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銀行網點的數量正在逐漸減少。
根據銀保監會官網披露的信息,今年上半年,全國已有1332家銀行網點終止營業。此外,今年7月份以來,截至11月19日,商業銀行機構共有1430家銀行網點終止營業。這也意味著,今年已有2762家銀行網點終止營業。
需求對接,產品投送……作為銀行業務發展的基礎,網點一度是銀行和客戶「親密接觸」的重要陣地,以往人們走在市內街道上經常可以見到各大銀行的網點肩並肩、背靠背。然而隨著網際網路渠道快速發展、無接觸服務興起,銀行網點已變得冗餘,「瘦身」成了許多銀行的選擇。
「拼網點」已成過去式,銀行轉型線上迫在眉睫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興起,銀行網點95%以上零售業務可通過手機辦理。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通過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線上渠道辦理相關金融業務,享受更便捷、功能更多樣、服務更快捷的銀行服務。
與之伴隨的是,銀行網點客流量、業務量的萎縮,銀行通過銀行網點盈利也變得越來越難。一般而言,網點是銀行成本最昂貴、管理最困難的服務渠道。一家銀行網點,如果選址科學合理、功能充分,能夠服務滿足客戶需求,那麼網點實現盈利的可能性更大。反之,網點就會成為銀行的包袱和負擔。
以工行為例,2016年至2019年各年度末,該行營業網點數分別為16429個、16092個、16004個、15784個,連續四年呈現下降趨勢。同時,新冠肺炎疫情倒逼銀行加速線上化轉型。疫情暴發後,不聚集成為常態,「非接觸銀行」服務興起進一步加速了網點的關停,伴隨線下網點服務功能減弱,銀行線上化轉型迫在眉睫。
數字經濟時代,「線上作業」是大勢所趨
「隨著數位化時代的到來,各行各業都面臨數位化轉型的需求。如果銀行要發展,必然需要植入數位化的基因,為人們提供一種更便捷、更多元的線上化的服務,這是銀行實現數位化轉型,謀求發展的必然舉措。」翟山鷹老師表示。
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中國上市銀行分析報告2020》明確提出,擁抱金融科技、實施數位化轉型,已成為上市銀行共同的戰略選擇。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金融科技在金融行業中「大顯身手」,網際網路技術推動銀行服務向輕型化、智能化、場景化轉型,線上線下加速融合,銀行的服務半徑和服務張力得到幾何級的拓展。
數字經濟時代,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了數位化轉型的浪潮中來,企業的數位化轉型從選擇題轉變為必選題。實踐證明,數位化轉型為實體經濟注入強大新動能。據有關機構測算,數位化轉型使相關製造企業成本降低17.6%,營收增加22.6%,物流企業成本降低34.2%,營收增加33.6%。
無論金融機構還是實體企業,都是要為人提供服務。數位化帶來的新技術將徹底顛覆商業模式和人們的生活方式,人類傳統的生存和發展規律將被完全打破,與現實生活並存的另一種生活——網際網路生活,開始越來越多地佔據人類發展的主導地位。人類開始在物質世界生存,在網際網路上生活。而在網際網路上產生的意識形態和模式,將逐漸演變為人類精神在網絡世界生活的虛擬世界——「生態星球」。
普華商業集團提出 「生態星球理論」,是人類面向未來美好新世界,指引人類未來發展方向的重要理論。發展是人類社會永恆的課題,伴隨著區塊鏈、物聯網、5G、人工智慧等新興信息技術的縱深發展,新一輪的科技變革已經悄然而至,新興網際網路和數位技術正在顛覆企業與客戶之間傳統生態關係的商業思維與模式。
未來,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都將成為萬物互聯的數字世界中一個個接受信息、發送信息的節點。正如翟山鷹老師所說,我們所賴以存在的網絡世界也將演變成活躍著一個個精神主體的「生態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