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鼎盛院士:走出期刊與影響因子的崇拜誤區

2021-01-10 科學網
王鼎盛院士:走出期刊與影響因子的崇拜誤區 科學成果不是商品 賣得越快利潤越高

 

科學成果不是商品,賣得越快利潤越高;也不是流行音樂,要每周每月搞排行榜;更不是賀歲電影,全靠一兩周的票房。面對科學界論文評價的期刊崇拜與影響因子崇拜的認識誤區,中國科學院院士王鼎盛在日前召開的兩院院士大會期間直言批評。他是在對國產物理論文和期刊進行詳細研究基礎上作上述表示的。

 

量與質的不均衡:

 

國產物理論文與期刊的尷尬生存

 

中國物理研究近年來有了長足進步,每年產出具有相當國際交流價值的論文約2萬篇,體量不可謂不大,但是5個主要國內物理學刊物僅刊登了其中的3400餘篇,佔比約18%。更多的論文進入國際交流圈子。

 

「即便如此,國產物理論文進入了國際交流圈子,其平均引用率並不高。」王鼎盛統計發現,近5年來,國產物理論文進入國際交流圈子的數量累計已經躍升到第二。但其「質量」並不盡如人意,國產物理論文平均累計引用次數在國際上排名僅居第10位,只有德國、美國等先進國家的1/2,甚至1/3。

 

王鼎盛還有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發現,國產物理論文發表在主要國內期刊上時,其平均引用數的表現並不遜於發表在其他國外刊物,甚至還略高一點。

 

接下來,王鼎盛對主要國內物理期刊進行了國際比較,進一步說明了國內期刊論文的平均影響力。根據對5種主要國內物理期刊與美國、俄羅斯、英國、歐盟、日本、印度等國主要物理期刊進行對比,王鼎盛得出結論:中國的幾個主要物理期刊容量並不算小,但也只承載了20%,以平均影響力論,國產物理期刊論文屬於中低檔。

 

評價論文的期刊崇拜

 

無可否認的是,科學研究的傳播流行程度,取決於刊登論文的科學雜誌的質量。在優質期刊發表論文,科學家可以更好地確認優先權,傳播研究成果,得到同行最多的認知。甚至,它還是科學家的獎金、職稱甚至諸多榮譽評定所系。

 

是否在國內期刊發表論文就低人一等?這種「期刊崇拜」是否合理?

 

王鼎盛的引用統計研究表明,期刊的總引用中的大部分是由少數論文貢獻的。平均引用多的期刊如Physical Review Letters(PRL)的論文,也不乏很少被引用的論文,而平均引用少的論文如《中國物理快報》(CPL),也有被引用較多的論文。

 

王鼎盛的另一個發現是,中科院物理所3個研究小組發表在國內刊的3篇論文與他們發表在Physical Review B(PRB)或PRL上的12篇論文相比,無論總引用次數,其他研究組(PI)引用,還是被境外機構,或在境外刊物上的引用次數都相當,並無實質區別。

 

然而事實卻是,我國的一些機構,甚至是國家級資助機構在制定的評價標準和主持評價的實踐中,以及國家級機構的人事主管的評價體系中,在評價論文時存在著期刊崇拜。

 

對此,王鼎盛認為,「在評價研究論文時,即使看引用,也不要只看發表期刊的平均引用,一定要具體地(從數量到質量)考查該論文的引用情況。」

 

王鼎盛指出,這導致越是重點投資的大型國立設施、越是重點投資的國家課題、越是重點培養的人才和他們的優秀論文,越少在國內期刊上發表。分流到國外期刊的比例甚至高達80%~90%。

 

評價期刊的影響因子崇拜

 

IF,即Impact Factor(影響因子),在學術界盡人皆知。但王鼎盛指出,把Impact Factor翻譯為影響因子在語文上固然不錯,但實質上,卻與它的定義——前兩年論文被引用的次數/前兩年論文數,也即兩年影響因子——有很大不同,而且會造成誤導。

 

SCI機構每年都會發布期刊引用報告,其中發布5項指標,即總影響力或總引用次數(TC)、容量或論文總篇數(TP)、論文的首年影響、論文的影響因子(IF)和論文影響年限(HL)。

 

王鼎盛通過對2006年SCI裡列出的所有研究論文類的物理期刊的統計分析表明,期刊的總影響力(TC)由三個指標決定,即TC =1.5×TP×HL×IF。

 

「即使從引用看期刊的平均影響力,影響年限和兩年影響也同等重要,不能只看兩年影響。與幾個先進國家的論文(刊物)相比,我國的論文(期刊)兩年影響固然不高,但影響年限差距更大!」

 

當前評價期刊時的影響因子崇拜帶來的惡果已經造成或助長了科研中的浮躁。王鼎盛說,「中國的物理界產出的論文已經數量頗多,也能趕個熱鬧,不乏『短平快』產品(一篇內容寫成兩三篇——短,空洞無物——平,壽命不長——快)。『不求天長地久,只要一朝擁有』的人生哲學,似乎也滲透到科學界了。」

 

王鼎盛強調,科學成果是對客觀規律的認識,科學家即使不能追求一個流芳百世的經典作品,但至少也要追求更長的影響持續年限。因此他呼籲請國家資助和人事主管機構在制定評價標準和主持評價實踐中,應考慮如何提高科研論文和期刊的持續影響。

 

無獨有偶,數學界的3個重量級組織——國際工業與應用數學聯合會、國際數學聯盟以及美國數理統計學會日前也對引用數據的過度依賴發出了措辭嚴厲的警告。「儘管用一個單一的數字來判斷質量的好壞確實很簡便,但可能會導致人們對科學研究等複雜東西的狹隘理解。數字並非本來就好於合理的判斷力。」

 

他們在一份聯合報告中寫道:研究太重要了,不能僅僅用一個粗糙的工具就來衡量它的價值。

 

相關焦點

  •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期刊影響力指數及影響因子排名全國第8位
    【消息來源:社會科學學報編輯部】11月22-23日,以「新時代、新思路、新發展——開創中國學術期刊新紀元」為主題的「2017中國學術期刊未來論壇」在北京會議中心和中國知網線下線上同步舉行。會議期間,《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電子雜誌社有限公司(中國知網)發布了2017年《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人文社會科學)》,吉林大學主辦的《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在中國知網統計的617種綜合性人文、社會科學期刊中,期刊影響力指數及影響因子排在第8位。
  • 王鼎盛做客固體物理所「凝聚態物理前沿論壇」
    4月8日,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所研究員王鼎盛做客中科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第十六期「凝聚態物理前沿論壇」,作了題為「中國的物理論文——兼談科學論文的評價」的報告,從中國物理論文的數量、影響、中國作者的國際合作、兩類科研單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比較、「高端」刊物上的中國論文等方面進行了系統介紹和闡述,並對科學論文評價方式談了自己的觀點。報告會由固體物理所副所長曾雉主持。
  • SCI被237.3億拋售 ASM期刊公開宣稱放棄影響因子
    2.ASM發文宣稱放棄影響因子SCI被賣第二天,美國微生物學會(ASM)官網最新消息:ASM期刊總編和ASM領導層決定,以後將不在ASM期刊網站上公布影響因子(IFs)。其譯文如下:很多科學家都嘗試著將他們的文章發表在具有高的影響影子的期刊上,儘管使用影響因子來評估發表論文的重要性受到廣泛的譴責,但影響因子仍被廣泛濫用於出版、求職、項目申請和職務晉升等等各種科研環節。影響因子這種方法有很多問題,首先,期刊的影響因子是期刊水平的度量標準,而不是一篇文章水平的度量標準,將其用於決定一篇文章的影響力是存在統計缺陷的。
  • 獨家解讀 | 2019 期刊影響因子發布:國產期刊趕英超美(附完整名單...
    昨天,廣受科研股民關注的2018 年 SCI 學術期刊影響因子終於發布了!學霸菌整理了今年的影響因子,用一句話總結今年的趨勢:牛刊依然牛,國產趕英超美,OA 日子不好過。牛刊依然牛,國產趕英超美影響因子在 10 以上的期刊目前有 200 多本,首先來看排名四強的牛刊:《臨床腫瘤雜誌(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以223.679的影響因子高居榜首
  • SCI期刊影響因子的是與非
    SCI期刊影響因子的是與非大約2月前,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的通知,再次把SCI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那麼SCI期刊影響因子自然也難逃被眾人討伐。那麼,什麼是影響因子呢?
  • 這本國產SCI期刊,院士主編,免版面費,影響因子已超10分
    從現有的記錄來看,Protein & Cell的2020年影響因子(JCR2019)是10.164,2019年影響因子(JCR2018)是7.575,而JCR2017是6.228。Protein & Cell是由饒子和院士擔任主編,副主編包括康樂院士、高福研究員等。
  • 期刊影響因子的影響因素
    摘 要期刊的影響因子是測度期刊學術影響力的重要定量指標之一,因此,期刊編輯和論文作者難免會對其給予較多的關注。實際上,影響因子的設計和計算中有其不足之處,在使用中是需要了解和留意的。例如,2019年SCI材料科學領域的集合影響因子(Aggregate Impact Factor)為5.274(即將材料科學領域的314種期刊視為同一份期刊來計算影響因子),而數學領域324種期刊的集合影響因子為0.993,兩者相差超過5倍。3.
  • 最新影響因子公布 中國期刊表現亮眼
    最新的影響因子已經公布,根據大家關注的重點,接下來我們具體圍觀一下目前高通量測序的投稿較多的期刊,以及國內期刊的影響因子情況。
  • 影響因子破20後,而立之年的《細胞研究》瞄準期刊「百年老店」
    >》(Cell Research)在今年最新期刊引證報告中,影響因子提升至20.507。這也是中國自主創辦的期刊影響因子首次超越20。「不斷攀升的影響因子是中國基礎研究壯大的表現,《細胞研究》的發展之路也是中國科學的『自信之路』。」《細胞研究》常務副主編李黨生在今天由《細胞研究》舉辦的創建一流學術期刊座談會上說。影響因子20不是終點,秉持著「科學優先、科學家優先」的辦刊理念,《細胞研究》想做期刊「百年老店」——來自中國,服務全世界。
  • 上海一科技期刊影響因子超過20
    走出去」進入國際評價體系「走進去」擁有學術話語權「走上去」躋身頂尖之列 中國首次 上海一科技期刊影響因子超20上海正致力培育一批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在國際學術期刊界形成「上海樣本」樹立「中國標杆」 ■上海科技期刊《細胞研究》影響因子為20.507,這是我國自主創辦的科技期刊影響因子首次超越20,在本學科領域期刊中排名世界第七、亞太第一  ■今年
  • 2018SCI期刊影響因子新鮮出爐(附全部SCI影響因子)
    276種期刊首次獲得期刊影響因子;為了保證JCR的公正性,20種期刊被警告並且不公布其影響因子,其中14種出於自引原因,6種出於引用堆疊(Citation Stacking),如一組期刊之間通過增加不必要的相互引用提升被引表現。
  • 劉雲:迷信「期刊影響因子」給高等教育帶來負面影響
    期刊影響因子是目前國際上通用的期刊評價指標,一般來說,一家期刊發表的高質量論文越多,且這些論文的觀點或結論被其他研究者已發表的論文引用的次數越多,影響因子就越高,期刊的影響力越大。 在國際上,《自然》《科學》《細胞》三大刊都以高影響因子而著稱,目前影響因子都在30以上,這在學術期刊中是極為罕見的,三大刊也因此被視為國際上最頂尖的自然科學學術期刊,在國際科學界影響力無與倫比。
  • 期刊影響因子的「含金量」
    原標題:期刊影響因子的「含金量」   [導讀] 這一業務包括了世界知名的科技文獻檢索系統「科學引文索引」(簡稱SCI)以及定期發布的《期刊引證報告》,其中的期刊影響因子是一本學術期刊影響力的重要參考。   這是一個以標準衡量的世界。
  • 最新國內科研期刊影響因子排名,國內期刊封面投稿特點,SCI必備
    科研繪圖有針對性投稿,會事半功倍文:KEKE/SCI-HUA.com科畫上一期科畫介紹了國際期刊及影響因子排名,詳情見最新科研期刊影響因子排名,各期刊投稿插圖解讀,SCI收錄神速本期SCI-HUA科畫介紹的是國內SCI期刊及形象因子Top10
  • 中國首次 上海一科技期刊影響因子超20
    ■上海科技期刊《細胞研究》影響因子為20.507,這是我國自主創辦的科技期刊影響因子首次超越20,在本學科領域期刊中排名世界第七、亞太第一    ■今年,中國共有九種本土學術期刊影響因子超過10,「上海原創」期刊佔據1/3    ■
  • 什麼是影響因子,期刊影響因子對學術研究的重要性?
    在學術方方面面所產生的影響叫著學術影響,對某個領域你學術專業的理論影響和實踐影響等。學術影響通常體現在影響因子上。影響因子是出品的期刊引證報告中的一項數據。就是某期刊最近所兩年發表的學術論文在這個報告年份中被引用總次數除以這個期刊在這兩年內發表的論文總數。這也是一個國際上通行的期刊評價指標。所以好多人發表的期刊會刊到綜合影響因子0.0幾,0、1幾,0.2幾,複合影響因子又是幾點幾,你所發表的期刊有沒有影響因子在知網官網也了查旬。
  • CMI期刊SCI影響因子創歷史新高
    6月29日,美國科睿唯安公布2019年度期刊引證報告,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中國免疫學會共同主辦,我校田志剛院士擔任共同主編的《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CMI)期刊的SCI影響因子達到8.484,2019年IF上升至8.484,5-Year IF上升至7.365,創歷史新高!
  • Cell Research影響因子8.151 核心期刊排名第14
    根據近日發布的2009年度期刊引證報告,Cell Research(中文刊名《細胞研究》)影響因子為8.151,在國際細胞生物學領域發表原創論文的147種核心期刊中排名第14位,並連續5年在中國科技期刊中排名第一。影響因子是期刊定量評價的重要工具。
  • 這本卓越期刊是中國影響因子最高的期刊明年繼續20分+
    今天卓越期刊解析我們來分析一下Cell Research。期刊信息Cell Research(ISSN:1001-0602)創刊於1990年,由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現為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和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共同主辦,入選2019年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領軍類期刊。
  • 愛思唯爾期刊影響因子提高
    本報訊 《2006年期刊引用報告》顯示,2006年,全球最大的科學、技術及醫學出版商愛思唯爾旗下超過65%的期刊影響因子顯著增長,其中53種期刊影響因子位居相關領域首位。 勵德愛思唯爾中國區董事長梅山說:「期刊影響因子的上升是全體愛思唯爾作者、審稿人和編輯共同努力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