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戶經理根本不用去網點,手持一個屏幕完全解決了在線信審和放款——而且是高效率。這是眼下正在發生的事實。
如果說銀行數位化轉型是一個不管疫情發生與否都已存在的既定趨勢,那麼以往尚能艱難辯駁兩句的「網點消亡論」,經此一役似乎變成了板上釘釘——最可怕的是,似乎連那些已經優化升級過的新型智能網點,都變成了雞肋。在電子化加大、離櫃率高企、客戶黏性日益減少的眼下,已經有銀行開始裁撤網點;同時,眾多銀行均通過智能化形式對網點能效進行提升,並且探索綜合金融(保單車險等)和非銀功能(如便民服務)嵌入網點。但疫情來了後,本來就已經輕型化、智能化的網點,可能在形態上還得再變,再進一步「去銀行化」——這恐怕才是讓行長們最頭疼的。3. 右屏是此業務類型項下(如貸款展期項目)的客戶觸屏籤名框。
一切準備好後,系統會接入通過微信小程序呼入的用戶。用戶按步驟進行上傳證件、人臉識別、籤署合同、簡訊驗證等簡單操作;客戶經理則在上述操作界面裡依次完成客戶身份認證、意願審核、資料收集、盡職調查等全流程,最後雙方藉助「法大大」電子籤章服務,籤署具有法律效力的電子合同。這樣一套流程走下來,以往需要2-3天的貸款展期,最後30分鐘完成了;客戶從提交貸款申請到成功獲得授信,只需最多半個工作日。
身份認證+視頻雙錄存證+電子合同,小小的一張屏幕,就這麼代替了網點面審的功能。
麻城農商行的「無接觸」放貸,是我國目前根植縣域經濟、扶植三農的中小銀行,為破解疫情期限線下金融服務限制,助力復工復產、春耕備耕的縮影。但不能忽視的是:不少中小銀行受困於科技基礎薄弱,在創新信貸產品研發和專項支持表現並不如大行和股份行,究其原因是其線上信貸審批系統的缺位。金融壹帳通日前聯合中小銀行網際網路金融聯盟調研了疫情期間銀行對中小企業融資扶持現狀,該調研顯示:八成以上的銀行均開闢了前端進件的專項綠色通道以及強化電子化進件方案,但後端審批系統明顯使用不足。中小銀行遠程認證技術瓶頸明顯,運用視頻連線、遠程認證等科技手段非現場核查、核籤方式開展小企業信貸業務的銀行只佔半數,且仍有相當一部分(逾 30%)展業人員仍線下登門核籤審批。數據與技術基礎薄弱的銀行轉而借力與科技機構的合作。以前述湖北麻城農商銀行為例,「虛擬營業廳」是基於騰訊雲實時音視頻、AI等技術快速部署,能夠將實時互動視頻場景與銀行業務系統進行有效整合,同時通過視頻雙錄、雙向傳輸加密等技術手段做到全程留證。在虛擬營業廳的支持下,「非接觸」快貸變得越來越可行。「截止目前,我們已經與約120家銀行等金融機構達成初步合作意向,另外還有幾十家銀行的虛擬營業廳(私有化+saas版)正在部署中。」騰訊雲相關負責人告訴校尉。另據其粗略統計,目前已有建設銀行深圳分行、渤海銀行、中銀消費金融、中國銀行廣州分行、內蒙古伊金霍洛農商行等一批金融機構部署虛擬營業廳完畢,且用時較短,僅耗費兩天便已上線。當然,網際網路界並無意於挑起戰火,在各種場合都反覆宣稱「虛擬營業廳並不是要替代網點,而是要幫助網點進化」。
「在我們的定義裡,『虛擬營業廳』是一個創新的銀行渠道。它最終不是要取代物理網點,因為網點有大量豐富金融業務經驗的工作人員。其實本質上,我們想改變的是未來網點的服務形態,網點可能不再都是核心位置的豪華裝修了,也可能在辦公樓的寫字間裡,未來改變的是網點提供服務的廣度和深度,通過遠程視頻的賦能,實現『人即服務』,從另一個角度說,也是銀行網點的不斷進化」,上述騰訊雲人士,把對網點轉型路徑的思考帶到了一個較深的層次。
「疫情開始後,為了幫助銀行復工,我們的工作其實主要分兩部分:一是提供工具包,方便銀行能快速接入併集成,保障遠程辦公;二是提供科技產品,幫客戶提升金融服務便捷性」,騰訊雲內部人士如此告訴校尉。據校尉了解:虛擬網點、微信銀行、智能客服是疫情期間銀行客戶端高頻需求場景。其中,虛擬網點功能是通過混合雲部署,利用騰訊雲骨幹網絡和實時音視頻技術,實現7*24小時遠程視頻櫃員、遠程視頻面審、視頻雙錄及雙向傳輸、視頻客服等多種能力。虛擬網點的盛行,有其客觀背景——疫情之下網點開放率低。壹帳通聯合中小銀行網際網路金融聯盟的調查顯示:截至二月末,無一家國有股份制銀行線下網點開放率達75%以上,無一農商行的網點開放率達到58.33%以上。 「我們的視頻櫃員系統,在跑(運行)的已經有20多家銀行。除了辦一類戶等親見親籤業務,銀行的櫃員和客戶經理們根本不用去網點」,一名騰訊雲內部人士告訴校尉。在一名股份行網金部資深人士看來:這幾年興起來的VTM,好景不長就要被視頻櫃員代替。這背後,傳統網點以往的功能要被虛擬營業廳取代,而正在轉型的實體網點終將「去銀行化」。高度概括虛擬營業廳的實質,就是突破實體營業廳限制,將金融線下業務搬到線上來完成。這要求銀行將技術、合規、開發、運營等多方面為金融視頻業務渠道提供產品支持。「現在已經有不少銀行APP支持自助購買理財。但是很多大叔大媽其實不太願意用APP,這跟他們的習慣有關。他們還是比較依賴人工,要買的時候會先去找客戶經理。這個時候我們給銀行的視頻客服功能就派上用場了。我們還支持把客戶手機的頁面,投在客戶經理的屏幕,這叫『反向投屏』功能。這種半自助操作功能,很多農商行非常看重」。騰訊雲內部人士說。據其觀察,疫情期間貸款面審和線上放款是兩個最強需求場景,尤其大行的分行對此場景有強烈訴求;其次是視頻客服場景,用來實現客戶意願確認。因為監管限制,目前個人一類戶開戶、信用卡親見親籤、企業法人開戶,仍須基於網點實現。但一個好的勢頭是,在監管紅線之內,越來越多的功能比如信用卡分期、信用卡商戶巡檢等工作都已可以在虛擬營業廳上完成。目前沒有任一官方數據可以表明目前的銀行網點數量,我們僅能從個別銀行的表述來感知其減少趨勢。唯一有據可查的是平安銀行,其2019年財報顯示:截至2019年末,該行三年來網點數下降1.3%,但客戶數增長近1.5倍。因為將金融服務與生活場景串聯,其線上客戶經營陣地口袋銀行月活量增長2倍多。經此一「疫」,不論是科技基礎薄弱需要借力外部機構的中小行,還是意識先進已對科技具有相當技術儲備的股份行和大行,都對銀行數位化轉型如何加速開始了深度思考。「我們為了破解疫期線下獲客和信審服務限制,現在都將部分貸款授信和貸款展期挪到線上。現在像理財和櫃面公測之類的業務,95%以上都能在口袋銀行完成。疫情之後銀行的數位化經營要加快,不能只靠帳務和卡服務內容。」平安銀行財富網金部人士告訴校尉。傳統網點被取代,本身也是銀行電子化渠道建設過程中,不可逆的趨勢。經過多年的電子化建設(含網上銀行、手機銀行、電話銀行),校尉了解到大行和多家股份行的零售電子渠道櫃面替代率均達到90%以上(其中招行達到98%),節約了網點的人工投入、器具折舊等管理費用成本。
此外,疫情期間,大批銀行和理財子公司更是力邀合作渠道的基金經理、自家投研經理等,到直播間做起了主播,開啟雲帶貨模式。
「疫情期間,銀行客服經理、理財經理在微信等各種線上渠道做直播介紹理財,是很常見的。微信也推出了視頻號,『視頻帶貨』將在金融行業流行。這一切都說明,網際網路的技術和渠道將深刻推動銀行的服務和營銷體系演進到線上為主的形式」,一名資深業界分析人士、網際網路機構高管表示。
綜上,疫情毫無疑問加速傳統網點的消亡,同時促成被賦予新使命的真正新型網點的誕生,這成了可預見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