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時代大學生碎片化閱讀的弊端與對策研究

2021-01-10 中國教育新聞網

摘 要:隨著科技的進步與時代的發展,信息的傳播和吸收方式不斷碎片化,人們的時間也逐漸碎片化,客觀上造就了碎片化閱讀的趨勢。碎片化閱讀雖然具有不受時空限制、方便快捷等優點,其弊端也不容忽視。青年人尤其是大學生受到碎片化閱讀的影響最大,碎片化閱讀給育人工作也帶來了挑戰。針對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碎片化閱讀的主要問題進行分析,對理性應對碎片化閱讀新形勢作出探討。

關鍵詞:碎片化閱讀;大學生;弊端;對策研究

碎片化閱讀的含義與現象

「碎片化」(Fragmentation)一詞早期出現在「後現代主義」「解構主義」等文獻當中,意指事物破碎成零碎狀態,脫離完整性。隨著經濟和科技的跨越式發展,碎片化的影響不斷擴展到多個學科領域,碎片化閱讀也隨之產生。簡單說,碎片化閱讀是一種與傳統紙質閱讀相對應,主要以手機等電子終端為媒介,內容零碎、非完整的閱讀模式,具有分散、無序、短平快等特徵,閱讀受眾可以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快捷地獲取信息。由於社會發展使得分工細化,文化多樣帶來了觀念多元,社會轉型加快生活節奏,新媒體為傳播增加便捷等,碎片化閱讀已經成為了事實上的新閱讀常態。大學生受教育程度較高,對於新興事物的接受度和學習能力都高於社會平均狀態,是碎片化閱讀的主力軍。但是,隨著碎片化閱讀的覆蓋範圍越來越廣,大學生的注意力被分散到越來越多的媒介源當中,學界和社會對碎片化閱讀的社會效用的討論也不斷深入,特別是對碎片化閱讀的弊端進行了反思。

碎片化閱讀對大學生的主要負面影響

實際上,碎片化閱讀自誕生起就充滿著爭議,主要是這種閱讀方式容易給閱讀受眾帶來一定負面影響。大學生由於閱讀信息接收面廣,特別是在手機碎片化閱讀已經成為大學生閱讀方式之首的實際背景下,其危害比一般閱讀方式更嚴重,大學生容易陷入非理性閱讀的境地。碎片化閱讀主要的負面影響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降低閱讀質量

成倍增長的信息量和有限的時間之間存在著天然的衝突,碎片化閱讀是信息碎片化和時間碎片化疊加的產物,現代大學生們在碎片化閱讀趨勢下信息交互層次淺、閱讀程度淺,難以進入深度閱讀,對知識的獲取變得淺嘗輒止。侵佔其他閱讀渠道,傳統閱讀渠道的優點被擠壓,弱化高校「第一課堂」的教學質量。網絡中獲取的知識碎片無法替代系統、有邏輯的知識體系。淺嘗輒止的學習效果對更需要學習自主性的大學生而言的危害性不言而喻。

「碎」這一形容主要是因為內容間缺乏必要聯繫,難以連貫形成體系,會將人的有意識閱讀變為不自覺瀏覽,閱讀質量得不到保證,很容易影響閱讀興趣和閱讀力。如果長期地獲取碎片化知識,很可能會產生「懂了」的錯覺,殊不知其實是「不求甚解」,久而久之,大腦習慣接收碎片形式的信息,對於長文可能出現理解困難。面對良莠不齊的資訊,碎片化閱讀往往缺乏明確的目標和完整的體系,被動接收容易迷茫。在信息選擇、知識內化等方面障礙重重,進而導致閱讀焦慮。大學生的注意力更容易被分散,從而被關聯性不強的信息幹擾,使其產生偏離目標的閱讀衝動,給心理增加壓力負荷,嚴重時甚至會產生閱讀挫敗感。

2.滋生思維惰性與行為定式

傳統的閱讀方式有「線性化」的特徵,而碎片化閱讀在間斷性和多元性的背景下呈現出明顯的「非線性化」特徵。「根據喜好」「目之所及」「一知半解」導致閱讀表面化嚴重。如果這樣的閱讀方式佔主導,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會受到嚴重幹擾,素質教育的育人模式除了強調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更重要的是具備複雜認知和非認知策略等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反思、批判、合作等。習慣於跳躍、分散的閱讀方式,學生容易焦慮和浮躁,過度依賴智慧型手機等,離開智能設備就會出現不願閱讀的困境。在充滿終端的世界裡,大學生原本完整的時間被不斷切割成碎片,一個個超連結中的新奇信息讓很多學生擱置了原本該完成的任務,學生們的自控力相較於新鮮信息對神經的刺激顯得力不從心,焦慮感和自責心理又會帶來二次傷害。犧牲深度閱讀的功能,將擱置精神聯結的能力,只能做信息的解碼者。快速易獲取的龐雜而淺層的信息往往沒有進行嚴密的思考與論證,大學生在碎片化閱讀下難以對複雜的事情進行深度的思考,只能充當信息的傳播者、接收者與情緒表達者。其表現為對事件的多樣性、觀點的合理性缺少判斷與深思,通過「點讚」「轉發」等簡單贊同或否定代表立場,接收碎片化信息後的隨機反應代替思考,思維積極性隨思維惰性的養成而降低。

3.易受亞文化影響走入價值觀誤區

網際網路亞文化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擠壓了思想政治教育和主流意識形態的空間,破壞思想政治工作的整體性,弱化主流輿論的影響力。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樹立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不能泛娛樂化。新時代的大學生,思維活躍、個性鮮明、自我意識強,海量的信息、誇張的宣傳、非主流文化等湧向大學生,而大學生們尚沒有完全形成理性思維和邏輯判斷能力,信息的洪流很容易形成一種破壞力,給大學生的政治態度、價值理念、知識體系帶來負面衝擊。

隨著行動裝置使用黏性增強,信息獲取迅速,信息量爆炸,部分學生認為其個性化需求在網絡更容易得到滿足,價值取向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當大學生本身所具備的愛國主義傳統美德與非主流文化的道德價值觀衝突時,由於缺乏評判標準,導致價值觀出現混亂。當大學生在網絡信息中難以辨別是非,受到失實言論的誤導,盲目跟從,將為思想政治教育帶來很大的挑戰。高等教育方式在「網際網路+」時代下正在全面轉型中,教育信息化程度不斷加深,網絡在線直播課程、慕課(MOOCs)等如火如荼地開展,主流教育仍在資訊時代下受到衝擊。碎片化閱讀使各方面的信息唾手可得,在信息易得的網絡中課堂知識也不顯獨特,因此「低頭族」屢禁不止,考前「抱佛腳」愈加明顯,學校系統的知識培養方案被無系統的、散落的知識結構所取代。

然而,大學時期是人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培養、邏輯思維科學嚴謹性形成的關鍵階段,對學術閱讀有一定的數量要求。這啟示教育者需要對「純碎片化閱讀」進行糾偏,消解「碎片化閱讀」的負面影響。應引導大學生正確對待「碎片化閱讀」,不能只將其視為打發時間或是獵奇的方式和工具,應當根據自己的閱讀習慣,在閱讀的過程中逐漸構建起適合自己的知識框架結構。「碎片化閱讀」的營養往往是斷裂的,如何消化吸收這些營養值得反思。

教育對策與建議

雖然「碎片化」閱讀有諸多不利影響,但它並不是洪水猛獸,碎片化閱讀和傳統閱讀之間也不是水火不容的關係。例如:紙質報刊中的一些內容也是碎片化的,但其真實性和有效性會弱化其形式上的碎片性。對於教育者來說,可以加強引導大學生增強知識理論功底,將普遍瀏覽和選擇閱讀相結合,在系統框架和碎片信息之間做好搭配。

1.加大監管力度,加強價值觀正確引導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離不開閱讀這一重要載體,碎片化閱讀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一定的挑戰。「碎片化」閱讀形式的正確引導對於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也大有裨益。打造高水平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素養,抵禦不良信息的侵蝕。高校思政工作者須引導學生把握正確方向,堅持「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四個意識,政治上、思想上、行動上與黨中央保持一致,旗幟鮮明,立場堅定。通過創新主流意識形態教育與培養的理念、內容與方式,通過統籌理論與實踐、網絡宣傳與輿論引導實現,以正確應對非主流思想。從供給端優化移動網際網路的相關平臺與信息,加大監管力度。內容生產者在規範的網絡管理下,能夠為閱讀用戶清理劣質、多餘的信息。加強輿論監管,以主流引導言論,用正面的理論駁斥錯誤的思想,做主流意識形態的宣傳者、執行者和捍衛者。幫助學生提高信息甄別能力,掌握不同媒介的特點,形成正確的媒介價值觀。引導大學生將網上輿論與線下實際相結合,明辨是非,通過深入思考、理論指導以分析、研判突發事件與社會熱點、難點,對負面輿情具有正面的判斷力,做主動的思想者而不做輿論的跟風傳播者。

2.發揮資源優勢,豐富「第二課堂」活動 

發揮高校圖書館資源優勢,引導紙質閱讀的回歸,讓傳統閱讀形式出新篇。良好的閱讀習慣保證的是終身自主學習能力與學習習慣,從而養成良好的語感,提升寫作與思維能力,激發主動學習的進取精神。高校應利用學校學習資源優勢,活用圖書資源,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建立良好的閱讀習慣,構建完善的知識閱讀體系。針對經典著作、重要理論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閱讀,通過「讀原著、悟原理」等方式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紮根於心,成為大學生成才立業的重要行為準則,並以此武裝頭腦,擁有應對不良言論的正確判斷力與甄別能力。利用藏書、師資等廣泛地開展文化講座、經典誦讀等活動,用人文精神潛移默化地引領學生思想行為,促進其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創新育人方式培養,豐富「第二課堂」活動,培養和提高大學生人文素養,強化主流意識形態的引導,紮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文化基礎,將經典與理論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3.利用碎片化特點,優化供給端內容

隨著信息傳播介質的兼容性不斷加強,在內容生產、消費定位、媒介心態上的碎片化會更加明顯,垂直細分領域的生產定製也會成為解決閱讀碎片化困境的突破口之一。讓學生有意識地閱讀經典,掌握應用技能,適應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社會轉型的需求。針對碎片化閱讀,強化使用「兩微一端」發布短小且具有吸引力的文章、視頻等可視化內容,用正向的思想傳播取代非主流文化對碎片化時間的佔用,如中宣部發布「學習強國」App,通過媒介的新嘗試,將新時代重要理論、精神解讀、典型範例等以符合大學生短時閱讀習慣的文章、視頻的形式呈現,探索優化供給端的新路徑。在有效認知和使用移動網際網路的前提下,科學管理網絡,提高供給端內容質量,實現在「碎片化」閱讀下有效的思政教育。碎片化閱讀在閱讀的量上可能已經獲得主流地位,但在知識性的學習上只能處於補充地位。在「碎片化」與思政教育工作結合的同時,認清碎片化閱讀的補充性地位,在「青燈黃卷」和「即時瀏覽」之間尋找平衡。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生產力得到極大發展,社會也迎來多元文化的極大發展,希望脫離這種趨勢是不現實的。在未來,「移動閱讀」可能會成為閱讀的主要渠道或載體。在無法避免閱讀媒介的前情下,需要因時而新、積極引導,讓學生「碎片化」閱讀的判斷力和控制力得到提升。對「碎片化」閱讀方式的弊端依然還在持續討論中,高等教育者不需要在時間和文本的碎片化問題上停留太久,更應該思考引導大學生從碎片化閱讀走向深度閱讀、整體閱讀、厚重閱讀,培養好整合碎片的能力,回歸閱讀的真正意義。同時,在困境中更要看到希望,碎片化閱讀也能夠增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活化,理論學習、精神指引隨碎片閱讀而變得「接地氣」,從而推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主流思想傳播的內容創新、形式創新、媒介創新,促進思想政治工作者保持敏銳的觸覺與較高的黨性修養,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緊跟時代,讓新時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作者:汪卓群 陳舒萍,單位:北京大學教育學院)

《北京教育》雜誌

相關焦點

  • 「信息大爆炸」時代,我們應如何應對「碎片化信息」?
    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就是所說的「信息大爆炸」時代:獲取信息的途徑越來越多,信息量也越來越大。碎片化信息作為一種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這個時代應運而生。碎片化是相對於系統化而言的,它是零散的、瑣碎的,不會給人一個統一的結構和認知系統。
  • 碎片化閱讀殺死了大創意
    原因是我懷疑微博的碎片化閱讀對我的大腦有所損傷,很擔憂再也不能讀書和做深度閱讀了。不寫微博了我還是我,但不能讀書的話我什麼都不是。同時,微博讓人易怒、易挑釁、易輕信,無法專注,我覺得還是面壁一段時間比較好。和菜頭隨後在博客寫下《碎片化生存》一文,此文震驚全網,一時間,關於微博導致碎片化的反思一浪接著一浪。
  • 關於網際網路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關注的重要對象是在校的大學生,當前在校大學生大致出生於2000年後,他們一出生就際遇網際網路的環境,在成長和學習過程中,網際網路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他們來說,網際網路可以被認為是先驗的、先天的、從來就有的,所以,他們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行為方式都體現著網際網路的影響。
  • 「網際網路+」時代 實體服裝店別有鴕鳥心態
    在「網際網路+」的新的商業環境下,服裝店店主需要有「網際網路+」的思維才能適應網際網路時代商業環境的變化。    「網際網路+」時代:實體服裝店的鴕鳥心態    「鴕鳥心態」是一種逃避現實的心理,也是一種不敢面對問題的懦弱行為。心理學通過研究發現,現代人面對壓力大多會採取迴避態度,明知問題即將發生也不去想對策,結果只會使問題更趨複雜、更難處理。就像鴕鳥被逼得走投無路時,就把頭鑽進沙子裡,自以為安全,其實不然。面對危機,主動出擊是最好的防禦。
  • 基於使用與滿足理論的大學生手機閱讀行為調查
    基於使用與滿足理論的 大學生手機閱讀行為調查     摘要:智能終端的普及以及移動網際網路的迅猛發展,使得手機閱讀成為一種潮流,社會正在邁向一個全新的閱讀時代。本研究以使用與滿足理論為基礎,以大學生網民為研究對象,採用問卷調查的方式,研究大學生網民手機閱讀行為的使用動機與使用滿足度問題。
  • 信息爆炸時代我們怎麼閱讀
    每個人都可以參與到發言、交流當中,享受自由閱讀的便利,信息層出不窮,隨時隨地皆可閱讀,足不出戶便知天下大事。    但同時這種閱讀方式也出現了一些弊端。我們置身於信息的汪洋大海中,信息的真實性難以辨別。「碎片化」的閱讀讓系統深入的思考變得困難起來,藉助電子設備的便捷化閱讀雖能把「碎片化」時間利用起來,卻也很容易將整塊時間「碎片化」。
  • 第四屆中國「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結果出爐...
    10月12日至15日,第四屆中國「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在廈門大學舉行。本屆大賽的主題是「勇立時代潮頭敢闖會創,紮根中國大地書寫人生華章」,大陸(內地)共有2278所高校的265萬名大學生、64萬支團隊報名參賽,參賽隊伍數量和總人數均超過以往三屆的總和。
  • 碎片化、去中心化將把新媒體推進一場文化浩劫
    由此推論出,微信付費閱讀是陳涉吳廣,雖然最後必死無疑,但畢竟敲響了一記警鐘,我們要開始稍遠離新媒體了,否則,一場新的文化浩劫就要來到。毫不誇張地說,自電腦幾近毀掉一代人的文字書寫能力之後,新媒體或將毀掉一代人的知識體系。碎片化是文化的洪水猛獸自微博走紅之後,我們就在講碎片化了,那時,我們對這個詞是褒獎有加的。
  • 新媒體時代科技期刊發展的網際網路思維
    二、新媒體時代科技期刊面臨的問題 新媒體時代無論是期刊內容和技術手段,還是期刊的生產、發行和傳播將進入全面的網絡化。我國科技期刊在網際網路時代還存在著許多問題。 三、傳統科技期刊運用網際網路思維在新媒體時代的發展對策 當今網際網路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移動互聯,而是建立在物聯網基礎上的大互聯。就是一種「任何人、任何物、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永遠在線、隨時互動的存在形式。網際網路思維是基於時刻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的智能生活時代,對產品、用戶、市場、企業價值鏈乃至對整個社會生活進行重新審視的思維方式。
  • 大學生對網絡謠言的認知和行為的研究及分析
    與網絡接觸密切的大學生,其對網絡謠言的免疫問題變得非常重要,同時,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中流砥柱,該群體對謠言的辨別能力和處理方式值得我們特別關注。 一、「網絡謠言」的概念研究 謠言概括的說,就是一種沒有事實依據但傳播廣泛的信息。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使得謠言有了新的傳播途徑。漢斯約阿希姆?
  • 網際網路正在失去記憶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信息爆炸時代,記憶迅速貶值時代飛輪呼呼向前,越轉越快,我們如今,除了物質生活極大豐富之外,信息也從匱乏走向了豐盈乃至溢出,信息不斷被製造,並展現到你眼前。也正是這些痕跡,保存記錄了我們的網際網路記憶。而可能很多人沒有意識到的是,隨著網際網路從PC專項移動化、信息分發的方式從搜索過渡到信息流推薦,我們的記憶正在不斷變得碎片化、封閉化,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下論斷:網際網路正在逐漸失憶。
  • 「網際網路+」原力覺醒盛典喚醒網際網路時代無窮能量
    騰訊大申網總裁、騰訊專家王棟在論壇上作了題為《「網際網路+」時代的超級入口》的主題演講。他指出「網際網路+」逐漸滲透生活,開啟了無限想像空間。微信企業號、人臉識別、眾創空間、大申開放平臺是進入「網際網路+」時代的超級入口。騰訊大申網選擇從權威媒體平臺出發布局「網際網路+開放平臺」,旨在打造上海市民的一站式資訊和服務終端。
  • 劉江川院士:邊緣計算如何應對能源網際網路的碎片化和複雜性?
    他指出,消費網際網路慣性的思維,是建立高可靠、高性能的基礎設施建設,即使這些設備消耗大量的電力,但是電力成本可以通過應用的價值來換取,比如在海量客戶端上獲取海量的數據,並且不受限制,隱私也不是大問題,數字價值得到體現。不過,這種思維在消費網際網路時代取得成功,在工業網際網路和能源網際網路時代確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 第二屆遼寧省 「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在東北大學開幕
    尚七網訊     9月9日上午,「新道·建行杯」第二屆遼寧省「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在東北大學漢卿會堂蔡冠深學術報告廳開幕。李彧威指出,培養創新創業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教育部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的戰略部署,聯合十個國家有關部門共同主辦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旨在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激發大學生的創造力,培養造就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力軍,推動賽事成果轉化和產學研助緊密結合,促進網際網路+新業態形成,以創新引領創業、創業帶動就業,推動高校大學生、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的創業就業。
  • 電商書籍推薦:《五維突破:網際網路+教育》
    網際網路浪潮下智慧教育未來發展趨勢)作者簡介楊曉哲,華東師範大學教育技術系博士,專注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小學教育與技術結合,一對一數位化環境下的教學變革、網際網路教育等。與廣大一線教師一起分享探討教育與技術結合的各種可能性。
  • 宋哲:衛星網際網路時代的技術攻堅者
    衛星網際網路顧名思義,就是靠衛星來提供網際網路服務。一般來講,地面網絡通信主要依靠基站,而衛星網際網路則是基於衛星接入網際網路,是衛星通信與網際網路相結合的產物,也是信息通信網絡從平面到立體的重要拓展。在此之後,她又在武漢參加了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第一輪即出線獲得了全國機械設計大賽一等獎。除此之外,她還作為項目負責人,申請並完成了「基於ARM嵌入式的汽車身份識別系統」項目,而這也是第一批獲國家資助的全國大學生創新項目之一。在研究中,從需求分析到系統建模、關鍵技術攻關,以及總結報告的撰寫,都有一套十分完整的流程。而這些經歷也在無形中培養了宋哲更為嚴謹的科研思維。
  • 當網際網路成為記憶載體,我們將墜入「數字黑暗時代」?
    信息的速朽不止於公共記憶,每個人的私家網際網路記憶,也可能因為平臺的消亡而消亡。" 當 MySpace,GeoCities 和 Friendster 都已經改頭換面或被迫出售時,數以百萬的帳號被先後刪除。"但縱然如此,許多人仍有所懷疑:" 數字黑暗時代 " 真的會來麼?
  • ​北京大學在第六屆中國國際「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獲佳績
    金獎獲獎項目第六屆中國國際「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由教育部聯合11個部門主辦,旨在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激發大學生的創造力,促進「網際網路+」新業態形成,2020是中國的航天大年,火星探測、北鬥組網、探月三期等的完成,商業航天的快速發展也都將讓中國在「大航天」時代佔有一席之地
  • 劉江川院士:邊緣計算如何應對能源網際網路的碎片化和複雜性? | CCF...
    他指出,消費網際網路慣性的思維,是建立高可靠、高性能的基礎設施建設,即使這些設備消耗大量的電力,但是電力成本可以通過應用的價值來換取,比如在海量客戶端上獲取海量的數據,並且不受限制,隱私也不是大問題,數字價值得到體現。不過,這種思維在消費網際網路時代取得成功,在工業網際網路和能源網際網路時代確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 OK記:可多平臺摘錄的碎片化知識收集整理工具
    【獵雲網西安】12月21日報導(文/唐博)在網絡化時代的今天,我們可以獲取信息的途徑十分多樣,除了傳統的報刊雜誌之外,還有各種信息化網站以及App應用。與此前相比,我們獲得的信息非常豐富,同時也非常雜亂無序,碎片化難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