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之年」全國政協委員郭華東:「眺望」地球40年 用遙感記錄祖國

2021-01-11 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3月11日消息(記者 王啟慧)「遙感是最能在宏觀尺度上看到一個國家環境變化的技術。」對於長期從事遙感事業的中科院院士郭華東來說,祖國的變化他瞭然於胸。

「深圳怎麼從一個小漁村發展成現在的超大城市,一個靜靜的海邊小村莊怎麼變成一個超級大港口,貧瘠的鄉村怎麼變成了高樓崛起的城市群,廣闊農田、戈壁出現了高鐵、高速公路等等,這些通過遙感都非常清晰地記錄了下來。」郭華東出生於1950年,從事遙感事業至今的42年,也是他借衛星之眼眺望地球、了解祖國變化的42年。

2019年3月7日,全國政協委員郭華東接受央廣網記者專訪。(央廣網記者 韓靖 攝)

1973年,郭華東考入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開始了對地球的親密探索。「我那時候對關於地球的事都非常感興趣。」大學畢業後攻讀雷達遙感專業研究生,郭華東第一次接觸遙感,他回憶起當時的心情,不自覺地就笑了起來:「一下子就喜歡上了」。

借衛星之眼 了解祖國變化

遙感是上世紀6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門科學技術,它利用地面上空的飛機、飛船、衛星等飛行物上的遙感器收集地面數據資料,並從中獲取信息,經記錄、傳送、分析和判讀來識別地面上的各類地物。目前,遙感技術已廣泛應用於資源環境、水文、氣象、地質地理等領域,成為一門實用的、先進的空間探測技術。

遙感技術在我國已有40多年的發展歷史,而郭華東是伴隨著中國的遙感一步一步成長起來的。「遙感可以廣泛應用在國家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本身來講它是一種戰略高技術,代表了一個國家高科技發展水平。」

郭華東說,以前一直擔心我國創新能力不強的問題,近年來已經得到了很大改善。「以嫦娥4號登陸月球背面、天眼工程、港珠澳大橋為代表的一些高科技成果正在顯示我們的科技進步。」郭華東有感於祖國科技創新的發展,並深深為此感到自豪。「祖國的變化太快了,特別在夜晚的燈光遙感圖像上可以看到我們國家變化幅度實在很大。特別是京津冀地區、長三角地區和珠江三角洲地區,這些年變化特別大。」

「中國的科技創新在國際上排位越來越靠前,影響也越來越大。」但同時郭華東也提出了自己的擔憂:中國發明、中國創造、中國原創的科學發現還是太少。他認為,我國科技創新還要不斷發力前行,特別是基礎研究能力要進一步加強,科研人員的創新理念也需要不斷更新。

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中國方案」

這些年來,郭華東利用遙感和數字地球手段觀測環境、沙漠、森林、植被、遺產和礦產,也見證了城市發展。他在遙感中看到壯美山川,也在遙感中看到被地震破壞的城市如何重建。不止於國內,郭華東和他的團隊也在全球範圍內進行研究,將浩瀚星空和地球作為工作內容,讓郭華東擁有了全球化的視野和對這顆星球不一樣的浪漫情懷。

今年兩會上,郭華東提出了一份《建立我國科技創新促進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工作機制》的提案。他認為,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提到的17個目標與我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與美麗中國、數字中國、生態文明等國家戰略是高度吻合的。

2013年6月,郭華東在柬埔寨庫侖山進行實地考察。(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所供圖)

「如果將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聯合國的技術促進機制結合起來,圍繞著中國和聯合國戰略共同發力,這就是雙贏的局面。」郭華東自去年起被聯合國秘書長聘為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技術促進機制10人專家組成員,同時擔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自然與文化遺產空間技術中心主任,在他看來,提出「中國方案」,為一些發展中國家提供示範,為聯合國作貢獻,是一件特別有意義的事情。

「從事科研的人如果覺得苦 那他註定成為不了一個科學家」

科研,意味著忍受寂寞、善於沉思、勤於奔走。當記者問是什麼使他始終堅持做科研時,郭華東笑笑說,這事充滿樂趣,不用堅持。

2013年9月,郭華東在玉樹進行地震災後遙感驗證。(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供圖)

「一般人可能以為做科研是件很苦的事,但如果科研人員也覺得這是件很苦的事情,他註定成為不了一個科學家。」郭華東說,平常上班很忙,要開會、出差、跑課題。反而周末、放假的時候更可以全身心投入研究,這是高度自由的時間,對他來說也是放鬆的時候。說這話時,郭華東一改談論專業時嚴肅的表情,臉上透著靦腆和發自內心的快樂。

郭華東的夫人打趣他:「看你一天到晚忙來忙去,別人看著苦,你自己倒很快樂的。」他自己覺得,把工作當苦差事,肯定是做不下去的,做著做著就會轉行了。

「做科研如同在大海中行駛,無論遇到什麼樣的驚濤駭浪都要堅定前行。」他希望年輕的科研工作者能夠相信,科學總是鍾愛那些把自己獻給科學事業的人。「如果能做到,你將成為永遠為自己驕傲的人。」郭華東認真且堅定。

「這是我熱愛的事業,也是終生追求的事業」

建國七十年來,中國發生了巨大變化。「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如今,郭華東也從當年「對地球很感興趣」的青年成長為空間地球信息科學家,迎來自己的「從心之年」。

「我心裡默默地想著祖國給我提供了好機會,我對祖國應該有什麼樣的貢獻?坦率地說,這是我經常想到的事情。」郭華東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現在的年齡已不是創新的最佳時期,最大的任務應該是將經驗傳遞給年輕人,讓年輕人儘快成長起來,這是他給自己「從心之年」列的第一個任務。

「將我的經驗、建議形成諮詢報告遞交給決策者,也為國家智庫建設作貢獻。」既是一個科研工作者應該做的事,也是作為一個政協委員「建言資政」的具體詮釋。

對於郭華東而言,「從心所欲」就是要做自己所愛的事情。這些年,他還有另一個鍾情的科研方向,那就是把月球作為空間對地觀測平臺的「月基對地觀測」研究,目標於將來建立月球對地觀測系統,對地球實現穩定、長期、有效的觀測。郭華東說,這就是他最愛的事情,是他終生追求的事業,也是他的「從心所欲」。

相關焦點

  • 【從心之年】全國政協委員郭華東:「眺望」地球40年 用遙感記錄祖國
    「深圳怎麼從一個小漁村發展成現在的超大城市,一個靜靜的海邊小村莊怎麼變成一個超級大港口,貧瘠的鄉村怎麼變成了高樓崛起的城市群,廣闊農田、戈壁出現了高鐵、高速公路等等,這些通過遙感都非常清晰地記錄了下來。」郭華東出生於1950年,從事遙感事業至今的42年,也是他借衛星之眼眺望地球、了解祖國變化的42年。
  • 郭華東委員:打通「孤島」 讓大數據之光普照未來
    根據國際數據公司的預測,到2025年,全球大數據規模將達到2016年的10倍。  「數據不但正在加速改變著人類的生活,作為人類的新型戰略資源,大數據已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戰略高地。」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郭華東認為,大數據帶來了科研方法論的變革,正在成為科學發現的新引擎。  當前國際上,從聯合國到各國政府均高度重視大數據的發展。
  • 全國政協委員施一公「委員通道」講述西湖大學的故事
    浙江在線3月4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翁傑)3月3日下午,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首場「委員通道」在北京人民大會堂一層中央大廳北側開啟。全國政協委員、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亮相,他深情講述了西湖大學的故事。  施一公委員表示,西湖大學是一所社會力量舉辦、國家重點支持的新型大學,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
  • 白氏頭條:全國白氏政協委員名單匯總
    現任中央電視臺《新聞1+1》節目評論員、《新聞周刊》節目主持人,中國紅十字會副會長 (兼),2018年3月,任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委員。2018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白虹光(女)第九、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革命委員會)人物簡介1949年9月生,河南省許昌市人。1968年3月參加工作。大學文化程度。副研究館員。全國政協委員。河南省婦聯執委。歷任許昌師範專科學校圖書館館長,政協許昌市第三屆委員會副主席,許昌市人民政府副市長。現任許昌市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主委,許昌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 香港全國政協委員潘宗光
    □ 認同自己的祖國   1964年,他在英國念書時,雖然很多英國人是他的好朋友,但他們看不起中國,說如果沒有英國,你們中國人管不好香港。這些話讓潘宗光「很不舒服」。  香港理工大學是個以應用專業見長的大學,理工大學提供40多個本科專業,均以實用見長。很多強項課程比如紡織、製衣、設計、酒店管理等,都有很重要的應用價值。
  • 面向商業遙感產業,「航天世景」整合40餘顆高解析度遙感衛星資源
    成立於2012年的「北京航天世景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整合了國內外40餘顆高解析度遙感衛星資源,並通過統籌規劃多源衛星採集,為不同行業用戶提供數據獲取解決方案。航天世景衛星資源圖當前,衛星數據運營已經從賣方市場轉為買方市場。
  • 全國政協委員、北鬥導航總設計師楊長風:北鬥系統預計6月完成部署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李永華|全國兩會報導全國政協委員楊長風通過網絡視頻方式接受媒體採訪。(圖片來源:新華社)「今年是北鬥全球系統建設的收官之年,最後一顆組網衛星已經運抵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各項準備工作正在有序的推進,計劃六月份擇機發射,屆時我們北鬥全球星座的部署將圓滿完成。」5月21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工程總設計師楊長風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首場「委員通道」中透露。
  • 陳述彭:遙感應用與數字地球
    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名譽所長(1985-),資源環境遙感信息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前主任(1985-1993)。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委員(2002-)。長期從事地理與環境工程調查研究,涉及資源、能源與城市環境遙感,江河洪澇災害評估信息系統,生物量估算,海岸帶環境監測與全球變化等領域研究,致力開展地球信息科學與數字地球戰略研究。著有《地學的探索》6卷(1992-2003)等。
  • 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三亞研究中心成立
    5月24日下午,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遙感地球所)三亞研究中心組建工作報告會在海南三亞舉行。來自科技部、國土資源部、國防科工局等國家有關部委領導,海南省及三亞市有關領導,中國科學院機關和有關研究所領導和相關專家等100餘人出席了會議。中科院副院長陰和俊,海南省政協副主席、科技廳廳長史貽雲,三亞市副市長李柏青出席會議並發表講話。
  • 埃洛克防務發布「守望者」、「觀測者」
    「守望者」與「觀測者」以簡單易上手的操作體驗,適用不同的應用場景。「守望者」定點巡航系統——「守望者」側重於基礎設施巡檢、應急指揮、城市規劃、生態治理、工程監督、礦區運維等大範圍固定場所的自動化、高頻次的多元數據獲取。通過一次性的飛行線路與作業時間部署,即可無人值守執行任務。
  • 紫荊花終要向陽開放——訪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中文大學榮譽研究員...
    紫荊花終要向陽開放——訪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中文大學榮譽研究員凌友詩光明日報記者 羅旭7月1日以來,香港國安法落地施行,填補了香港回歸23年來在維護國家安全方面的法律漏洞,為香港社會由亂入治打開全新局面,讓香港民眾歡欣鼓舞。
  • 住寧全國政協委員調研光伏產業扶貧情況
    8月25日,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組織住寧全國政協委員就光伏產業扶貧項目調研,委員們紛紛建言獻策。在銀川市興慶區紅墩子區的寶豐光伏、枸杞產業基地,委員們詳細了解了項目建設、扶貧模式、經濟社會效益等情況。對於寶豐集團在光伏發電板下面種植枸杞,將工業扶貧和特色種植業扶貧嫁接起來的做法,委員們認為這是能源優勢和特色農業的有機結合,應該大力支持。
  • 全國政協委員王水:醫務戰線「老兵」的「醫者仁心」
    2020年5月25號,星期一,北京,多雲。我是全國政協委員王水,來自江蘇省人民醫院。我是一名在醫務戰線工作了近40年的「老兵」。作為一名臨床一線的委員,我曾參加過SARS和H1N1禽流感阻擊戰,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戰鬥中,其實我肩上的擔子也很重。江蘇省婦幼保健院是江蘇省首批指定為發熱門診的定點醫院,但在公布時候,當時發熱門診的情況距離達到標準還有一定差距。為了婦女兒童特別是孕產婦的安全,大年初一作出重建決定。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
  • 飛返祖國終不悔 心底自豪為國強——專訪臺籍委員林賢順
    他叫林賢順,1989年從臺灣駕機起義返回祖國大陸,現為臺籍全國政協委員。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在2012年11月15日與中外記者見面時說的這句話,讓林賢順印象十分深刻,他甚至把這個鏡頭看了六、七遍,很有感觸。
  • 2018年全國兩會新聞中心「開張」 首次開啟代表委員通道
    新華社北京2月27日電(記者劉慧、孫奕)隨著全國兩會腳步的臨近,設在北京西長安街北側梅地亞中心的兩會新聞中心27日正式「開張」。據悉,今年全國兩會將首次開啟「代表通道」和「委員通道」,並繼續做好「部長通道」。
  • 郭華東:「數字建設」擁抱「一帶一路」
    郭華東:「數字建設」擁抱「一帶一路」 央視網報來源:央視網 2018年09月18日 14:31 A-A+ 2016年,郭華東倡議並牽頭髮起「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目標是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交流,以地球大數據為科學支撐,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過程中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科學研究問題。該計劃目前有48個國際組織參與,設立了7個學科工作組和2個任務組,在亞洲、歐洲、非洲和北美洲建立了8個國際卓越中心。在郭華東看來,地球大數據及其共享是驅動「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 ...來自上海的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中「最強大腦」,他們在想什麼
    全國兩會開幕在即。在滬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昨天抵京參會。 在這些代表委員中,兩院院士雲集,解放日報·上觀新聞梳理發現,57名在滬全國人大代表中有4位院士;104名在滬全國政協委員中,有10人是兩院院士,佔比十分之一。 這些「最強大腦」都關注啥?
  • 兩會旅遊好聲音:全國政協委員建言十大熱點話題
    兩會旅遊好聲音:全國政協委員建言十大熱點話題 原標題:   中國網3月8日訊 3月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會議聽取了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代表國務院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
  • 全國政協委員、賽萊拉幹細胞董事長陳海佳:建議國家長遠謀劃防疫科研
    這是全國政協委員、賽萊拉幹細胞董事長陳海佳一直思考的問題。他說自己要把「培養防疫科研尖端人才梯隊」「變革防疫科研管理和評價機制」這些建議帶到全國兩會,建言國家對防疫科研進行長遠謀劃。自從2009年創立賽萊拉幹細胞,全國政協委員、賽萊拉幹細胞董事長陳海佳就帶領團隊攻克幹細胞產業化的「卡脖子」技術,成功打破國外壟斷,取得了「臨床級臍帶間充質幹細胞製品」「幹細胞無血清培養基」「幹細胞自動化培養設備」等突破性成果,承擔全國規模最大的區域細胞製備中心建設。中國幹細胞產業化是他一生的事業。
  • 郭華東:地球大數據促進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
    國際數字地球學會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郭華東發表題為「地球大數據促進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實現」的主題演講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張相成/攝   郭華東說,第一屆國際數字地球會議時大家認為「數字地球」是把地球裝進計算機,如今,可以認為「數字地球」就是「地球大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