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取代華爾街成精英人才首選地

2020-12-05 199IT

據國外媒體報導稱,現在距離上一次全球金融危機已經過去了整整十年,長時間的經濟衰退使曾經風光無限的華爾街不再成為年輕人落腳的首選地,越來越多的精英商界人才開始選擇向西海岸的矽谷進軍。

隨著抵押品贖回權的喪失以及股市的暴跌,華爾街和大銀行被視為導致此次「經濟大蕭條」的罪魁禍首。

「從聲譽的角度來說,銀行業受到了巨大打擊。」在線招聘網站ZipRecruiter聯合創始人伊恩-西格爾(Ian Siegel)表示。

如今,強如高盛或摩根大通都再也無法隨意的大筆一揮,以六位數的薪酬和高額籤約獎金吸引自願每周工作80-100小時的應屆畢業生加盟。

在危機餘波中,許多商學院學生和畢業生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職業選擇。

「人們更願意基於自己的真正需求做出選擇。因為如今的市場環境變化非常快,所以即便未來企業的發展不盡如人意,人們也最好能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密西根大學羅斯商學院(Michigan Ross School of Business)職業發展辦公室總監希斯-伯恩(HeatherByrne)說道。

矽谷的撩人之處

金融危機過後,科技公司趁華爾街形象受傷之際大舉展開了人才攻勢。

隨著美國國會和歐巴馬政府收緊對銀行業的監管,並限制高管薪酬,包括亞馬遜、谷歌、Facebook、Netflix和微軟等公司紛紛向頂尖人才伸出橄欖枝,他們的口號是「為我們工作,改變世界」。

「人們希望自己的工作有目的性和意義,而除了科技企業外,我們其實很難找到更大的平臺或足以改變世界的機會。」西格爾說道。

業內專家表示,如今許多大學商學院畢業生、銀行家都渴望加入到一種鼓勵創新和自主創新的企業文化中。而隨著更年輕、更有創新精神的領導人開始掌控矽谷企業,這一轉變趨勢正愈演愈烈。

在另一方面,華爾街公司的結構卻繼續僵化,官僚體制分明。

「科技企業擁有靈活性與創造性,但華爾街卻並非如此。」人力資源公司光輝國際(Korn Ferry)高管薩瑪薩-華萊士(Samantha Wallace)說道。

「這就是矽谷的撩人之處,這樣的氛圍也有利於人才成長。」伯恩補充道。

對於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的大學生和商學院畢業生來說,他們一直認為「華爾街就是宇宙的主宰」。但當新一代勞動力進入市場後,技術已成為改變生活的主導力量。

根據「研究生入學管理委員會」(Graduate Management Admission Council)的統計顯示,2008年有20%的商學院畢業生選擇在金融業工作,12%的人在科技領域工作。但近期的調查顯示,如今只有13%的MBA畢業生選擇在金融領域工作,另外有17%的人選擇從事科技領域的工作。

此外,科技還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職業選擇,從媒體工作到幫助研發自動駕駛汽車等不一而足。

維吉尼亞大學達登商學院職業服務部高級主管簡尼-贊納(Jenny Zenner)認為:「從很多角度來說,科技企業就是新的財閥。科技企業為MBA畢業生提供了許多就業機會,他們不僅在公司內部有許多發展機會,還可以去很多其它公司任職。」

目前,達登商學院已經增加了課程和學位選項,以滿足學生不斷增長的科技職業技能需求。

更精明的招聘技巧

如今的矽谷公司已經成為了精明的招聘方,即在學生進入精英商學院後就同他們進行接觸。

比如,谷歌在匹茲堡開設了一個辦公室,允許卡耐基梅隆商學院和計算機科學專業的畢業生直接去他們的辦公室。而且,幾乎所有科技公司都在波士頓高等學府聚集區開設了辦公室。西格爾說:

「他們不僅提前收穫人才,還提供著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好的工作環境。」西格爾說。

贊納表示,科技公司還為留學生提供了更多資源,並能更好地處理籤證事宜。

「微軟、亞馬遜、谷歌都設有人員、資源專門處理籤證問題,這些企業是僱傭我們國際學生的友好夥伴。」贊納說道。

錢和福利都不再是問題

雖然華爾街的高薪仍然是吸引新人的主要武器,但科技企業在這一方面的差距正在不斷縮小。

2017年,進入投資銀行和交易崗位的哈佛商學院畢業生基本工資平均數為12.5萬美元,籤約獎金為5萬美元。而在科技崗位上,應屆MBA畢業生的基本工資平均數也達到了12萬美元,籤約獎金為3萬美元。

彼特-考茨(Peter Coats)在2013年入職高盛集團擔任投資銀行家之前,曾就讀於羅斯商學院。他表示之所以被高盛所吸引,是因為自己相信將「在具備重大影響的重大決策中」發揮作用。但現在的他開始擔心,自動化在投資銀行業務的應用將限制長期就業機會。

數據分析公司Coalition數據顯示,該行業的從業規模其實已經比金融危機前有所減少。2017年,美國12大投資銀行的年度營收較2009年下降了三分之一,僅為1500億美元左右。

同時,科技企業正在迅速發展壯大。這或許意味著,美國經濟的權力中心正在從東海岸的華爾街轉移到西海岸的矽谷。

考茨認為,自己在西海岸工作可以獲得更好的回報。而且,他也越來越厭倦華爾街筋疲力盡的生活方式。因此他在2017年離開高盛,前往位於舊金山的谷歌從事公司財務工作。

「我對自己的投入回報比並不滿意,我並沒有從中享受到快樂。」考茨解釋道。

專家認為,類似考茨的「職業疲勞」並不少見,部分頂級銀行已經對自己可能催生的「血汗工廠」文化有所認識。

高盛集團下任執行長大衛-所羅門(David Solomon)一直在公開談論建立一個更友好、更溫和的華爾街文化的必要性。

「我們在這方面有很多工作要做,你必須創造一種讓人們可以努力工作,同時也讓他們擁有生活、兼顧所有方面均衡發展的氛圍。」

目前,高盛和其它銀行正在努力控制員工的周末加班時間。但由於調整幅度太小,幾乎不可能對科技企業構成嚴重威脅。

如今在谷歌,考茨可享受免費的健身房、食物和交通。

「但在高盛,你擁有的只有噴泉和咖啡。」他說。

「如今加入一家華爾街投行,你每天都要穿西裝打領帶。但在科技企業,你不需要這樣穿,甚至沒有固定的上班地點和上下班時間。」華萊士說。

儘管目前的Facebook和Twitter正面臨著隱私和數據方面的審查,但這些暴露在聚光燈下的科技企業並不會因此而停止招聘。

「我不認為這意味著泡沫的破裂。」考茨最後說道。

自 騰訊科技

相關焦點

  • 華爾街人才流失:精英們何時開始紛紛投奔矽谷?
    (原標題:華爾街正面臨人才流失:精英們何時開始紛紛投奔矽谷?)高科技公司已經成為了新一代的理想就職地,不僅是對那些頂級的項目負責人而言,對華爾街的高級白領們來說,也是如此。並且,隨著許多公司諸如Twitter、Facebook、Linkedin的成功上市,矽谷已經創造了許多能夠給華爾街精英們提供資源和平臺的大公司。
  • 美國矽谷人才開始「逃離」?我們的機會或將到來,留住人才是關鍵
    眾所周知,美國矽谷是非常出名的高科技人才集中地,但是在稅收和勞動力成本日益增長的雙重壓力下,惠普、 甲骨文這樣的科技巨頭也相繼決定離開。曾經被視為夢想地的矽谷,是什麼讓這些年輕人才決意離開?都說是不願意天天「加班」,其實真正的原因是,由於矽谷高負荷的工作讓人吃不消,高昂的生活成本也是不堪重負。比如特斯拉,年度離職率僅高管就高達40%左右。
  • 外媒:華爾街之後,物理學家將接管矽谷
    在職業發展前景和高薪酬的吸引下,越來越多的物理學家開始進入矽谷,華爾街不再是他們的首選跳槽之地。以下是文章全文:對物理學家來說,現在可不是個好時代,曾經的物理學家奧斯卡·博伊金(Oscar Boykin)這樣說道。博伊金曾在喬治亞理工學院物理專業深造,並在2002年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2013年,運行瑞士大型強子對撞機的物理學家們發現了希格斯玻色子。
  • 印度人統治矽谷,中國人淪為打工仔?
    網上有一類文章,標題很吸引人,比如,「印度CEO霸佔矽谷,中國人淪為打工仔」「印度輸出CEO,中國輸出廉價勞動力」……文章往往焦慮地說,在谷歌、微軟、Adobe等等這樣頂級科技公司,它們CEO級別的高管居然都被印度人給拿下了!
  • 美國矽谷,15%的高管是印度人!國人在矽谷淪落成印度的打工仔?
    CEO只是個跨國集團當中比較高級的執行者而已,所以如果說印度的CEO佔領美國矽谷,那也太低估美國的那些大資本家了!所以說印度人佔領了矽谷是偽命題!那在美國矽谷,中國人真的都在印度CEO的手下充當打工仔嗎?當今世界各國的競爭是什麼?科技競爭!科技競爭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人才競爭!
  • 淺談印度教育的人才流失:印度留學生在美國矽谷,比清華畢業生多
    和中國的清華北大一樣,印度教育也面臨人才流失的問題。 我國著名教授金燦榮曾在一次訪談節目中提到,美國一直在全球將近76億人中大量收割人才,根據加州教育部門統計數據顯示,從1978年到2015年,光加州矽谷就收割了將近2萬名清華大學畢業生,小小一個矽谷就吸引這麼多精英,整個美國豈不是更多,真的是令人無法想像。
  • 「美國矽谷科技精英河北行」項目交流會今日舉辦
    「美國矽谷科技精英河北行」項目交流會在石家莊鹿泉區舉辦。本次會議以「矽谷模式,中國速度,河北智造」為主題,旨在構建河北—矽谷的項目、技術、人才、資本、模式交流平臺。 圖為美國矽谷科技精英河北行項目交流會現場。
  • 矽谷精英們能夠成為影響印度市場的關鍵力量?
    近幾年來不少華裔和中國籍晶片人才「回流」,也有大量印度精英們放棄了能帶全家人「雞犬升天」的美國身份,回歸故土創業。顯然,二者面對的國際形勢、產業環境、資源條件都各不相同。而印度也被看做是博弈期中中國半導體產業的有力競爭者。那麼,身披矽谷大廠光環的精英們,能成為影響印度半導體產業的關鍵力量嗎?資本潮水的湧動,正在印度的半導體產業發生。
  • 印度人統治矽谷,中國人淪為打工仔?看看他們的後院吧
    2018年,印度理工學院的報考人數高達450000人,但錄取的人數只有13000(錄取率2.8%),毫不誇張地說:全印度的學生都去考印度理工,考上的都是整個印度的精英。這些人中的相當一部分通過努力,從底層一步步奮鬥,成為矽谷高管。但他們幾乎很少再返回印度,以至於印度的人力資源部部長大聲疾呼:我們希望看到人才增長,而不是人才流失。
  • 石家莊與美國矽谷合作:引入矽谷優質項目,加速產業化
    會議以「矽谷模式,中國速度,河北智造」為主題,旨在構建河北-矽谷的項目、技術、人才、資本、模式交流平臺。會上,麥克·奧尼爾一行和河北省及石家莊市就多個合作項目進行籤約。美國矽谷科技精英河北行項目交流會現場。
  • 印度人在矽谷佔1/3!明明印度教育一般,為何有那麼多高級人才?
    不僅如此,在最近幾年,在匯集了全世界頂級人才的矽谷,印度員工和印度籍高管的人數一直在不斷增加。  據統計,目前矽谷的印度籍員工人數已經達到了1/3,以至於有人說出了這樣的話:世界科技中心正在被印度人所統治。  不得不說,在矽谷這種地方,印度籍的員工能佔1/3,這讓很多中國人感到吃驚。畢竟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平均教育程度都要比印度高,但是在矽谷中的人才卻很少。這不禁讓人感到疑惑:明明印度的教育水平不發達,為什麼會有那麼多高級人才呢?
  • 小說《矽谷是個什麼谷》:講述矽谷華人的十年沉浮
    《矽谷是個什麼谷》,虎皮媽著灕江出版社2019年8月  近日,由灕江出版社出版、描寫中國第一代技術移民生活的小說《矽谷是個什麼谷》在北京發布,作者虎皮媽為讀者講述了新書的創作過程和矽谷生活,並分享了有關海外生活的經驗。
  • 半年時間,3名矽谷華裔中學生自殺,美國的精英教育是怎樣吃人的?
    那麼,為何矽谷會出現學生自殺潮,並且多為華裔呢? 美國《大西洋月刊》專刊報導了這起「矽谷自殺事件」,雜誌發行前,先在網絡發布了文章。文章稱,表面上看,這些「富二代」光鮮亮潔:他們開車上學、衣著華麗、成績優異、醫療有保障他們似乎前途無量。
  • 矽谷走下神壇,科技精英回流中國
    美國總統川普上任一年之際,矽谷科技公司還在為「人才禁令」與華盛頓做著激烈的博弈,但是僱主們可能還沒有意識到,作為「全球職員」中最重要的力量,在矽谷的中國員工的心思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在那些長期生活在矽谷的中國人的眼裡,這個地方一度是他們的夢想之地。但是,經歷了近幾年來科技的高速發展,如今中國的創業環境、消費市場和對技術人才的需求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中國雖然整體科研水平仍然無法超越美國,但是在人工智慧、電子商務、行動支付等多個領域的發展方面,正在加大腳步追逐甚至遙遙領先於美國。中國人最引以為豪的是BAT三大網際網路企業。但是這已非全部。
  • 矽谷精英回國一年記——是希望,還是希望破滅?
    此外,這份報告指出,回國技術人才中,數據分析師成為留學生回國後選擇最多的技術類職位,比上一年增幅超過40%。而算法工程師,Python工程師等工程師職位也相較前一年增長超過30%。矽谷的神話似乎在破滅——目前在Google工作的張風(匿名)向矽星人表達了這樣的擔憂,並把當前的矽谷形容成一列「越走越慢」的火車。
  • ——華爾街精英都在用的財富增值利器
    在過去的一年,你是否被這些「難題」困擾,讓它們成為財富卡頓的羈絆;而另一邊,在世界經濟普遍受困於疫情的當下,華爾街市場仍然繁榮,剛剛經歷了星際火箭墜毀爆炸的馬斯克,上周還是成了世界首富。為什麼當我們自認篤定地大步前行在追尋「財務自由」的道路時,卻發現正在被截然相反的其它力量所撕扯,動彈不得。1.
  • 為什麼印度人在矽谷如日中天,而華人卻很難進入高層?
    矽谷,作為當今電子工業和計算機業的王國,是世界高新技術創新和發展的開創者和中心,該地區的風險投資佔全美風險投資總額的三分之一,矽谷的計算機公司已經發展到大約1500家。 一個世紀前這裡還是一片果園,但自從英特爾 、蘋果公司、谷歌、臉書、雅虎等高科技公司的總部在此落戶之後,出現了眾多繁華的市鎮。在短短的幾十年之內,矽谷走出了大批科技富翁。
  • 印度碼農統治矽谷,佔盡中國人資源?美國矽谷是否已成為印度谷?
    導語:印度碼農統治矽谷,佔盡中國人資源?美國矽谷是否已成為印度谷?美國矽谷一直以來,就是很多高科技人才追求夢想的聖地,中國被全世界公認的世界網際網路中心,就是一個科技聖地,在這裡,混的最好的應該就是我們中國人和印度人了,但是還要一點非常奇怪,那就是印度碼農在矽谷的待遇要比中國碼農好得多。印度碼農統治矽谷,佔盡中國人資源?美國矽谷是否已成為印度谷?
  • ...出櫃想到的:為啥中國出不了矽谷?那是我國人民對同性戀的態度太...
    實際上矽谷公司也把「支持同性戀」當作一種品牌營銷、吸引人才的手段,參加大遊行等於就是為了向外界證明自己是自由的,是平等的,是包容的,是創新的,是「矽谷精神」的最佳代言人。矽谷對LGBT的友好由來已久,在這裡,只要你是人才,管你是愛男人還是女人。民調機構皮尤的一份民調顯示,在具有大學學位以上的受訪者中,61%的人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比十年前的44%上升了不少。
  • 矽谷在等待泡沫破滅
    他們能夠從私有市場源源不斷地獲得資金。Uber融資金額達到74億美元,在獨角獸公司中融資額度排名第一,而估值達到160億美元的滴滴快滴也以40億美元金融在獨角獸公司中成為融資額度第二高的公司。一個明顯的趨勢是非公開市場融資正在取代IPO。慷慨的風險資本讓這些公司能夠一直保持「非公眾」的狀態。根據《華爾街日報》提供的數據,到2015年9月中旬,在美國新上市公司中,科技公司只佔據了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