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光燈背後,來看看矽谷軟體工程師們的「陰暗面」

2020-11-30 36氪

毫無疑問,「軟體開發」是一份「錢」途廣闊的工作,特別是對於那些身處「宇宙科技中心」——美國矽谷內的技術人員們來說。在別人眼中,他們養尊處優,總是在享受著無上限的福利:從豐厚的薪水、獎金與股票期權再到免費的三餐、按摩、辦公室內的「健身俱樂部」與不定期的國際旅行……工作似乎倒成了陪襯?

然而,現實卻如同HBO的系列劇《矽谷》的劇情有些相似:一切的「縱容」總是需要代價,一切「光鮮」的背後也總是伴隨著那麼點兒「不靠譜」。Business Insider的記者從問答網站Quora(美國版「知乎」)中找到了一些矽谷軟體工程師對工作的各種「吐槽」,讓我們來感受一下想像與現實之間的「巨大落差」,不得不說,結合中國創業公司的現狀,全世界的軟體工程師其實都有著相同的遭遇:

一位Google的可靠度工程師每天需9點上班,晚上7點離開辦公室。你以為這就結束了?他還需在家中不間斷工作至晚上10點。這份工作要求他時刻保持警惕,因為他通常需要在5分鐘內對緊急頁面作出回應。「我的背包與充滿電的筆記本電腦每天幾乎不離手。如果在路上收到緊急頁面,我不得不停車並在5分鐘內對系統進行調試。」他表示。

另據一位晶片公司的軟體工程師描述,從上午9點一直工作到半夜以後完全是常態,工作時間與休息時間已經完全混淆。「我現在看了一下時間,已經接近午夜了,而我剛到家。幸運的是我住在南灣地區,車程並不是很遠。每天我上床睡覺的時間基本在半夜一兩點,因為太累所以基本不會做夢。但我一般會在第二天早上6.30起床。」

某位匿名工程師形容自己日常生活的語氣並沒有前兩位那麼「頹廢」,只是相對麻木:「起床,衝澡,出門然後被困在路上一小時。到了工作地點後發現好車位都被佔了;吃早飯,工作,午飯,然後接著工作,晚上回家繼續被困在路上一小時,睡覺,然後第二天再重複以上流程。嘿,你肯定也和我一樣覺得矽谷『棒極了』!」

一位匿名Quola網友還用自己的幽默(段子)嘲諷了矽谷程式設計師們急於求成的創業與工作模式:「我一般7點起床;8點拒絕了來自Google、Faceook、Oracle等科技巨頭的全部工作邀請;9點編寫了一些可以代替100份無意義工作的代碼;中午吃了一頓免費午餐;下午1點至3點繼續寫代碼,用技術代替更多無意義的工作;5點與投資者見面,他們迫不及待地想投資我接觸過的一切;晚上7點在超5星級酒店Ritz-Carlton享用晚餐;10點在一些公司博客下面表達看法,這些看法在經過病毒式傳播後被公司借鑑並在一夜之間取得成功……」

除了抱怨超長的工作與上下班時間以外,矽谷一些程式設計師也發出了與中國一線城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科技精英們同樣的感嘆:「你覺得工資很高?再高也買不起一套位於矽谷好路段的房子。」

同樣都是做著相同工作的程式設計師,境遇的差距也的確讓人鬱悶。一位程式設計師這樣唏噓道:「純粹是因為機會,一些工程師恰好待在了那些最終被賣了上億美元好價格的創業公司。結果就是,如今他們的身價可能已是上百萬美元,而你幹著完全一樣的活也只值15萬。」

「軟體工程師」這份工作本身往往涉及了一些荒謬而又好笑的期望。一位軟體工程師稱:「這個行業的『壓力山大』(極為嚴苛的項目截止日期,大量積壓的工作任務,在處理對公司較為關鍵的事物時面對失敗的恐懼)絕對是名副其實的。如果你的上司不是軟體工程師出身,那你的壓力會更大。還有一些公司總是期待你能徹夜免費為他們加班,想得倒是挺美。」

甚至在很多程式設計師眼中,這份工作對「健康」的威脅已經不值得大驚小怪了。一位軟體工程師這樣解釋:「顯然我們平時屁股幾乎黏在凳子上。除了吃午飯、開會、開車以及去廁所,我們就是一群等待被素描的『靜態物體』。這對健康當然不好,還有誰不知道嗎?」

也有人補充:「除非你有目的性地去採取一些行動,否則你的身體註定會走形,精神狀態也會持續低迷。」

最終,許多矽谷程式設計師們因為高速的工作節奏、超長的工作時間以及巨大的壓力而進入漫長的「職業倦怠」期(崩潰狀態)。一位程式設計師這樣描述自己的感覺:「一開始我以為這種倦怠感只是太過『疲勞』而已,」只要睡足3天就可以恢復過來繼續工作。不,完全不是這樣,我確定自己陷入了一種無止境的疲憊狀態。但之後我又連續工作了4個月,每星期的工作時間超過60個小時,期間還赴中國出差3次。但在這期間的大部分時間裡,我似乎喪失了所有的熱情,我已經不像我自己了。」

儘管有這些明顯的職業缺陷,但大部分軟體工程師依舊熱愛著自己的職業。「矽谷的生存狀態註定與其他地方不一樣:很艱難,但卻值得。」一位程式設計師留言,「總之,如果我在別處生活,絕對做不成這筆划算的買賣:用生活與工作的『一團糟』換取一切創造出偉大科技產品的機會。這聽著就讓人興奮!儘管缺乏睡眠,但我願意用必要的代價來獲得人生這段奇妙的旅程。」

相關焦點

  • 吳軍博士解密矽穀神話背後的秘密——《矽谷之謎》
    經過三年的訴訟加州地方法庭最終判4家公司敗訴,並且要求他們賠償3.24億美金的罰金,蘋果等4家公司不服,提出上訴,結果遭來了更重的罰款4.15美金。這就是發生在世界上最偉大科技中心——矽谷的一個故事。矽谷位於美國舊金山灣區因為早期盛產矽谷而得名,面積佔美國,總面積的0.2%,大約佔美國總人口1.5%,那就是這個小小的地方,創造出了人類科技史上和工業史上的奇蹟。
  • 矽谷精英們能夠成為影響印度市場的關鍵力量?
    矽谷有個段子,集成電路(integrate circuit)的英文縮寫IC,其實是印度(India)與中國(China)兩個國家的英文首字母。因為來自中國、印度的工程師,佔據了矽谷的半壁江山。但現在,情況正在悄然改變。
  • 印度人統治矽谷,中國人淪為打工仔?看看他們的後院吧
    在矽谷,有1/3的工程師是印度人;矽谷中高層管理者15%是印度人:印度人正在統治矽谷。相比之下,在矽谷的華人很努力,沉默寡言,一直埋頭苦幹,但就是得不到高層賞識。前段時間浙大學霸在Facebook總部跳樓,就被懷疑是遭受了印度裔上司的壓榨。
  • 印度工程師在矽谷急速崛起 被同胞種姓歧視日益嚴重
    矽谷的多樣性問題已經越來越明顯,那裡仍然由白人和亞洲男性主導,黑人和拉丁裔從業者的比例仍然很低。但多年來,隨著關於精英管理的辯論愈演愈烈,科技行業對印度工程師的依賴讓另一種歧視愈演愈烈。
  • 矽谷印度工程師越來越多,把種姓歧視也帶來了
    雖然更多印度工程師進入矽谷工作,在印度當地盛行的種姓制度也隨之而來。低種姓的工程師們表示,美國科技公司不理解種姓歧視,也沒有明確禁止基於種姓的歧視。矽谷一直存在多樣性問題:其仍然由白人和亞裔男性主導,黑人和拉丁裔員工的代表性仍然不足。但多年來,隨著有關精英管理的爭論愈發激烈,科技行業對印度工程師的依賴導致了另一種歧視的滋生,這就是種姓制度下的歧視。而像凱拉這樣的「達利特」工程師說,美國僱主沒有能力解決這個問題。
  • 不訴苦,不埋怨,論聚光燈背後的跟誰學輔導老師們
    視頻迅速熱傳,一部分網友吐槽著身為家長的不易,另一部分人們則解釋著老師的辛苦……  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在老師和家長的身後,還有著一群默默無聞的人,他們從未被聚光燈照射,也不曾博得關注,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堅守在課堂內外,規劃課程、指導作業、支持學習、答疑解惑… 不辭辛苦地給予學生幫助,放飛出一個個年輕的夢想。  他們,就是跟誰學旗下高途課堂的輔導老師。
  • 印度人已統治矽谷
    伴隨著納德拉將出任微軟CEO,印度人在美國矽谷的成就,引發了印度媒體和美國媒體的高度關注。在一般人看來,印度是全球最大的軟體和後端服務外包大國,印度公司「代工」的軟體,被貼上了西方IT公司的商標,以高價轉售給企業客戶。不過,印度的IT領域的技術優勢,遠非軟體外包這麼簡單。
  • 令人羨慕的月薪過萬的軟體工程師,快來看看你入門了沒有
    無論您腦海中所描繪的是什麼,您都不能否認這樣一個事實,即使軟體工程師似乎是一個無聊的人(實際上他們並不是一個無聊的人),這些人仍然被認為是世界上最聰明和最酷的人。只需向他們介紹軟體,就可以減少公司中數千名工人的工作量。這些都是很多人想要成為軟體工程師或開發人員的原因,他們喜歡通過構建可以解決他們問題的東西來幫助人們。軟體工程是世界上收入最高的工作之一,但是您在該領域確實需要很多耐心,不斷學習和不斷改進。 1.追求計算機科學相關領域和學位 這是大多數學生追求軟體工程的傳統方式之一。
  • 外媒:華爾街之後,物理學家將接管矽谷
    博伊金坦言:「當物理學真正出現問題時,才能讓物理學家們感到興奮,令人沮喪的是現在我們恰恰處於一個物理學並沒有太多錯誤的時期。對於一個物理學家來說,這非常令人沮喪。」此外,當物理學成為一種職業時,其薪酬並不高。於是博伊金轉行去了矽谷做軟體工程師,對其他物理學家來說,現在正是成為其中一員的好時機。
  • 小米加步槍:向軟體宣戰的BIM工程師們
    有人說,你這麼寫誤人子弟,不是每個工程師都要去學編程;有人說,一個尚未成型的標準,不要急著去評價;還有人說,無論你用什麼視角去寫,都會有人看了不高興。但我還是把它寫下來了,因為我不希望那些工程師們做過的事,只成為他們自己的回憶。
  • 土味視頻軟體Zoom創始人袁徵,海外血賺百億,他的矽谷風很中國
    經歷了8次拒籤,他終於在第九次「撬開了」美利堅的大門,自此之後,他就再也沒有脫離線上視頻軟體的世界,一直在矽谷這個科技公司雲集的地方追尋他的夢想。直到41歲時,已經做到思科工程副總裁的袁徵,感覺到了命運的推動,決定自立門戶,帶著40多名工程師,創立了Zoom的前身。
  • 「世界末日」即來?矽谷大佬們已紛紛尋找避難所
    如今矽谷正風行「為末日做準備」,矽谷的科技界大佬們雖然為「末日」做準備的理由各有相同,但都已行動起來Wong說,科技圈的「末日準備者」不是認為「末日」真的會發生,只是為了降低未來的這種風險,在目前擁有的資產中取出一小部分來為末日做準備,是非常合情合理的。」除了Huffman和Wong治療了近視,在這股矽谷的「末日氛圍」中,更多科技圈的人選擇在海外準備了第二個家..
  • 羅伯特·佩拉:樸素的矽谷式創新
    這些樸素的個性也體現在佩拉的商業世界中,聊起他的公司,佩拉用極其簡練的語言開場,「我的公司沒有銷售與市場部,完全靠工程師來直接面對客戶,我本人就是一個工程師。」他為這種沒有銷售員的銷售模式取了一個有趣的名字叫做「釣魚模式」。事實上,這是一家典型意義的矽谷式創新公司,採用反向思維方式,在網絡論壇上傾聽客戶聲音,然後根據客戶討論來決定產品的目標市場與應用。
  • 印度人統治矽谷,中國人淪為打工仔?
    在矽谷,有1/3的工程師是印度人;矽谷中高層管理者15%是印度人,印度人正在統治矽谷。相比之下,在矽谷的華人很努力,沉默寡言,一直埋頭苦幹,但就是得不到高層賞識。前段時間浙大學霸在Facebook總部跳樓,就被懷疑是遭受了印度裔上司的壓榨。
  • 矽谷碼農平均月薪達1.34 萬美元,但並不是全球最高
    「軟體工程師」的生活水平可能比不上在美國其他地區的同類工作,因為在矽谷工作生活,需要付出高昂的生活成本。但如果你算上灣區高昂的生活成本指數,會發現灣區的這些工程師們的工資水平其實要低於其他地區,過去一年裡,與舊金山相比,紐約和洛杉磯的軟體工程師平均薪酬分別上漲了 8% 和 14%。根據Hired的首席數據科學家Jessica Kirkpatrick的分析,一個在美國奧斯汀拿著 1.1 萬美元工程師的工資水準相當於在灣區每月掙 1.98 萬美元。
  • 月球陰暗面是什麼?它在哪?
    許多人使用「月球陰暗面」這樣的短語來比喻某件神秘未知的事物。月球陰暗面,就是指月球上我們從未見過的、一直背向地球的那一側。那一側的月球,面向著寒冷漆黑、廣袤無垠的宇宙。在那一側的月球上,會有什麼呢?那裡的環境條件是怎樣的呢?真的是處於永恆的黑暗之中嗎?
  • 鄭鶴凌:"聚光燈"背後的人
    她為營造健康活動、奮發有為、積極向上的檢察環境默默地奉獻著,猶如舞臺上,那些被人們遺忘的「聚光燈」背後的人。  「在檢察院,卻沒有辦過案件,不得不說是一件憾事,雖然爬格子寫材料很苦,但是,我還是熱愛自己的工作。」2016年12月20日,河南日報第六版刊發葉縣人民檢察院稿件《科技強檢的「葉縣樣本」》。12月21日,檢察日報頭版刊發葉縣人民檢察院圖片新聞《檢察官扶貧進農戶》。
  • SpaceX正在尋找一名軟體工程師來開發星鏈的「行動應用程式」
    工程師們正在積極評估這些網際網路衛星的性能;員工們目前正在對星鏈網絡進行私密性測試。本周,SpaceX發布了一份招聘啟事,希望聘用高級軟體工程師,該公司寫道:「在這裡,成功並不需要具備航天經驗,我們尋找的是聰明、積極、協作的工程師,他們熱愛解決問題,並希望在一項超級鼓舞人心的任務中發揮作用。」工程師將組成一個團隊來開發Android和iOS的「Starlink Portal」應用程式,讓SpaceX的客戶「擁有管理帳戶和網際網路接入的無縫體驗」。
  • 淺談電子工程師和軟體工程師差距
    傳統製造業與之相比,其實無論軟體硬體,跟網際網路行業都要差一個檔次。 問題是傳統製造業內部,軟體的發展也也要好於硬體;因而在大多數人看來,軟體工程師相較於硬體工程師,也更加受人青睞,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這兩者工作職責的不同。
  • 矽谷CEO們流行「絕食養生」:是成功秘訣,還是修仙小說看多了?
    輕斷食潮流也傳到了矽谷高管和工程師那裡,但他們聲稱這麼做是為了提高工作效率,為了身心健康和長壽。有興趣嘗試的讀者,本文末有一些連結可供參考。本文編譯自the Guardian的原題為「The Silicon Valley execs who don't eat for days: 'It's not dieting, it's biohacking'」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