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童傳奇——矽谷的故事

2020-12-05 鮮棗課堂

1947年12月,美國貝爾實驗室的威廉·肖克利,攜手他的同事約翰·巴丁、沃爾特·布拉頓,成功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個電晶體。

左起:巴丁、肖克利、布拉頓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電晶體堪稱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直接吹響了信息技術革命的號角,意義深遠。

首款電晶體

1955年,懷揣更遠大夢想的肖克利離開了貝爾實驗室,回到自己的老家——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他打算在那裡自立門戶,建立更偉大的事業。

肖克利

肖克利花了一個夏天,去遊說德州儀器、洛克菲勒、雷神等公司,希望他們投資五十萬美元給他建廠,生產電晶體,但是都遭到了拒絕。

最後,肖克利在加州理工讀書時的好友,化學教授阿爾諾德·貝克曼(Arnold Beckman),決定為肖克利投資。

這個貝克曼,是pH值測定法的發明人。當時他的公司規模很大,營業額達到兩千多萬美元。

阿爾諾德·貝克曼

得到貝克曼的投資後,肖克利終於如願創辦了肖克利實驗室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地址選在加州舊金山灣區東南部的聖克拉拉谷(Santa Clara valley)。之所以選擇這裡,是源於當時斯坦福工學院院長弗裡德裡克·特曼(Frederick Terman)教授的熱心推薦。

聖克拉拉谷,也就是矽谷

矽谷之父:弗裡德裡克·特曼

公司成立後,肖克利立刻面向全國發布招聘信息,招募電子領域的優秀人才。

肖總的招聘方式也很奇特,他將招聘廣告以代碼形式登在學術期刊上,一般人根本都看不懂。而且,在面試前,他會對應聘者進行智商及創造力測試,還要做心理評估,這在當時可以說是非常奇葩了。

不管怎麼說,以「電晶體之父」的名號,他還是吸引了絡繹不絕的專業人才紛至沓來。其中,就包括八位來自美國東部的年輕科學家。他們分別是:

羅伯特·諾伊斯(Robert Noyce)

戈登·摩爾(Gordon Moore)

金·赫爾尼(Jean Hoerni)

朱利亞斯·布蘭克(Julius Blank)

尤金·克萊納(Eugene Kleiner)

傑·拉斯特(Jay Last)

謝爾頓·羅伯茨(Sheldon Roberts)

維克多·格裡尼克(Victor Grinnich)

從左到右,分別是:摩爾、羅伯茨、克萊納、諾伊斯、格裡尼克、布蘭克、赫爾尼、拉斯特。

這八位年輕人,年齡都在30歲以下,風華正茂,學有所成,處在創造能力的巔峰。他們之中,有獲得過雙博士學位者,有來自大公司的工程師,有著名大學的研究員和教授。總之,都是精英中的精英(The best of the best)。

值得一提的是,這八個人當中,有三個是來自歐洲的移民:克萊納(奧地利)、格裡尼克(克羅埃西亞)、赫爾尼(瑞士)。

八人之中,諾伊斯算是一位前輩(雖然他當時也只有29歲),閱歷稍微豐富一些。他也是「投奔」肖克利最堅定的一位。

帥哥諾伊斯

據諾伊斯自己回憶,當他接到肖克利的錄用電話時,就像接到了來自「天堂」的電話,激動不已。飛抵舊金山後,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買房——他覺得自己後半生肯定就是在這裡追隨肖克利了。

1956年1月,肖克利、巴丁和布拉頓因為電晶體的發明,被授予諾貝爾物理獎。

得知獲獎之後,興奮異常的肖克利將手下的年輕科學家帶到該市豪華的「黛娜木屋 」餐館,舉行香檳早餐會。這時,大夥都沉浸在喜悅之中,認為肖克利能夠帶領他們創新新的輝煌,改寫人類的歷史。

可惜,他們只猜對了一半。

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才發現,頂著無上光環的肖克利,根本不是一個好領導,甚至談不上是一個正常人。這位天才的科學家,對管理技巧一竅不通,卻偏偏十分自以為是,傲慢刻薄。

他雄心勃勃,卻完全沒有商業遠見,公司的經營目標一變再變,以個人喜好而不是經營產品和工藝的角度去開展業務。甚至有人評價他是:「一位天才,又是一位十足的廢物」。

後來的肖克利更加變本加厲,極度膨脹,唯我獨尊,容不下半點不同意見,甚至對幫助他的投資人貝克曼都出言不遜。

偏執多疑的肖克利還經常小題大作。一位女秘書在實驗室裡劃破了手,肖克利認定有人蓄意破壞,竟然動用測謊儀對全體員工進行測謊。。。

就這樣,公司成立了一年多,一件產品都拿不出來。所有人都對肖克利失去了信心和耐心。

尤其是那幾位年輕工程師,他們不希望將自己寶貴的青春年華浪費在肖克利身上,於是開始醞釀自己的「叛逃」計劃。確切地說,前面提及的8個人,除了諾伊斯之外,剩下7個人都下定決心離開。

但是,當時他們除了懂技術之外,什麼也沒有。最主要的是,沒有錢。

於是,七人之一的克萊納,給負責他父親企業銀行業務的紐約海登斯通投資銀行(Hayden Stone & Co.)寫了封信,附了一份非常簡單的投資計劃書。

在這份計劃書中,克萊納寫道:

「我們是一個經驗豐富、技能多樣的團隊。我們精通物理、化學、冶金、機械、電子等領域。我們能在資金到位後三個月內開展半導體業務。」

克萊納

這封信寄出後,七個人忐忑地等待著回復。

克萊納的信輾轉交到了海登斯通投資銀行員工亞瑟·洛克(Arthur Rock)的手裡。亞瑟·洛克敏銳地意識到了信中的機遇,他非常看重這些年輕人的才華,也看好半導體行業的長遠發展。

於是,他說服他的老闆巴德·科伊爾(Bud Coyle),一起飛到舊金山,和這幫年輕人碰面。

亞瑟·洛克

亞瑟·洛克,美國科技投資史上的傳奇人物(被譽為風險投資之父),英特爾和蘋果的誕生都和他有關。

在舊金山,七個年輕人和來自紐約的兩個投資人進行了初次會面。

會面之後,這七個人發現,大家全都是技術型,根本不懂管理,不懂商業,需要一個能做主的「帶頭大哥」。而誰適合做這個「帶頭大哥」呢?他們不約而同地想到了缺席的諾伊斯。

在他們眼裡,諾伊斯是他們最為認可、最值得信任的「領導者」。諾伊斯既有智商,又有情商,是他們都心服口服的領袖。但是,正如前面所說的,諾伊斯一直都很崇拜肖克利,內心始終不想「叛離」他。

於是,七人派出羅伯茨作為代表,竭力勸說諾伊斯。羅伯茨很努力,一直和諾伊斯聊到半夜,最終,成功勸服了諾伊斯。

其實,諾伊斯之前已經多次被肖克利打壓(還錯失了一次諾貝爾獎的機會),他心裡也很明白,再堅持下去並不會有什麼前途,離開是早晚的事。

第二天一早,迫不及待的羅伯茨挨家挨戶到其他七個人家裡,把他們接了出來,塞進他的那輛麵包車,一路趕到舊金山。

緊張又興奮的會談之後,洛克和科伊爾被打動了。洛克掏出十張嶄新的一美元鈔票,往桌上一拍:「啥都別說了,幹吧!」 科伊爾環視著他們說:「協議沒準備好,要入夥的,在這上面籤個名!」

於是,八個年輕人和兩個銀行家在華盛頓的頭像周圍籤上了自己的大名。

其中一張籤滿名字的1美元紙鈔

其中一張籤滿名字的1美元紙鈔,目前被收藏於史丹福大學

1957年9月18日(這個日子後來被《紐約時報》評為美國歷史上最重要的十天之一),八個年輕人一起向肖克利提交辭呈。肖克利大發雷霆,痛斥這幫「忘恩負義」的年輕人,罵他們是「叛逆八人幫」(traitorous eight),也有譯為「八叛徒」。

誰能想到,肖克利創造的「叛逆八人幫」一詞,後來竟然成為了矽谷傳奇的代名詞。這種叛逆文化,也成為了矽谷精神的象徵,被一代又一代矽谷人「傳承」下來。

Silicon Valley,矽谷

辭職之後,準備開幹,但是錢還沒有著落。

洛克負責為新公司尋找投資。他列出了35家公司,然後挨家挨戶打電話。但是,均以失敗告終。

一個偶然的機會,洛克和科伊爾遇到了仙童照相機與儀器公司(Fairchild Camera & Instrument )的老闆,謝爾曼·費爾柴爾德(Sherman Fairchild)。

註:「費爾柴爾德」為「Fairchild」的音譯,而通常一般意譯為「仙童」。

費爾柴爾德的父親曾經資助過老湯姆·沃森(Thomas Watson)創辦IBM。作為繼承人,他成了IBM的最大的個人股東,很有錢。

費爾柴爾德對技術很感興趣,他本人也是一個發明家。他發明的飛機照相設備,讓自己在二戰中發了大財。

上了《時代周刊》封面的費爾柴爾德

費爾柴爾德與洛克等人談過以後,決定投資150萬美元。憑藉這筆投資,矽谷第一家由風險投資創辦的半導體公司——仙童半導體公司,終於宣告成立了。

仙童半導體公司

仙童半導體公司的母公司是費爾柴爾德的仙童集團,仙童集團副總裁理察·霍奇森(Richard Hodgson)負責分管。本來霍奇森打算讓諾伊斯做總經理,但是諾伊斯拒絕了,他只想做技術負責人,所以霍奇森找來了休斯公司的埃德·鮑德溫(Ed Baldwin)當仙童半導體總經理。

在公司股份方面,是這麼定的:公司分為1325股,八人幫每人100股,海登·斯通225股,剩下300股留給公司日後的管理層。

投資協議寫明,如果公司連續三年淨利潤超過30萬美元,仙童集團有權以300萬美元收回股票,或5年後以500萬美元收回股票。

這份協議,標誌著矽谷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風險投資。洛克與科伊爾是矽谷最早的風險投資商,他們協助制定了公司的商業戰略,分析了融資需求,尋找資金並分享收益。

而仙童半導體公司的創立,被公認為矽谷誕生的標誌。雖然是肖克利把矽帶到了這裡,但是,創造出矽谷和矽谷特有文化的,無疑是仙童半導體。

仙童半導體成立之後,第一筆訂單,是來自IBM的。這也是一筆「關係訂單」,前面說了,費爾柴爾德是IBM的大股東,在他的幫助下,仙童才得到這筆關鍵的訂單。

在這筆訂單中,IBM以每個150美元的價格,向仙童訂購了100個矽管。

左起:費爾柴爾德、摩爾、諾伊斯

為了按時按質完成訂單,八個人進行了分工:諾伊斯與拉斯特負責矽晶片蝕刻;赫爾尼負責擴散工藝;羅伯茨負責切割打磨;摩爾負責設計建造熔爐;克萊納與布蘭克負責加工設備的研製及改進位造工藝;格裡尼克負責測試。

諾伊斯和他的團隊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半年後,仙童第一批雙擴散NPN型矽電晶體問世,訂單成功交付。不過,此後仙童再沒能從IBM獲得矽管訂單(後來IBM與德州儀器合作,建起了自己的電晶體生產線)。

但是,仙童通過這筆訂單,成功站穩了腳跟,並且開始進入高速發展階段。

1958年底,仙童半導體的銷售額達到50萬美元,員工增加至100人。

1959年2月,德州儀器工程師基爾比(J.kilby)申請第一個集成電路發明專利的消息傳來,諾伊斯十分震驚。他當即召集團隊成員商議對策。

基爾比和他的集成電路產品

基爾比在德州儀器公司面臨的難題,比如在矽片上進行兩次擴散和導線互相連接等等,正是仙童半導體公司的拿手好戲。諾伊斯提出:可以用蒸發沉積金屬的方法代替熱焊接導線,這是解決元件相互連接的最好途徑。

1959年7月30日,他們也向美國專利局申請了專利。

為爭奪集成電路的發明權,兩家公司開始曠日持久的爭執。1966年,基爾比和諾伊斯同時被富蘭克林學會授予巴蘭丁獎章,基爾比被譽為「第一塊集成電路的發明家」,而諾伊斯被譽為「提出了適合於工業生產的集成電路理論」的人。1969年,法院最後的判決下達,也從法律上實際承認了集成電路是一項同時的發明。

回到1960年。當時仙童母公司根據投資協議,行使了自己的權利,回購了全部股份。八人幫每人得到25萬美元。在當時的美國,這是一筆巨款。

從1960年到1965年,仙童半導體每年的銷售額都翻一番。1966年的時候,仙童已經是第二大半導體公司,僅次於德州儀器。

但也是從60年代開始,仙童的危機已經開始出現。

首先是仙童母公司收購了八人幫的股權,導致八人幫的工作積極性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此外,雖然仙童半導體遠在加州,但是一舉一動都受到總部在紐約的仙童母公司的控制,發展受到了太多約束。不僅如此,母公司還抽走了仙童半導體的利潤,投資給大量不賺錢的業務。

於是,人心思變,八人幫陸續開始了新的「叛逆」。

1961年,赫爾尼、拉斯特和羅伯特出走,三人創辦了Amelco,就是後來的Teledyne(泰瑞達),從事半導體測試業務。

1962年,克萊納出走,創辦了Edex。1967年,他又創辦了Intersil公司。再後來,創辦了風投公司KPCB。不僅如此,根據資料記載,他至少創辦了12家公司。

1968年8月,諾伊斯與負責研發的摩爾一起辭職,他們還帶走了工藝開發專家安迪·格魯夫(Andrew S·Grove)。他們三人創辦的公司,就是後來如日中天的世界IT巨頭——英特爾(Intel)。

英特爾創始人:格魯夫、諾伊斯、摩爾

差點忘了說了,是的,摩爾就是提出那個大名鼎鼎摩爾定律的摩爾。

摩爾定律: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

此後不久,格裡尼克也離開了仙童,回到了大學教書。

1969年,八人幫的最後一位,布蘭科,也離開了。

至此,八人幫全部離開了仙童半導體公司。

曾經的叛逆八人幫

創始人都選擇離開,員工就更不用說了。

仙童迎來了大規模的離職潮,很多員工都選擇了離開。其中就包括銷售部主任桑德斯。他帶著7位仙童員工一起離職,創辦了超微半導體公司。這個公司還有一個更廣為人知的名字,叫AMD。

Intel和AMD,本是一家人

隨著仙童大量人才的流出,新的半導體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崛起。

對此,蘋果前CEO賈伯斯說了一個非常有名的比喻——

「仙童半導體公司就象個成熟了的蒲公英,你一吹它,這種創業精神的種子就隨風四處飄揚了。」

80年代初出版的著名暢銷書《矽谷熱》裡面也寫到:

「矽谷大約70家半導體公司的半數,是仙童公司的直接或間接後裔。在仙童公司供職是進入遍布於矽谷各地的半導體業的途徑。1969年在森尼維爾舉行的一次半導體工程師大會上, 400位與會者中,只有24人未曾在仙童公司工作過。」

仙童系族譜

可以說,仙童半導體就是矽谷乃至全世界半導體人才的黃埔軍校。

在人才不斷流失,競爭對手不斷湧現的情況下,仙童走下坡路肯定是不可避免的了。

從1965年到1968年,仙童半導體銷售額不斷滑坡。

1967年,仙童半導體遭遇創立以來第一次虧損——760萬美元,股票從一年前的3美元每股下滑至0.5美元,市值縮水一半。

後來的故事就沒什麼好說的了,無非是風雲飄搖,被賣來賣去。

1979年,仙童半導體被賣給法國一家石油企業,斯倫貝謝(Schlumberger)公司。

1987年,斯倫貝謝公司以原價的三分之一將仙童半導體轉賣給另一家美國公司——國家半導體公司(NSC)。諷刺的是,這家公司的老闆正是當年從仙童出走的總經理查爾斯·斯波克(C.Sporck)。

美國國家半導體公司

到這裡,仙童半導體品牌一度不再存在。

1996年,國家半導體公司把原仙童公司總部遷往緬因州,並恢復了「仙童半導體」的老名字。「矽谷人才搖籃」離開了矽谷。

1997年3月,仙童再次被出售。這次是一家風投公司掏的錢,所以仙童成為了一家獨立公司,擔任CEO的是克爾克·龐德(Kirk Pond)。

2016年,安森美半導體以24億美金完成了對仙童的收購。到此,曾經叱吒矽谷的仙童半導體就這樣了卻了它的一生,從此世界上再無仙童半導體。

安森美收購仙童

故事到這裡,就要結束了。

正如大家所看到的,仙童半導體公司,對矽谷乃至當今時代的科技發展都有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之前有一種說法:仙童半導體公司員工出走後創辦的公司,大約有92家。這些公司的員工人數超過80萬人,市值也達到了21萬億美元,超過了大部分國家的GDP。受到仙童半導體間接影響的公司,更是不計其數。

可以這麼說,如果沒有仙童的倒下,就沒有今天的矽谷,也沒有舉世矚目的半導體行業發展成就。我們現在的生活,也將是另外一幅場景。

正所謂是,倒下一個仙童,站起了千千萬萬個仙童。

或許,這對我們是一個很大的啟示。

相關焦點

  • 仙童傳奇
    誰能想到,肖克利創造的「叛逆八人幫」一詞,後來竟然成為了矽谷傳奇的代名詞。這種叛逆文化,也成為了矽谷精神的象徵,被一代又一代矽谷人「傳承」下來。這份協議,標誌著矽谷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風險投資。洛克與科伊爾是矽谷最早的風險投資商,他們協助制定了公司的商業戰略,分析了融資需求,尋找資金並分享收益。 而仙童半導體公司的創立,被公認為矽谷誕生的標誌。雖然是肖克利把矽帶到了這裡,但是,創造出矽谷和矽谷特有文化的,無疑是仙童半導體。
  • 矽谷創業圈趨勢:說出你的失敗故事
    創業失敗大會FailCon創辦人菲利普斯國外媒體近日發表文章稱,在創業成功故事層出不窮的矽谷看到矽谷越來越多的創業者取得成功,她感到很受挫,對於自己的創業前景也感到緊張不安。因此,她渴望從那些創業失敗故事當中獲得一絲慰籍。該為期一天的大會很成功。在FailCon創立的前四年裡,每年10月都會有多達500位創業者跟行業老兵聚集一堂,分享他們的失敗故事,進行諸如「當一切都偏離軌道時該怎麼辦」等主題的圓桌討論會。然而,今年,FailCon在舊金山的大會取消了。
  • 走進矽谷:你可能被史丹福大學的故事騙了
    ,並且以矽谷為中心,走遍了包括羅利、西雅圖、芝加哥等科技巨頭公司落腳的美國城市。《走進矽谷》提到的矽谷並不是狹義上的矽谷,而是一種美國高科技的代名詞。藍鯨TMT希望可以通過實地走訪,對這些影響全球的科技公司的商業模式進行解讀,並儘可能真實的還原給中國的讀者。本文為走進矽谷系列報導第二篇:走進史丹福大學。
  • 小說《矽谷是個什麼谷》:講述矽谷華人的十年沉浮
    《矽谷是個什麼谷》,虎皮媽著灕江出版社2019年8月  近日,由灕江出版社出版、描寫中國第一代技術移民生活的小說《矽谷是個什麼谷》在北京發布,作者虎皮媽為讀者講述了新書的創作過程和矽谷生活,並分享了有關海外生活的經驗。
  • 晶片破壁者(十五):仙童半導體和「八叛逆」所締造的「矽谷模式」
    肖克利將「矽」帶到了北加利福尼亞州,也把第一批即將點燃「矽谷之火」的人才帶到了這裡。而真正創造了矽谷和矽谷文化的卻是這些被肖克利稱為「八叛逆」的年輕人和他們所創辦的仙童半導體。仙童之於矽谷的意義在於它的開創性。
  • 中國的矽谷在哪裡?
    中國的矽谷在哪裡?這是個很多人都在問的問題,甚至更退一步問道:中國到底有沒有,或者將來會不會有,矽谷那樣的創業公司集中,並形成巨大產業的地方。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美國矽谷的產生。矽谷的形成現在的矽谷,Facebook,Twitter這樣的公司正野蠻成長中,這些團隊中,不乏Google這種大公司出來的員工。
  • 特寫| Launchpad加速器的故事:谷歌要在新興市場「創造下一個矽谷」
    通過這一項目,谷歌準備在新興市場複製下一個矽谷,然而這一願望能夠實現嗎?外媒Backchannel撰文對谷歌的Launchpad Accelerator項目進行了深度剖析,雷鋒網對原文做了不改變原意的編譯。VuVan出生於越南,現在是舊金山一家創業公司的CEO。她在斯坦福獲得了MBA學位,隨後便加入了矽谷創業大軍。
  • 吳軍博士解密矽穀神話背後的秘密——《矽谷之謎》
    這就是發生在世界上最偉大科技中心——矽谷的一個故事。矽谷位於美國舊金山灣區因為早期盛產矽谷而得名,面積佔美國,總面積的0.2%,大約佔美國總人口1.5%,那就是這個小小的地方,創造出了人類科技史上和工業史上的奇蹟。
  • 《矽谷熱》讀書心得與要點摘抄
    《矽谷熱》以蘋果公司的傳奇故事為開篇,講述了矽谷的發展歷史,諸多著名公司誕生於此(惠普、微軟、蘋果、英特爾、AMD、IBM……),它們的創業故事發人深省。書中分析了矽谷作為全球創新策源地引領科技潮流的秘密、矽谷面臨的風險和競爭、以及矽谷模式在全球擴散帶來的深遠影響。
  • 下一個「矽谷」在哪裡?可能還在矽谷
    [摘要]矽谷傳奇靠什麼?美劇《矽谷》是否真實反映了這裡所沉澱下來的精神印記?研究結論:1.矽谷傳奇的創造離不開像Frederick Terman教授、「集成電路之父」Robert Noyce等天才式人物。
  • 一周薦書 | 矽谷真正的奠基者「七劍客」
    《矽谷攪局者》[美]萊斯利·柏林著四川人民出版社·湛廬文化 2019年6月版「矽谷史丹福大學矽谷檔案館的歷史學家、《紐約時報》專欄作家萊斯利·柏林的這部著作,堪稱一部「矽谷起源史」。它聚焦於矽谷早年先鋒人物的風雲故事,以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1969~1976)為起點,揭秘矽谷從0到1的崛起歷程和動人心弦卻罕為人知的篇章。
  • 「入侵」矽谷的印度人
    矽谷的咖喱味早在2005年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就顯示,矽谷三分之一的工程師是印度裔,矽谷各公司食堂裡的咖喱味一陣重過一陣,員工經常開玩笑稱,已經可以根據每家食堂裡的咖喱味,來判斷這家公司的印度人比例了。近日,亞馬遜的董事會又添一名印度女性成員——百事前CEO盧英德(Indra Nooyi)被吸收進來,同時進入亞馬遜董事會審計委員會。
  • 《矽谷是個什麼谷》:第一代華人技術移民的十年沉浮
    8月12日晚,由灕江出版社出版的,描寫中國第一代技術移民生活點滴的小說《矽谷是個什麼谷》在北京駒然書舍正式於讀者見面,作者虎皮媽為讀者講述了新書的創作過程和矽谷生活,並分享了有關海外生活的經驗。書中描寫了張思禹、程悅欣、林銳、鄭懿、胡金柱、郝會會等6位青年在美國矽谷的打拼經歷,他們中間有技術工程師,有生物學博士後,有法律精英,有房產銷售……不同角色的6個人所經歷的經融危機、身份困擾、失業、海歸、創業、歸海,大家在不知不覺中,熬成了平凡而又真實的矽谷人,故事裡有大時代的驚濤駭浪,也有小人物的命運抉擇。
  • ME TOO 之後,阿爾法女孩盛行矽谷?
    矽谷向來被譽為雄性激素的堡壘,但是屢獲獎項的記者朱利安·加斯裡(暫譯名,英文為Julian Guthrie)卻認定,是時候講述一個新的故事了——一個略微多些雌性激素的故事。Julian Guthrie(中間)與她書中的四位阿爾法「女孩」。
  • 印度「矽谷」,這樣了
    印度「矽谷」,這樣了 時間:2020年11月08日 08:09:35&nbsp中財網   【編譯/觀察者網 童黎】「新冠疫情已經讓印度『矽谷』大變樣。」  而班加羅爾各個角落一直在重演相同的故事:房東廉價出租房屋,否則就得眼睜睜地看著房子空置。一些房主甚至失去了幾十年的老租戶。  「一家義大利家具店已經租了17年,最近搬走了。情況很糟糕。」Koramangala一幢商業大樓的老闆說。  卡納塔克邦工商業聯合會主席賈那德納(C. R.
  • 「矽谷足力健」的中國漂流
    這家起於矽谷,依靠「環保羊毛鞋」走紅的品牌創立至今不到五年,已經拿下了六輪融資,最新一輪估值達到 17 億美元,一路奏凱的氣勢頗有 lululemon 的影子。不打折的 Allbirds,是如何做到在賣鞋的同時,兜售自己的故事?它的迅速崛起,又能為我們理解新品牌浪潮帶來哪些啟示?01 Allbirds,下一個 lululemon?
  • 矽谷「八叛逆」之「矽谷市長」諾伊斯
    諾伊斯有 「矽谷市長」的綽號。在矽谷還遠遠沒有成為矽谷之前,他是第一批前往那裡工作的科學家之一。諾伊斯發明了集成晶片,為現今計算機中使用的微處理器鋪墊了道路。不羈的校園歲月諾伊斯是一名牧師的兒子。在格林內爾學院讀物理專業時,他就表現得自信爆棚。諾伊斯在學校是遊泳選手,並且在1947年的美國中西部地區遊泳錦標賽上奪冠。
  • 石家莊與美國矽谷合作:引入矽谷優質項目,加速產業化
    石家莊與美國矽谷合作:引入矽谷優質項目,加速產業化 澎湃新聞 2017-11-06 21:52 來源:澎湃新聞
  • 美國矽谷對話成都「文創矽谷」 代表團走進崇州
    美國矽谷對話成都「文創矽谷」 代表團走進崇州 (1/6) "← →"翻頁
  • 印度人統治矽谷,中國人淪為打工仔?
    在矽谷,有1/3的工程師是印度人;矽谷中高層管理者15%是印度人,印度人正在統治矽谷。相比之下,在矽谷的華人很努力,沉默寡言,一直埋頭苦幹,但就是得不到高層賞識。前段時間浙大學霸在Facebook總部跳樓,就被懷疑是遭受了印度裔上司的壓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