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精英們能夠成為影響印度市場的關鍵力量?

2020-11-25 億歐網

矽谷有個段子,集成電路(integrate circuit)的英文縮寫IC,其實是印度(India)與中國(China)兩個國家的英文首字母。因為來自中國、印度的工程師,佔據了矽谷的半壁江山。

但現在,情況正在悄然改變。

近幾年來不少華裔和中國籍晶片人才「回流」,也有大量印度精英們放棄了能帶全家人「雞犬升天」的美國身份,回歸故土創業。顯然,二者面對的國際形勢、產業環境、資源條件都各不相同。而印度也被看做是博弈期中中國半導體產業的有力競爭者。

那麼,身披矽谷大廠光環的精英們,能成為影響印度半導體產業的關鍵力量嗎?

資本潮水的湧動,正在印度的半導體產業發生。

前不久,印度IT服務巨頭 HCL Technologies,以2500萬美元收購了一家本土的模擬與混合信號晶片企業Sankalp Semiconductor。而在更早的時候,位於印度西部的物聯網晶片公司 eInfochips,也被以2.8億美元的價格賣身了。

就連印度的摩託車廠商Hero,也開始對晶片行業伸出橄欖枝,在2016年收購了擁有1500位工程師規模的Tessolve。

資本市場形勢一片大好的同時,印度半導體人才在產品創新上也有不俗的表現。

就在今年,班加羅爾的一家晶片公司就宣布,成功研發除了印度第一個 4G/LTE與5G NR晶片,能支持最高到 6GHz的所有LTE/5G-NR頻段,並利用印度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 NavIC來完成定位功能。

而另一家由TI與高通前員工創辦的印度初創企業 Steradian,更是在GPS與 LTE-A領域擁有50多項專利,並號稱已經開發出了全球最小的28nm製程的影像雷達晶片,能夠實現4D成像……位於班加羅爾的晶片公司 Saankhya Labs,則正在為一家美國傳媒公司 ONE Media 3.0開發可以支持5G網絡的下一代廣播平臺。

這些動態,都被看做是印度半導體產業進入春天的徵兆。

我們知道,印度政府很早就提出了各種扶持國內電子產業的激勵政策,比如2012年的M-SIPS。但長期以來,擁有「人口紅利」的網際網路初創公司更容易在印度獲得資本青睞,晶片創業機構則不怎麼受待見。那麼,到底是什麼在近幾年給印度半導體產業注入了一針「強心劑」呢?

關鍵影響主要還是在人才上。

一方面,與中國早年受限於基礎創新的困局相反,印度在很長一旦時間內,都是眾多大型IT網際網路企業,甚至一些晶片公司的外包國家。英特爾、英偉達、通用等都將一部分研發業務轉移到了印度,這種近水樓臺的優勢,讓印度的工程師們得以掌握主流晶片的研發設計流程和一部分核心技術。這支實力強勁的人才隊伍,是這波產業起飛的充足後勁。

(分布在班加羅爾的美國科技公司)

而另一個導致變局的關鍵要素,則是矽谷印度精英們的大量「回流」。

曾經,印度的晶片研發工程師主要是聚集在班加羅爾、金奈等城市,日以繼夜地為「美國夢」奮鬥。而近幾年,不少擁有印度血統的晶片公司冒了出來,他們背後幾乎都有著來自矽谷的身影。

比如 Sankalp Semiconductor的創始人就曾經在TI(德州儀器)工作超過了15年。創投機構Cadence2011年投資了班加羅爾的Cosmic Circuits公司,正是因為看中了其擁有兩位來自美國 Sankalp的高管。而提供物聯網晶片解決方案的 Aura Semiconductor順利獲得了一筆風險投資,其創辦人不出所料正是來自矽谷 Silicon Labs的前任工程師Srinath Sridharan與Kishore Ganti。國際大廠的成功,無疑成為了印度晶片初創企業在資本市場最好的背書。

硬飯軟吃:印度真能靠設計轉型半導體強國?

而產業發展與人才優勢之間的關係,既有利又危險。

我們知道,設計和製造在某種程度上需要相輔相成,才能成就一個堅實的半導體產業生態。而無論是美國公司的海外研發人員,還是矽谷「回流」的高級人才,都有一個共性是專注於設計。

晶片製造的高投入,使得美國大量的晶片公司都將生產外包,而保留了一流的設計人員。AMD就曾將自己的製造工廠賣給了GF。

這也就導致,印度半導體產業的這次向暖,體現出一個明顯的趨勢,那就軟體設計生態與實業的極端不匹配。

根據SiliconIndia公布的2018年印度十大最有潛力半導體公司排名,可以發現,這些公司大多是以晶片設計為核心業務。

這種情況下,印度真的能夠在中美夾縫中抓住機會,升級成為世界半導體的核心力量之一嗎?似乎很難給出肯定的結論。

首先,「軟實力」突出的印度半導體公司,設計出晶片之後必須依賴國外企業購買並消化,這意味著,想要在產品性能上滿足客戶的要求,印度企業必須加大對供應鏈的話語權。在代工廠產能吃緊的背景下,想要跟中美日韓的科技大廠競爭,印度初創企業顯然還沒有足夠的優勢。

另一個隱患是,印度新崛起的晶片公司大多都依賴於歐美系大廠背景的背書。這樣的「親緣關係」,曾經是印度發展晶片產業的最大依仗。但正隨著美國「起飛就打壓」的思路,以及印度不再甘心只扮演美國海外設計中心這一角色,不確定性增強,或許重演中美博弈的經歷只是時間問題。

早在1998年也曾發生過美國對印度實行高科技產品禁運的制裁,其中就包括了晶片和相關技術。晶片又是一個資本密集型產業,如何說服謹慎的不願意冒險的印度投資人繼續加注,已經變成初創企業必須面對的問題。

而另一方面,晶片設計與製造,長時間以來都被認為是一個國家想要踏平半導體行業門檻所必須補足的關鍵環節。過度依賴設計層面的軟實力,也會讓印度在晶片製造、封裝等關鍵環節上行動遲緩,而將優質工人的培養,基礎設施的補全,產業政策的公平化等重要的問題持續擱淺。

此前,還曾發生過當地政府因為電力供應不足,而拒絕了一家晶片製造商辦廠申請的故事。臺積電多年來都「放風」要產業轉移去印度,但至今都未能真正成行。

在印度身上,我們不難看到一個極具衝突的矛盾體:一方面,面對中美博弈的歷史性時機,印度渴望快速實現產業躍遷的半導體強國夢已經呼之欲出。

在去年公布的國家晶片戰略中,印度計劃是在每一個邦都建立一個特大經濟特區,主要服務於晶片製造業,並希望在2020年實現完全的晶片國產化。

然而,產業的現實表現又十分不均衡。政府1.11億美元的扶持資金杯水車薪,在晶片製造、封裝等領域雖說能聽見一點水花,卻難以迅速積累起一個產業的質變。

從這個角度看,依靠身披大廠光環的印度精英們精忠報國,是遠遠不夠的。這也就讓印度半導體產業的未來更加渺茫了起來。

印度半島的半導體,未來向何處去

今天,當中國晶片產業不斷向上升級,探索頂層自主創新的同時,印度恐怕也很難憑藉與矽谷良好的關係就此高枕無憂。

搞基建、政策環境等等高屋建瓴的主意這裡就不贅述了,對於印度半導體產業來說,如何在充滿變局的形勢下快速通過自身的設計「長板」布局生態系統,恐怕才是當務之急。

可以說,在半導體產業,中國與印度的發展方向並不相同,後者也確實有機會在國際產業鏈中分一杯羹。

目前中國伴隨著政府、資本、創新企業的立體化聯動,已經擁有了向高端晶片國產化衝刺的基本實力,今年就有麒麟990、紫光展銳等一系列高製程高性能的微縮SoC晶片問世。而基礎設施薄弱的印度,則擁有龐大的低消費網絡人口,對中低端性能的IC晶片需求十分龐大,對於製造工藝的要求也並不嚴苛,因此更容易通過本國部署儘早實現商業化,這也是目前印度晶片公司研發的重點。

最近印度半島計劃建造的兩座晶圓廠,就將目標定在了從90、65與45nm CMOS節點開始,再逐步發展到生產28nm CMOS與22nm節點,儘管依然落後於世界晶片製造的頂級技術,但面向物聯網應用也能收穫一定空間的市場機會。

而從產業安全的角度,儘管目前矽谷印度精英回國創業已成潮流,但對上遊供應鏈缺乏話語權,對下遊市場缺乏影響力,又不像韓國可以在越南等過設立中轉站,也不像中國一樣與臺灣成熟的ICT企業結盟,一旦在產業轉移的過程中因智慧財產權問題被美國挾制,失去矽谷這把保護傘,如何讓好不容易孵化出的產業萌芽持續發展下去,是印度政府與產業界接下來必須思考的問題。

最近印度理工學院馬德拉斯分校(IIT Madras),就在全力開發用於移動計算、監控攝像頭和網絡系統的微處理器程序Shakti,以期減少對外國計算資源的依賴,從而降低網絡攻擊的風險。

總而言之,「矽谷力量」的崛起只是表象,印度的半導體自主之路還在千山萬水外。畢竟,一個完整堅實的產業生態,永遠不可能靠期待他人的慷慨獲得。


科技改變生活,5G創造未來。隨著5G技術不斷深入應用,越來越多「更新」的應用程式和業務模型將被釋放。因此,億歐公司將在10月18日舉辦一場以「預見•5G娛樂生態論壇」為主題的論壇,意在邀請各位行業專家共同探討和展望5G將對娛樂生態帶來的改變和未來發展趨勢,為行業內外人士提供一個交流學習的資源共享平臺。

本文經授權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億歐立場。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相關焦點

  • 美國矽谷,15%的高管是印度人!國人在矽谷淪落成印度的打工仔?
    有的看官問了,中國難道沒有到矽谷打拼的精英們嗎?恐怕也不少吧!為什麼中國人沒有在矽谷佔領一番天地呢?中華精英選擇回國但除此之外,與印度精英相比,中國闖蕩矽谷的精英們還有一個特點:回國創業!搜狐門戶網的創始人張朝陽;百度搜尋引擎的創始人李彥宏;拼多多的創始人黃錚......
  • 印度碼農統治矽谷,佔盡中國人資源?美國矽谷是否已成為印度谷?
    導語:印度碼農統治矽谷,佔盡中國人資源?美國矽谷是否已成為印度谷?美國矽谷一直以來,就是很多高科技人才追求夢想的聖地,中國被全世界公認的世界網際網路中心,就是一個科技聖地,在這裡,混的最好的應該就是我們中國人和印度人了,但是還要一點非常奇怪,那就是印度碼農在矽谷的待遇要比中國碼農好得多。印度碼農統治矽谷,佔盡中國人資源?美國矽谷是否已成為印度谷?
  • 淺談印度教育的人才流失:印度留學生在美國矽谷,比清華畢業生多
    因為印度本土的工資水平低、工作環境差,使得印度的高科技人才紛紛流向歐美國家;據統計,每年至少有三分之二的畢業生會選擇離開印度,38%會留在美國。儘管印度政府設立了一些助學項目以及保留人才的措施,但大多數IT畢業生依然前赴後繼地前往美國矽谷,可見人才外流已成為印度IT業發展的最大障礙。
  • 華爾街人才流失:精英們何時開始紛紛投奔矽谷?
    (原標題:華爾街正面臨人才流失:精英們何時開始紛紛投奔矽谷?)高科技公司已經成為了新一代的理想就職地,不僅是對那些頂級的項目負責人而言,對華爾街的高級白領們來說,也是如此。並且,隨著許多公司諸如Twitter、Facebook、Linkedin的成功上市,矽谷已經創造了許多能夠給華爾街精英們提供資源和平臺的大公司。
  • 印度人統治矽谷,中國人淪為打工仔?
    所以有人抱怨,一向被視為高智商種族的華裔精英們,為什麼在矽谷佔不了上風,反而要在印度人手下幹活?那麼,事實真是如此嗎?印度政府傾其所有培養這些精英,但印度理工2/3的畢業生卻選擇到美國留學,闖蕩矽谷。這些人中的相當一部分通過努力,從底層一步步奮鬥,成為矽谷高管。但他們幾乎很少再返回印度,以至於印度的人力資源部部長大聲疾呼:「我們希望看到人才增長,而不是人才流失。」
  • 從黃金盛世到沒有一人,矽谷巨頭為何再無華人高管?
    回頭看去,這些華人在矽谷科技巨頭企業,擔任頂梁柱力量,展現職場魅力的黃金年代背後原因很多,當初無一不是萬中挑一的人才,可謂精英中的精英——比如張亞勤,12歲就成為當時全國最年輕的大學生,23歲進入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電子工程專業攻讀博士學位,31歲已是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學會百年歷史上最年輕的院士,這些看上去只有小說中的男主角才能實現。
  • 為什麼在矽谷,印度人居高位,中國人卻只能是碼農?
    矽谷作為一個匯聚全世界高端精英的城市,是很多碼農嚮往的地方。可是為什麼在矽谷,印度人可以位居高處,而中國人只能當苦兮兮的碼農呢? 很多人說是不是英語的問題,但是能夠進入矽谷中的一家公司,說明英語都不會有什麼太大的問題,這肯定不是主要原因
  • 印度人統治矽谷,中國人淪為打工仔?看看他們的後院吧
    所以,有人抱怨:一向被視為高智商種族的華裔精英們,為什麼在矽谷佔不了上風,反而要在印度人手下幹活?那麼,事實真是如此嗎?而為了培養他們,印度政府完全是不惜代價。印度理工學院學生不到全國大學生的1%,但卻拿到了15%的高等教育預算。印度政府傾其所有培養這些精英,但印度理工2/3的畢業生卻選擇到美國留學,闖蕩矽谷。這些人中的相當一部分通過努力,從底層一步步奮鬥,成為矽谷高管。
  • 梅新育:印度矽谷暴露致命弱點
    梅新育:提振印度經濟動力請自善待中資始梅新育:龍象之爭前傳:英屬印度殖民地經濟對華全面優勢梅新育:印度式基層自治的悲劇【梅新育:印度矽谷暴露致命弱點】在國際上頗有名氣的班加羅爾號稱「印度矽谷」,論規模,其1050萬人口名列全印第五;論產業結構領先和經濟社會活力,這座城市當屬全印第一
  • 美國矽谷的印度人遠多於華人,這是實力的反映?真相卻值得高興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矽谷,它是高科技產地的代名詞,位於美國舊金山,最早是 生產以矽為基礎的半導體晶片的地方,所以被稱為矽谷。如今是電子工業和計算機的聚集體,共有包括谷歌、英特爾、臉書、蘋果等在內的計算機公司1500多家。可以說,矽谷曾經是很多科技精英的夢想地。20年前馬雲在創辦阿里巴巴的時候,也曾經到矽谷取過經。
  • 為什麼印度人在矽谷如日中天,而華人卻很難進入高層?
    所以,有人抱怨:一向被視為高智商種族的華裔精英們,為什麼在矽谷佔不了上風,反而要在印度人手下幹活?那麼,事實真是如此嗎?其實大可不必擔憂,印度裔抱團紮根矽谷表面榮光的背後是選擇的無奈和印度自身大量的人才流失。
  • 超過一半印度人都是文盲,為什麼印度裔ceo可以統治矽谷?
    印度和中國一樣,都是人口大國。說起印度,可能很多人的印象還停留在寶萊塢載歌載舞的電影、亂糟糟的街道、開了掛的火車頂上坐滿人。這些都對,印度跟中國比起來,確實稱得上落後,很多地方都是一派髒亂差的景象,還有令人詬病的強姦率。然而很多人沒有注意到,印度人正在悄悄佔領矽谷。
  • 「入侵」矽谷的印度人
    在中國人的印象裡,印度最著名的輸出是咖喱、瑜伽和寶萊塢電影。但是你可能不知道,印度也是世界頂級跨國公司CEO的輸出大國。矽谷的咖喱味早在2005年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就顯示,矽谷三分之一的工程師是印度裔,矽谷各公司食堂裡的咖喱味一陣重過一陣,員工經常開玩笑稱,已經可以根據每家食堂裡的咖喱味,來判斷這家公司的印度人比例了。
  • 揭秘印度「矽谷「班加羅爾如何創造奇蹟
    印度在1947年獨立以後,班加羅爾發展成重工業的中心。高科技公司在班加羅爾的成功建立使其成為印度信息科技的中心,俗稱「印度矽谷」。迄今為止,在印度「矽谷」創立的高科技企業達到4500家,其中1000多家有外資參與。
  • 矽谷取代華爾街成精英人才首選地
    ,越來越多的精英商界人才開始選擇向西海岸的矽谷進軍。因為如今的市場環境變化非常快,所以即便未來企業的發展不盡如人意,人們也最好能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密西根大學羅斯商學院(Michigan Ross School of Business)職業發展辦公室總監希斯-伯恩(HeatherByrne)說道。矽谷的撩人之處金融危機過後,科技公司趁華爾街形象受傷之際大舉展開了人才攻勢。
  • 矽谷印度工程師越來越多,把種姓歧視也帶來了
    雖然更多印度工程師進入矽谷工作,在印度當地盛行的種姓制度也隨之而來。低種姓的工程師們表示,美國科技公司不理解種姓歧視,也沒有明確禁止基於種姓的歧視。矽谷一直存在多樣性問題:其仍然由白人和亞裔男性主導,黑人和拉丁裔員工的代表性仍然不足。但多年來,隨著有關精英管理的爭論愈發激烈,科技行業對印度工程師的依賴導致了另一種歧視的滋生,這就是種姓制度下的歧視。而像凱拉這樣的「達利特」工程師說,美國僱主沒有能力解決這個問題。
  • 印度IT精英的成都時間
    期待是因為該公司顯赫的背景:維布絡是素有 「亞洲矽谷」之稱的印度班加羅爾的軟體和IT服務外包產業巨頭之一。2009年,維布絡在成都設立全球交付中心。如今,位於成都天府軟體園內的維布絡成都公司除了獨立接受來自全球的業務外,還承擔總公司60%的項目。
  • 超強影響力書單:矽谷大佬們反覆推薦的十本書
    拋開刻板形象不談,科技巨頭們通常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都喜歡讀書。在面對這些科技巨頭的採訪中,在他們的個人博客、Medium 文章和 Twitter 發帖中,有一些一次又一次重複出現的書籍作品。如果能被至少兩位科技大咖推薦,那這本書應該能夠揭示一些深層的思維模式以及關於人性的深刻哲理。
  • 印度網友:印度的矽谷是班加羅爾,中國的班加羅爾是深圳南山嗎?
    而很多國家與團體,也抓住了這次科技革命的機遇,極大的提升了自身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中國與印度就是兩個在時代的浪潮中飛速發展的國家。在很多網友心中,印度一直是一個神奇的國家,有意思的故事也層出不窮。然而不可否認,過去的二三十年裡,印度的綜合國力也在飛速增長中,並且在一些領域的成就得到了世界範圍的認可。其中最引人矚目的,便是製藥領域與IT領域的建設了。
  • 矽谷理財:1747成為黃金是否繼續下跌的關鍵
    矽谷理財:1747成為黃金是否繼續下跌的關鍵    冬天的懶覺確實睡的很香,不知不覺已經睡覺到2點,也許是工作日一直沒有休息好的緣故。一覺醒來,發現就有好幾個添加我好友的投資者。那大家跟隨的矽谷的節奏來進行復盤。從11月9日(周一)金價從1965一線跌到1850一線,跌幅接到接近120美金。隨後經過一周的市場消化,價位的整理修復,金價最終反彈到1898這裡,這個反彈的幅度剛好到達整個幅度的30%,也是和整個跌幅382的位置完全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