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需報告請登錄【未來智庫】。
一、 我國銀行零售業務市場規模提升,轉型趨勢明顯
隨著金融脫媒不斷深化,國內金融供給側改革逐步加強推進,疊加資本約束 趨緊,居民收入與財富不斷增加,多數銀行早已陸續開啟了銀行業零售轉型 步伐,銀行零售業發展需求旺盛,商業銀行近年來在零售業發展上轉型趨勢 明顯。
(一)銀行零售業務營業收入與利潤總額佔比提升
來自零售業務的收入與利潤佔比逐步提升,整體而言上市銀行目前有 40% 營業收入與利潤總額均來源於零售業務。
從銀行零售業務收入佔比來看,33 家 A 股上市銀行股來看(受浦發、興業、 華夏披露口徑不一致影響,未披露歷年來零售業相關分部數據,因此不考慮 上述三家銀行,本文下同),六大國有行(除郵儲外)營收中零售業務佔比 從 2000 年初期起均得到不同程度提升,過去國有行對公業務為主導的局面 逐步弱化,其中交通銀行提升幅度明顯(從2004年的8.8%至2018年36.6%), 2018 年來自零售業務營收佔比在 35%~40%之間,郵儲銀行的零售業務發 展根基較強,因此零售業務營收佔比處於 60%~70%之間的超高水平;股份 制銀行過去十幾年來零售業務營收佔比得到了更大幅度的提升,零售轉型 趨勢與效果明顯,除了浙商(2018 年為 13%)以外,2018 年零售業務營收 佔比平均水平超過 40%,其中 2018 年招商、平安均超過 50%以上;城商行 中零售業務發展較薄弱,受早期零售業務發展薄弱且營業網點較少影響, 2018 年多數城商行零售營收佔比在 20%左右,寧波銀行與長沙銀行零售營 收佔比接近 30%,寧波銀行呈現出了良好的佔比提升趨勢;農商行中,零售 業務創收分化,常熟、青農及渝農零售營收佔比較高,處於 40%左右,其餘 農商行佔比均低於 20%。
從銀行零售業務營收增速來看,國有大行中工商、中行、建行、農行零售業 務收入同比增速在 2015 年後基本在個位數增速;交通、郵儲受 2016 年基數 較低影響原因,2017、2018 年分別獲得超過 10%的增長;整體而言,國有大 行的零售業務近年來收入增速相對較低。受各家零售轉型進度及戰略影響, 股份行中營收增速表現較分化,轉型發展較早的招商在零售業務取得較高 質量發展後,近兩年增速較前期走低,其中平安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股份 行近年零售轉型的勢頭在行業內屬於較強梯隊。城商行 2017-2018 年零售業 務增速普遍亮眼,顯示了迅猛的發展勢頭,這與 2017 年以來城商行在金融 科技轉型強力驅動下深化零售轉型及基數較低有關。此外,過去 2008 年金 融危機與 2015 年經濟危機發生時,銀行零售業務受到了較大的衝擊,多數 銀行零售業務營收業務增速在受到衝擊後大幅下滑,表現乏力。
從零售業務利潤總額佔比來看,六大國有行(除郵儲外)利潤總額中來自零 售業務的比重從 2000 年初期起得到明顯大幅提升,其中建行與農行提升 20 個百分點以上,截止至 2018 年,除交通(28.3%)、工商銀行(32.8%)佔比 相對較低,其餘國有行零售業務利潤總額佔比在 40%以上。股份制銀行盈 利中零售業務貢獻程度加大,招商(54.6%)、平安(69%)盈利來自零售業 務水平處於各大商業銀行業前列,遠高於對公或資金業務的貢獻;受零售業 務營收佔比較低影響,城商行來自零售業務的營業利潤比例呈現一定的波 動性且整體佔比較低,寧波、上海和北京銀行近年來具有一定上升趨勢, 2018 年除寧波銀行(34.6%))、長沙銀行(41%)佔比超過 30%,其餘多數處於 20%左右;農商行中,無錫(12.6%)、江陰(11.5%)、張家港(19.9%) 零售利潤佔比較低,其餘農商行佔比約在 30%以上。
從零售業務利潤總額同比增速來看,銀行間表現分化愈加明顯。國有大行長 期而言利潤總額增速表現波動較小,在 2015-2016 年期間增速降低甚至為負 後;部分股份行利潤總額增速表現波動劇烈,主要由於 2008-2009 年、20142015 年期間零售資產質量承壓所致;城商行 2017 年起的零售業務轉型發力 使利潤增速表現亮眼。
從 2018 年 A 股上市銀行整體數據來看,六大國有行、股份行、城商行、農 商行零售業務營收佔總營收比重分別為 39.99%、42.27%、21.72%、31.99%, 零售利潤總額佔總利潤總額比重分別為 38.85%、44.27%、22.94%、35.84%。
(二)零售資產投放趨勢擴大,零售負債端規模擴張壓力較大
從零售資產端佔比來看,六大國有行除工行外零售資產佔比逐年提升趨勢 明顯,除工行(12.5%)與交通(18.1%)佔比低於 20%以外,其餘均高於 20%; 股份制銀行均處於零售資產比重上升趨勢,發展零售資產成為股份行戰略 轉型的重點,以招商(30.7%)、平安(32.1%)為代表的零售業務較強的股 份行零售資產佔比較高;城商行中零售資產發展前期相對較為緩慢且均處 於較低水平,除個別銀行以外,其餘均處於 10%-20%之間,但近兩年來零售 資產增速擴張明顯;農商行中,零售資產發展能力再度分化,常熟零售資產 佔比超過 30%,其餘農商行佔比均低於 20%。
從零售資產端增速來看,2016 年以來國有行零售資產擴張增速逐年小幅下 降,2018 年增速穩定在 12%-15%之間,這或與零售客戶端存款競爭加大所 致;股份制銀行近兩年資產擴張增速出現分化,發展強勁的平安與低基數的 浙商增速亮眼,低基數的浙商 2017-2018 年增速高啟;城商行近年來零售資 產規模驅動明顯;農商行表現較為分化,表現較為亮眼的常熟銀行在 20142018 年間長期保持著零售資產投放高速增長節奏。
從零售負債端佔比來看,六大國有行中僅郵儲及農業銀行零售負債在規模 增長同步於整體負債端增長外,其餘銀行均落後於其餘負債擴張增速,同時 郵儲(83.3%)及農業(51.7%)銀行憑藉在縣域的網點布局優勢,零售負債 佔總負債的比重遠超其它股份行;多數股份行與城商行中零售負債佔比相 對較低,中信(27.4%)、招行(26.1%)佔比超過 20%外,其餘均在 10%左 右;農商行零售負債佔負債端比例較高,基本超過 30%,渝農(52.1%)、常 熟(42.4%)等佔比在銀行業靠前。
從零售負債端同比增速來看,以國有行、農商行為代表的零售業務佔比高的 銀行零售負債端增速近年走低;股份行負債規模擴張增速在行業整體較快, 城商行負債擴張能力分化,整體來看,股份行、城商行告別了 2013 年前零 售負債保持大幅增長的趨勢,多數銀行經歷2014-2015的低增速甚至負增長, 目前保持相對快的增速。
從 2018 年 A 股上市銀行整體數據來看,六大國有行、股份行、城商行、農 商行零售資產佔總資產比重分別為 22.53%、24.59%、14.54%、15.18%,零售 利潤總額佔總利潤總額比重分別為 42.13%、19.30%、14.95%、43.31%。
(三)銀行發展零售業是大勢所趨
銀行業零售業務發展歷史回顧。我國銀行零售業務已經經歷了 30 多年的發 展,2000 年以前主要以商業銀行吸收存款的零售負債業務為主,圍繞銀行 網點提供簡單的存貸匯業務;2000 年初期隨著國內加入 WTO、房地產市場 發展、汽車開始走進千家萬戶普通居民家中,住房貸款和汽車消費貸款開始 快速增長,銀行零售資產端開始逐步快速增長;到 2000 年中後期隨著我國 經濟進一步發展騰飛,居民財富累積,消費能力增強,信用卡業務及理財業 務開始發展,越來越多銀行開始確立零售業務的重要地位,零售業務產品形 式和服務不斷豐富,早已涵蓋了包括本外幣存款、貸款、銀行卡信用卡業務, 以及電子支付、代銷保險基金資產管理計劃、代銷國債和貴金屬等中間業務 產品與服務,儘管 08 年金融危機後個人住房貸款、金融機構消費貸款等零 售貸款增速下滑,但在寬鬆貨幣政策促進下,零售相關貸款增速快速攀升; 2010 年以後,在移動銀行和金融科技帶動下,全面重新塑造了銀行業在獲 客、風控、客服服務流程及日常運營的工作環節,同時大財富管理時代來臨 零售產品進一步豐富,零售業務發展累積較長的公司開始形成自身的競爭 優勢,零售相關貸款增速平穩增長,2015 年在寬鬆貨幣政策刺激下,疊加 房地產市場走強,零售相關貸款增速再度加速發展。
零售業務盈利性穩定,零售資產利潤率普遍高於對公資產。我們通過測算有 較長期限數據披露的國有大行(不含郵儲)、中信、平安、招商及光大銀行 的零售資產利潤率(零售業務利潤總額/零售資產)與對公資產利潤率(對 公業務利潤總額/對公資產)發現:1.儘管 2009 年上述銀行零售資產利潤率 多數出現了明顯的下降,但是主要受央行降息效應下加之零售貸款優惠利 率政策影響,同時多數銀行零售業務發展還未完全開啟,基礎較為薄弱,抵 御經濟周期能力較差,但整體來看零售資產的利潤率穩定性明顯高於對公 資產利潤率;2.零售資產的盈利能力分化較大,與各銀行零售業務發展強弱 緊密相關,意味著在零售業務的投入更容易帶來超額回報,而對公資產的盈 利能力與經濟周期的波動更相關,對公資產的風險度更集中,各家對公資產 利潤率分化並不明顯;3.在零售業務發展具有一定累積後,零售資產利潤率 明顯高於對公資產利潤率,尤其是 2015 年之後。
開展零售資產資本消耗低於對公資產。根據我國《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 (試行)》,在對商業銀行在涉及信用風險權重要求中,對零售資產要求:1. 個人住房抵押貸款的風險權重為 50%;2.對已抵押房產,在購房人沒有全部 歸還貸款前,商業銀行以再評估後的淨值為抵押追加貸款的,追加部分的風 險權重為 150%;3.對個人其它債權的風險權重為 75%,同時對微型和小型 企業債權的風險權重為 75%。同時在涉及對公資產的信用風險權重要求: 一般企業債權及除特殊規定以外的一般金融機構債權的風險權重均為100%。 在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計算中:資本充足率= (總資本對應資本扣減項) /風險加權資產 100%,而 信用風險資產是風險加權資產的最主要來源,因此零售資產資本消耗低於 對公資產。
二、從美國經驗看銀行零售業發展
(一)美國銀行零售業發展歷程
美國銀行零售業崛起發展於上世紀 50 年代以後。歐美地區有組織的銀行誕 生均有上百年的歷史,但歐美地區的銀行零售業崛起發展開始於二戰以後 經濟快速發展。二戰之後,為促進經濟增長並應對來自非銀機構的競爭,歐 美地區銀行體系開始對資產及負債端業務進行創新,在負債端以大額可轉 讓定期存單、貨幣市場存款帳戶、自動轉帳業務等新型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 開始出現;在資產端,消費信貸此階段開始於美國,隨後歐洲地區的德國、 法國、瑞典等國家開始流行,此時銀行零售業開始逐步從負債端驅動資產端。
1968 年美國頒布《1968 年新城法》以促進住宅建設和家庭購房,同時修建 高速公路建設加大以促進汽車消費,住宅房貸和汽車消費貸款規模不端增 長,滿足中產階級良好的生活水平,為美國銀行零售業創造了良好發展契機。
上世紀 70-80 年代的金融脫媒使美國對公業務陷入困境,商業銀行將戰略重 點轉至零售業務。隨著 60 年代起美國資本市場體制完善且逐漸發達,企業 開始轉向債券或商業票據籌集資金,到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初,提供高收益 的非儲蓄產品的貨幣市場共同基金等替代市場發展迅速,商業銀行負債端 承壓明顯,大量資金從銀行系統流出;垃圾債券發行使大量非投資型公司獲 得新的融資渠道,對商業銀行中長期貸款替代效應明顯,美國商業銀行面臨 雙向脫媒(資產、負債兩端脫媒)明顯。美國商業銀行開始將發展重心向零 售業務轉向,同時中產階級和富人階段湧向,以信用卡和 ATM 等重點零售 產品開始得到爆發式發展;另一方面,80 年代初美國《1980 年銀行法》廢 除了 Q 條例,逐步取消了對定期存款和儲蓄存款的最高利率限制,零售負 債端的發展也迎來了良好環境。
住宅貸款是商業銀行零售資產端的重要業務。美國商業銀行零售資產一般 包括 1-4 套家庭住宅房貸款(註:1-4 套家庭住房貸款是美國普通居民住宅 的主要貸款形式)、消費貸以及小企業貸款,其中小企業貸款佔比較小一般 在 5%左右。從 80 年代中後期開始,來自 1-4 套家庭住房貸款、消費貸款兩 者的利息收入合計貸款佔比開始迅速上升,從 1985 年的 30%提升至 1995 年 的45%,主要得益於家庭住宅房貸及信用卡業務的利息收入佔比不斷提升,期間受 1987 年美國股市暴跌導致美國家庭消費貸進入低迷期,除信用卡以 外的消費貸業務利息收入佔比不斷下降直至 2000 年初重回增長。同時在 2000 年初,在股市網際網路泡沫戳破後產生的低利率環境與以次級抵押貸款 為主的金融過度創新下,美國房地產價格不斷走高,家庭住宅房貸規模快速 增長,帶來了房貸利息收入佔比進一步回升。2008 年次貸危機後,受經濟 低迷影響,美國商業銀行利息收入出現同比負增長,自此以後經濟逐步恢復, 消費者信心恢復使信用卡業務得到較快發展。
(二)以美國零售銀行龍頭視角了解美國銀行零售業特徵
我們選取了美國商業銀行業在 2019 年銀行存款份額排名前四的銀行,這四家銀行存款分別為美國銀行、摩根大通、富國銀行和花旗銀行,這四家銀行 在美國國內存款市場份額合計超過 35%,均是零售業務的大行,除富國銀 行的業務主要集中於本土以外,其餘三家大行均為全球化經營,同時也是國 際領先的銀行。
順應變化進行業務板塊調整,推動零售業務發展。在 20 世紀末,美國告別 了金融業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時代,商業銀行大步邁向了寬鬆經營的時代, 同時在科技不斷提升銀行機構經營效率、降低成本下,為方便更多客戶尋求 產品與地域的平衡,為促進零售銀行發展,多數大行積極進行了業務板塊的 調整。美國銀行、花旗銀行、摩根大通、富國銀行分別於 2008、2002、2012、 2001 年進行過業務板塊調整。美國銀行零售業務立足於本土,同時還包括 全球化的財富投資管理(包括私人銀行業務)、全球銀行(包括對公業務)、 全球市場,零售銀行板塊是主要的零售業務開展部門;花旗目前業務板塊包 括全球零售銀行(主要於北美地區)、機構客戶和商業銀行;摩根大通業務 板塊包括消費及社區銀行(零售業開展的主要載體),企業及投資銀行,商 業銀行,資產管理及企業服務;富國銀行主要包括特色經營的社區銀行業務、 批發銀行和財富及投資管理。從以上劃分來看,四家銀行均以客戶為標準劃 分,滿足不同的金融產品及服務需求,其中均單獨將包括存款、信用卡、借 記卡、住宅和汽車消費等零售內容的部門單獨劃分,同時對個性化、專業化 等服務要求更高的私人銀行及高淨值業務放置財富管理或資產管理等相關 部門。
零售業務已成為美國頭部銀行的主導業務,是奠定公司盈利能力的基礎。 2019 年摩根大通、富國銀行、花旗集團及美國銀行的主要零售業務板塊的 營業收入佔比分別為 47.08%、53.27%、44.38%、42.24%,受數據披露影響, 其中摩根大通、富國銀行、美國銀行分別在未考慮到高淨值及零售客戶投資 管理服務、私人銀行零售客戶財富與投資管理、私人銀行帶來的營收,以存 款、信用卡、居民房貸、消費貸等傳統標準的零售產品已成為上述四家銀行 的最大的營收來源。除了花旗銀行在 14 年撤出分行數量與競爭力不足的城 市帶來近年來全球零售業務小幅壓減外,摩根大通與美國銀行營收佔比處 於穩步上升,零售業務營收佔比最高的富國銀行呈現一定的下降趨勢。2019 年摩根大通、富國銀行、花旗集團及美國銀行的主要零售業務板塊的淨利潤收入佔比分別為 45.67%、37.84%、29.28%、47.33%,摩根大通和美國銀行主 要零售板塊淨利潤佔比處於穩步提升狀態,花旗與富國銀行主要零售業務 板塊淨利潤佔比近年來下降但依舊是重要利潤來源。從摩根大通公布的集 團內各業務板塊的 ROE 情況來看,2019 年消費及社區銀行、資產與財富管 理、企業與投資銀行、商業銀行、公司整體的淨資產收益率分別為 31%、 26%、 14%、 17%、 15%,長期以來涵蓋零售業務的兩大板塊消費及社區銀行、 資產與財富管理的淨資產收益率遠高於其它業務板塊與公司整體水平,充 分說明了零售業務的盈利能力較強,是公司整體零售能力的基礎。
零售存貸款是公司存貸款端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9 年摩根大通、富國銀行、 花旗集團、美國銀行的主要零售業務板塊貸款佔總貸款的比重分別為53%、 48.3%、42.2%、31.40%,主要零售業務板塊存款佔總存款的比重分別為 46%、 60.79%、25.94%、51.31%,除美國銀行主要零售板塊貸款和花旗集團主要零 售存款較低外,其餘銀行主要零售板塊存貸款比重均接近或超過一半。
加碼私人銀行和高淨值客戶業務。在 08 年金融危機後,低利率環境與大規 模減稅結合,美國科技新貴湧現與富人階層的不斷壯大,根據瑞士信貸新發 布的 2019 年全球財富報告顯示,美國居民財富超過百萬美元的規模居於全 球首位,同時美國居民有 65%的資產為金融資產,比例非常高,背後孕育了 私人銀行和高淨值客戶業務的巨大需求。私人銀行業務主要收入來自非息 收入,因此盈利能力較好,私人銀行業務與銀行內部財富管理或資產管理業 務結合,或與外部資管公司聯盟合作,為高端個人客戶提供包括但不限於投 資管理、信託地產、財富規劃、家族辦公室等涵蓋多類的綜合金融服務,為 客戶資產保值升值做出重要貢獻,同時收取資產管理費或服務費。2019 年 摩根大通私人銀行管理的資產同比增長了 21.74%,近年來摩根大通、美國 銀行和花旗銀行均在私人銀行顧問數以及科技領域加大了對私人銀行客服 服務的投入,增強對顧客的服務能力,力爭加大公司在私人銀行業務領域尤 其是海外地區的市場份額。
三、我國銀行零售業現階段發展特點
(一)資產端個人貸款業務發展快速
從總量來看居民戶新增人民幣貸款趨勢上佔比提升,具體上看上市銀行個 人貸款佔總貸款比重上升明顯。從總量上來看,儘管每年春節期間所在月份 因房地產銷售活動暫停、居民出行消費減少等因素等影響居民戶新增人民 幣貸款佔比會減少較多,但從長期趨勢性來看,居民月度新增人民幣貸款佔 金融機構新增人民貸款比重在趨勢上呈現上升,尤其在貨幣較寬鬆的 08 年 金融危機以及 14、15 年國內經濟下滑階段階段後,此後居民戶新增人民幣貸款佔比便會有明顯上升,過去主要得益於住房按揭貸款明顯上升。個人貸 款業務除資本消耗低以外,淨息差通常高於對公貸款,上市銀行在個人貸款 業務上取得了較大發展。上市銀行具體來看上市銀行的個人貸款業務佔比 提升明顯,從 2012-2018 年期間,平安、浦發、中信銀行個人貸款比重提升 超過 20 個百分點以上,建行、興業、招行提升在 15 個百分點左右,工行、 農行、中行、交行等國有大行提升在 10 個百分點左右。
住房按揭貸款是個人貸款重要組成部分,信用卡應收帳款增速較快成零售 轉型另一發力點。個人住房貸款是個人貸款的主要組成部分,從上市銀行 2018 年個人住房貸款佔個人貸款比重來看,工行、農行、中行、建行的住房 貸款佔個人貸款比重高達 80%左右,北京、興業、交行、郵儲均在 60%~ 70%之間,部分股份制銀行招行、中信、光大、浦發、中信的佔比超過 40%, 個人住房貸款是多數銀行的個人貸款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個人住房貸款不 良率低,資產質量較好,不良率長期低於信用卡、汽車信貸等其它零售產品, 是各大銀行的必爭之地,國有行佔據了個人住房貸款的主要份額。
信用卡產品相對簡單,盈利模式多樣且利潤率較高,信用卡業務成為了零售 轉型的另一發力點,部分股份行和國有行過去持續加大了信用卡發卡量。從 2010-2018 年期間部門上市銀行信用卡應收帳款餘額佔個人貸款比重來看, 以平安、光大、華夏等股份制銀行在信用卡業務發力明顯,信用卡應收帳款 餘額增速較快,已成為零售業務資產端的重要部分。儘管國有大行(除交行、 郵儲)的信用卡業務遠不及個人住房貸款佔比高,但 2018 年各行的信用卡 應收帳款佔個人貸款比重較 2010 年提升了 6、7 個百分點左右,交行信用卡 業務在零售資產端的佔比較高,2018 年已超過 30%左右。
(二)零售存款佔總存款提升不明顯
零售存款佔總存款比重提升不明顯。從 2010 年-2018 年間上市銀行的零售 存款佔總存款比重來看,各銀行基本保持不變,零售存款與總存款增速保持 相對一致。國有行和農商行個人存款佔總存款比重居前,其中郵儲銀行長期 來自個人存款的比例超過 85%,此外農行、常熟佔比超過 50%以上,興業、 華夏、南京、杭州等股份行和城商行佔比在 20%左右。在利率市場化、來自 網際網路金融競爭加大背景下,零售存款增速相對乏力,相較於對公存款增速 並未有明顯加速趨勢。
零售活期存款佔總個人存款比重佔比略微下降。從 2012 年-2018 年間上市 銀行的零售活期存款佔總個人存款比重來看,2015 到 2016 年間多數銀行零 售活期存款有提升,或主要受資本市場活躍影響,2018 年多數銀行活期存 款佔比相對 2017 年佔比相對略微下降,零售存款呈現定期化趨勢,這與 18 年資管新規落地後,結構性存款快速增長有關。從各家銀行來看,2018 年 招行零售活期存款佔比高達 67.81%,較 2012 年佔比提升明顯;農行佔比超 過 50%,國有行除郵儲銀行佔比在 35%左右外,其餘均超 40%;農商行活 期佔個人存款的佔比整體較低,常熟(24.06%)、張家港(21.01%)、無錫 (19.89%)等佔比較低排後。
(三)私人銀行業務穩步擴張
私人銀行業務穩步擴張,私人銀行已成為零售轉型的重要方向之一。自 2007 年中國銀行與蘇格蘭皇家銀行合作率先推出私人銀行業務以來,國內銀行 私人銀行業務開啟了發展的步伐。隨著國內經濟騰飛帶來的富裕人士規模 不斷壯大,私人銀行業務作為向社會高淨值人士提供以財富管理為主的多 類豐富的專業全面大類資產配置金融,滿足高端客戶的多元需求。目前國內 開展私人銀行業務的各家銀行私行客戶門檻不一致,招商銀行的門檻最高 (1000 萬),工商銀行(800 萬)、農業銀行(800 萬)、民生銀行(800 萬) 等次之,剩下多數銀行以 600 萬為基準。整體來看,私人銀行業務目前集中 度較高,以招、中、工、建、農為主的私人銀行業務管理資產規模較大,佔 據了國內私人銀行業務的主要份額,各行私人銀行管理資產規模等存在一 定差距。從各家管理私人銀行客戶資產規模來看,各家私人銀行業務穩步擴 張,尤其在 2013 至 2016 年期間發展迅速。私人銀行業務利潤率較高,未來 隨著國內經濟發展高淨值客戶群體將大量湧現,未來私人銀行業務將成為 零售業務轉型的重要方向之一,也將成為零售業務利潤的重要來源之一。
(四)金融科技賦能零售轉型
近年來金融科技浪潮正改變著商業銀行的生態,金融科技促進商業銀行轉 型已形成不可逆趨勢,而堅定金融科技驅動銀行零售業轉型發展路徑已然 成為行業的大趨勢。在數位化、智能化全麵塑造了零售業線上與線下的服務, 傳統銀行網點功能進一步轉型,客戶、渠道、產品、營銷、風控等業務環節 得到了智能化構造,業務經營與管理效率全面提升,使銀行零售業競爭力與 客戶服務能力得到加強。未來銀行零售業有望從金融科技發展汲取能量,以 智能化、創新化的姿態獲得更良好的發展。
四、投資建議
我國商業銀行在陸續將零售業作為發力的重點,越來越多的銀行重視零售 業務,零售業務的投入也將為商業銀行帶來資產質量、資本及淨資產收益率 的優勢,並成為公司長期穩健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石。儘管今年在新 冠肺炎疫情的衝擊下,銀行零售業務基本面短暫承壓,尤其以信用卡、消費 貸業務不良率存在大幅上升壓力,零售中間收入業務也存在明顯的增長壓 力,但由疫情帶來的壓力只是暫時且相對可控,隨著復工復產的全面推進, 我國經濟發展與增長步入常態,未來的銀行零售業仍舊發展仍值得期待,建 議積極關注零售業務發展較優、基本面夯實的招商銀行、平安銀行、郵儲銀 行和常熟銀行。
……
(報告觀點屬於原作者,僅供參考。報告來源:萬和證券)
如需報告原文檔請登錄【未來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