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制霸矽谷?為什麼美國科技巨頭高管大都是印度人?

2020-12-05 光哥看天下

今年4月,IBM新的CEO上任,阿爾溫德·克裡希納(Arvind Krishna),是一位印度裔美國人。

阿爾溫德·克裡希納

近些年出現了一個現象,印度人或者印度裔在美國大企業裡任CEO非常多。比如谷歌的桑達爾·皮查伊,微軟的薩提亞·納德拉,摩託羅拉的桑傑·賈,美光的桑傑·梅羅特拉等,這些都是科技巨頭,還有很多別的行業,比如諾華製藥、百事可樂、聯合利華、標準普爾、麥肯錫和星展銀行,如果算上高管則人數更多。

下方紅色區域為矽谷

2012年印度裔只佔矽谷總人口的6%,但創辦的公司佔到了總數的15%,領導的公司更多,這不得不讓我們思考:美國企業的印度裔為何如此之多?是印度的教育很領先嗎?

我們來看看印度的教育,近些年,印度的小學入學率達到了97%,還是很不錯的。公立小學收費便宜,一年只要幾十塊人民幣,但即使這樣,也只有一半學生能畢業,輟學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家庭貧困,需要回家幫家裡幹活,照顧弟弟妹妹們。同時,公立小學設施簡陋,教師奇缺,教學質量很低,特別是邊遠地區。

印度北方邦一所小學

據一份非政府組織的調查報告顯示,印度五年級的學生中,有一半人看不懂二年級學生的課文 ,75%的人不會除法。從2000年開始,印度最先發力的是中等教育,包括初中、高中、中專、職高。可是印度的十一五規劃,就是從2007年到2012年,提出大力發展高等教育,提高毛入學率。

毛入學率指的是有學上的人佔同齡階段所有人口的比例,比如大學的毛入學率就是18到23歲這個年齡段裡大學生的比例。由此印度出現了一個發展中國家裡比較古怪的現象——倒金字塔結構,即在教育投入佔GDP比例不變的情況下,把資金優先投入給高等教育。2009年,倒金字塔最為明顯,投資高等教育增速達到了26%,是當年GDP增速的3倍之多。

經過幾年發展,印度高校的數量增至世界第一,在校生人數世界第三。但這種跨越式發展造成了十分嚴重的分化,很多人在初一之前甚至是小學三四年級就輟學了,再加上根深蒂固的種姓制度和宗教因素,窮人不認為後代的教育能明顯改善生活,所以乾脆就提前放棄。

當然,印度也一直努力改善低種姓學生的處境。2006年起,印度教育部大幅提高「保留配額」比例,就是給低種姓學生更高的配額,增加接受教育的機會,印度幾所知名院校,如印度理工學院、印度管理學院、全印醫學院將低種姓學生的配額從原來的22%提高至49%,其他幾所普通大學提高到了27%。這一政策引發了姓學生的強烈抗議,但最終還是保留了下來。

印度理工學院

谷歌現任CEO皮查伊是為數不多的幸運兒,由於家境貧寒沒有足夠的臥室,皮查伊小時候一直和弟弟睡在客廳的地板上。他剛到美國念書時,甚至一度買不起書包。皮查伊思維敏捷、記憶力非凡,平時學習也很刻苦,再加上家裡的重視,考入印度理工學院坎普爾分校,之後到史丹福大學,後來又拿下了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的MBA。

桑達爾·皮查伊

但是他一個人的光環無法掩蓋一群人的黯淡。印度擁有全世界最多的文盲人口,7歲以上人群裡,文盲率大概是26%,其中男性文盲率18%,女性35%。而且在各級學校中,依然到處散發著二元文化氣息:重視高種姓和上層階級,輕視低種姓和下層階級。

印度的高等教育也是二元的,精英私立學校主要為高種姓開設,公共系統教育主要為中、低種姓開設。印度的高校數量非常之多,共有760所大學,38000所學院,另外還有12000多個可以授予文憑的機構,在校生總計3400萬人。

中國高等院校2879所,其中普通高等院校2595所,成人高等學校284所,在校生總數約為3500萬。中國可是過去幾十年經歷了多次擴招才達到了這個目標,印度是如何實現的呢?

2006年的時候,印度只有348所大學,學院17000所,在校生1050萬人,均不到現在的一半。印度用了10年左右的時間集中力量,進行高等教育規模大飛躍,那幾年平均每個月新開3.8所大學,每天新開6.2所學院,每年淨增在校生263.4萬,但印度仍然覺得這個增長率比較緩慢,尤其是學生的高等教育。對此,印度政府制定了一個目標:2024年將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26%提高至40%。在金磚國家中,最高的是俄羅斯,達到了82%,中國接近50%,印度僅僅略微領先於南非。

說到這裡大家可能已經看明白了,種姓制度和宗教原因,再加上貧富差距的極端化,導致了貧困人口不斷加劇。沒有辦法改變種姓制度和宗教,就想辦法從教育方面實現大躍進,造成的結果就是大量的私立學院、教育質量參差不齊、畢業生失業率居高不下、國內高端人才大量流往海外。

印度人「佔領」矽谷的背後其實是本土人才的大流量流失,以及國內營商環境的不成熟。曾經,華人精英在矽谷闖蕩的黃金盛世。李開復、張亞勤、楊致遠、陸奇等華人曾在矽谷呼風喚雨。而隨著中國國內的快速發展,還有美國一系列限制華人的政策,目前海外留學生畢業歸國已經佔到了總人數的80%,但是前一陣曝光的清華留學班事件不得不讓我們反思。

印度是一個永遠的話題,如果說中國的教育質量是階梯狀分布,那印度就是絕大多數學生處在「平地」,而精英高居「巴比倫塔」,更多的人連爬上平底的機會都沒有,永遠的沉默下去。

很高興和大家分享所見所聞,大家有什麼看法也可以在評論區發表意見,我是光哥,期待與你的下一次文字交流。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印度人在矽谷如日中天,而華人卻很難進入高層?
    矽谷,作為當今電子工業和計算機業的王國,是世界高新技術創新和發展的開創者和中心,該地區的風險投資佔全美風險投資總額的三分之一,矽谷的計算機公司已經發展到大約1500家。 一個世紀前這裡還是一片果園,但自從英特爾 、蘋果公司、谷歌、臉書、雅虎等高科技公司的總部在此落戶之後,出現了眾多繁華的市鎮。在短短的幾十年之內,矽谷走出了大批科技富翁。
  • 印度人已統治矽谷
    簡而言之,印度人或者印度裔,將控制三大移動互聯生態中除了蘋果之外的兩家。伴隨著納德拉將出任微軟CEO,印度人在美國矽谷的成就,引發了印度媒體和美國媒體的高度關注。在一般人看來,印度是全球最大的軟體和後端服務外包大國,印度公司「代工」的軟體,被貼上了西方IT公司的商標,以高價轉售給企業客戶。不過,印度的IT領域的技術優勢,遠非軟體外包這麼簡單。
  • 美國矽谷,15%的高管是印度人!國人在矽谷淪落成印度的打工仔?
    昨日看過一篇文章,寫的是在美國的矽谷,印度人擔任著很大比例的美國跨國企業CEO,而中華精英卻在這些印度人手下打工,輸出勞動力,更有甚者稱印度人已經霸佔矽谷!文章中處處透露著擔憂、危機感這樣的氛圍,看的遊仙也是一陣揪心!
  • 印度人統治矽谷,中國人淪為打工仔?
    網上有一類文章,標題很吸引人,比如,「印度CEO霸佔矽谷,中國人淪為打工仔」「印度輸出CEO,中國輸出廉價勞動力」……文章往往焦慮地說,在谷歌、微軟、Adobe等等這樣頂級科技公司,它們CEO級別的高管居然都被印度人給拿下了!
  • 為什麼矽谷大佬大部分都是印度人,華人卻越來越少?
    眾所周知,美國矽谷是世界網際網路的中心,聚集了很多像谷歌、微軟這樣的世界知名公司。對美國網際網路比較了解的朋友都知道,這類公司除了極少數頂級的職能外,中高層的高管大多都是印度人。相反,中國人身居高位的卻很少,像唐駿、李開復、陸奇這些中國人曾經熟悉的華人高管,也都離開這些科技公司回國了。有人統計過,美國的500強企業中外籍CEO有75位,其中有10位都是印度人,印度人創建的科技公司比英國人、日本人和華人創建的總和還要多。因此不少人感嘆,矽谷的高科技公司被印度人「霸佔」了。
  • 在矽谷 印度人比中國人牛在哪裡?
    在美國,中國人與印度人之「爭」是繞不過的話題。很多在矽谷工作的華裔人士,都會吐過這樣的苦水:「印度人愛向上頭搶功,在辦公室拉幫結派,壓制中國員工」。可印度人卻不這麼認為這是頹勢。更令中國人糾結的是,美國人認為這恰恰體現了印度人很厲害。那麼,事實上,在矽谷戰場上,印度人在哪些方面比中國人厲害呢?
  • 印度人統治矽谷,中國人淪為打工仔?看看他們的後院吧
    它們CEO級別的高管居然都被印度人給拿下了!在矽谷,有1/3的工程師是印度人;矽谷中高層管理者15%是印度人:印度人正在統治矽谷。相比之下,在矽谷的華人很努力,沉默寡言,一直埋頭苦幹,但就是得不到高層賞識。前段時間浙大學霸在Facebook總部跳樓,就被懷疑是遭受了印度裔上司的壓榨。
  • 印度人做美國矽谷高管,中國人卻多為打工仔,背後原因令人深思
    大家有聽說過矽谷這個城市嗎?這個城市是美國的科技中心,同時也是世界上尖端的一個科技中心,在這裡不僅有美國本土的人才,還匯聚著全世界的人才,然而如果關注這個城市的人會發現,在這裡除了美國人之外,最多的人就是印度人。
  • 美國矽谷公司的CEO,30%是印度人,為何印度人比中國人混得好?
    眾所周知,印度人(印度裔)的人在矽谷混得好已經是個公認的事實了,像谷歌,微軟,Adobe,Sandisk等等公司的CEO都是印度人,甚至據統計矽谷公司的CEO中,有30%的印度人。而和印度人在矽谷混得好對比,中國人(華裔)在矽谷就混得沒這麼牛了,之前最科技圈中職位最高的是陸奇,後面再是沈向洋,但都不是CEO的職位。那麼為何印度人在矽谷要比中國人混得更好,畢竟印度更窮,經濟更不發達,原因究竟是什麼?我們大致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分析。
  • 矽谷戰場:印度人和中國人誰才更強?
    很多在矽谷工作的華裔人士,都會吐過這樣的苦水:「印度人愛向上頭搶功,在辦公室拉幫結派,壓制中國員工」。可印度人卻不這麼認為這是頹勢。更令中國人糾結的是,美國人認為這恰恰體現了印度人很厲害。那麼,事實上,在矽谷戰場上,印度人在哪些方面比中國人厲害呢?
  • 「入侵」矽谷的印度人
    矽谷的咖喱味早在2005年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就顯示,矽谷三分之一的工程師是印度裔,矽谷各公司食堂裡的咖喱味一陣重過一陣,員工經常開玩笑稱,已經可以根據每家食堂裡的咖喱味,來判斷這家公司的印度人比例了。近日,亞馬遜的董事會又添一名印度女性成員——百事前CEO盧英德(Indra Nooyi)被吸收進來,同時進入亞馬遜董事會審計委員會。
  • 在美國矽谷,印度人已經完全壓倒了中國人,不過網友卻拍手稱好
    甚至谷歌、微軟、Adobe這樣的公司,CEO也都是印度人。之前有一些人甚至為此感到了擔心,認為印度人在科技領域正在全面超越中國。不過大部分的網友卻完全不擔心。因為矽谷華人輸給印度人,並不是因為我們不行了,而是因為大部分的中國人不在迷戀矽谷,不少人都選擇了回國創業了。
  • 印度人為什麼在矽谷混的比中國人好?背後原因竟是這樣
    最近很多人都在討論,印度人在矽谷或者歐美的大公司混了給華人更好這個話題,普遍都認為在歐美的大企業裡面印度人混的僅次於白人,遠遠比咱的華人強,其實這個印象相信大家都有,因為別的不說,現在中國人最熟悉的歐美大公司像谷歌和微軟,這兩家大企業的現任ceo都是印度裔的。
  • 萬名清華精英在給印度人打工——矽谷終究是印度人的
    最終以納德拉拿下微軟的CEO告終,而到劈柴拿下谷歌的CEO後,這時候人們發現,全球最具價值品牌榜單的前三名的企業中(谷歌、蘋果、微軟)中,已經有兩家企業被印度人佔領了。那些總部設在美國的世界500強企業名單中,除了微軟和谷歌,印度人還貢獻了數位CEO,包括百事公司的盧英德、花旗銀行的潘偉迪、諾基亞的拉吉夫·蘇裡等。至於在其他大企業擔任副職的印度人更是數不勝數。
  • 中國有那麼多人在矽谷,職位為什麼「比不上」印度人?
    中國有那麼多人在矽谷,職位為什麼「比不上」印度人?提到美國矽谷,它是世界網際網路的中心,而且在那裡也聚集了全球的人,因此在那裡就有很多中國人在那打工,除此之外也有很多的印度人,但是卻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在矽谷印度人的位置要遠遠高於中國人。
  • 從黃金盛世到沒有一人,矽谷巨頭為何再無華人高管?
    世人無不感慨,微軟、亞馬遜、谷歌、蘋果、Facebook等矽谷科技巨頭核心層中,再無華人高管。時光倒流20年前,李開復、唐駿、張亞勤、楊致遠、陸奇等華人曾在矽谷呼風喚雨,成為華人精英人才站在科技網際網路浪潮之巔的最好體現。
  • 美國矽谷的印度人遠多於華人,這是實力的反映?真相卻值得高興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矽谷,它是高科技產地的代名詞,位於美國舊金山,最早是 生產以矽為基礎的半導體晶片的地方,所以被稱為矽谷。如今是電子工業和計算機的聚集體,共有包括谷歌、英特爾、臉書、蘋果等在內的計算機公司1500多家。可以說,矽谷曾經是很多科技精英的夢想地。20年前馬雲在創辦阿里巴巴的時候,也曾經到矽谷取過經。
  • 為什麼矽谷高管被印度裔大規模佔領,卻鮮有中國人身影?
    隨著咖喱味一路飄香的,還有印度人在矽谷權力之路上越走越遠。現在,印度人已經打開了從中層通向頂層的晉升通道,谷歌和微軟兩大帝國的印度裔CEO,已經再清楚不過地向整個科技世界顯示:印度裔工程師在矽谷沒有上限。
  • 印度人在接管矽谷的時候,中國人在做什麼?
    關鍵問題是:除了谷歌與微軟,摩託羅拉、百事可樂、諾基亞、軟銀、Adobe、SanDisk、聯合利華、萬事達卡、標準普爾......這些在中國人心目中轟雷貫耳的國際巨頭,其CEO級別的高管位置居然都被印度人拿下。如果僅僅某些知名公司的CEO是印度人,可能還不足以讓人感受到不可思議和震驚已經達到什麼程度。谷歌董事會的13位高層領導中,居然有4位是印度裔。
  • 案例│為什麼矽谷高管被印度裔大規模佔領,卻鮮有中國人身影?
    隨著咖喱味一路飄香的,還有印度人在矽谷權力之路上越走越遠。現在,印度人已經打開了從中層通向頂層的晉升通道,谷歌和微軟兩大帝國的印度裔CEO,已經再清楚不過地向整個科技世界顯示:印度裔工程師在矽谷沒有上限。數不清的矽谷印度裔高官矽谷的印度高管已經有點數不過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