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之美!數學家的這些興奮點,你能理解嗎?

2021-01-11 中科院格致論道講壇

在學習和日常生活中,不少人認為數學是理性的、枯燥的。但其實數學是純粹的。它不需要華麗的修飾,一道道簡潔又從容的公式,就能表達出這種純粹的邏輯之美。素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又體現在生物進化的歷程中,更讓無數的數學家為之嘔心瀝血、如痴如醉。

出品:"格致論道講壇"公眾號(ID:SELFtalks)

以下內容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博士生導師、研究員徐曉平演講實錄:

一提到數學,一般人都覺得太枯燥無味。但細細想、細細看,它又無處不在。今天我們從邏輯的角度,來領略數學的美。

首先,什麼是數學?它是科學的描述和研究事物規律的方法和工具,是人類邏輯思維文明的重要體現,更是邏輯思維文明的發展平臺。

我曾經問一個法國教授,數學有什麼用?他告訴我,數學能使人更聰明,數學的價值不能單靠物質上是否有用來衡量。美國華爾街的金融機構,僱傭了大量的數學博士,看重的就是他們邏輯思維能力。

素數之美

自然數1、2、3、4、5,出現在古代人類文明中有五千年以上的歷史。可是人們對自然數的認識,卻是一個漫長發展的過程。比如說素數,也稱為質數,是大於1的整數,它不能寫成小於它的兩個正整數之積,例如素數2、3、5、7、11、13、17、19等。

素數最早出現在古代埃及分數中。有5張大餅平均分給8個人,怎麼分?先看古埃及怎麼分,將其中4張各切成兩半,剩下張切成8塊,每個人的份額是半塊加1/8塊。

用現代數學表示,就是5/8等於1/2加1/8,它就是一個埃及素數。它是古埃及人刺在一種不易腐爛的樹葉上的分配方案,是考古學家發現的。如果一個數是有限個分子為一的分數之和,它被稱為埃及分數。古埃及人在類似的分配方案中,意識到了素數的特性。

對素數的研究的記載,最早出現在公元前300年的古希臘人歐幾裡得的《幾何原本》中。歐幾裡得證明了有無窮多個素數,那麼有沒有更好的數素數方法呢?有,這就是所謂的素數定理。

我們數數看,小於X的正整數裡有多少個素數?X小的時候能數,X大了很難數了。而素數定理告訴你,當X充分大的時候,這個值與X除於LnX的值相近。近看小於x的素數值看不出所以然來,遠看它卻表現出優美的規律,X除以lnX,這就是數學的美妙之處。

這是18世紀末,由高斯和勒讓德獨立發現的,但是並不是由他們證明。他們的發現只是一種猜測。兩個人試圖證明過,但沒有成功。後來Chebyshev在1851年,Riemann在1859年嘗試過並取得了進展,但是還是沒有完全解決問題。

最終,1896年,Hadamard和Poussin獨立地完成了證明。也許你會問素數有什麼用?動物學家發現某些蟬的演化用到了素數。這些蟲的一生,大多數時間以蛆的形式生活在地下,到化蛹出地洞需要7、13或17年,出來後翻飛繁殖,最多幾周就死亡了。

為什麼這些蟲要素數年後才出洞呢?據說是為了減少被天敵追殺的概率。70年代,素數不僅是發明公鑰密碼算法的基礎,還是現代許多數學領域裡發展的根基。

公式之美

上世紀初,印度的天才數學家Ramanujan,在劍橋大學見到Hardy之前,給Hardy寫了一封信,內含他發現的等式。

左邊是個無窮的連分式,而右邊卻是個簡潔的初等的表達式。Hardy看到後說:「它完全擊潰了我,我之前一點也沒有看過這樣的東西,只有一流的數學家才能寫出來!」,這就是讓人眼前一亮的數學。

下面的例子跟我們的日常生活有關。一個自然數n的分割函數,是n個物體分配方案的個數,比如說n等於2有兩種分法;n等於3有三種分法;等n等於4的時候就不是4種分法了,而是5種分法;n等於5,有7種分法。

我們看一下數字,P(2)等於2,P(3)等於3,P(4)等於5,P(5)等於7,P(10)等於42。大家看到P(100)已經很大,而到P(200)那就更大。看了這組數據以後,你可能會說增長太快了,沒法數,但是有人會數。

Hardy和Ramanujan在1918年,Uspensky在1920年獨立證明「當n充分大時,P(n)與近似號右邊的初等函數的值相近。同樣,近看P(n)的數字跳躍的很厲害,看不出什麼規律,遠看它卻以一個初等函數的規律顯示出來,這個結果是猜不出來的。

他們是用了數論裡面的圓法,經過複雜的計算得到的,他們做出了別人難以想像的結果,分割函數也常出現在量子物理中。

數學的「殘缺美」

聽說過「殘缺美」這個詞吧?我們不得不想到,維納斯女神的斷臂雕像。

如果不是斷臂,它只是普通西方女人的雕像,誰也記不住,可是一斷臂,讓看過的人終生難忘。那麼數學上有沒有這樣的事情呢?

1637年費爾馬在閱讀丟番圖《算術》的拉丁文譯本,寫到:「不可能把一個正整數的三次方,分成兩個正整數的三次方之和;不可能把一個數的四次方,寫成兩個正整數的四次方之和;對正整數的更高次冪也類似。我發現了一個奇妙的證明,但這個空格太小了,寫不下。」

這就是所謂的費爾馬大定理。用公式寫就是,對大於2的整數n,不存在正整數abc,使得a的n次冪加b的n次冪等於c的n次冪。其實費爾馬自己只證明了n等於4的情形。歐拉證明了n等於3的情形。1995年,由當時在普林斯頓大學的Andrew wiles教授所證明。他現在在英國牛津大學。

由於沒有看到費爾馬留下的證明,人們嘗試證明它的過程中發展了代數數論、橢圓曲線理論、Hecke代數理論等。

如果費爾馬真的證明了並把證明留下來,那麼這些理論的發展很可能延緩,所以這就是數學的「殘缺美」。

還有沒有解決的數學難題嗎?有。對我們中國來講,最熟悉的就是哥德巴赫猜測。

一個大於2的偶數都可以寫成兩個素數之和,這就是所謂的「1加1」問題。例如4等於2加2,6等於3加3,8等於3加5,10等於3加7,也等於5加5,12等於5加7等等,人們用計算機驗證了所有小於等於4乘10的18次方的偶數,結論都對,可是到現在為止,人們仍然無法證明它。

1973年,我國著名的數學家陳景潤證明,一個大於2的偶數可以寫成兩個素數之和,或一個素數加上兩個素數之積。這就解決了所謂的1加2問題,這是該方向迄今為止最好的結果。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問題叫做孿生素數猜測,存在無窮多個素數p,使得p+2也是素數,這是個千古之謎。到2013年,華人數學家張益唐證明了存在無窮多個素數,使得從p到p加7000萬這個區間內也含素數,這是數論領域裡面一項革命性的工作。

在這之前人們不知道是否有這樣的有限區間存在,在這之後格林和陶哲軒等人用張益唐的方法把7000萬改到200,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是離最後的結果2還相差很遠,算法上還需要改進。

我們常看到星星,可能沒注意到有一個多體問題。物理學家和數學家一直試圖找出相互有引力的n個物體的運動軌跡,n等於2時,已經被約翰·伯努利在17世紀解決;當n大於2時,卻至今沒有解決。

2007年我在解n個物體在一條直線上的特殊模型時,發現了具有高斯超幾何函數3個基本性質的多元超幾何函數。在1798年的博士論文中,高斯引進了著名的單變元超幾何函數,它的重要性就是由這三個基本性質導出的。

流體我們都熟悉,Navier-Stokes方程就是流體力學中基本方程。

對任意給定一個光滑的初始條件,是否有光滑的整體解,這是數學界一個長期未解決的數學問題,也稱為千禧問題,如果誰能解決就能得到一百萬美元的獎金。

未解之難題,未登之高峰

2009年我利用該方程的代數特點和運動變化,得到了一些人反映特殊物理現象的奇異解,如漩渦。當然還有許多數學問題有待人探索。

也許你會問數學家為什麼努力解決這些問題?因為這些問題是邏輯思維的標杆,解決它們就代表人類邏輯思維能力達到了新的高度,就像登山愛好者攀登高峰一樣。

1993年我去西班牙參加一個代數會議,在會議間歇期間,我問一個來自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的資深教授,為什麼在他報告的Novikov代數分類中,要假設特定的條件。他說沒有這些條件我做不出來。

回到單位我很好奇地自問,沒有這些條件的障礙在哪?在辦公室想,在家也想,都沒想出個所以然。

但在某一次登山的過程中,我又想了想,突然靈光一閃,想到了掃除這些障礙的方法。當時我覺得比別人中彩票還高興,數學家一旦解決長期沒解決的問題,這種喜悅絕對超過掙到一百萬塊錢。

「格致論道」,原稱「SELF格致論道」,是中國科學院全力推出的科學文化講壇,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和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聯合主辦,中國科普博覽承辦。致力於非凡思想的跨界傳播,旨在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討科技、教育、生活、未來的發展。獲取更多信息。本文出品自「格致論道講壇」公眾號(SELFtalks),轉載請註明公眾號出處,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數學家的這些興奮點,你能理解嗎?
    「數學是純粹的,不需要華麗的修飾,一道道簡潔又從容的公式,就能表達出這種純粹的邏輯之美。素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又體現在生物進化的歷程中,更讓無數的數學家為之嘔心瀝血、如痴如醉。」
  • 科學家們大談數學之美,美在哪來?
    數學是美麗的,這是數學家們常掛在嘴邊的。楊振寧這樣說:常常有年輕的朋友問我,他應該研究物理還是研究數學。我的回答是,這要看你對哪一個領域裡的美和妙有更高的判斷力和更大的喜愛。英國哲學、數學家羅素也說,數學正確地來說,不僅擁有真,還擁有極度的美。這裡就不多舉例子了。
  • 菲爾茲獎得主告訴你的數學之美
    原標題:菲爾茲獎得主告訴你的數學之美 關注微信:DuoDaaMath每天獲得更多數學趣文 演講 | Cedric Villani(維拉尼,法國數學家、2010年菲爾茲獎得主)
  • 數學是否有「美感」大腦如何才能感受出數學之美
    「你認為數學有美感嗎?」如果你在街上隨機採訪這個問題,大多數人可能會說「不了解」。如果你去初中或高中問那些中學生,你可能會得到更多的否定答案。但英國倫敦大學神經科學家塞米爾澤克(semil ZEK)的一項研究給出了一個令人驚訝的答案:數學之美,至少對數學家來說,與文學藝術之美是一致的。當數學家看到一個有美感的數學公式時,腹側眶額葉皮質(位於人腦前部)的激活水平相當于欣賞美麗的藝術品或優美的音樂的人。眼眶前額葉皮層是快樂體驗和獎賞迴路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研究還發現,公式美感越強,大腦區域的活動水平就越高。
  • 數學之美的秘密,從小學數學原理開始說起~
    本文出自數學家阿哈羅尼(Ron Aharoni)《小學算術教什麼,怎麼教》一書。他用一些例子,講述了數學的美麗之處,讓我們窺探到數學之美的秘密。如果答案不漂亮,我知道一定是錯的。——富勒在二年級班上,我教小朋友一種證明乘法交換律的漂亮方法(這方法我們會在乘法意義那章講到)。
  • 高中數學組張慶娜:生活中的數學之美
    一提到美,人們最容易想到的是「江山如此多嬌」的自然美,或是「踏花歸去馬蹄香」的圖畫美,抑或是「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意境美。一提到數學,就好像只能和枯燥無味扯上關係了,似乎只有到農貿市場才有點用處。數學果真是這樣的嗎?今天我將與大家分享「生活中的數學之美」。
  • 三本書,讓你讀懂數學之美
    《數學簡史》作者: 蔡天新本書是由我國知名數學家蔡天新教授編寫,是中國人自己的「數學簡史」。在一般人眼中,數學意味著繁難的計算、無盡的邏輯推演,以及如天書般的公式和符號。這些讓數學看起來離我們的生活很遠,且與文化藝術這類精神生活毫不相干。
  • 數學家和物理學家票選的五大最美數學公式,你看得懂幾個?
    在數學家眼中,符號與數字不僅代表著冰冷的邏輯,還蘊含著崇高的美。撰文 克拉拉·莫斯科維茨(Clara Moskowitz)翻譯 杜立配公式美嗎?對於科學家來說,公式可以展現大自然的基本原理,或者將複雜的東西簡潔地表達出來,這的確妙不可言。
  • 必能驚豔到你的數學之美
    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1910-1985)說過,「就數學本身而言,是壯麗多彩、千姿百態、引人入勝的……認為數學枯燥乏味的人,只是看到了數學的嚴謹性,而沒有體會出數學的內在美。下面這一組美圖,將帶你走進一個極致的數學美學世界!
  • 為何說數學是美的,它的簡潔、奇妙、統一和嚴謹,你能欣賞嗎?
    作者劉瑞祥, 本文參與遇見數學#數學蒲公英#第3次徵文活動. 數學,美在哪裡?所謂「數學之美」,也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我不揣冒昧,也談談我的認識。數學,美在簡潔有這樣一個問題:給你平面坐標系上的三個定點,求過這三個定點的圓的方程。
  • 數學的解法之美、結論之美、繪圖之美、體驗之美
    數學之美是指從數學裡得出的美學。有數學家從數學中得到美的愉悅,形容數學是一種藝術形式,或是一種創造力活動,就如音樂和詩歌。伯特蘭·羅素以下列文字形容他心中的數學之美:"數學,正確看待時,不僅具有真理,還具有至高的美-一種冷而嚴峻的美,一種屹立不搖的美,如雕塑一般,一種不為我們軟弱天性所動搖的美。
  • 理解數學的美妙——《數學之美》
    《數學之美》是一本備受推崇的書,今天在搭乘高鐵回廣州的時候翻看了一下。我覺得這本書的名字改為《數學應用之美》甚至《資訊理論應用之美》更為合適。對於希望體驗數學之美的同學,我推薦 S. Lang 的 《做數學之美妙》。
  • 【科普知識】數學之美!
    ,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生物之謎,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華羅庚 我們常常說—— 但如果你不知道這樣一句話: 「數學是上帝用來書寫宇宙的文字!」 但如果你沒有用這樣的視覺角度看世界! 我想,你的宇宙是不完整,不完美的!
  • 對話溫籍數學家季理真:數學與家鄉
    「溫籍數學家群體」現象值得深入研究  金:溫州被譽為「數學家之鄉」「數學家的搖籃」。你了解或接觸過的溫籍數學家都有哪些?  季:從歷史上看,當代數學家中比較有名的當屬蘇步青、谷超豪。  從上世紀40年代至今,舊時的「中央研究院」和現在的中科院數學院士中就有9位是溫州籍,數量之多、水平之高,在中國現代數學史上實屬罕見。在《中國現代數學家傳》中,溫州籍數學家的人數位居全國各地市前列。我還聽說,中國的第一份數學雜誌也出現在溫州(筆者註:雜誌名《算學報》,由蒼南人黃慶澄創辦)。我很好奇,不知是否有人做過深入的研究:為何溫州會出現如此之多的數學家?
  • 向日葵的數學之美_天極網
    每到仲夏,各地的向日葵就逐漸進入花期,人們對向日葵的喜愛是發自內心的:很多人都親手種過向日葵,幾乎所有的人都吃過葵花籽,近年來,大面積的向日葵種植更是在全國各地鋪開,因為它能給人帶來喜悅和對幸福的憧憬。
  • 顧沛:數學之美,我講給你聽
    數學文化之核心:數學之美顧沛認為,數學的魅力是需要感悟的。學習數學,將幫助一個人提高思維品質。「在數學學習中,不僅要學會數學知識,更要體會數學知識中蘊含的數學文化。要掌握數學觀點,理解數學思維,學會數學方法,了解數學思想,提高數學素養,逐步學會感悟數學之美。」「數學文化課是一門文理交融的課程。
  • IB的「靈魂」課程,如何從枯燥中展現數學之美?
    給大家看看在TOK的課堂裡,關於數學,我們通常會和學生們討論的那些事,關於美,也關於其他。首先,給你一個小測試,下列哪一個最能描述數學?翻譯成中文即「數學家是在黑暗的房間裡找尋一隻根本不存在的黑貓的盲人。」「黑暗的房間,不存在的,黑貓,盲人」等,這些都暗示著與數學確定性對立的一面,而在TOK裡,數學的這種確定性尤其會遇到很多挑戰。
  • 數學之美
    結果這份職業卻激發了青年對圖形和設計的愛好與天賦,他的作品不是一般藝術家的天馬行空,而是基於精準的絕對理性,儘管從來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數學訓練,但是數學成為他的靈感來源,他鑽研於規則、結構,創作出許多「不可思議」的畫面。這位青年在中年時終於成名,他的畫裡充滿著黎曼曲面、彭羅斯三角、拓撲幾何等數學命題,他被譽為數學的「譯者」,他的名字叫埃舍爾。
  • 數學之美——偉大的數學家歐拉及他對巴塞爾問題的精妙解法
    本文將介紹瑞士數學家萊昂哈德·歐拉是如何解決著名的巴塞爾問題的。歐拉是歷史上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他的多產被譽為傳奇,且他的數學成果足以匯聚成 92 卷文集。「讀讀歐拉吧, 他是我們所有人的老師。」但年僅 28 歲歐拉在就解決了這個難題,並且他給出的答案的數學性質令數學界感到驚訝。儘管他給出第一個證明(他後來又提供了其他幾個證明)並不是嚴謹的,但它的美、簡單和原創性是都是令人難以置信的。
  • 《給小學生的數學圖鑑》:帶孩子動動手,探索數學之美
    在我看來,如果孩子對數學不感興趣,又對一些知識點不理解,只是死記硬背的話,不懂得融會貫通,很難將數學學好。那麼,怎麼培養孩子對數學興趣呢?這本《寫給小學生的數學圖鑑》有趣、易懂,是父母啟發孩子發現生活中數學之美的工具書。本書是由日本筑波大學人類系教授清水美憲主編。曾任東京學藝大學副教授,印第安納大學客座研究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