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圍繞推進軍事訓練向信息化條件下轉變,複雜電磁環境下的作戰與訓練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在全軍轟轟烈烈開展。針對一些報章中出現的:諸如「電磁波需要媒質才能傳播」、「電磁波的頻率從零到無窮大」等模糊甚至錯誤的概念表述,急需匡正視聽。
只有正確認識電磁波的概念,才能深刻地把握其本質和規律,才能用正確的理論指導軍事實踐,以更好地駕馭複雜電磁環境。
誤區之一:電磁波需要媒質才能傳播波是振動在空間的傳播。產生機械波的條件,除了必須有振源外,還必須有傳播振動的媒質。沒有媒質,機械波是無法傳播的。例如,在真空中就不能傳播聲波。但是,電磁波在真空中卻能傳播。也就是說,電磁波不需要媒質也能傳播,如人類與宇宙空間中的衛星、飛船等的聯繫就是靠電磁波這一唯一的途徑來實現信息交流的。
誤區之二:電磁波的頻率從零到無窮大頻率是「物體每秒振動的次數」。頻率特徵是電磁波的主要參數之一。從上面的討論可以看出,電磁波的頻率不可能為零。「頻率為零」的電磁波是振不動、蕩不起的,也不會產生電磁波。實質上,各種電磁波的產生方式不同,頻率(波長)範圍不同,特性和作用也有很大差異。在現實生活中,由於電磁波的輻射強度隨著頻率的減少而急劇下降,因此波長為幾百千米的低頻電磁波通常不為人們注意,比較實用的無線電波是從波長約幾千米(相當於頻率在幾百千周左右)的電磁波開始。
第 1 2頁
誤區之三: 電磁波看不見人的感官本身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只能接受一定範圍的自然信息。如人的耳朵聽不見超聲波。研究表明,人的視覺器官能夠感受到的電磁波,就是我們常說的白光(可見光);在明視距離(25釐米)內的分辨力,也只能達到0.1毫米左右。所謂白光,不論來自太陽或是來自人工光源,都是電磁輻射的一種混合,由原子或分子等微觀客體的振蕩所激發出的電磁波。白光的範圍很窄,其波段佔電磁波譜中的極小部分,其波譜的順序是紅、橙、黃、綠、青、藍、紫七色可見光。人的眼睛之所以能看見繽紛異彩的世界,主要得益於大自然「恩賜」給人類的這束白光。一般而言,在感受範圍之外,仍然存在物質世界的許多現象和過程,它們不能直接引起人類感官的感知。但科學儀器彌補了人的生理感官的不足,幫助人類擴大和改進自己的感覺器官,大大豐富了感性認識的內容。軍事上的電子對抗、光電偽裝、制導與反制導、隱形與反隱形等的角逐,見證了電磁波並非「看不見」,「電磁波看不見」恰恰是複雜電磁環境下的軍事鬥爭所追求的。
誤區之四: 電磁波摸不著從可見光兩邊擴展,波長比它長的是紅外線,它的熱效應特別顯著;波長比它短的是紫外線,它有顯著的化學效應和螢光效應。雖然紅外線和紫外線都是人類的視覺所不能感受的,但它們的電磁效應是能被人們所感知的。可見,電磁波並非「摸不著」。如「新概念武器」中的電磁武器是目前發展迅速的一族,主要包括雷射武器、微波武器、粒子束武器和電磁炸彈等定向能武器。高功率的定向能武器能在瞬間攻擊遠至幾千公裡外快速運動的目標,並可迅速再次瞄準。定向能武器若作用於人,輕則受傷,重則斃命,甚至化為灰燼。
總之,複雜的戰場電磁環境,是美妙絕倫的電磁波輻射到有形的戰場地理空間所滋生的瞬息萬變的電磁環境,是展示信息化武器裝備風採的大舞臺,也是信息化戰爭軍事角逐的依託。在追逐電磁波的夢幻,評說信息化戰爭的風雲,大抓複雜電磁環境下的訓練之時,正確認識電磁波的屬性和規律是基礎之基礎,也是把複雜電磁環境下訓練融入部隊正常訓練,在全軍普及基本理論知識學習之真諦。
第 1 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