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學之美」講壇
Beurling-Wintner問題 12月1日下午,清華大學數學系2020年「數學之美」系列學術報告活動在理科樓
-
從《萬物皆數》到《數學之美》,一個數學學渣的科普讀物進化史
去年硬逼著自己讀了《萬物皆數》,那是一本寫得極其友好的數學通識類科普讀物,通過《萬物皆數》的閱讀,我改變了自己對數學這門學科的偏見,開始對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數學留心。心理學中的錨定效應出現了,認知一改變,我發現生活中真的萬物皆數,數學這門宇宙基礎學科,魅力無窮!《數學之美》就是在這個時候進入我的閱讀書單的。《數學之美》的作者是吳軍。
-
細微之處彰顯文明之美
細微之處彰顯文明之美 2020-11-25 23: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三本書,讓你讀懂數學之美
在培養「科學素養」方面,很多學校將數學、化學、物理等課程相融合,使數學課不再是單純枯燥的邏輯運算和推理教學。其實數學在現實生活中也是無處不在的,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推薦三本書,帶大家來觸摸數學的歷史,看懂數學為人類文明發展所做出的貢獻。
-
數學的解法之美、結論之美、繪圖之美、體驗之美
數學之美是指從數學裡得出的美學。有數學家從數學中得到美的愉悅,形容數學是一種藝術形式,或是一種創造力活動,就如音樂和詩歌。伯特蘭·羅素以下列文字形容他心中的數學之美:"數學,正確看待時,不僅具有真理,還具有至高的美-一種冷而嚴峻的美,一種屹立不搖的美,如雕塑一般,一種不為我們軟弱天性所動搖的美。
-
數學手抄報:《數學之美》
在網上看到有人推薦吳軍博士的《數學之美》,儘管我從事社會科學研究,但對數學的推崇一直如此,所以買來一讀,我的真切體驗正如吳軍博士在書的後記中所說,把自己「境界提升了一個層次」。 那麼,對我而言,到底提升了什麼境界呢?
-
數學的美 在於數學思想深刻之美
數學教育學報2011年第4期數學的美 在於數學思想深刻之美顧 沛(南開大學 數學科學學院,天津 300071)關鍵詞:數學美;數學思想;數學文化南開大學的數學文化課程,從2001年2月開設,至今已經10年了.數學文化課受到廣大學生的歡迎
-
認知篇—數學之美
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生物之謎,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在成為數學老師之前,我是一名科技工作者,深深體會到數學在科技領域的重要性。在中科院工作了五年後,我毅然決然的決定要去當一名老師,一名數學老師。
-
《數學之美》告訴你如何使用數學思維解碼世界
吳軍博士的《數學之美》發行於2014年11月,這個原載於谷歌黑板報的書籍,一經發行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這本書中,吳軍博士從人類文明起源講到科技革命。讓讀者了解到,原來,在我們生活的每個地方,都有數學的身影。在吳軍博士的筆下,數學將不再是一個一個枯燥的符號,而是結構人類社會的一把鋒利的手術刀。
-
陳偉:「東方數學」讓中華古老文明重新綻放科學之光
「11/30二維交互數系暨11/30太極數系」;同時揭開了中華古老文明之源頭「洛書」的自然數學原理。4.2013年11月參加第十屆中國科學家論壇(北京),提交和報告論文《洛書的自然數學原理——11/30二維交互數系暨11/30太極數系》,獲得「2013中國科技創新卓越成果獎」。該論文揭開了中華古老文明之源頭「洛書」的自然數理來源。南開大學數學教授、北方易學研究中心主任、著名易學家廖墨香先生稱讚論文獲獎「是當今易學界的一大喜事,可喜可賀!」。
-
數學之美,藝術之美,科學之美,生活之美,其實是相通的
拋開背後的數學知識,其實,我們很多人,都可能從「最速降線」 問題中找到對工作、生活、感情的啟示。比如,我們很多人如果想迫切的做成某一件事情,如果從一點出發,要達到目標,想走最短的直線距離過去,最終卻發現「欲速則不達」,我們認為的最短距離,反而不是最快的方法。從「最速降線」來看,「曲線救國」 式的繞一下,距離上長了一點,但解決問題的時間,其實並沒有受到影響。
-
理解數學的美妙——《數學之美》
《數學之美》是一本備受推崇的書,今天在搭乘高鐵回廣州的時候翻看了一下。我覺得這本書的名字改為《數學應用之美》甚至《資訊理論應用之美》更為合適。對於希望體驗數學之美的同學,我推薦 S. Lang 的 《做數學之美妙》。
-
李嬋穎:感知數學之美
對此,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院研究員李嬋穎結合自己的學習經歷表示:「數學如藝術,培養對數學之美的感知力,比單純強調數量的刷題訓練更重要。」刷題是駕馭「已知」,研究是發現未知菲爾茲獎得主小平邦彥曾經說過:理解數學需要具備一種純粹的感覺,即「數感」。
-
感悟數學之美 品味數學文化
2020年與366位名師相約每天30分鐘一講座把你的思維帶到未曾去過的地方第845期感悟數學之美 品味數學文化王庚 | 南京財經大學教授華羅庚指出:「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生物之秘,火箭之速,地球之變和化工之巧,無處不用數學。」
-
「暮年成名」張益唐:探索數學之美
彭茜攝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彭茜 數學家張益唐對美有著執著的追求。 他喜歡在休息時聽西方古典音樂,還鍾愛文言文的精煉之美,正如他熱愛數論的美一樣,因為「美都是相通的」。 他最好的朋友幾乎都是藝術家,譬如指揮家齊光。
-
丘成桐:享受數學之美
「充沛的精力來源於對數學的熱愛和興趣。」丘成桐說,「搞學問如果沒有激情,就永遠達不到做大學問的地步。」雖經長途跋涉,丘先生依然精神飽滿,毫無倦意,侃侃而談。丘先生說:「數學是一門很有意義、很美麗、同時也很重要的科學。從實用角度講,數學遍及到物理、工程、生物、化學和經濟,甚至與社會科學也有很密切的關係。
-
必能驚豔到你的數學之美
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1910-1985)說過,「就數學本身而言,是壯麗多彩、千姿百態、引人入勝的……認為數學枯燥乏味的人,只是看到了數學的嚴謹性,而沒有體會出數學的內在美。下面這一組美圖,將帶你走進一個極致的數學美學世界!
-
數學之美
結果這份職業卻激發了青年對圖形和設計的愛好與天賦,他的作品不是一般藝術家的天馬行空,而是基於精準的絕對理性,儘管從來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數學訓練,但是數學成為他的靈感來源,他鑽研於規則、結構,創作出許多「不可思議」的畫面。這位青年在中年時終於成名,他的畫裡充滿著黎曼曲面、彭羅斯三角、拓撲幾何等數學命題,他被譽為數學的「譯者」,他的名字叫埃舍爾。
-
數學之美的秘密,從小學數學原理開始說起~
他用一些例子,講述了數學的美麗之處,讓我們窺探到數學之美的秘密。如果答案不漂亮,我知道一定是錯的。——富勒在二年級班上,我教小朋友一種證明乘法交換律的漂亮方法(這方法我們會在乘法意義那章講到)。有位坐在第一排的小朋友抬頭凝視一會兒,然後低聲說:「真美。」去問數學家數學這行到底什麼地方吸引他,十之八九會回答是「美」。
-
數學之美!數學家的這些興奮點,你能理解嗎?
在學習和日常生活中,不少人認為數學是理性的、枯燥的。但其實數學是純粹的。它不需要華麗的修飾,一道道簡潔又從容的公式,就能表達出這種純粹的邏輯之美。素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又體現在生物進化的歷程中,更讓無數的數學家為之嘔心瀝血、如痴如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