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廠扎堆逃離,矽谷正在喪失吸引力?

2021-01-13 每日經濟網

作為世界上最密集的科技企業聚集地,在過去幾十年裡引領全球創新浪潮的矽谷,真的開始喪失吸引力了嗎?這對中國城市,又有何啟示?

1938年,兩名年輕的斯坦福畢業生帶著538美元,在舊金山灣區一間車庫裡,成立了日後的跨國科技巨頭惠普。這間車庫後來被公認為矽谷的誕生之地,成為加州的歷史標誌性建築。自那以後,年輕人帶著技術創新的夢想,在矽谷創立公司顛覆世界的故事,不斷上演。

作為公認的「世界科技之都」,多年以來,全球各地的城市都希望能複製矽谷的成功。

不過,最近幾年,因為房價高企、生活質量下降,「逃離矽谷」就和國內的「逃離北上廣」一樣,成為美國打工人時常熱議的話題。最近一系列矽谷標誌性大公司和大人物的出走,其意義似乎更顯非比尋常。

12月1日,從惠普拆分出來的企業軟體公司慧與宣布,將把總部從矽谷遷往德克薩斯州的休斯頓。全球第二大軟體公司甲骨文緊隨其後,於12月11日宣布將把總部從矽谷遷往得州的奧斯汀。

離開矽谷的不只有大公司,還有科技大佬們。近日,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Elon Musk)表示,已經把居住地搬到得州,要花更多時間在得州的特斯拉新工廠和SpaceX的火箭發射實驗上。甲骨文創始人、矽谷傳奇商人拉裡·埃裡森(Larry Ellison)也緊隨公司之後,宣布離開矽谷。不過他去的不是得州,而是夏威夷的私人小島。

一批風險投資家和風投機構最近也離開了矽谷。Palantir聯合創始人Joe Lonsdale表示,要把自己的風投公司8VC搬去奧斯汀;資深投資人基思·樂布斯(Keith Rabois),則要搬去邁阿密。

美國媒體專門發明了一個詞來形容這波趨勢——科技大出走(tech exodus)

作為世界上最密集的科技企業聚集地,在過去幾十年裡引領全球創新浪潮的矽谷,真的開始喪失吸引力了嗎?這對中國城市,又有何啟示?

矽谷地區示意圖 來源:矽谷指數

01

據外媒報導,慧與和甲骨文其實早已在謀劃將總部遷出矽谷,新冠疫情和居家辦公,加快了這一進程。

甲骨文就表示,總部搬遷後的上班政策將更加靈活,員工可以根據崗位職責選擇辦公室地點,甚至長期在家辦公。慧與也聲稱,削減成本和尊重員工未來的辦公模式選擇,是促成搬遷的重要因素。

多年來,矽谷和整個舊金山灣區的快速發展,吸引了大量人口流入,給住房和市政建設帶來巨大壓力。官方數據顯示,2005年至2019年,舊金山灣區五個縣就業人口增長29%,新增崗位67.4萬個,而同期房屋建設只批准21.1萬個單元。新增就業人口和新增房屋比例遠遠高於1~1.5的推薦比例。

在矽谷核心區域聖何塞一家晶片公司工作的吳翊章,對此深有感受。目前,他在公司附近合租了一間兩居室公寓,月租金3300美元,而在往西兩小時車程的薩克拉門託,同樣條件的房子租金只需一半多一點兒。

根據最新發布的矽谷指數(Silicon Valley Index),2019年,儘管矽谷地區房價下降6%,但其房價中位數仍高於100萬美元,為全美最高。

矽谷、舊金山和加州房價中位數 來源:矽谷指數

此外,由於矽谷公共運輸並不發達,吳翊章平時開車出行,疫情之前,堵車更是家常便飯。根據2019年的一項研究,整個舊金山灣區有超過12萬「超級通勤者」,也就是單程超過90分鐘的上班族。

遠程辦公緩解了市區擁堵,上班族也可以搬去更遠、但房租更便宜的地方。

目前來看,遠程辦公已經深刻改變矽谷的工作模式。包括推特和行動支付公司Square在內的許多企業已經允諾員工,即使疫情結束後也可以選擇長期在家辦公。

在這種情況下,慧與和甲骨文選擇將總部搬離成本高昂的矽谷中心區域,顯然不失為合理的選擇。

實際上,矽谷遷出人數已連續3年多於遷入人數,遷出目的地也從原來的舊金山和加州地區,開始變為華盛頓、德克薩斯、亞利桑那、內華達和紐約等地。

02

在辦公成本和生活質量之外,這波「出走潮」,和科技大佬們對加州政策日益不滿不無關係。

首當其衝的是加州稅負和監管。根據美國稅收政策研究智庫Tax Foundation的最新排名,從稅收角度來看,加州營商環境在美國50個州裡排名倒數第二。加州的個人所得稅和資本利得稅最高可達13.3%,已經是美國最高,而加州政府還計劃繼續調高針對富人的稅率。

相較之下,最近吸引了很多矽谷公司的得州,則並沒有州層面的個人所得稅和資本利得稅。

特斯拉的股價今年一飛沖天,年內漲幅已超過6倍。根據2018年特斯拉董事會批准的為期10年的薪酬方案,馬斯克今年將分12批獲得超過500億美元股票和獎勵。搬去得州,或可以幫馬斯克省去幾十億美元的稅款。

得州奧斯汀商會記錄顯示,截至今年11月,從矽谷搬到「矽山」的高科技企業和其他「周邊」企業多達39家。

在搬到奧斯汀的Joe Lonsdale看來,高稅收並沒有緩解加州嚴重的收入不平等和居高不下的貧困率問題,與其把稅款交給加州政府,不如把這筆錢用到可以解決問題的地方。

但稅費問題並不是促使馬斯克離開矽谷的唯一原因。在馬斯克眼中,最好的政府除了打破人為壟斷外,對商業應該完全放棄「指手畫腳」。在勞工保護和環保等問題上監管嚴厲的加州,顯然和馬斯克的想法相去甚遠。

早在今年春季,他就和加州政府「撕破臉皮」。當時正值新冠疫情高峰期,特斯拉位於舊金山灣區東部的弗裡蒙特工廠被要求停工,馬斯克對嚴格的防疫措施十分不滿,在未經當地政府同意的情況下便決定提前一周強行復工,並聲稱「要逮捕就逮捕我一個人好了」。

其後,馬斯克在推特上表示,這件事情是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他要立即把特斯拉總部和未來項目搬到得州或內華達州。

上周宣布將搬到得州的消息時,他還不忘猛批加州政府,認為其對待科技企業的態度十分自滿,「就好像一支經常奪冠的球隊,已經將勝利視為理所當然了」。

03

儘管如此,政策研究機構「矽谷領導力集團」副總裁Peter Leroe-Muñoz向城叔透露,甲骨文和慧與等公司雖然搬遷了總部,但仍然保留著矽谷辦公園區和僱員。與此同時,特斯拉總部仍然在矽谷,弗裡蒙特的工廠仍然在生產。

矽谷這片夾在兩山之間、中間環抱著海灣的狹長谷地,「滿坑滿谷」地擁擠著2000家公司總部。美國最值錢的8家公司裡,有5家總部在這片區域。目前,蘋果、谷歌和Facebook並沒有任何搬離的意思,甚至在疫情期間還擴大了在矽谷的辦公區域。

舊金山俯瞰 來源:攝圖網

2019年數據顯示,矽谷地區GDP增長170億美元,新增近3萬個工作崗位,增長率超過加州和美國全境。

實際上,在許多人看來,時至今日,以創新中心的地位來講,還沒有一個地方能夠真正與矽谷比肩。而其最重要的優勢之一,正是人才聚集。

「除非斯坦福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衰落了,否則美國其他地區無法取代矽谷。」在矽谷創業的斯坦福畢業生夏宇洋告訴城叔。

和科技人才同等重要的是,矽谷是風險投資人最密集的地方,這對於初創企業來說至關重要。斯坦福校園外的沙丘路(Sand Hill Road),匯聚著數百家風險投資機構,微軟、亞馬遜、Facebook、推特等科技巨頭,都曾受益於此。

在夏宇洋看來,初創企業獲得風險投資最便捷的方式,就是融入投資家和創業者的圈子,「這是通過網絡會議,或者從外地飛來見投資人的方式所無法達到的」。

不過,這股逃離苗頭依然給矽谷敲響了警鐘。

Peter Leroe-Muñoz認為,矽谷的商業領袖和政策制定者應該繼續大力解決生活質量問題,特別是為不同收入水平人群增加負擔得起的房源,同時推動公平和具有競爭性的稅收政策。

更為重要的問題是,矽谷指數顯示,矽谷創新創業生態正逐漸僵化,初創團隊的融資難度達到歷史新高。

Fast Company專欄作者Alex Lazarow此前撰文指出,每個時代都有屬於它的科技中心,對美國來說,上世紀50年代是底特律,現在是矽谷。

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科技在全球各地蓬勃發展,矽谷需要重新組合、重新裝備和重塑自我才能繼續保持領先地位,或者至少保持與時俱進,「否則,矽谷的命運只會和底特律一樣」。

相關焦點

  • 火熱的美國大流行——逃離矽谷
    大量的科技公司正在搬離加州這個黃金寶地,並將公司的總部重新設立在美國一個與眾不同的角落——德州。為什麼要從充滿陽光的沙灘搬去德州,是因為德州的扒雞還是因為德州的撲克牌呢?今天就來聊一聊大洋彼岸的矽谷正在發生什麼。逃離矽谷加州政府正面臨一個公共形象危機。
  • 矽谷究竟在哪裡?
    每年1月中國的創業者、企業家和媒體記者都會扎堆來美國。先到拉斯維加斯參加國際消費電子展,然後到矽谷溜達一圈來朝聖。我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大部分人的矽谷第一站是聖克拉拉,先參觀英特爾。這是追根溯源來了。
  • 巨頭企業逃離矽谷,疫情雪上加霜……中美科創大不同!
    時代財經新年特別企劃《2021,我們的世界會怎樣》,本期特別邀請到《Vivi闖矽谷》總製片,媒體顧問、原路透電視主播林薇,與我們共同探討——《科技解碼未來,美國還能引領科創前沿嗎?》加州疫情告急,矽谷企業考慮強制注射疫苗時代財經:截至目前,美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累計已經超過2300萬,您在矽谷生活了多年,您了解到矽谷那邊疫情情況怎麼樣?
  • 美國矽谷人才開始「逃離」?我們的機會或將到來,留住人才是關鍵
    眾所周知,美國矽谷是非常出名的高科技人才集中地,但是在稅收和勞動力成本日益增長的雙重壓力下,惠普、 甲骨文這樣的科技巨頭也相繼決定離開。曾經被視為夢想地的矽谷,是什麼讓這些年輕人才決意離開?都說是不願意天天「加班」,其實真正的原因是,由於矽谷高負荷的工作讓人吃不消,高昂的生活成本也是不堪重負。比如特斯拉,年度離職率僅高管就高達40%左右。
  • 北美觀察丨疫情改變美國:「逃離加州和紐約」,企業和人才湧向低...
    今年12月以來,美國頂級企業家和金融機構的最新動向,讓「逃離加州」和「逃離紐約」成為熱議話題。從特斯拉公司執行長埃隆·馬斯克宣布搬離加州,到高盛集團考慮將更多業務遷出紐約,這些人和企業的選擇,反映出疫情對美國科技和金融等行業生態的影響:由於遠程辦公日益普及,低成本和稅收優惠地區變得更受企業和人才的青睞。
  • 矽谷精英們能夠成為影響印度市場的關鍵力量?
    矽谷有個段子,集成電路(integrate circuit)的英文縮寫IC,其實是印度(India)與中國(China)兩個國家的英文首字母。因為來自中國、印度的工程師,佔據了矽谷的半壁江山。但現在,情況正在悄然改變。
  • 矽谷走下神壇,科技精英回流中國
    美國總統川普上任一年之際,矽谷科技公司還在為「人才禁令」與華盛頓做著激烈的博弈,但是僱主們可能還沒有意識到,作為「全球職員」中最重要的力量,在矽谷的中國員工的心思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年輕人正在逃離第一財經記者乘坐一班經舊金山返回上海的航班上發現,航班上的大部分中國人都是在矽谷工作或者來自與矽谷有業務往來的中國科技公司。坐在記者邊上的小張(化名)就是矽谷科技重鎮Sunnyville的一家光學企業的員工。
  • 下一個矽谷明星獨角獸在哪裡?-虎嗅網
    今年上半年,Lyft、Uber、Pinterest、Zoom等一批科技獨角獸企業「扎堆IPO」,掀起了新一波科技公司上市熱潮。在這些老「優生」畢業之後,2019年,一群新鮮的獨角獸正向我們走來。矽谷獨角獸企業仍佔據「半壁江山」在PitchBook的這份名單中,矽谷的科技初創企業仍舊錶現亮眼。根據企業截止8月9日的估值來看,排名前十的企業中,矽谷企業佔據5席。
  • 矽谷?海南離得還有多遠
    前文追叔提到,不管香港還是新加坡,都有著海南無法具備的歷史現實優勢,海南難以將其作為自身的發展目標,而矽谷的發展模式海南尚可一試。我們先來看看矽谷的特點。矽谷位於美國西海岸中部,舊金山灣南部,風景優美,氣候宜人。
  • 新「血汗工廠」網際網路大廠,和流水線上的打工人
    從大廠辭職後,由於抑鬱症「工傷」發作而剛剛去醫院看病的小思,反思著自己那段時間不正常的打雞血狀態——在急於證明自己的焦慮和剛剛入職的亢奮中,她每天主動加班到12點下班,朋友圈裡除了工作還是工作,顧不上健身,化妝,休閒娛樂。問題是,將年輕人異化為一顆顆螺絲釘的加班文化,何以會成為大廠標配,網際網路大廠為何會成為富士康之後新一代的血汗工廠?
  • 印度人統治矽谷,中國人淪為打工仔?
    在矽谷,有1/3的工程師是印度人;矽谷中高層管理者15%是印度人,印度人正在統治矽谷。相比之下,在矽谷的華人很努力,沉默寡言,一直埋頭苦幹,但就是得不到高層賞識。前段時間浙大學霸在Facebook總部跳樓,就被懷疑是遭受了印度裔上司的壓榨。
  • 996陰影下,大廠青年的真實故事
    不知從何時起,「996 是福利,007 才是常態」,已經成為網際網路大廠的畸形用人觀。我們近日訪問了幾位有過996經歷的網際網路「大廠人」,在他們正在或者曾經所處的工作環境中,996都正常的就如同呼吸一樣。
  • 「失落」的矽谷!繼馬斯克、惠普後,甲骨文將總部搬離加州
    12月14日 消息:越來越多的信號表明,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科技巨頭離開矽谷。繼前不久特斯拉CEO馬斯克對外證實他已經搬家到德克薩斯州後,現在美國資料庫巨頭甲骨文也把總部搬遷至於得州。
  • 科技公司「出矽谷記」
    然而,時間快進到2020年,大量的科技公司正在出走矽谷:以惠普為代表的第一代矽谷企業,以及甲骨文、特斯拉等知名公司,都已經宣布出走,將總部遷往德州——更具體來說,是遷往奧斯汀,紅色(保守)德州最亮的藍色(自由派)城市。根據奧斯汀商會統計,僅去年11月一個月內,就有39家網際網路、製造、零售和投資等各類公司遷往奧斯汀。
  • ...矽谷所在的加州近年來乾旱和野火頻發,也是減分項。此外,疫情...
    【為什麼美國企業逃離矽谷】加州號稱是地球上最適合居住的地方之一,宏偉的紅木森林,完善的教育體系,沙灘,美食,財富和人才的聚集地,但這一切都在改變。目前,包括特斯拉公司創始人埃隆·馬斯克、甲骨文首席技術官拉裡·埃利森等在內,越來越多的技術企業大佬正選擇「逃離」矽谷。除了房價和稅率高等原因,矽谷所在的加州近年來乾旱和野火頻發,也是減分項。
  • 印度人統治矽谷,中國人淪為打工仔?看看他們的後院吧
    在矽谷,有1/3的工程師是印度人;矽谷中高層管理者15%是印度人:印度人正在統治矽谷。相比之下,在矽谷的華人很努力,沉默寡言,一直埋頭苦幹,但就是得不到高層賞識。前段時間浙大學霸在Facebook總部跳樓,就被懷疑是遭受了印度裔上司的壓榨。
  • 矽谷精英回國一年記——是希望,還是希望破滅?
    回到矽谷,一妻一女一宅一狗的生活才是讓他覺得踏實的,儘管就在一年前決定逃離矽谷回國時,他在抱怨這種生活「死氣沉沉」。和張昂乘坐同一航班的,也是同為「海歸」的楊曉峰(匿名)。楊曉峰一年多前加入了今日頭條,已經在北京總部工作了22個月,但是他這一趟回矽谷的目的,卻和歸心似箭想要和妻子女兒團聚的張昂不一樣。這一趟回矽谷,他的目的是幫公司多招聘幾個工程師。
  • 拜拜疫情:IPO乾旱終結,矽谷公司上市大潮回歸
    這家創辦10年之久的電商公司,終於登上了2020下半年的矽谷 IPO 豪華列車。和它一起準備上市的,還包括 Airbnb、Affirm、Roblox、DoorDash 等。矽谷又將迎來一個IPO小高峰。
  • 從黃金盛世到沒有一人,矽谷巨頭為何再無華人高管?
    世人無不感慨,微軟、亞馬遜、谷歌、蘋果、Facebook等矽谷科技巨頭核心層中,再無華人高管。時光倒流20年前,李開復、唐駿、張亞勤、楊致遠、陸奇等華人曾在矽谷呼風喚雨,成為華人精英人才站在科技網際網路浪潮之巔的最好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