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上最密集的科技企業聚集地,在過去幾十年裡引領全球創新浪潮的矽谷,真的開始喪失吸引力了嗎?這對中國城市,又有何啟示?
1938年,兩名年輕的斯坦福畢業生帶著538美元,在舊金山灣區一間車庫裡,成立了日後的跨國科技巨頭惠普。這間車庫後來被公認為矽谷的誕生之地,成為加州的歷史標誌性建築。自那以後,年輕人帶著技術創新的夢想,在矽谷創立公司顛覆世界的故事,不斷上演。
作為公認的「世界科技之都」,多年以來,全球各地的城市都希望能複製矽谷的成功。
不過,最近幾年,因為房價高企、生活質量下降,「逃離矽谷」就和國內的「逃離北上廣」一樣,成為美國打工人時常熱議的話題。最近一系列矽谷標誌性大公司和大人物的出走,其意義似乎更顯非比尋常。
12月1日,從惠普拆分出來的企業軟體公司慧與宣布,將把總部從矽谷遷往德克薩斯州的休斯頓。全球第二大軟體公司甲骨文緊隨其後,於12月11日宣布將把總部從矽谷遷往得州的奧斯汀。
離開矽谷的不只有大公司,還有科技大佬們。近日,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Elon Musk)表示,已經把居住地搬到得州,要花更多時間在得州的特斯拉新工廠和SpaceX的火箭發射實驗上。甲骨文創始人、矽谷傳奇商人拉裡·埃裡森(Larry Ellison)也緊隨公司之後,宣布離開矽谷。不過他去的不是得州,而是夏威夷的私人小島。
一批風險投資家和風投機構最近也離開了矽谷。Palantir聯合創始人Joe Lonsdale表示,要把自己的風投公司8VC搬去奧斯汀;資深投資人基思·樂布斯(Keith Rabois),則要搬去邁阿密。
美國媒體專門發明了一個詞來形容這波趨勢——科技大出走(tech exodus)。
作為世界上最密集的科技企業聚集地,在過去幾十年裡引領全球創新浪潮的矽谷,真的開始喪失吸引力了嗎?這對中國城市,又有何啟示?
矽谷地區示意圖 來源:矽谷指數
01據外媒報導,慧與和甲骨文其實早已在謀劃將總部遷出矽谷,新冠疫情和居家辦公,加快了這一進程。
甲骨文就表示,總部搬遷後的上班政策將更加靈活,員工可以根據崗位職責選擇辦公室地點,甚至長期在家辦公。慧與也聲稱,削減成本和尊重員工未來的辦公模式選擇,是促成搬遷的重要因素。
多年來,矽谷和整個舊金山灣區的快速發展,吸引了大量人口流入,給住房和市政建設帶來巨大壓力。官方數據顯示,2005年至2019年,舊金山灣區五個縣就業人口增長29%,新增崗位67.4萬個,而同期房屋建設只批准21.1萬個單元。新增就業人口和新增房屋比例遠遠高於1~1.5的推薦比例。
在矽谷核心區域聖何塞一家晶片公司工作的吳翊章,對此深有感受。目前,他在公司附近合租了一間兩居室公寓,月租金3300美元,而在往西兩小時車程的薩克拉門託,同樣條件的房子租金只需一半多一點兒。
根據最新發布的矽谷指數(Silicon Valley Index),2019年,儘管矽谷地區房價下降6%,但其房價中位數仍高於100萬美元,為全美最高。
矽谷、舊金山和加州房價中位數 來源:矽谷指數
此外,由於矽谷公共運輸並不發達,吳翊章平時開車出行,疫情之前,堵車更是家常便飯。根據2019年的一項研究,整個舊金山灣區有超過12萬「超級通勤者」,也就是單程超過90分鐘的上班族。
遠程辦公緩解了市區擁堵,上班族也可以搬去更遠、但房租更便宜的地方。
目前來看,遠程辦公已經深刻改變矽谷的工作模式。包括推特和行動支付公司Square在內的許多企業已經允諾員工,即使疫情結束後也可以選擇長期在家辦公。
在這種情況下,慧與和甲骨文選擇將總部搬離成本高昂的矽谷中心區域,顯然不失為合理的選擇。
實際上,矽谷遷出人數已連續3年多於遷入人數,遷出目的地也從原來的舊金山和加州地區,開始變為華盛頓、德克薩斯、亞利桑那、內華達和紐約等地。
02在辦公成本和生活質量之外,這波「出走潮」,和科技大佬們對加州政策日益不滿不無關係。
首當其衝的是加州稅負和監管。根據美國稅收政策研究智庫Tax Foundation的最新排名,從稅收角度來看,加州營商環境在美國50個州裡排名倒數第二。加州的個人所得稅和資本利得稅最高可達13.3%,已經是美國最高,而加州政府還計劃繼續調高針對富人的稅率。
相較之下,最近吸引了很多矽谷公司的得州,則並沒有州層面的個人所得稅和資本利得稅。
特斯拉的股價今年一飛沖天,年內漲幅已超過6倍。根據2018年特斯拉董事會批准的為期10年的薪酬方案,馬斯克今年將分12批獲得超過500億美元股票和獎勵。搬去得州,或可以幫馬斯克省去幾十億美元的稅款。
得州奧斯汀商會記錄顯示,截至今年11月,從矽谷搬到「矽山」的高科技企業和其他「周邊」企業多達39家。
在搬到奧斯汀的Joe Lonsdale看來,高稅收並沒有緩解加州嚴重的收入不平等和居高不下的貧困率問題,與其把稅款交給加州政府,不如把這筆錢用到可以解決問題的地方。
但稅費問題並不是促使馬斯克離開矽谷的唯一原因。在馬斯克眼中,最好的政府除了打破人為壟斷外,對商業應該完全放棄「指手畫腳」。在勞工保護和環保等問題上監管嚴厲的加州,顯然和馬斯克的想法相去甚遠。
早在今年春季,他就和加州政府「撕破臉皮」。當時正值新冠疫情高峰期,特斯拉位於舊金山灣區東部的弗裡蒙特工廠被要求停工,馬斯克對嚴格的防疫措施十分不滿,在未經當地政府同意的情況下便決定提前一周強行復工,並聲稱「要逮捕就逮捕我一個人好了」。
其後,馬斯克在推特上表示,這件事情是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他要立即把特斯拉總部和未來項目搬到得州或內華達州。
上周宣布將搬到得州的消息時,他還不忘猛批加州政府,認為其對待科技企業的態度十分自滿,「就好像一支經常奪冠的球隊,已經將勝利視為理所當然了」。
03儘管如此,政策研究機構「矽谷領導力集團」副總裁Peter Leroe-Muñoz向城叔透露,甲骨文和慧與等公司雖然搬遷了總部,但仍然保留著矽谷辦公園區和僱員。與此同時,特斯拉總部仍然在矽谷,弗裡蒙特的工廠仍然在生產。
矽谷這片夾在兩山之間、中間環抱著海灣的狹長谷地,「滿坑滿谷」地擁擠著2000家公司總部。美國最值錢的8家公司裡,有5家總部在這片區域。目前,蘋果、谷歌和Facebook並沒有任何搬離的意思,甚至在疫情期間還擴大了在矽谷的辦公區域。
舊金山俯瞰 來源:攝圖網
2019年數據顯示,矽谷地區GDP增長170億美元,新增近3萬個工作崗位,增長率超過加州和美國全境。
實際上,在許多人看來,時至今日,以創新中心的地位來講,還沒有一個地方能夠真正與矽谷比肩。而其最重要的優勢之一,正是人才聚集。
「除非斯坦福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衰落了,否則美國其他地區無法取代矽谷。」在矽谷創業的斯坦福畢業生夏宇洋告訴城叔。
和科技人才同等重要的是,矽谷是風險投資人最密集的地方,這對於初創企業來說至關重要。斯坦福校園外的沙丘路(Sand Hill Road),匯聚著數百家風險投資機構,微軟、亞馬遜、Facebook、推特等科技巨頭,都曾受益於此。
在夏宇洋看來,初創企業獲得風險投資最便捷的方式,就是融入投資家和創業者的圈子,「這是通過網絡會議,或者從外地飛來見投資人的方式所無法達到的」。
不過,這股逃離苗頭依然給矽谷敲響了警鐘。
Peter Leroe-Muñoz認為,矽谷的商業領袖和政策制定者應該繼續大力解決生活質量問題,特別是為不同收入水平人群增加負擔得起的房源,同時推動公平和具有競爭性的稅收政策。
更為重要的問題是,矽谷指數顯示,矽谷創新創業生態正逐漸僵化,初創團隊的融資難度達到歷史新高。
Fast Company專欄作者Alex Lazarow此前撰文指出,每個時代都有屬於它的科技中心,對美國來說,上世紀50年代是底特律,現在是矽谷。
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科技在全球各地蓬勃發展,矽谷需要重新組合、重新裝備和重塑自我才能繼續保持領先地位,或者至少保持與時俱進,「否則,矽谷的命運只會和底特律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