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廣州日報》推出「全球灣區行」系列深度報導
第一站,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採訪組來到美國西海岸
在世界三大灣區之一的舊金山灣區
我們走訪全球頂尖高科技公司的搖籃——
矽谷,帶回其成功的DNA密碼
谷歌總部
矽谷聚集蘋果、谷歌、惠普、英特爾等多家全球領先的科技企業,引領全球高新科技風潮,是大灣區建設在科技創新方面的優質樣本
近來,矽谷「鋼鐵俠」馬斯克的SpaceX成功發射人類現役運力最強的獵鷹重型火箭,這一消息刷遍朋友圈。這也吸引了各界對大洋彼岸被譽為「全球創新大本營」的矽谷的關注。
舊金山灣區作為世界三大灣區之一,是全球創新、創業和科技企業的聚集地。一百多年來,僅矽谷就培育了50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以及無數科技富豪。
無論「無人駕駛」還是「人工智慧」,矽谷當下仍在引領著世界的創新潮流。
去年,總部在矽谷的思科與廣州市政府共建的思科(廣州)智慧城項目正式開始運營。今年1月,廣州斯坦福國際研究院落戶廣州開發區,矽谷與廣州合作頻頻。
粵港澳大灣區對標舊金山灣區,廣深科技創新走廊要做「中國矽谷」,矽谷的成功有什麼經驗可以複製嗎?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近日奔赴舊金山灣區,走訪矽谷當地政府、企業、高校,解碼矽谷DNA。
矽谷印象
矽谷不是谷 也無高樓林立
1月下旬,從廣州出發,飛越11000公裡,廣州日報全媒體採訪組來到了世界三大灣區採訪之旅的第一站——舊金山灣區。
舊金山華燈初上,我們直奔矽谷的「心臟」——帕洛阿圖(Palo Alto)。此後的一周,我們深度走訪矽谷,從舊金山市區到矽谷南端的聖克拉拉、聖何塞,七天行程1600多公裡,緊鑼密鼓地走訪高校學者、頂尖企業和政府機構,訪遍了矽谷所在的各個城鎮。
和字面意思不同,矽谷並沒有「谷」,而是一個狹長的沿海區域,從史丹福大學的校辦工業區起源,向南北發展,聚集了眾多全球500強頂尖高新科技企業,蘋果、谷歌、惠普、英特爾、臉書、思科、Adobe、甲骨文、賽門鐵克、LinkedIn,都是耳熟能詳的名字。
雖然名氣很大,但這些大公司的總部卻沒有「大排場」,不見高樓大廈和絢麗奪目的建築,都是簡潔樸素的園區和低矮的「平房」。
譬如坐落在山景城的谷歌總部,背山靠海,沒有高樓,但園區面積很大,不同的樓群用該公司不同的重要年份來命名,其中還有谷歌共享單車供員工通勤。
我們在谷歌園區進了一間大型的自助餐餐廳,各種餐食、飲品琳琅滿目,卻找不到「埋單」的地方,詢問之後才知道這是內部餐廳,谷歌員工隨進隨吃不需付費。
在矽谷工作20年的「本地通」告訴我們,谷歌的原則是員工覺得餓了,從辦公桌抬起頭來10米內能找到食物。公司認為工程師們寶貴的時間不應該浪費在尋找食物上,後勤服務確實做得好。
新能源車多 小飛機通勤
矽谷由多個城鎮構成,公共運輸不發達,私家車是主要的通勤工具。一個星期1600公裡的車程,在這個盛產富豪的地區,我們沒見過勞斯萊斯、邁巴赫這類頂級豪車,甚至連寶馬7系、奔馳S級也沒見過,而各種混合動力車和純電動車的佔比則相當高。
無論各大公司總部、高校或是普通商場,停車場都可見到多輛特斯拉純電動車,可見當地人不愛豪車愛環保。
除了新能源車隨處可見,行程中,我們還邂逅了無人車。世界上第一條承載無人駕駛汽車行駛的高速公路就在矽谷,從2014年通過相關法案至今,已有二三十家公司得到無人車上路許可。
駕車行駛在高速公路上,頭頂著感應雷達的無人車從旁駛過,讓人覺得恍若置身於未來世界。業內預測,不用多久,無人駕駛車輛將來到中國普通老百姓的身邊。
矽谷有不少小型機場,因為當地還有一種炫酷的通勤工具——小飛機。你能想像開飛機上班嗎?從家裡開車到附近的機場,駕機飛到公司附近的機場,再開車到公司。在矽谷,還真有人這麼幹。
當地友人介紹,這些一般是公司的高管,在略遠但地價便宜的地方擁有大面積的莊園。得益於單引擎小飛機的價格並不貴,私人飛行執照也不難考,為了過上理想的生活,他們就算開飛機上班也樂此不疲。
解碼矽谷DNA
沐浴在溫暖陽光之中的創業高地矽谷,產品和技術也給全世界帶來一次次的變革。
置身矽谷,我們多方走訪和觀察發現,人才、技術、資本等多重因素醞釀成就了今天的矽谷。
至關重要的一點是,矽谷地區從歷史積澱下來的鼓勵冒險、包容失敗的社會文化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研究矽谷發展歷史的學者指出,很多地區都在複製矽谷,但往往忽略了當地無法被複製的社會文化。
人才:移民成就創新高地
行駛在矽谷,不經意就經過了蘋果、谷歌、惠普的總部,這些公司的成就和影響力也已經遠遠超越舊金山灣區。
矽谷,是被公認的美國高科技人才的集中地。從遍地是果園的海濱小城市,發展成為今天美國高新技術的搖籃,人才在其中起了決定性作用。
在矽谷,集聚著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等領域全球最頂尖的技術人才,其中超過六成都是外來移民。
相關數據顯示,超過50%的矽谷企業都是由美國以外出生的人建立的,其中不少來自中國和印度。
這些語言和膚色各不相同,文化背景和生活習俗相去甚遠的移民帶來了創新,獲得財富的同時也成就了舊金山灣區科創的繁榮。
美國超微電腦股份有限公司的高管Michael McNerney告訴記者,他們公司有來自各個國家的人,身邊同事很多是中國人、印度人,反倒美國人不是特別多。
「移民都是在某一方面非常專業的人士,我們經常一起溝通討論,時常碰撞出火花。」Michael稱。
創新的關鍵在人,而企業也著力為創新人才提供必要的空間和舒適的環境。
以網際網路領導企業谷歌為例,記者在谷歌園區參觀期間,仿佛進入了一個「國際村」,園區內隨處可見不同膚色,說著不同語言的員工,或在沙發座椅休息或人手一杯咖啡熱鬧討論。
員工餐廳不僅有漢堡、熱狗,還能找到中國菜、墨西哥菜以及印度咖喱。
人工智慧無人駕駛初創公司——智加科技創始人兼CEO劉萬千博士將公司選在母校史丹福大學附近的洛思阿圖思(Los Altos)。
他說,選擇於此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在矽谷集中了無人駕駛技術最領先的人才,公司成立後很快找到各方面所需的頂尖人才,快速完成團隊搭建。
這支中國人打造的團隊希望立足矽谷,將無人駕駛產品推向中國市場。
史丹福大學
文化:敢於冒險嘗試 孕育創業基因
在史丹福大學旁的咖啡館,《矽谷百年史》作者皮埃羅·斯加魯菲接受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採訪時說,移民是矽谷成功的三大關鍵因素之一。
「不同學科、文化背景的高學歷移民不僅為矽谷帶來最前沿最頂尖的技術,同時也為矽谷帶來了不同地區、價值的文化,文化的交融碰撞為矽谷創新創造了無限的可能,這也是矽谷能在從晶片到搜尋引擎、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等每一次科技浪潮中成為技術中心的關鍵因素。」
皮埃羅說,現在很多地區都在複製學習矽谷的成功模式,但這些移民人才在其他地區是很難被複製的。
《矽谷百年史》作者皮埃羅接受本報專訪。
是什麼吸引人才來到矽谷,是什麼促成了矽谷一波又一波的創新?皮埃羅·斯加魯菲認為,這與矽谷的獨特文化有關。在他眼中,離經叛道的獨立個性是矽谷的成功秘密。
「從加州的淘金熱開始,這裡集聚了敢想的『瘋狂』的人們,一波又一波的初創企業起步的共同點是一種美式的『西大荒』精神,這是一種離經叛道的獨立個性,它是矽谷所有發明者和一代成功者們的靈魂。」皮埃羅稱。
產學研:校企緊密「牽手」 推動創新循環
矽谷,是世界技術創新的中心;廣州,是國際創新的熱土。在粵港澳大灣區戰略春風下,廣州與矽谷「你來我往」合作頻頻。
去年,由美國思科公司與廣州市政府共建的思科(廣州)智慧城項目正式開始運營。同年,廣汽集團在矽谷成立海外研發中心。而在今年1月,廣州斯坦福國際研究院宣告落戶廣州開發區。
作為聞名全球的綜合性諮詢研究機構,斯坦福國際研究院創新領導中心執行總裁Claude Leglise表示,今後將把中心孵化、成果轉化等經驗帶到廣州,加速本地優秀項目的創新孵化,助力廣州創新。
在矽谷,雲集了包括史丹福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在內的20所知名大學。眾多企業都與當地院校建立產學研合作關係,企業為大學提供研究資金設備或是直接參與研究,並把最新研究成果用於工業;而研究機構可獲得大量的科研資金,從而實現大學與企業的創新驅動循環,並推動矽谷科技創新持續向前。
1月下旬,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崔屹在結束一場球賽後,在他實驗樓內的辦公室裡接受了本報記者採訪。
崔屹有著史丹福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教授、納米材料科學家、世界頂尖100名青年發明家等諸多身份,同時,他還是兩家企業的創始人、投資人。
12年前,完成哈佛博士、伯克利博士後研究的崔屹,加入史丹福大學材料科學系任助理教授。彼時,他希望能用自己所做的研究改變世界。
崔屹稱,這裡的教授很熱衷將自己的研究成果推向市場,因此很多教授都是企業的老闆。「學校對於教授開公司,只要不耽誤教學、研究,學校都不幹涉,因此在斯坦福科學家與企業家沒有明顯界限。」
2008年,崔屹在自己實驗室裡用納米矽線技術做高能鋰電池陽極,解決了矽材料破裂這一阻礙矽鋰電池發展的關鍵問題,使得高能電池領域取得了劃時代的突破。
「一時間,找上門的投資人絡繹不絕。」 於是,崔屹便成立了一家致力於電池研發的公司安普瑞斯,生產高能電池。他主張,作為一名大學教授應該要做好科研,同時還要將科研成果造福社會。
10多年來,崔屹在教學、實驗室和公司之間遊刃有餘。在他看來,矽谷臨近史丹福大學等國際一流的高水平大學和科研院所,這種科研與生產的緊密結合,從而使科研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這也是矽谷能持續創新的核心動力。
風投:推動高新企業野蠻生長
無數的初創企業從這裡騰飛,矽谷也成為投資者的必爭之地。「對矽谷來說,還有兩個體制性的因素非常關鍵。
一個是風險資本與天使投資架構;另一個是法律架構,包括律師事務所以及加州獨特的法律和規章。」
在《矽谷百年史》一書中,皮埃羅·斯加魯菲寫道。皮埃羅稱,風險投資機構和天使投資網絡深植於矽谷,它們在矽谷比在世界任何地方都要更加深入和富有。
有媒體曾報導,2007年,做過10個或更多早期投資項目的私人風險投資機構中,60%在矽谷設有辦事處。據全美風險投資協會統計,2011年,最大的風險投資機構大部分都在矽谷。
美中矽谷協會主席王暘在美中從事創業投資已經20多年。他表示,矽谷的風投佔全美國風投的45%,幾乎是全世界最集聚的地方。他認為,矽谷吸引風投的原因與當地的創新氛圍有關。
而矽谷投資人吳軍在《矽谷之謎》寫到,從2002年到2013年,每年投到矽谷的這部分資金都在100億到130億美元之間。
2014年因為優選風險投資過熱,投到矽谷的資金激增至160億美元左右。從回報上來看,矽谷地區也是美國風險投資回報優厚的地區。
「史丹福大學被譽為『創新殿堂』,很多畢業生都在做與創新創業相關的工作,也擔任創業律師、投資人、創業導師等角色。」
王暘稱,這種圈子經過60多年的螺旋上升,已經形成了好企業吸引風投、風投又促進企業成長,進而反哺高校的良性循環。
風險投資是矽谷高新技術企業成長的發動機,矽谷高新技術企業的快速發展又成為孕育美國風險投資的搖籃。
事實上,谷歌、臉書和領英這些企業的興起,離不開資本的助力。而如今在矽谷成長的智加科技等初創企業背後,也有著包括中方背景的投資方,讓劉萬千博士及其創業團隊能解除資金後顧之憂,專心致力於技術研發。
王暘稱,矽谷還有大量的天使投資資金,他們對創業者失敗表現得寬容,也使得很多人都躍躍欲試開創新企業。
採訪手記舊金山灣區: 現代科技與自然環境的完美融合矽谷所在的舊金山灣區,是現代高新技術雲集之地。如今,這裡仍引領著全球高科技技術創新和發展潮流。然而在這樣一個現代科技充分發達的地區採訪,給記者留下更深印象的是科技與自然環境的完美融合。首先,很多企業的總部都在一片鮮花或綠樹環繞的小樓之中,這一點與國內喧囂的鬧市區和摩天大樓的總部相去甚遠。比如谷歌總部園區背山靠海,自然環境很好,上班時分,在山間跑道上也不乏跑步健身的身影。相比國內大公司的總部大多位於城市中心城區相比,平添了幾分都市人羨慕的自然氣息。有同行者向記者表示,在這樣的環境工作,心情也會愉悅很多。作為網際網路精神的代表,谷歌開放、景色一流的園區成為很多人去加州旅行清單的目的地之一,無形中也宣傳了公司的形象。其次,儘管矽谷發展規劃並非盡善盡美,但除了在科技創新上的發力,矽谷所在的加州地區環保意識也同樣深入人心。加州依山傍海,有陡峭的山脈、廣闊的沙漠、風景優美的沙灘, 加州西海岸蜿蜒數百公裡的加州1號公路,更是吸引了無數自駕者打卡。行走在路上,儘管遊客眾多,但地面非常清潔素淨,碧海藍天水拍礁石的絕美畫面中也沒有漂浮的垃圾入鏡。加州溫暖的陽光,也吸引了成千上萬的象海豹躺在灘涂上懶洋洋地曬太陽。完全開放式的觀光通道距離海灘垂直距離不過幾米,前往遊客眾多,但無一例外,大家都自覺下意識地降低說話音量,生怕驚擾了那一群群酣萌的精靈。
全球四大灣區一覽
文:廣州日報特派全媒體記者蔡冬慶、溫利
圖:廣州日報特派全媒體記者龍成通
編輯: 廣州日報全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