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線》雜誌科技編輯Clive Thompson日前在親身遊歷中國後發文表示,中國正從一個山寨大國,轉型成為下一個矽谷。那究竟是什麼吸引了他們的好奇?事實又真的是如此嗎?
一個年輕的程式設計師有了一個創意,而當時每個人都覺得那是異想天開。剛大學畢業,他就加入了歡聚時代旗下的平臺YY,成為一名負責編寫軟體的程式設計師。
這名程式設計師認為,YY應該嘗試一些新的東西:利用公司已成熟的流媒體技術運營一項約會服務——就像電視的相親節目那樣操作,讓主持人創建一個網絡聊天室,然後邀請一些單身人士加入,鼓勵他們進行互動,幫助他們脫單。
不過公司高管們都對這個想法很是懷疑。「CEO甚至差點扼殺了這個創意。」財務長何振宇回憶說。但是,在這個程式設計師的堅持下,高管們也同意了:儘管試試吧。
在中國,以往不會出現這樣的員工。十年前,高科技觀察者曾抱怨中國缺乏大膽的創新者。那時中國不缺少利潤豐厚的科技公司,但他們很少會冒險,而且大部分只是模仿矽谷:百度是谷歌的仿製品,騰訊複製雅虎,京東是中國版亞馬遜。年輕的中國程式設計師能夠編寫出首屈一指的程序,但缺乏像扎克伯格、賈伯斯那樣的先驅者。
不過,可幸的是,這種追求務實、圖個穩定的觀念有越來越多的人想要突破。他們不再滿足於小富即安,而更加意氣風發。如今越來越多年輕畢業生、甚至在校生都願意冒險,和矽谷的創業者一樣,他們不再渴望能夠進入Google、蘋果這樣的科技巨頭工作,而是更希望能夠創造出下一個Google或蘋果。
北京科技公司澤普互動(Zepp)的聯合創始人韓錚表示,在大公司工作可能比較穩定,但研發人員即使在某個項目上傾注了幾年的心血,也可能永遠無法讓它真正推向市場,拿出真實的產品。他坦言,在那種公司,成功不能由自己做主。
當然,這和中國的經濟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一定聯繫。隨著國內經濟增速逐步放緩,中國政府開始致力於尋求新的就業增長點,而科技行業正符合政府發展的需求。
中國科技行業進入新的繁榮時期,在線服務與硬體領域都有了極大的發展。比如手機製造商小米公司和網絡社交應用服務公司騰訊,都是最近的年代中本土企業成功的範例。這些本土公司熟悉國內用戶喜好,引進了西方的企業經營和生產系統,同時緊鄰東南亞新興市場,這些都是中國本土企業成功的因素。舉例來說,2014年,小米成為僅次於三星、蘋果和華為的全球第四大手機廠商。
而對前文的YY來說,如果沒有那個放手一搏的嘗試,該公司的盈利並沒有如此可觀。作為一個網際網路服務,YY不依靠任何廣告收入,而是用戶付款購買虛擬物品。2015年,該公司的市值仍達到了30億美元。快速試錯,常年試錯,力求找到那款能引爆的產品——這是美國西海岸的一貫信仰——而這對於接受傳統教育的中國學生來說,曾被認為是極為危險的。
中國第一輪科技繁榮期發生於上世紀90年代末,並產生了屬於自己的第一個網際網路時代Web 1.0:搜尋引擎、電子郵件和博客工具、新聞門戶、在線購物商城。那個時期,中國本土企業有著極好的天時地利。因為當時同類型的美國公司都被政府的一些列複雜系統給限制了,比如著名的「中國防火牆(Great Firewall of China)」。而除此之外,當時美國公司也知道中國是個極大的市場,但來得的不是時候。比如還在十年前,中國網際網路尚未普及——本來eBay想一舉佔領中國市場,然而許多中小企業也未普及電腦。
在阿里巴巴,其創始人馬雲終於意識到這一點欠缺,於是他逐步組建了龐大的電商帝國,開啟國內線上交易生活。在中國,該公司旗下第三方支付平臺支付寶遙遙領先於eBay的同類平臺PayPal。在Web 1.0時代,百度和阿里巴巴等企業成為中國科技領域的巨頭,就像上世紀90年代微軟、IBM等在美國一樣的地位。
「山寨」大公司的成功為後來者鋪平了道路。進入20世紀,雨後春筍般的小公司開啟了中國網際網路的2.0時代。先行發展起來的大公司為創業公司提供了模式參考,同時搭建起了至關重要的基礎設施,比如雲服務等等。
在第二波網際網路浪潮中,美團是成功的案例之一。在團購平臺 Groupon興起之前,該公司CEO王興曾模仿過Facebook等創建一些社交網站。而到了2008年,王興注意到Groupon的崛起,然後建立起美團。王興並沒有直接借鑑Groupon的模式,因為他發現了其中的缺陷——向合作商家抽取的佣金過高。為了解決這個痛點,他設定美團僅收取5%的佣金。短期來看,這個模式固然會降低其盈利,但是,由於商家能從中保持盈利,兩者間的業務合作也保持了長久的往來。
美團的成功固然不止模式上的優化,該公司還會自主開發電子商務技術。以購票系統為例,美團將全國的電影院購票系統聯繫了起來,為用戶的購票交易提供多樣化的選擇。據統計,2014年,通過該服務完成的電影票交易佔全國的三分之一。
這是一個順勢而為的舉措。如今,中國城市的中產階級對O2O等便利服務的需求越來越高,行動裝置的普及也為這些服務型經濟的運行提供了可能。根據麥肯錫公布的數據,2013年,生活服務類消費在總消費額中佔比44%,而到了2022年,這個數字將上升至50%。即使在經濟放緩的大環境下,休閒消費也並未萎縮。
電子商務受到歡迎,除了解決了便利性,同時也避免了線下交易的不透明問題。電子商務的經營比實體店要公開透明,這不得不說是經營模式的進步促進了服務型經濟的發展。
中國花費三十年的時間成為世界製造業之都,像深圳、廣州等城市聚集了大量的電子製造企業,包括從3人的小作坊到30000人的代工廠。因此,和美國相比,本土的創業者也具有了硬體上的優勢。
幾年來,中國也興起了一波「創客空間」運動。第一個創客空間——上海的新車間——於2010年由李大維成立。李大維當時發現,人們可以如何利用用一些簡單廉價的工具就有可能成為一名發明家。
各種切割、焊接工具、3d印表機、電腦、桌上足球、自動售貨機、小廚房……你所能想像到的一家創客空間裡該有的東西都可以在這裡找到。如今,無論是中國還是海外各地的創客,他們都喜歡聚在新車間進行頭腦風暴。
與此同時,李大維也會帶這些人去參觀當地的工廠,了解中國硬體生態的運作流程。相比較之下,中國設備製造商具有更豐富的下遊生態鏈,比如小米,該公司的硬體並非自己設計生產,而是通過對小型公司的投資來實現。和Google那種親力親為曲線向前的方式相比,這樣的生態系統確實驚人。
當中國的創新一代正在向國際大品牌發起挑戰時,他們還享受著另一個機遇:越來越多西方創業者選擇來到中國工作。一般來說,他們都奔著沿海城市的硬體和軟體加速器而來。這裡,有他們在本國無法獲取的條件。
去年,一名法國女性來到上海,和中國的程式設計師搭建起了一支團隊,以當地時尚餐館為潛在客戶群,創立起一個法國紅酒的在線銷售市場。而在深圳,許多年輕的美國創客來到創業孵化器Hax,開發出GIF攝像機、機器人原型等一系列有趣的小發明……本質上來說,中國正轉型為「創業者的麥加」,吸引了一批有想法的人前來朝聖——就像上一代的矽谷。
「在中國造東西比別的地兒可容易多了」,確實,對創業公司來說,選擇在中國進行量產會容易許多。在新車間內,一群創業團隊圍觀著一堆產品模型。很多這樣的機會,在美國都沒有。這也是為什麼他們在這裡。
誠然,我們存在著讓他人好奇和稀罕的優勢,也存在著許多繼續完善的弱點,比如智慧財產權保護、對技術的信仰……這樣的願景在未來是否會真正實現,還要看如何去把握。
via wired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