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諾獎得主費林加:期待在上海這片科創熱土,和年輕人共同做出了不起的貢獻

2020-11-01 文匯網

這兩天的頂尖科學家論壇上,荷蘭格羅寧根大學教授,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伯納德·費林加一連出席了兩場小型活動,都是和青年科學家的交流。這位同時擔任華東理工大學特聘教授的諾獎得主,是第一批獲得中國綠卡的教授之一,他最關注的就是青年人的成長。

今年一月份費林加還在華東理工大學主持了上海與荷蘭兩地院士的學術交流論壇,邀請了不少年輕人來共同參與討論。「9個月,可是近年來我到中國間隔最長的時間了。期待疫情趕快過去,我們可以恢復到線下溝通。」隔著屏幕,費林加一臉興奮地說,在頂尖科學家論壇期間,他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去年費林加就四次來滬。每次「回來」,他都是一下飛機就馬不停蹄地趕到華東理工大學,參加課題組會、學生座談會、跨學科青年教師座談會,密集的日程安排,費林加根本顧不上休息,即便是晚餐也是在食堂,與課題組負責老師邊吃邊討論課題進展和工作安排,「這裡的夜晚是荷蘭的下午,所以我選擇每次到上海的時間都是荷蘭的早晨,這樣我連時差都不用倒,可以直接工作,現在全天候在線,那就更方便了」。

「原本我計劃今年在上海待更長時間,不過連今年5月份青年論壇也沒能到現場,真是有點遺憾。」費林加說:「上海是一個非常開放的城市,尤其是一年一度的頂尖科學家論壇,更是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交流平臺,希望在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徵程上,也有我們的貢獻。」

在上海的生活被研究和帶學生填滿,時刻關注著學生的興趣

費林加每次來上海,雷打不動的兩項安排是與自己在華東理工大學課題組的學生交流課題進展,與學校跨專業的青年師生交流科研心得。有時,他還會去中學為高中生授課。今年的疫情雖然他沒能來,但和學生的線上交流卻是每個月至少一次,從來沒有中斷過。

他告訴記者,「我是農民的兒子,我們家兄弟姐妹共九個,我曾經以為自己也會成為一位農民,但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師,他鼓勵我在化學研究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也讓我享受到了化學的樂趣,這影響了我的一生。如今,我也希望能給學生帶去同樣的影響。只要我在這裡,辦公室的門就向學生敞開著,他們可以隨時進來和我討論問題。我不在這裡的時候,學生隨時都可以通過郵件向我提問,我基本上都會立刻回復。」

在10月27日下午兩個多小時的課題匯報中,雖然遠在千裡之外,但是費林加卻對學生的發言一一點評。無論學生匯報時有多緊張、英語有多不流利,他都耐心傾聽,不時提問。對研究剛起步的學生,他總在其表述的亮點處給予鼓勵。對高年級的研究生,他則不斷追問數據的規範性和結論的合理性。

剛剛獲得「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市長獎」的華東理工大學博士生張琦,新年過後,就去費林加在荷蘭的實驗室從事博士後研究了。他已經以第一作者的身份與費林加共同在美國《科學》雜誌子刊《科學進展》上發表了論文。費林加的生活被科研和培養學生填滿,即便到上海,他也很少會想到到周邊看看,「學生也很好奇,為什麼我周末也不會想到出去玩玩,但是其實,我的生活就是化學,我的樂趣也在實驗室裡。」

不過,培養學生也是他的樂趣之一。「我必須時刻關注學生的興趣」。因為在他看來,他有義務不斷提醒學生做好課題,對自己負責。「努力工作是必須的,但一味地只知道工作沒有意義。他們必須學會不斷反思自己的課題,甚至在合適的時候放棄,而不被『沉沒成本』所拖累。」

推動國際交流,共建國際化科學社區

在華東理工大學,費林加的研究團隊已經有100多名學生、10多名PI(課題組長),研究方向包括軟物質、刺激響應性材料(智能材料)、自愈和光致變色材料,以及分子開關和分子機器。

費林加告訴記者,得益於中國抗疫的高效,和中國同事們的推動,在中國的很多研究計劃並沒有受到疫情太大影響,目前正在穩步推進。

費林加和華東理工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田禾已經合作了十多年。他們的合作也得到了上海市政府的支持。費林加說:「太棒了!現在我們有一批科學家共同研究最新的材料,也正吸引越來越多的優秀學生加盟,未來這裡一定可以成為國際化的科學社區的。」

得益於費林加在國際上的學術影響力,目前已有以色列、英國的多位國際頂尖科學家在華東理工大學任職聯合為青年教師和年輕學生帶來更廣闊的國際視野。「現在我們正在推動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優秀博士生到這裡來做博士後。」費林根告訴記者,「我已經面試了幾個歐美學生,希望會有更多優秀的海外學生到中國來開展研究。」

每當工業界有新需求,就能想到「這個地方有我們想要的」

在費林加看來,上海不僅是開放的城市,還是一個充滿了創業精神的城市。今年一月份來上海時,費林加特地抽空去看了華東理工大學相關研究中心在上海技術支持的創業企業。他告訴記者:「太高興了,這個研究中心的光分子開關的科研成果在上海的企業裡落地,已經進入應用!」

這家名為「甘田光學」的公司成立於2010年,是一家專門從事基礎材料開發的高科技企業,也是上海市戰略新興項目的承擔單位,主要研發光致變色功能材料及製品。公司與研究中心合作,將他們研究的分子機器、分子開關、光活性材料、自我修復的分子肌肉等成果向應用層面推進,進而產業化。

「成果、論文,這些華東理工大學都已經有了,現在我們要做更多的事情,和年輕人一起尋找真正有創意的、新的、好的化學製品,並且吸引工業界的興趣。」費林加說,「我的目標是,每當工業界希望能有什麼新的化學合成材料就會想到華東理工大學,『哇,在這個地方可以找到我們想要的東西』。」

這也是為什麼費林加時常提醒,要學會「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在自己熟悉的領域研究積攢學術聲譽,提高學術能力;另一方面,選擇一個全新的領域,爭取開創性成果。只有這樣,才能在學術生涯中穩健地遠行。

在他看來,從科研成果到產業化,上海的創新創業土壤日益肥沃。「看看中國的年輕科學家,他們的科研水平、拼搏精神和旺盛的創造力,讓我印象深刻。我們將在這裡共同開發具有神奇特性的新材料,比如新的能源載體、智能材料和新藥等。在上海這片科創熱土上,希望我們可以共同做些了不起的事情!

相關焦點

  • 費林加:希望在科創熱土共同做了不起的事
    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荷蘭格羅寧根大學教授、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本·費林加一連出席了兩場活動這位同時擔任華東理工大學特聘教授的諾獎得主,是第一批獲得「中國綠卡」的教授之一,他最關注的就是青年人的成長(費林加教授在第三屆頂尖科學家論壇上的精彩內容詳見今日另一條推送)。
  • 新科諾獎得主將飛上海!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腦洞大開
    Semenza)此前已受邀參加今年在上海臨港召開的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有人驚呼論壇發邀請函的莫非神預測?當時他們還非諾獎得主,雖然邀請對象多為諾獎得主,結果這一邀請,他們就得獎了!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為何有齊聚當今科壇大咖的魅力?又為何花落上海?大江東工作室略知端詳。   首屆論壇主辦者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何以能夠「神預測」?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世界「最強大腦」緣何青睞上海?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又將在上海召開。在這片科技創新的熱土上,頂尖科學家和大家一起,關注人類當前與未來面臨的科技挑戰,發布最頂尖的科技成果和思想理念。聽到第三屆論壇召開的消息,不少諾貝爾獎、沃爾夫獎、拉斯克獎獲得者紛紛表達了來上海參會的意願。疫情讓主辦方不得不婉拒了大部分科學家的熱情,這些海外「最強大腦」將以在線形式雲端參會。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科學盛會彰顯上海城市精神
    病毒會摧毀我們自以為堅固的故鄉、秩序和希望嗎?我們這顆星球和世界會進一步失控嗎?他們說,每一次人類遭逢危機,科學家們就是英雄聯盟,這次也不例外。金秋十月,世界頂尖科學家「雲集」上海,為了人類的共同命運而戰。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以科學為畫筆 為上海著色
    當樹葉變得金黃,從瑞典斯德哥爾摩傳出的聲音,總令人期待,這是對為人類作出重要貢獻科學家的至高褒獎,也是對「後浪」繼續攀登的鼓舞。在遙遙相望的中國上海,「最強大腦」們匯聚東海之濱,在名為「世界和未來」的畫布上,描繪一幅永不褪色的科學夢。把開放的「門」打得更開、把創新的「火」點得更旺、把包容的生態建得更好,科技創新在上海煥發出更加彭勃的生機。
  •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成功舉辦:科學探索,永不落幕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最後一天,「腦起搏器」之父、2014 年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得主阿里姆·路易斯·本納比在公開的直播連線中,對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對中國的科學和各方面發展,作出了高度評價。圖|WLF獨家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WLA)主席、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傑·科恩伯格,WLA副主席、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麥可·萊維特,克服疫情期間的種種困難,來到上海實地參加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他們說,推動國際科學合作是創立協會的初心,是他們的份內之事。
  • 諾獎預測來了!這些諾獎熱門人選將參加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包括知名華人學者戴宏傑在內,有多位獲獎科學家將參加定於10月29-31日舉行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戴宏傑在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圖|WLF獨家兩位教授是合作夥伴,共同獲得了2019年沃爾夫化學獎。兩位教授去年就來滬參加了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並做了精彩發言。
  • 揭秘WLF:上海市領導為論壇定名;28封郵件請來一位諾獎得主
    圖|WLF獨家我們確定了「推動基礎科學、倡導國際合作、扶持青年成長」三個目的,聯合萊維特、朱棣文、蘭迪•謝克曼等幾位志同道合的諾貝爾獎得主,發起成立了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這三個目標也被確立為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的三大使命。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諾獎得主維特裡希:相信新冠病毒最終會被徵服,相信這代年輕科學家會引領世界繼續前進
    圖為2002年諾獎得主維特裡希教授(後排右三)和上海科技大學的師生們在一起。這位諾獎得主,和上海緣分不一般。不久前,他摘獲2020年上海市白玉蘭紀念獎。當時,他剛從美國返回瑞士,尚處隔離之中。凌晨時分,在線獲知自己得獎的消息,難掩喜悅之情。此前的2018年,他還獲發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證,成為第一批拿到「中國綠卡」的諾獎得主。他就是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庫爾特·赫爾曼·維特裡希。
  • 61位諾獎得主「雲」聚上海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今日開幕
    世界頂尖科學家社區將與新片區戰略同頻共振,充分依託上海優勢,面向「國際協同創新區」重大期待,集聚全球頂尖國際組織總部、頂尖科學家創新實驗室基地,形成具有強大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核心區;面向國家重特大需求,聚焦生物醫藥、人工智慧、集成電路、新能源、新材料、量子科學等世界科技前沿領域,將「最先一公裡」優勢轉化為「最後一公裡」的發展動能,將頂尖科學資源與醫院、學校等配套建設融合起來
  •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開幕:上海,因科學而再次刷屏
    本屆論壇以「科技,為了人類共同命運」為主題,採用線上視頻與線下出席相結合的方式舉辦,全球300多位科學家,包括61位諾貝爾獎得主參會。圖為論壇上的「人類共同命運」科學對話。新華社記者王翔攝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上海!10月30日,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上海開幕。
  • 上海,因科學而刷屏——來自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報導
    百位頂尖科學家雲端會聚,百場論壇活動精彩紛呈,共同探討「科技,為了人類共同命運」這一永恆主題,同時立足於推動基礎科學、倡導國際合作、致力青年成長三大任務,持續關注人類當前與未來面臨的科技挑戰,聚焦基礎科學和源頭創新,發布最頂尖科技成果和思想理念,積極推動中外科學家思想智慧和研究成果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全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合作與交流平臺。
  •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上海開幕 科技如何託起人類共同命運?
    央廣網上海10月31日消息(記者周洪)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為期三天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30日在上海開幕,共有137位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沃爾夫獎、拉斯克獎等全球頂尖科學獎項獲得者參加,陣容堪稱史上最強。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疫情之下,頂尖科學盛會展現開放熱度與「上海擔當」
    更重要的是,疫情之年,論壇的如期舉行、熱度不減的背後,向世界傳遞出的正是推動基礎科學、倡導國際合作、致力青年成長的「上海擔當」,以及這座科創之城對於人類共同命運的由衷關切。「全世界從未經歷過如此大規模的災難,也沒有見過如此大範圍的國際合作。現在只有中國有這樣的能力來舉辦這樣一場科學盛會。」
  • 遇見頂尖科學家:諾獎得主告訴你成為「最強大腦」的秘訣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10月30日至11月1日在上海舉行。出席此次論壇的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傑·科恩伯格做客央視新聞特別節目《未來大猜想2020》直播間,在專訪中跟大家分享了今年不一樣的參會體驗,就科學領域的熱點話題發表觀點。疫情之下,科恩伯格可以說是克服了重重困難,抵達上海。48小時內2次核酸檢測、14天的隔離生活開啟了科恩伯格此次不同尋常的參會經歷。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觀網專訪諾獎得主們:聊聊他們的科研、生活與中國
    導讀:10月30日,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上海隆重開幕,主題是「科技,為了人類共同命運」。Bennett)、2020年基礎物理科學突破獎得主謝潑德·多爾曼(Shepard Doeleman)、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科學傑出名譽教授蘭諾·布盧姆(Lenore Blum)等國際一流學者。
  • 諾獎得主維特裡希榮獲上海白玉蘭紀念獎,我們告訴了他這個好消息
    2020年上海白玉蘭紀念獎日前揭曉,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WLA)指導委員會成員庫爾特·維特裡希教授榜上有名。圖|The Nobel Prize維特裡希對中國科研界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早在1983年,時任國際純粹與應用生物物理學聯合會(IUPAB)秘書長的他就來訪中國,與國內大學與科研院所深入交流,為中國成功加入IUPAB以及其他國際組織奠定了基礎。
  • 61位諾獎得主「雲」聚上海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10月30日開幕
    世界頂尖科學家社區將與新片區戰略同頻共振,充分依託上海優勢,面向「國際協同創新區」重大期待,集聚全球頂尖國際組織總部、頂尖科學家創新實驗室基地,形成具有強大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核心區;面向國家重特大需求,聚焦生物醫藥、人工智慧、集成電路、新能源、新材料、量子科學等世界科技前沿領域,將「最先一公裡」優勢轉化為「最後一公裡」的發展動能,將頂尖科學資源與醫院、學校等配套建設融合起來
  • 「持之以恆加強基礎科學研究」——寫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10月30日至11月1日,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上海舉行,包括61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近140位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沃爾夫獎、拉斯克獎等全球頂尖科學獎項得主出席。  兩位新科諾獎得主領銜 緊扣科學熱點  當地時間10月5日,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哈維·阿爾特等三位科學家,以表彰他們在發現C型肝炎病毒方面所做出的貢獻。當地時間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三名科學家。其中,美國科學家安德烈婭·蓋茲因在銀河系中央發現超大質量天體而獲獎。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站在科學巨人的肩上攀登,青年的使命就是接力與超越
    正在進行中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演著動人的一幕幕——已至耄耋之年的諾獎得主和世界級科學獎的得主們,總是躬身傾聽來自青年科學家群體的聲音,樂此不疲地和還在讀中學的孩子們分享自己的故事,分享自己在科學道路上一路走來看到的炫酷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