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東方數學」讓中華古老文明重新綻放科學之光

2020-11-23 環球網

【提要】 在充分認識地球歷史及地殼運動呈現的漸變與突變交替發生的演變規律、以中國古代太極理論與自然宇宙觀為指導、吸收近現代西方科學特別是非線性科學理論成果基礎上,在對全球地震時間分布規律的研究過程中,發現和建立了「11/30全球地震周期分布律」及其背後所隱藏的本質物理規律「11/30二維時間坐標系」;並揭示了它們賴以確立的數學基礎即「11/30二維交互數系暨11/30太極數系」;同時揭開了中華古老文明之源頭「洛書」的自然數學原理。

一、學習、工作與科研歷程

1980~1997年期間,曾經三進三出西北大學地質學系,在秦嶺腳下古城西安,就讀地質學專業本科、構造地質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累計12年。

自1997年起成為一名公務員,主要從事城市規劃、土地管理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十多年來,一直認真努力做好本職工作。在近年京滬高鐵、滬寧城際、滬杭城際及滬通鐵路上海嘉定區段高鐵工程項目建設用地辦理中,先後榮獲「2008年度上海市重大工程立功競賽記功」、「2011年度上海市重點工程實事立功競賽鐵路建設賽區建設功臣稱號」和「2014年度上海市重大工程實事立功競賽優秀建設者稱號」榮譽。

在工作之餘,堅持潛心鑽研「中國大陸強震空間分布與時間周期分布」科學問題。這屬於個人專業愛好、個人自助和工作業餘研究課題。本著中國微波之父林為幹院士倡導的「要做一輩子研究生」的科學精神,執著追求,樂於其中。

主要科研成果有:

1.1996年8月就讀博研期間參加第三十屆國際地質學大會(北京),提交和報告論文《控制中國大陸地震活動的熱通道網絡系統》。根據中國大陸大地電磁、層析成像等深部地球物理探測最新成果,首次發現和提出中國大陸「軟流層熱通道與熱通道控震網絡」的概念與理論模型。該理論模型突破了建立在大洋地球物理探測成果基礎之上的經典板塊構造理論模型的局限性,為研究和揭示大陸地質構造、特別是板內地震活動成因提供了重要線索和理論依據。

2.2009年12月參加「紀念中國地震局蘭州地震研究所建所50周年—地球科學與防災減災學術研討會」,提交和報告論文《中國大陸強震時空分布——軟流層熱通道網絡與寶雞上地幔熱柱聯合控震模型與全球地震11/30周期分布律》。該空間控震模型揭示了中國大陸中央以天水~寶雞為中心區域的500公裡半徑環型圈內、包括「2008.5.12汶川8.0級地震」在內的九例8級特大地震(1303年山西洪洞8.0級、1556年陝西華縣8.25級、1654年甘肅天水8.0級、1695年山西臨汾8.0級、1739年寧夏銀川8.0級、1879年甘肅武都8.0級、1920年寧夏海原8.5級、1927年甘肅古浪8.0級、2008年四川汶川8.0級特大地震)集中分布的深部構造動力學成因機制與特殊背景。

3.2011年9月參加中國物理學會2011年秋季學術會議(浙江大學),提交和報告論文《從全球地震11/30周期分布律揭示的時間新維度——11/30二維時間坐標系。首次發現和提出「11/30二維時間坐標系」理論模型。

4.2013年11月參加第十屆中國科學家論壇(北京),提交和報告論文《洛書的自然數學原理——11/30二維交互數系暨11/30太極數系》,獲得「2013中國科技創新卓越成果獎」。該論文揭開了中華古老文明之源頭「洛書」的自然數理來源。南開大學數學教授、北方易學研究中心主任、著名易學家廖墨香先生稱讚論文獲獎「是當今易學界的一大喜事,可喜可賀!」。

5.2014年4月發表研究論文《長江流域重大洪災事件11/30二維時間周期分布》,首次給出了公元1560年~2014年共計454年期間長江流域24例重/特大洪災事件二維時間周期分布,同時對2014年汛期川渝湘鄂為重點的長江中上遊區域和粵桂為重點的珠江流域重大洪災的復發做出了科學預測和提前預警,獲得了很好的實際驗證。

6.2014年8月參加第五屆中國科技創新發展論壇(北京),提交科研創新成果《「東方數學」讓中華古老文明重新綻放科學之光---論「11/30二維時間坐標系」的創新發現與科學意義》,獲得 「2014中國科技創新發展論壇年度科技人物」榮譽稱號。

二、研究課題、指導思想與主要成果

全球變化與重大自然災害研究和預測預防是21世紀人類科技發展中亟待理論突破的重大科學課題,也是各國政府、民眾與科學界必須面對的現實難題。

在對全球地震時間分布規律的研究過程中,充分認識地球歷史及地殼運動呈現的漸變與突變交替發生的演變規律,以中國古代太極理論及自然宇宙觀為指導,吸收近現代西方科學特別是非線性混沌理論成果,在這三大方面來源思想指導下,通過對西方科學觀及其數理邏輯公理化假設提出反思和質疑;提出新的研究思路與方法;發現地震時間活動基本周期數11與30;建立新的數理模型及坐標系;得出科學研究結論這樣五個階段,獲得了三大科學研究成果。

1.對近現代西方科學觀提出反思

當今,以西方科學為主導的人類科學技術發展水平體現在探索和認識宏觀宇宙與微觀粒子兩大領域:空間尺度上已經達到認識最遠類星體137億光年即約1.3*10^(18)米~微觀粒子尺度阿米即10^(-18)米;時間尺度上已經達到推算宇宙大爆炸年齡138.2億年即約4.36*10^(17)秒~雷射時間尺度阿秒即10^(-18)秒。

地球上發生的特大地震能夠在數十秒時間內將一座城市及其數萬乃至數十萬生命頃刻間毀滅,這既是對人類生命的巨大威脅,更是對人類智慧的最大挑戰。「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當今人類科技發展,對關乎自身生命存亡的腳下地球「地震形成動因及時空分布規律」缺乏應有的理解和認識,卻在試圖推演數十億~百億年前的宇宙星體起源與演化。由此可見,西方科學觀在主導和引領當代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存在著對「宇宙~天地人」系統整體認識上的嚴重偏離與割裂,這是當今人類科學技術發展過程中存在的最大悖論。

近代自然科學體系主體是建立在西方還原論哲學思想和公理化方法邏輯基礎之上的。1637年,笛卡爾創建了平面直角坐標系和解析幾何,這一數學方法論上的創造成為所有近現代應用數學的基礎,為近代西方科學的初創和發展開啟了大門。

自笛卡爾以來,西方科學理論大廈賴以建立的數理邏輯基礎與公理化假設核心有三條:(1)西方數學中將包含整數在內的全部實數集合被公理化認為分布在一條直線或一維數軸之上;(2)近現代西方物理學中將全部自然事件的時間序列集合被公理化地認為分布在一條直線即一維時間軸之上;(3)並由此自然得出第三條公理化假設,在一維實數軸和一維時間軸上,「0」點是絕對且唯一的。

三百多年來,西方近現代科學飛速發展,人類科學探索和技術發展的徵途就是不斷地逼近時空的極限「0」點,並由此演繹出關於宇宙和自然界運動變化的諸多理論模型或理論假說。

3.當今科學「天問」:時間「0」點從何而生?

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標誌著科學的真正進步。」

當今物理世界時間探測尺度可以達到10^(-18)秒,那麼試問,時間「0」點究竟在何處?從何而生?決定生命存亡亦即大地震發生的那一時刻或那一秒,是從何而來、從何而生的呢?當前以物理學為主導的諸多理論模型或理論假說是否反映了自然界運動變化的真實時空圖像?作為自然界基本物理現象之一的地震活動及其時空分布規律為什麼會成為世界科學難題?

4.提出新的研究指導思想與方法

研究指導思想與方法是:(1)充分認識地球歷史與包括地震活動在內的地殼運動呈現出的漸變過程與突變過程交替發生的演變規律;(2)以中國古代陰陽太極理論與自然宇宙觀為指導;(3)吸收近幾十年來西方科學發展起來的非線性科學與混沌理論研究成果。研究成果是這三大方面思想和方法指導相結合所獲得的科學新發現。

獲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是:(1)發現了體現地殼運動能量漸變與突變交替發生過程、反映地震活動周期規律的「全球地震11/30二維周期分布律」;並建立了其背後所隱藏的本質物理規律「11/30二維時間坐標系」 ;(2)揭示了這兩大規律賴以確立的數學基礎,即「11/30二維交互數系暨11/30太極數系」 ;(3)同時揭示了代表古老中華文明之源頭「洛書」的自然數理來源。這三大研究成果既相對獨立又相互依存,互為支撐,缺一不可。

三、科學新發現與重大意義

1.研究成果獲得的科學新發現

(1)突破了西方科學自笛卡爾以來確立的「一維時間軸」和「一維實數軸」的公理化假設;發現了全球地震時間周期分布中隱藏的呈現非線性特徵的兩個基本周期數11與30,發現和提出了「時間尺度相對性」原理;建立了反映自然界真實運動變化圖像的「11/30二維時間坐標系」和「11/30二維交互數系坐標系」。在「11/30二維時間坐標系」和「11/30二維交互數系坐標系」中,「0」具有周期循環生成的特徵規律。所建模型突破了以【10、12、60】進位為基數的「一維時間軸」模型的局限,突破了「一維實數軸」模型中基本自然數序列【1~9】絕對大小順序排列的固有認識。

(2)揭開了代表五千年古老中華文明之源頭的「洛書」的自然數學原理以及中國麻將的數理來源,即數組【1、4、7】【2、5、8】【3、6、9】的數理來源和基本自然數序列【1~9】為什麼一分為三。從自然數理法則上證明了老子《道德經》「有無相生」、「有生於無」和「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思想觀點的正確性。

(3)將基本自然數序列【1~9】在「11/30二維交互數系」坐標系中一分為三、自然生成的三分數組【1、4、7】、【2、5、8】、【3、6、9】稱為「洛書數組」,由「洛書數組」組成的數陣稱為「初始洛書」。從甲骨文中發現的「原始洛書」與「初始洛書」實為同一數陣,但來源有所不同。前者是中國古代先民的首創與發現,後者則源於今天建立在數理邏輯基礎上對自然規律的進一步認識和揭示。「11/30二維交互數系暨11/30太極數系」對中華文明歷史過程中這一極為重要而又十分神秘的文化產物給出了明確的科學解答。

引自:耿濟.數學娛樂(三)---洛書定理及應用,海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26(4)

(4)基於「11/30二維時間坐標系」,能夠對全球變化過程中地震、洪災、乾旱等重大自然災害事件時間周期分布給出嚴格的數理周期關聯模型,即建立「自然災變事件11/30周期分布律」模型。包括過去、現在、未來所有發生的事件均分布在「11/30二維時間坐標系」中一系列對應的周期鏈節點上,構成「自然災變事件11/30周期分布網」。該模型具有信息上的結構不變性、關聯多重性、整體性、全息性、周期性或循環性。這種數理分析方法既可用來研究歷史災變事件周期關聯,又可用於對未來災變事件復發可能性的預測研究。

(5)基於「11/30二維時間坐標系」這一全新時空觀數理模型,依據自然災害強度等級和周期時間尺度,能夠建立一個地區、一個國家、一個大洲、甚或涵蓋全球的重大自然災害時空分布和「預知-預防-預警」計算機信息網絡系統。這一系統的建立,必將對人類從全新科學理論上去「預知-預防-預警」各類地球重大自然災變事件,為早日實現人類「防範-防治-戰勝」各類重大自然災害的科學夢想,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2.科學新發現的重大意義

本研究課題科學新發現作出了充分論證:作為西方科學數理邏輯體系基礎的前述三條核心公理均存在著片面的、經驗性的、後天的人為假設,它們僅僅是科學發展中的部分「認識片段」,並不是恆久不變的「科學公理」。因為,人類科學與智慧本身是在進化發展著的,存在著不同於西方科學的、屬於東方中國的自然哲學思想與宇宙觀,據此能夠推演出一套不同於今天西方數學體系的東方數學體系。

將建立在「11/30交互數系坐標系」之上的數理體系整體稱為「東方數學」,它是東西方文明在地球人類演進到今天這一時空點上完美的交互對接。「東方數學」的發現和發展,將為重新全面審視中國古代自然哲學思想和近現代西方科學理論成果,為古老中華文明的創新復興,開闢未來科學發展新天地,提供嶄新的科學思想與理論基礎。

來自於全球地震周期研究的科學新發現「11/30二維時間坐標系」,是從運動和變化的地球這個大自然「天然實驗室」中所發現和確立的時間新坐標,它將對三百多年來近現代人類科學技術發展過程中始終起著主導和引領作用的西方科學哲學觀、宇宙觀及時空觀帶來革命性的衝擊與變革,它所提供的科學新認知、新思想和新時空觀,將開啟未來科學發展新視窗。

【作者簡介】陳偉,漢族,1964年10月生於上海,現在上海市嘉定區規劃和土地管理局工作,主任科員。曾任上海市嘉定區政協第三屆委員,中國民主建國會會員,中國科技產業協會副會長。1984年西北大學地質學系地質學專業本科畢業,1991年西北大學構造地質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理學碩士,1997年西北大學構造地質學專業博士研究生結業;1984~1992年期間曾在石油部地球物理勘探局和山東省城鄉建設勘察院工作。(文/陳偉)

相關焦點

  • 從數學之美到文明之光
    每周1期作家訪談錄陪伴你 本節目片段選自《宸冰初見》百期作家訪談錄之吳軍篇。
  • 愛我中華,寫我文明,書我歷史
    國家是文明的載體。中華文明淵遠流長,浴五千年風霜雪雨而歷久彌堅。文明既不是無源之水,也不是無根之木。傳說中的堯舜禹禪讓從傳說中的黃帝、堯舜禹時代,再到夏商周三代,中華文明歷經了萌芽、發展、鞏固之期。其中尤以周武王滅商取天下,並利用封建諸侯擴展周朝疆域的意義重大。周朝第一次實現了將整個天下,納入一個政權框架統治。
  • 巨幅「創意唐卡」《中華之魂》和《雪域之光》在西寧展出
    圖為主創南加為大家介紹唐卡青海在線網 (文圖/劉志強 米海蓮)8月16日,由青海良子民族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獨立完成的大型巨幅「創意唐卡」《中華之魂》和《雪域之光》在西寧市城南新區可可西裡國際飯店生態園展出,引來眾多遊客前來觀看。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從未中斷的文明之一。
  • 瑪雅文明與中華文明有很多的相似,難道瑪雅文明的起源是中國?
    瑪雅文明與中華文明有很多的相似,難道瑪雅文明的起源是中國?眾所周知,瑪雅文明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是在6~9世紀的時候,但在10世紀後急轉直下,乃至湮沒消亡。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了他們的滅亡呢?在很早之前,瑪雅人就精通了天象,曆法、數學與科技等知識!是當時走在了人類前列的神秘部落。而最近,科學家們在研究瑪雅人的預言的世界末日日期時,意外的發現瑪雅人的日曆跟中華具有五千年歷史的黃曆高度相似,暗含屬相以及五行!
  • 《科學》雜誌評出疫情之年十大科學突破:科學沒有止步,綻放出希望之光
    》雜誌公布了其評選出的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科學》雜誌在文章中表示,儘管2020年全球飽受新冠肺炎疫情重創,但科學家們仍竭盡所能開展研究,而這些研究成果,正是疫情中綻放出的希望之光。正如法國小說家加繆所言,「沒有真知灼見就不會有真正的善和高尚的愛」,而科學正是獲得真知灼見的鑰匙。
  • 以考古之光 照亮文明深處與細節
    【新書訪談錄】 以考古之光 照亮文明深處與細節 ——中國考古與歷史主題新書訪談 光明日報記者 陳雪 開欄的話 沒有人能夠忘卻翻開一本新書時的心情
  • 科學之光,溫暖世界|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正式開幕
    科學之光 溫暖世界2020年新冠疫情給全球帶來了重大的影響,未來科學大獎周活動以雲端形式進行呈現。今年,未來科學大獎周的主題是「科學之光 溫暖世界」,未來科學大獎願做一粒火種,在人類面臨共同挑戰的當下,凝聚更多愛與力量,點亮科學之光,溫暖整個世界。
  • 論中華文明的基本特質
    東方IC 資料圖我們討論中國歷史時,離不開對中國傳統文化體系性質與特徵的思考,正是在這樣一個傳統文化體系的形成、演變與發展進程中,演化出歷史上和今天的「中國」。中華文明的核心部分發源於黃河中下遊的中原地區,這裡的平原河流和充沛雨水為農業文明提供了優越的地理氣候條件和自然資源,孕育出早期的中原華夏文明,並逐步向周邊區域擴展。
  • 西方文明喜歡法理,東方文明偏愛德律,東+西=外星文明?
    文明歷史長短不一,主題差別極大,不經意分析,疑似有樣東西於冥冥之中成了「主宰」,這東西就是光明。若有人不信,盡可試試還能否找出第二樣來?真找來出,我一定給此人發一枚最不值錢,卻最好笑的勳章--「痴」。確實啊,文明越往後光明佔比越少。正如記時小沙漏,不論倒置與否,一邊慢慢變空而另一邊慢慢被填滿。
  • 良渚遺址考古:向世界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
    即日起,新華社在「新華調查」欄目中連續推出一組報導,通過對良渚文化、三星堆遺址等考古重大發現的最新報導,充分展示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充分展示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突出貢獻;充分展示考古重大發現對增強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積極意義,實證中華文明所深具的文化軟實力。今天播發第一篇《良渚遺址考古:向世界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
  • 未解之謎之: 瑪雅文明太空人未解之謎
    在人類歷史的發展長河中,誕生了很多古老而充滿智慧的偉大文明,有些一直存在傳承至今,而有些如曇花一現,短暫而神秘,瑪雅文明就是這樣。雖然處於新石器時代,但瑪雅文明卻在數學、農業、藝術及文字等方面都有極高成就,特別是在天文學上,當西方世界還在試著弄清楚地球是圓的還是方的時候,瑪雅文明的浮雕上已經有了太空人升空的具體形象。
  • 【微綜述】簡牘裡的數學世界展現中華先民數理智慧
    數學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遠古時期的屈指計數,還是現代社會電子計算數字文明的高速發展;無論是基於農耕文明生產生活實際需求的數學計算,還是後工業文明大數據模型的普遍應用,在人類歷史的文明長河中,數學如同標識人類文明進步歷程的標尺不斷延伸,一代代數學家在前人的基礎上開拓創新、砥礪前行,共同建構了輝煌壯麗的人類數學文明史。
  • 孫小淳:科學,連接文明的力量——絲綢之路上的科學與文明
    「我認為近代科學的出現不是歷史的機緣巧合,而是歐亞大陸各文明數千年融合之結果。東西方的文明,都為科學文明的興起做出了貢獻。」8月10日,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常務副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理事長孫小淳在由厚益控股和《財經》(博客,微博)雜誌聯合主辦主題為「共享全球智慧 引領未來科技」的世界科技創新論壇上如此表示。
  • 萬壽巖遺址保護:守住中華文明的遠古記憶
    從此,被譽為「南方周口店」的萬壽巖,守住了一份中華文明的遠古記憶,並開啟了它百年文物工程的嶄新篇章。萬壽巖,成為考證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幸運兒」。  綿延不絕的文明之光  按照習近平對三明萬壽巖遺址保護批示要求,各有關方面迅速行動了起來。福建省文化廳努力做好進一步的考古發掘工作,並提出了全局保護規劃和意見。省財政撥款50萬元,用於遺址群的考古發掘和保護工作。三明市立即採取有效的安全防範措施,加強對洞穴遺址群的保護。三明鋼鐵廠迅速在異地選定新採礦點,做到保護文物和發展生產兩不誤。
  • 以圖證史2:西臺鐵器文明子虛烏有,鋼鐵是中華文明第五大發明之三
    以圖證史2:西臺鐵器文明子虛烏有,鋼鐵是中華文明第五大發明 拙書稿《歷史的陰謀——從希臘出發追索西方虛構歷史》新四片段 之三 PART
  • 東方玄學和西方科學
    有人問:「老師,東方玄學很厲害,為何近代沒有偉大的科學發明?現代我們用的手機、高鐵、飛機無不依賴高科技的創造,但是東方玄學沒有做出什麼傑出的貢獻吧!」答:「這個問題很有深度,確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地方!近代科學高度發展的根源,來自於信息技術的革命,而發明信息技術的源頭是什麼?
  • 青託成長故事(七)魏戌:讓理想之花在奮鬥中綻放
    青託成長故事(七)魏戌:讓理想之花在奮鬥中綻放 2020-07-23 16: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疫情中綻放出的希望之花!《科學》雜誌評出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記者 劉霞當地時間12月17日,美國《科學》雜誌公布了其評選出的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其中,新冠疫苗的研發居於榜首,另外9項研究則囊括愛滋病、室溫超導、CRISPR治療遺傳性疾病、全球變暖等多個領域。
  • 疫情中綻放出的希望之花!《科學》雜誌評出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
    《科學》雜誌在文章中表示,儘管2020年全球多國飽受新冠肺炎疫情重創,但科學家們仍竭盡所能開展研究,而這些研究成果,正是疫情中綻放出的希望之光,將指引著他們未來做出更大貢獻。1 新冠疫苗點亮希望之光圖片說明:疫苗為人類帶來希望之光。
  • 像被上帝親吻的女兒一樣,不僅美麗,更綻放著無比榮耀的聖潔之光
    2010年9月,參加中央電視臺蕪湖月中華情中秋晚會。2017年11月12日,歌手阿朵在微博宣布復出娛樂圈。利用身體的優勢以及青春的底蘊,散發出誘惑系的女性荷爾蒙。阿朵是聰明人,她知道她的受眾的喜好,所以她才會在沉寂一段時間之後以《一人一花》的姿態傲然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