爾獎與圖靈獎等國際著名獎項設立,採取提名邀約制和國際同行評議制。
我們有知名科學家組成的科學委員會,各獎項的候選人由科學委員會審核通過的提名人提名產生,不接受個人申請和社會推薦。
候選人通過初評後,接受國際同行評議。科學委員根據候選人的學科,從大同行、小同行、競爭對手等多個維度邀請評議人對候選人的工作成就、創新性、影響力等方面跟國際同行做橫向和豎向比較。
每年受邀的評議人代表著該領域的世界最高學術水平,其中包括諾貝爾獎、科學突破獎、拉斯克醫學獎、菲爾茲獎、圖靈獎、沃爾夫獎等各學科最高獎項得主。
他們大多根本不認識候選人,撰寫評議信完全是出於專業精神。
我們的標準是要求每位候選人的評議信不能少於5封,在大獎剛啟動的時候邀請科學家的過程比較困難,而現在,我們每位候選人的評議信基本都在10封以上。
我們確實感覺到,未來科學大獎成立5年來,各領域頂級科學家對大獎的認可度和參與度都在大大提升。
此外我們還設有監督委員會,同時邀請高西慶教授擔任監督委員會主席,對評選全過程進行監督,確保各項評選工作嚴格遵照大獎評審章程的執行。
未來科學大獎的評審流程
《中國科學報》:我們知道未來科學大獎有一個打造百年科學大獎的「小目標」,這個「小目標」實現起來難度如何呢?
▲ 武紅:
未來科學大獎最初成立時,各位捐贈人承諾每年捐贈25萬美元,持續10年。但是10年之後怎麼辦,這是每個人心裡都在思考的問題。
在2019年未來科學大獎的頒獎典禮上,時任未來科學大獎捐贈人大會輪值主席沈南鵬代表捐贈人大會的12位捐贈人,承諾在延續原有的年度捐贈外,發起成立總額為1億美元的永久捐贈基金,將未來科學大獎「永久化」,實現世代傳承。
這體現了捐贈人對未來科學大獎的承諾,也讓全社會對未來科學大獎的信心得以保障。
這個「小目標」並不小,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不斷繼續完善大獎的制度體系。但最重要的,是要保持一顆初心。
未來科學大獎捐贈人合影
《中國科學報》:回首未來論壇和未來科學大獎的歷程,您有哪些自豪和欣慰的事?
▲ 武紅:
我講兩件事情吧,它們分別代表我們在不同維度取得的成果。
首先,未來論壇希望面向公眾傳播科學精神,並為此做了很多科普工作,比如舉辦《理解未來》科學講座。
有一次,我們邀請數學家夏志宏做有關「數學之美」的講座,科技館報告廳的座位都坐滿了。一位媽媽帶著5歲的孩子進來,搬了一個小板凳坐在後排過道裡。那麼小的孩子,認認真真地從頭聽到尾。講座結束後,他還讓媽媽拉著來問我:「阿姨,我能讓科學家給我籤個名嗎?」
認真聆聽講座的5歲小男孩和媽媽
另一件事,未來科學大獎成立後,科技部獎勵辦來我們這裡做了多次調研。
2017年起,科技部出臺了鼓勵和規範社會力量設立科學技術獎的指導文件。我們的探索為國家相關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參考,國家反過來又為各類民間科學獎提供了更好的環境和支持,這是一個良性循環。
美國的基礎科研經費中,來自民間的經費佔比超過了50%。從這個層面來講,我們只是開了一個小頭,未來科學大獎的「未來」,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青少年對話未來科學大獎得主李家洋
《中國科學報》:未來論壇成立後,作為一個民間組織,是如何吸引到那麼多國內外頂尖科學家和知名企業家加入的?未來論壇和未來科學大獎的號召力在哪?
▲ 武紅:
要讓這麼多優秀的人凝聚在一起,靠的一定是大家共同認可的理念。對未來論壇來說,就是「科學能改變世界並影響一代代人」的信念。
剛開始做這件事情的時候,我壓力很大,有段時間睡不好。每個無眠的時分,我都問自己3個問題:
這是我發自內心想做的事嗎?Yes.
我相信這件事對國家和社會有價值嗎?Yes.
這是不是我後半生為之付出的最有意義的事,沒有之一?Yes.
我想在每個參與這件事的人心中,也都有這3個「Yes」吧。
武紅
未來論壇秘書長兼發起人之一,新盟國際公關顧問公司創始合伙人。
2015年,武紅聯合一批具有影響力的科學家、教育家、企業家和投資人,共同發起創立未來論壇。
未來論壇是中國唯一商學跨界的科學公益平臺,通過民間資本帶動社會力量促進科學發展,以「未來科學大獎」為核心,展開一系列科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