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華爾街之後,物理學家將接管矽谷

2021-01-08 網易科技


網易科技訊 1月2日消息,據美國《連線》雜誌報導,隨著軟體工程正從基於邏輯的手工代碼轉向基於概率和不確定性的機器學習模型,物理學家越來越適應軟體開發的工作。在職業發展前景和高薪酬的吸引下,越來越多的物理學家開始進入矽谷,華爾街不再是他們的首選跳槽之地。以下是文章全文:

對物理學家來說,現在可不是個好時代,曾經的物理學家奧斯卡·博伊金(Oscar Boykin)這樣說道。博伊金曾在喬治亞理工學院物理專業深造,並在2002年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2013年,運行瑞士大型強子對撞機的物理學家們發現了希格斯玻色子。眾所周知,希格斯玻色子是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被物理學家預言過的亞原子粒子,在那以後每個人都期待著發現這種粒子。然而,希格斯玻色子並沒有顛覆現有宇宙的理論模型,它也沒有改變任何東西或帶給物理學家任何新的信息。博伊金坦言:「當物理學真正出現問題時,才能讓物理學家們感到興奮,令人沮喪的是現在我們恰恰處於一個物理學並沒有太多錯誤的時期。對於一個物理學家來說,這非常令人沮喪。」此外,當物理學成為一種職業時,其薪酬並不高。

於是博伊金轉行去了矽谷做軟體工程師,對其他物理學家來說,現在正是成為其中一員的好時機。

博伊金在Stripe工作,後者是一家市值90億美元的創業公司,其主營業務是幫助企業在線接受付款。博伊金負責開發和運行用於收集整個公司服務數據的軟體系統,他會預測這些服務數據,分析何時會發生欺詐交易並加以防範。作為一名物理學家,他非常適合這項工作,這既需要極端的數學思想,又需要抽象思維。然而與物理學家這個職業不同的是,他正在一個能夠提供無窮無盡挑戰和無限可能性的領域工作,更重要的是工資很高。

如果把物理學和軟體工程都當作是亞原子粒子,那麼矽谷已經變成了強子對撞機。博伊金和Stripe的另外三位物理學家合作進行相關工作。去年12月,通用電氣收購機器學習創業公司Wise.io時,執行長傑夫·伊梅爾特(Jeff Immelt)誇口說,他剛剛逮住了一家擠滿物理學家的公司,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天體物理學家約書亞布魯姆(Joshua Bloom)。在世界各地,有約7萬名數據科學家都使用的開源機器學習軟體H20,是由曾在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工作的瑞士物理學家Arno Candel的幫助下開發的。微軟數據科學主管維傑·納拉亞南(Vijay Narayanan)也是一名天體物理學家,其部門還有其他幾位物理學家。

這一切正發生在矽谷,而且並非巧合。因為無論從結構還是技術上講,幾乎每個網際網路公司的需求都越來越和物理學家掌握的技能契合。

自然因素

當然,在計算機技術方面物理學家們早就扮演了重要角色,正如他們在許多其他領域發揮的重要作用一樣。幫助設計ENIAC(世界上最早的電腦之一)的約翰毛克利(John Mauchly)是一位物理學家。C程式語言之父丹尼斯·裡奇(Dennis Ritchie)也是一名物理學家。

但對於計算機技術領域的物理學家來說,現在是轉行去矽谷的黃金時期,這要歸功於機器學習技術的興起,計算機開始通過分析大量數據來學習任務。數據科學和人工智慧新浪潮正是適合物理學家的東西。

除此之外,業界已經接受了旨在模仿人腦結構的神經網絡軟體。但是這些神經網絡實際上只是數學應用,主要關聯的學科是線性代數和概率論。計算機科學家不一定會接受這些學科的培訓,但是物理學家一定了解相應學科。博伊金說:「對物理學家來說,神經網絡技術中唯一真正的新東西就是學習如何優化這些神經網絡以及如何進行訓練,但這對於物理學家來說小菜一碟。其中一種技術被稱為『牛頓法』,就是那個物理學家牛頓。」

微軟劍橋研究實驗室負責人克裡斯·畢曉普(Chris Bishop)在30年前就感同身受,當時深度神經網絡剛剛在學術界展現出前景。這讓他從物理學領域跳到了機器學習領域從事相關工作。 「物理學家進入機器學習領域是很自然的事,」他說,「甚至比計算機科學家更自然。」

挑戰空間

十年前,博伊金說,很多從事物理學研究的朋友們喜歡踏足金融世界。在華爾街,同樣的數學風格對於預測市場走向也是非常有用的。一個關鍵的方法是布萊克-肖爾斯期權定價模型Black-Scholes,它是確定金融衍生品價值的重要方法。然而正是布萊克-肖爾斯期權定價模型推動了2008年的金融海嘯。現在,博伊金和其他物理學家紛紛表示,更多的同事正在轉向數據科學和其他類型的計算機技術。

早些時候,物理學家跳槽到一些頂級科技公司,幫助開發所謂的「大數據」軟體,從而在數百甚至數千臺機器上進行數據處理。在Twitter,博伊金幫忙開發了一個名為Summingbird的系統,而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的三位物理學家為一家名為Cloudant的初創公司開發了類似的軟體。物理學家清楚如何處理數據——Cloudant的創始人此前的工作就是處理大型強子對撞機的大量數據集——開發這些極其複雜的系統需要開發人員具備相當的抽象思維。當這些系統建成之後,很多物理學家都會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數據使用這些系統。

在谷歌成立早期,為公司機房開發大規模分布式系統的關鍵人物之一是Yonatan Zunger,其擁有史丹福大學的弦理論博士學位。當凱文·斯科特(Kevin Scott)加入谷歌廣告營銷團隊時,主要負責收集來自谷歌各地的數據,並用它來預測哪些廣告最有可能獲得更多的點擊次數。為此斯科特招聘了大量的物理學家,與許多計算機科學家不同,他們掌握的技能非常適合機器學習。 「這幾乎就像實驗室科學,」Scott現任首席技術官表示。

現在大數據軟體已經司空見慣,Stripe就使用了博伊金所幫忙開發的開源系統,這一開源系統也幫助很多公司的機器學習模型提高預測能力。這為矽谷的物理學家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前景。在Stripe,博伊金與Roban Kramer(物理學博士,哥倫比亞大學),Christian Anderson(哈佛大學物理學碩士)以及Kelley Rivoire(物理學學士,麻省理工學院)等諸多物理學家一起工作。他們發現自己很適應矽谷的工作,而且這裡的薪酬更高。正如博伊金所說的那樣:「工資高的離譜。」但他們來這裡工作也是因為有這麼多的難題要解決。

未來

今天,物理學家正在進入矽谷公司。 未來幾年,他們將接管矽谷。 機器學習不僅會改變世界分析數據的方式,還會改變軟體的構建方式。 神經網絡已經在重塑圖像識別,語音識別,機器翻譯以及軟體接口的基礎。 正如微軟的Chris Bishop所言,軟體工程正在從基於邏輯的手工代碼轉向基於概率和不確定性的機器學習模型。 像谷歌和Facebook這樣的公司正開始以這種新的思維方式重新培養自己的工程師。最終,計算機世界的其他領域也將紛紛效仿。

換句話說,越來越多的物理學家進入矽谷標誌著計算機行業的重大變化,很快所有的矽谷工程師都會是物理學家。(晗冰)

本文來源:網易科技報導 責任編輯: 王華春_BJS5284

相關焦點

  • 矽谷取代華爾街成精英人才首選地
    ,越來越多的精英商界人才開始選擇向西海岸的矽谷進軍。矽谷的撩人之處金融危機過後,科技公司趁華爾街形象受傷之際大舉展開了人才攻勢。隨著美國國會和歐巴馬政府收緊對銀行業的監管,並限制高管薪酬,包括亞馬遜、谷歌、Facebook、Netflix和微軟等公司紛紛向頂尖人才伸出橄欖枝,他們的口號是「為我們工作,改變世界」。
  • 華爾街人才流失:精英們何時開始紛紛投奔矽谷?
    (原標題:華爾街正面臨人才流失:精英們何時開始紛紛投奔矽谷?) 大概在十年之前,那些世界頂級的精英人士都紛紛湧向華爾街——不僅僅是為了高額工資以及豐富的津貼,也是因為那裡充滿著機遇與挑戰。
  • 矽谷在等待泡沫破滅
    作為矽谷最主要交通工具,Caltrain一路北上,會經過山景城、帕洛奧託這些著名的「科技城」。清晨的車廂裡,不少人打開電腦開始一天的工作。一個半小時時間到達舊金山站之後,這些人走出車站,湧入舊金山Soma地區——十年前這裡還是破舊的廠房,現在已經被創業公司改造並佔領。工程師們都開始在昂貴的舊金山創業了,而不是傳統的矽谷——那裡剩下的是谷歌、蘋果那些大公司。
  • IPO的新規則(二):矽谷在悄悄建自己的華爾街
    事實上,矽谷對其的怨念已久。現在,在眾多矽谷大佬的支持下,由號稱矽谷非官方聖 經的作者Eric Ries創立的LTSE希望能成為挑戰那兩家交易所的新勢力。本文原作者Adam Bluestein,原文發表在medium上,標題是:Silicon Valley Is Quietly Building Its Own Wall Street。
  • 那些沒成為物理學家的PhD們,後來都去華爾街了……
    2018年3月14日,當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於劍橋的家中逝世,他的觀點塑造了現代宇宙學,激勵了全球數百萬名讀者。這一顆科學天空中最明亮的星,隕落在他的76歲。曾有一位華爾街量化大佬表示:「如果你沒有計算金融、物理、工程或者統計等等偏Quant的碩士或者博士學位 ,幾乎是不可能在頂級quant trading公司找到工作。」
  • 矽谷之後是「矽山」: 美國科技公司追夢奧斯汀
    (原標題:矽谷之後是「矽山」: 美國科技公司追夢奧斯汀)
  • 谷歌首席科學家稱,2045年人類將實現永生,納米機器人將接管人體
    人類一直以來都想實現長生,目前,矽谷有數十個公司在做事人類未來永生技術的研究,而谷歌首席科學家雷·庫茲韋爾預言說:到了2029年,人類將開始正式走上永生之旅;到2045年,人類將正式實現永生!雷·庫茲韋爾是美國矽谷知名的未來學研究者,發明家,作家,谷歌的首席工程師。他曾發明了盲人閱讀機、音樂合成器和語音識別系統。
  • 華爾街「寬客」的別樣人生
    對於一名浸淫於學界20多年的物理學家而言,進入工業世界無異於墮入刑罰之地,只能為了錢而非興趣工作。在貝爾實驗室的商業分析系統中心,他只是龐大的科層體系中的一個小角色,不僅焦慮與壓抑如影隨形,更讓他無所適從的,是官僚作風和低效率的環境。因此,當高盛向他招手的時候,他毫不猶豫地來到了華爾街。  華爾街從來就不是一個學術之地,高盛亦然。
  • 下一個「矽谷」在哪裡?可能還在矽谷
    一、矽谷為何成為矽谷?幾波創新潮沉澱下的精神印記矽谷是個誕生奇蹟的地方,很長一段時間,紐約、波士頓、特拉維夫、倫敦、柏林、班加羅爾等創新之都試圖打造下一個「矽谷」,卻迄今只能冠名為「以色列版矽谷」或「印度版矽谷」。那麼矽谷的哪些獨特優勢是其它地區無可比擬的?為什麼這裡能在短時間內誕生如此多「獨角獸」公司?
  • 一周薦書 | 矽谷真正的奠基者「七劍客」
    史丹福大學矽谷檔案館的歷史學家、《紐約時報》專欄作家萊斯利·柏林的這部著作,堪稱一部「矽谷起源史」。它聚焦於矽谷早年先鋒人物的風雲故事,以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1969~1976)為起點,揭秘矽谷從0到1的崛起歷程和動人心弦卻罕為人知的篇章。
  • 矽谷入侵華爾街:銀行業要麼打敗他們 要麼加入他們
    來源:金融界網站金融界美股訊 隨著蘋果和亞馬遜等科技巨頭開始涉足消費金融領域,華爾街突然意識到來自矽谷的一種無法忽視的威脅。科技巨頭們將需要有人來處理關鍵而複雜的銀行業務。而對於銀行業來說,要麼打敗他們,要麼加入他們。
  • 印度人在接管矽谷的時候,中國人在做什麼?
    早在2005年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就顯示,矽谷三分之一的工程師是印度裔,高科技公司裡7%的CEO也都來自印度,中高層管理者中印度人的比例更高。今天的比例更是比10年前高得多。 相比之下,中國人在美國高科技企業中的能獲得管理崗位的不僅鳳毛麟角,而且還在全線潰退。
  • 矽谷所在的灣區平均房價是全美最高
    矽谷,當今電子工業和計算機產業的王國,儘管美國和世界其它高新技術區都在不斷發展壯大,但矽谷的地位仍然無可動搖。可就在矽谷誕生近80年之後,這裡的美國人卻上演著自己的「出埃及記」。甲骨文總部遷往得州據央視財經援引道瓊旗下新聞網站Marketwatch報導,矽谷老牌公司甲骨文當地時間11日證實,正在把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紅木市的公司總部遷往德克薩斯州奧斯汀。甲骨文發言人表示:「甲骨文正在實施更靈活的員工辦公地點政策,並將公司總部從加州紅木市遷往得州奧斯汀。
  • 新媒:印度「矽谷」班加羅爾淪為「垃圾城市」
    &nbsp&nbsp&nbsp&nbsp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1月26日援引法新社報導,有「花園城市」美譽的印度「矽谷」班加羅爾,因基礎建設和收垃圾服務跟不上城市發展步伐,如今陷入垃圾成堆無人處理、空氣中瀰漫著惡臭的問題。有人因此將其綽號改為「垃圾城市」。
  • 這個學物理的男博士,想用「華爾街+矽谷」讓大數據變現
    而此輪5億融資將主要用在行業擴展、上下遊的布局和人工智慧團隊建設方面。創造增量市場量化派在大數據領域挖到「金礦」的秘密是什麼?為什麼那些金融機構會相信量化派對的風控判斷?其實,周灝是地道的金融人士。 在美國Rice大學拿到物理學專業博士的學位後,周灝的第一個公司是Capital One。
  • 沒有阿波羅登月計劃 矽谷技術革命或要晚上20年
    騰訊科技訊 8月5日消息,據外媒報導,如果沒有50多年前的太空競賽,即使有像比爾·蓋茨(Bill Gates)和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這樣遠見卓識的人,矽谷也不太可能如此快地發生技術革命。
  • 費曼:矽谷奇才們的偶像,天才物理學家,他一生只對科學負責
    著名物理學家漢斯·貝特說:世界上有兩種天才:&34;費曼被譽為上個世紀繼愛因斯坦之後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人們常常會認為,這樣的一位大師應該會是很嚴肅刻板的,恰恰相反,當讀完《別逗了,費曼先生》這本自傳之後,你會徹底改變你的看法,書中的費曼幽默搞怪,不拘一格:在大學宿舍裡搞惡作劇、模仿獵犬嗅氣味、探索夢境、撬保險柜、在廁所裡跟人打架、看裸體表演等等,這些構成了費曼有趣又奇妙的經歷。拿到這本書,你幾乎可以一口氣讀完,因為費曼的人格魅力會一直深深吸引著你。
  • 火星計劃|矽谷狂人埃隆·馬斯克,正成為賈伯斯後的超級傳奇
    終於有一個狂人會在自己的產品會上尬舞了他就是 埃隆·馬斯克這是一個將世界都遠遠甩身後面的男人他被人稱為矽谷創業瘋子拉裡埃裡森(Larry Ellison)從芝加哥大學退學並創建了甲骨文當然埃隆·馬斯克(Elon Musk)也不例外1995年,馬斯克放棄了他的博士學位,開始從史丹福大學退學,並在同年創立了他的第一家公司ZIP2(最早的城市黃頁),而那一年他24歲也是從這一天開始他正式被貼上了矽谷創業瘋子的標籤4年後,馬斯克出售ZIP2並獲利3.41億美元+期權
  • 沈向洋辭職微軟 矽谷華人高管為何頻頻被印度裔代替
    北京時間11月14日凌晨,微軟全球CEO 納德拉(Satya)剛剛通過郵件宣布,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沈向洋博士(Harry Shum)將於明年年初離職,微軟CTO Kevin Scott將負責領導微軟的AI+研究工作。
  • 大廠扎堆逃離,矽谷正在喪失吸引力?
    最近一系列矽谷標誌性大公司和大人物的出走,其意義似乎更顯非比尋常。12月1日,從惠普拆分出來的企業軟體公司慧與宣布,將把總部從矽谷遷往德克薩斯州的休斯頓。全球第二大軟體公司甲骨文緊隨其後,於12月11日宣布將把總部從矽谷遷往得州的奧斯汀。離開矽谷的不只有大公司,還有科技大佬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