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讀科普派對:一場有關「數學之美」的閱讀分享
我們又為什麼要學數學呢?6月27日,未讀科普新書《無言的宇宙:隱藏在24個數學公式背後的故事》和《what if 那些古怪又讓人憂心的問題》在言幾又書店舉行閱讀沙龍。這場題為「數學大爆炸•一次重新愛上數學的機會」 的活動邀請了科普作家同為理論物理學家的李淼以及數學科普作家顧森兩位嘉賓,與讀者探討那些不曾發覺的數學之美。
-
從《萬物皆數》到《數學之美》,一個數學學渣的科普讀物進化史
去年硬逼著自己讀了《萬物皆數》,那是一本寫得極其友好的數學通識類科普讀物,通過《萬物皆數》的閱讀,我改變了自己對數學這門學科的偏見,開始對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數學留心。心理學中的錨定效應出現了,認知一改變,我發現生活中真的萬物皆數,數學這門宇宙基礎學科,魅力無窮!《數學之美》就是在這個時候進入我的閱讀書單的。《數學之美》的作者是吳軍。
-
三本書,讓你讀懂數學之美
在培養「科學素養」方面,很多學校將數學、化學、物理等課程相融合,使數學課不再是單純枯燥的邏輯運算和推理教學。其實數學在現實生活中也是無處不在的,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推薦三本書,帶大家來觸摸數學的歷史,看懂數學為人類文明發展所做出的貢獻。
-
宅家度假不無聊,線上科普來陪伴——萬花尺,帶你感受數學之美
宅家度假不無聊,線上科普來陪伴——萬花尺,帶你感受數學之美 2020-03-13 11: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數學之美,藝術之美,科學之美,生活之美,其實是相通的
拋開背後的數學知識,其實,我們很多人,都可能從「最速降線」 問題中找到對工作、生活、感情的啟示。比如,我們很多人如果想迫切的做成某一件事情,如果從一點出發,要達到目標,想走最短的直線距離過去,最終卻發現「欲速則不達」,我們認為的最短距離,反而不是最快的方法。從「最速降線」來看,「曲線救國」 式的繞一下,距離上長了一點,但解決問題的時間,其實並沒有受到影響。
-
「數學之美」講壇
Beurling-Wintner問題 12月1日下午,清華大學數學系2020年「數學之美」系列學術報告活動在理科樓
-
為什麼說數學是科學的皇后?讀《數學之美》,探究數字和信息的由來...
在古代最重要的知識,除了對世界的認識和了解,就是人之間的互通和交流了,我們把它稱為廣義上的通信。本書的內容也將從這裡開始。早期的數學遠不如今天神秘,它是非常真實的。但是和任何事物一樣,數學也在不斷地演化,而這個發展過程使得數學變得高深起來。數學演化的過程實際上是將我們生活中遇到的具體物質以及他們運動的規律不斷抽象化的過程。
-
四年級數學課本,科普知識貫穿其中,學生即學知識又長見識
現在的小學數學課本不經圖案精美,而且有很多科普小知識貫穿其中,學生即學知識又長見識。筆者剛好是小學四年級的數學老師,我們一起翻開小學數學課本來看一看有哪些科普小知識吧,這些知識,就是家長也不一定都懂哦。四年級數學的第一單元就是學習「大數的認識」。
-
向日葵的數學之美_天極網
可是,向日葵的花朵中還蘊藏著數學之美,你知道嗎?當你嗑瓜子的時候,你還能想起瓜子是怎樣在那個大大的黃色圓盤上排列的嗎?在講向日葵的數學之美,先請大家複習兩個數學概念。 第一個叫斐波那契數列,也叫兔子數列,它是這樣的:1、1、2、3、5、8、13、21、34、55、89、144……還記得數學課上是怎麼講的嗎?對,數列中每項是它前兩項的和。
-
看得見的數學之美 科工學校舉行數學手抄報評比活動
知識之樹,茁壯成長。佳作欣賞 為讓學生充分認識和感受數學之美,培養他們綜合運用數學知識和專業特長進行再創造的能力,同時在學校營造學數學、用數學、愛數學的濃厚氛圍,日前,鄭州市科技工業學校在全體學生中開展了數學手抄報製作比賽
-
數學的美 在於數學思想深刻之美
數學教育學報2011年第4期數學的美 在於數學思想深刻之美顧 沛(南開大學 數學科學學院,天津 300071)關鍵詞:數學美;數學思想;數學文化南開大學的數學文化課程,從2001年2月開設,至今已經10年了.數學文化課受到廣大學生的歡迎
-
《給小學生的數學圖鑑》:帶孩子動動手,探索數學之美
在我看來,如果孩子對數學不感興趣,又對一些知識點不理解,只是死記硬背的話,不懂得融會貫通,很難將數學學好。那麼,怎麼培養孩子對數學興趣呢?這本《寫給小學生的數學圖鑑》有趣、易懂,是父母啟發孩子發現生活中數學之美的工具書。本書是由日本筑波大學人類系教授清水美憲主編。曾任東京學藝大學副教授,印第安納大學客座研究員等。
-
數學的解法之美、結論之美、繪圖之美、體驗之美
數學之美是指從數學裡得出的美學。有數學家從數學中得到美的愉悅,形容數學是一種藝術形式,或是一種創造力活動,就如音樂和詩歌。伯特蘭·羅素以下列文字形容他心中的數學之美:"數學,正確看待時,不僅具有真理,還具有至高的美-一種冷而嚴峻的美,一種屹立不搖的美,如雕塑一般,一種不為我們軟弱天性所動搖的美。
-
大學生學數學不容錯過的《數學之美》
《數學之美》帶你領略以上算法的美!給大家推薦一本書,《數學之美》,29章,用具體例子講述了數學的美,化繁為簡,普渡眾生!如果你聽說過吳軍這個人,知道他曾經寫過一本大作,叫做《浪潮之巔》,那你一定是一位有情懷的程式設計師,一位有著創業改變世界夢想的偉大程式設計師。對程序編寫有一定基礎的人,很容易理解程序到最終都是數學這句話。那你一定不能錯過《數學之美》。
-
...丘(梅州蕉嶺)數學大會與會人員共同感受數學之美、探尋數理之源
大會期間,與會嘉賓參觀了丘成桐國際會議中心,聆聽了由丘成桐院士領銜的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所作的專題報告,共同感受數學之美,探尋數理之源,共話發展之道。 近觀「數」形 感受大宇之美 大會期間,與會嘉賓參觀了丘成桐國際會議中心。從城市客廳、世界聲音到人文走廊、大宇之旅,不同主題的展館中展現出來的深厚的數理人文、立體的「六維」世界、優美的數學流形,讓嘉賓大為讚嘆。
-
於真實的學習中發現數學之美
來自各大高校數學系的碩博研究生齊聚一堂,展現優秀的數學水平,為學子們提供一場高水平的數學教學盛宴。格魯伯總校長林待秋受邀參加本次活動,並為活動致辭。他將分享格魯伯的數學教學理念,和廣大師生共同探討數學之美。格魯伯的數學教育遵從兒童心智發展的基本規律,是從形象感知,到經驗,再到抽象。數學思維的發展先後表現為三個階段:數學感知→數學經驗→數學抽象。
-
科普作家出書解讀趣味數學 稱其實數學很好玩(圖)
中新網北京1月12日電(上官雲) 12日下午,科普作家、教授李毓佩攜新書《數學童話總動員》在京與四代讀者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從事數學教育工作多年的李毓佩稱,其實數學很好玩,他寫這些蘊含數學知識的有趣故事,是為了讓孩子親近數學。同時,已是76歲高齡的李毓佩表示,他寫東西的動力就是「喜歡」,以後仍然會堅持寫作,不斷提高作品水平。
-
高中數學組張慶娜:生活中的數學之美
這就是我們生活中的數學美之奇異美,神奇、奇異,不斷激發我們的求知慾和探索欲。可是,數學之美何止奇異呢。 二、對稱之美 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我組織學生開展了一次「虛擬旅行」,我帶領學生首先參觀了北京故宮、然後飛到古希臘參觀了帕特農神廟、到法國參觀了艾菲爾鐵塔,然後到印度參觀了泰姬陵。在旅遊印度泰姬陵時,我引導學生從遠處看向泰姬陵園區的大門,你有什麼發現?請結合數學知識發表見解。
-
看到正確答案被嚇到,不得不感嘆數學之美
天才數學家高斯曾說:「數學是科學的女王,而數論是數學的女王。」在數學界,有眾多天才投入到數論這一暫時還看不到實用之處的領域,他們的唯一目的就是追求純粹的數學之美。數學之美!正如企業家王小川所說:「數學可以和音樂、美術一樣,具有美感。康德認為數學式之所以美,在於它的合理性——合理是大腦天生的邏輯演繹系統,人人皆有。
-
吳軍:《數學之美》延伸閱讀,為什麼數學是科學的女王?
01看完吳軍的《數學之美》後,我又做了一些延伸閱讀,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為什麼「數學是科學的女王」?牛頓的力學原理和定律依賴於微積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則與黎曼幾何及其他數學的發展緊密相關。今天我們不說大家熟悉的自然科學,我們談談信息技術科學、金融學和建築繪畫學與數學的關係。先補充一個小知識識。「數學是科學的女王」,這句話是數學家高斯說的。在我國古代,大約一千五百年前,有一部重要的數學著作,叫《孫子算經》,我們熟知的「雞兔同籠」就是出自這本書。它認為數學是天地萬物最根本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