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作為當今電子工業和計算機業的王國,是世界高新技術創新和發展的開創者和中心,該地區的風險投資佔全美風險投資總額的三分之一,矽谷的計算機公司已經發展到大約1500家。 一個世紀前這裡還是一片果園,但自從英特爾 、蘋果公司、谷歌、臉書、雅虎等高科技公司的總部在此落戶之後,出現了眾多繁華的市鎮。在短短的幾十年之內,矽谷走出了大批科技富翁。
對美國高科技公司比較了解的朋友都知道,這類公司的中高層的高管大多都是印度人。不止高科技公司,在2015年美國500強企業CEO中,人數最多的是印度裔(10位);緊隨其後是英國,CEO數量為9;加拿大、澳大利亞,分別為7位和6位。
以下是幾個比較著名的印度裔高管:
谷歌 桑德爾·皮查伊(Sundar Pichai)
微軟 薩提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
百事可樂 盧英德·諾伊(Indra Nooyi)
諾華(製藥巨頭) Vas Narasimhan
此外還有萬事達的彭安傑(Ajay Banga),摩託羅拉的桑傑·賈(Sanja Jha),Adobe 山塔努·納拉揚(Shantanu Narayen)以及諾基亞 拉傑夫·蘇裡(Rajeev Suri)。
所以,有人抱怨:一向被視為高智商種族的華裔精英們,為什麼在矽谷佔不了上風,反而要在印度人手下幹活?
那麼,事實真是如此嗎?
其實大可不必擔憂,印度裔抱團紮根矽谷表面榮光的背後是選擇的無奈和印度自身大量的人才流失。
印度人在矽谷求生欲極強,因為毫無退路
印度最頂尖的大學——印度理工學院,這是一所堪稱全世界最難考的大學,每年的報考人數都是四五十萬人,而錄取人數僅僅在一萬多左右,錄取率只有2%~3%。
可以說全印度的學生都想去考印度理工學院,而印度理工學院能夠招進來的學生是整個印度的精英。
同時印度政府極其重視這所學校,在那麼多大學的情況下,將高等教育15%的預算都撥給了印度理工學院。
就是這樣一所精英學校,其中至少60%的學生都選擇了前往美國留學,並且這些留學生可不像我們的留學生一樣學有所成會回來建設祖國,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基本就是一去不復返了,就留在矽谷闖蕩了。
當大部分的精英都去建設美國,誰能留下來建設印度?
人才的流失讓印度的高科技產業很難有起色,想要有起色卻又找不到人才,而面對美國優厚的條件在矽谷闖蕩的印度人自然不想回到自己那落後的國家。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而中國卻不一樣,在中國目前擁有著可以比肩美國的網際網路市場,國家對留學海外的精英也有豐厚的補貼,更重要的是,大部分的中國人比印度人多了一份家國情懷,我們願意回來建設自己的國家。
對於現在在矽谷的華人來說,他們有著第二選擇,就是回到中國。從李開復到陸奇再到沈向洋,中國的科技公司提供的條件不比矽谷差。
印度裔有著語言,相貌優勢
在矽谷的華裔有不少是高中大學時代才前往美國留學的,他們在幾年時間內能把語言溝通障礙這一關通過了就算了不起,更不用說他們同時還要修習技術。
而印度人則輕鬆許多。印度人就算用的是印度語,但是也是屬於和英語同根的語言,無論口音有多重,英語說的都很地道,用詞+語法都很標準。可能英語母語的外國人聽他們說英語,就像我們聽廣東人操著粵語口音的普通話一樣。這樣印度人在英語上的應用就比中國人好很多,這一點無論是在社交場上還是生意場上都是一種優勢。
印度人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屬於英語體系的,這從某種意義上算是一種「童子功」。同時印度裔雖屬亞裔,但是從長相上更接近白人,畢竟外貌能夠給人第一印象。歐美白人看他們會覺得親切許多。
這兩點算是印度人的天生優勢,讓他們更容易融入進白人世界裡。
同時現在的美國更加防範華人,精深到一定程度的項目、部門,一個華人一個印度人,一定選印度人。這樣一來,印度人就比華人更有優勢了。
做白人公司的高管不一定是什麼可值得炫耀的事
說了這麼多,回頭再看看,這些印度人給大公司做高管而華人沒做成就一定是丟臉的事嗎?
並不是。
當一個公司並不是你創立的,你給人家當高管,說白了也是一個打工的。我們可以說在矽谷幾乎看不到哪個由印度人創立的大公司。
所以我們沒必要在乎有多少印度人當上CEO。我們可以看看隔壁日本,韓國,也沒有幾個當上矽谷公司的CEO,但國家不是發展的也好好的?讓中國本身強大比培養幾個給西方資本家打工的CEO要重要的多。而這需要創新精神,冒險精神,中國人可一點不輸印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