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去中心化將把新媒體推進一場文化浩劫

2021-01-16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微信要付費閱讀了,跟本文沒有太多關係。只是,它告訴我們,我們終於有機會稍微遠離新媒體了。由此,筆者認為,是時候對新媒體揭竿起義,來一場反新媒體的革命了。

竊以為,史有秦始皇「焚書坑儒」,今有新媒體「毀書坑人」。不同的是,前者是坑殺,後者是坑害。

所以新媒體就等於秦始皇。由此推論出,微信付費閱讀是陳涉吳廣,雖然最後必死無疑,但畢竟敲響了一記警鐘,我們要開始稍遠離新媒體了,否則,一場新的文化浩劫就要來到。

毫不誇張地說,自電腦幾近毀掉一代人的文字書寫能力之後,新媒體或將毀掉一代人的知識體系。

碎片化是文化的洪水猛獸

自微博走紅之後,我們就在講碎片化了,那時,我們對這個詞是褒獎有加的。因為它更多的指的是時間的碎片化,讓我們可以在碎片化的時間裡可以毫無限制地瀏覽更多資訊。

然而,時至今日,筆者發現,碎片化其實已經完全淪落成了貶義詞,因為它已經不僅僅是時間的碎片化,更是內容的碎片化。

微博就不用講了,140字容納不了太多內容。微信公號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基本上所有的公號傳播的內容都是碎片化的,或者說混亂的,在傳統媒體時代,即便是一本雜誌,我們往往也會有各種專題,但新媒體基本上是這裡寫一點,那裡抄一點,大多是「讀者」式內容。

而它的危害顯然是,很難形成有效的知識體系,他們只能一個知識點一個知識點的散亂地去影響讀者,很多時候甚至連「面」都難以形成。

並且,時間的碎片化也已經成為了一個偽命題,人們固然是把大量碎片化時間都用在了閱讀新媒體內容上,但同時等同於把大量時間,包含所有碎片化時間都用在了新媒體閱讀上。並且,在以往,我們也有碎片化時間,但那時,我們可能會利用這些碎片化時間去閱讀一些可以構成我們系統性知識體系的內容,比如看一本書,哪怕是一本電子書。

是的,新媒體大量擠佔了我們的閱讀空間,使得我們將進一步遠離書本,遠離成系統性的知識體系,因為我們在新媒體閱讀上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已經騰不出時間來學習,來接受系統性的文化薰陶了。

離開學校生活後,這種危害將更為明顯。你可以問問周邊的人,自離開學校後,你有多久沒有完全閱讀一整本書了?

去中心化是知識傳播的致命毒藥

去中心化同樣是一個褒義詞,為我們廣泛讚揚,但是對於文化而言,它同樣是一劑毒藥。在以往,我們可能認為,去中心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反權威的味道,它讓網際網路更加平民、平等,屌絲經濟或許就是一個代表,所有人都有了機會參與到網際網路,即便你只是一個屌絲。

然而,正因為去中心化,筆者現在發現,對於知識而言,新媒體的危害是致命的。

去中心化讓內容團隊更加業餘

以往,我們的媒體團隊十分龐大,在傳統媒體時代,動輒一整個單位圍繞基本雜誌和報紙做內容,即便是網絡媒體時代,也往往是一整個公司的團隊在做內容。那時,媒體編輯給我們的感覺是非常專業而讓人敬佩的,因為很多媒體已經存在很多年了,團隊業務能力已經非常成熟了。

但在新媒體時代,很多時候,我們往往是一個自媒體人在做內容,好點的就是搭建一個草臺班子,幾個人在做,並且團隊人員的素質也往往是參差不齊。因為新媒體的興起本身就只有這麼多年,團隊要成熟起來,必定要一個成長期。

把知識掌控在這樣的團隊手裡,你放心嗎?

去中心化產生的內容往往是偽知識

因為團隊的問題,所以,產生出的內容往往也是經不起考驗的。

在傳統媒體時代,我們打造的內容發表的時候是要經過嚴格的審核流程的,並且因為媒體數量少,往往可能是全國人民在為少數媒體打造內容,再由編輯團隊進行挑選審核,所以,我們有大量優質內容進行挑選。即便需要原創的媒體,我們也往往更容易獨佔素材,不需要像現在這樣對素材進行白熱化競爭。

但是現在,對於大量的自媒體而言,一方面,我們往往要靠為數不多的團隊吃力地原創內容,還要與別的新媒體平臺競爭素材。另一方面,我們的經驗也往往不足。所以,我們往往無法有效甄別內容真偽,能保證內容的原創性和文字的質量已經不錯了。

新媒體危害之深:中國或將一百年難見大師

筆者雖不是大師,但筆者認為,任何一個大師的誕生,需要以下一些條件:

1、自由的文化環境

我們通常認為,在文化桎梏下,沒有文化自由,往往很難產生大師。所以筆者同樣認為,在文化包圍下,同樣很難產生大師。不同在於,前者是被動的,後者是不由自主的。

或許真正的大師是具備衝破新媒體包圍的卓越人才,但是從整個大環境來看,我們卻只能認為,產生大師的文化土壤已經被沙化了。大量的新媒體內容像過度放牧的牛羊一樣破壞了文化的植被,一步步的把文化土壤最終變成了沙漠,只有在少數有水源的地方,或許會存在一小塊一小塊綠洲。

所以,事實上,在新媒體的包圍下,我們已經不自由了,已經成為了新媒體的奴隸。

2、系統性的知識

這也許需要在學校教育裡積累一部分,但是更多的,我們需要在學校教育之外,利用畢生的經歷來完成。

但現在,因為碎片化和去中心化,我們比以往更難建立起系統的知識體系了。

3、超凡的創意

我們為什麼經常講傳播?傳播的基礎是什麼?是認同。認同就表示對所接受的內容沒有質疑。而創意的基礎是什麼?筆者認為,是質疑。質疑之後的理性重組。

另外,大量內容的泛濫,也讓受眾疲於質疑,疲於甄別。

所以,新媒體內容的廣泛傳播,事實上等同於扼殺了人們的創意精神和創新意識。

新媒體革了媒體的命,卻無力建立起新秩序

我們也一再強調顛覆,所以如果一定要說新媒體是一場媒體革命,那麼新媒體的革命僅僅是殺死了傳統媒體,僅僅是讓我們遠離了那些紙質的原來我們奉為權威的那些老牌媒體,逼著老牌媒體也開始利用新的技術手段實現轉型,但對於傳統媒體時代的很多東西卻沒有繼承下來,或者說沒有新的生發。

不僅如此,新媒體謀殺了傳統媒體,肢解了傳統媒體,用碎片化和去中心化,但卻無法形成真正意義上的新的媒體形式。也沒有在讀者心目當中形成真正意義上的權威感。這是最大的危害。

很多時候,我們甚至不能稱某些新媒體,比如某些公眾號是真正意義上的媒體,因為他們更像一個博客,我們的新媒體人更像一個博主,如果博客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媒體的話。只是以前我們發布在網易新浪搜狐,現在我們用微信微博發。

並且,由新媒體之間競爭產生的無序化,也是危害很深的,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對讀者的爭奪。據業內數據,中國現在有2000萬個公眾號,理論上講,意味著一個公眾號只能分到不到100名讀者,這讓很多公眾號在用戶獲取上花招盡出,甚至不惜購買殭屍粉。另一方面,對讀者時間的爭奪,也讓很多公眾號不惜在內容上譁眾取寵,標題黨因此盛行。對內容的爭奪。這是造成各種抄襲和傳謠的根源,素材有限,原創能力不夠,就只有抄襲或者說轉載。而傳謠的動力,很多時候的出發點或許就是希望得到優質的內容,所以很多時候來不及去仔細辨別內容的真偽。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 @封揚帆(微信公眾號:封揚帆)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收藏已收藏 | {{ postmeta.bookmark }} 點讚已贊 | {{ postmeta.postlike }}

相關焦點

  • 臺灣去文言文是文化浩劫
    (記者 林谷隆)長期推動學童讀經的國民黨臺中市議員賴義鍠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文言文對傳承中華文化相當重要,「教育部」利用課審會刪減文言文比例,根本是蔡當局官員為去中國化,而去文言文。臺灣良好保存中華文化,很多傳統文化連中國大陸都要派人來學習尋根,現在竟然自己要放棄去除,這是不可思議的事。國民黨必須透過宣傳讓民眾知道去中國化對臺灣有多不利,避免讓文化浩劫發生。
  • 視頻亂象,便是文化浩劫。
    視頻亂象,便是文化浩劫。有人認為,在這個全民教育極為普及的新文明時代,文字已經是一種人人都已掌握的基礎技能。那些文筆不錯自以為能書寫出錦繡文章的,此刻並沒有什麼稀奇和值得為人稱道的地方。這網絡資訊碎片化,所催生演化出各類小視頻的新文化現象,大眾絕大部分時間和精力已被其吞噬。越來越多的人已經很難安靜的閱讀完一本有價值的書籍。
  • 一場浩劫,在所難免!
    浩劫,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在一個國家或民族出現。而在我個人的生命裡,從他出現的那刻起,我就篤定,這個男人。會在我的生命裡,留下印記。上學的時候,我們總是幻想戀愛。可是它要來的時候,又沒有勇氣接受它。似乎生命裡被下了一個定義。初戀的人,是走不到一起的。
  • 南京大屠殺:也是一場文化浩劫
    與逝去的生命同樣令人痛心的,是日軍在南京的文化掠奪。13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新書正式發行,包括《江蘇的文化劫難:1937—1945》《英國外交官和英美海軍軍官的記載——日軍大屠殺與浩劫後的南京城》等18本。
  • 一場浩劫,默默了
    一場浩劫,洗淨滿樹銀花,月如鉤,人如綢,衣落倩影有人穿越,影懷黯淡無光灑去,能寄封書信回哪個家,秒寸之音已弄醒蒙拉麗莎,我們坐在天橋底下,看著薰薰而來的雪花,開始潮起與潮落。笑聲蕩然無存,夜星划過小溪,此樓高聳入雲,那梯抽掉寸寸,下不來的寄望,上不去的遠江,搖著擼看著倒影,月光也輕柔的灑在肩膀上,一不小心的滑落,魚兒都跟著入了更深邃的水中,有時候就是這樣,頗有不明覺厲的鏡子,反射出太多紛雜的物事,逆著鏡框看人潮,數著燈光看倒影,一舟帆能千裡,幾滴水能浮沉,手心到眼眸,紛紛退散,直到再也不見,默默了。
  • 漸變與影響:新媒體時代人際傳播的動態特徵及新的功能
    三、影響:新媒體時代人際傳播的新功能 人際傳播的功能可以從個人和社會兩個維度來概括,從個人來說,具有實現自我認知,建立互動關係,認識與控制環境,交流人生經驗和實現信息溝通,滿足情感需要的功能;從社會來說,具有傳承社會文化遺產,推進社會文明和國家建設事業發展的功能。
  • 網際網路時代大學生碎片化閱讀的弊端與對策研究
    由於社會發展使得分工細化,文化多樣帶來了觀念多元,社會轉型加快生活節奏,新媒體為傳播增加便捷等,碎片化閱讀已經成為了事實上的新閱讀常態。大學生受教育程度較高,對於新興事物的接受度和學習能力都高於社會平均狀態,是碎片化閱讀的主力軍。但是,隨著碎片化閱讀的覆蓋範圍越來越廣,大學生的注意力被分散到越來越多的媒介源當中,學界和社會對碎片化閱讀的社會效用的討論也不斷深入,特別是對碎片化閱讀的弊端進行了反思。
  • 一場「馬拉松」式新媒體大賽獲獎的背後
    央廣網濟南4月8日消息(記者 王成林 通訊員 李君 郭靜)近日,在山東女子學院文化傳播學院,一個培養「超級記者」的教改實驗正在進行。  3月31日,山東女子學院文化傳播學院的微信工作群裡新增了一條消息:今天,2020年第八屆大學生新媒體創意大賽正式啟動。
  • 蕭繹焚書——中國歷史上罕見的一場文化浩劫
    蕭繹是位大文化人,著有大量的學術著作,善寫五言詩,曾為漢書作注,史稱他「下筆成章,出言為論,才辯敏速,冠絕一時」。但這個大文化人卻右在政治上非常弱智,這主要是他的性格使然。蕭繹性矯飾,多猜忌,這樣的性格,生逢亂世難以服眾。因為猜忌,他先後殺掉了弟弟桂陽王可蕭慥,侄子蕭譽,並襲擊哥哥蕭綸,殺害孫輩蕭棟;武陵王蕭紀派人援助他,也被他拒之於白帝城。他有大軍十萬,卻坐視老父蕭衍被侯景逼死。
  • 新媒體給社會生活帶來巨大變革(勢所必然)
    如果20年前描述人類「數位化生存」還帶有預言性質的話,那麼,由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技術帶來的社會網絡化、信息數位化、交互實時化的現實,已經成為真實而普遍的生存方式。今天,新媒體對社會發展及人們生活帶來的巨大變革已經滲透到生產、流通、消費各個環節,推動著以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為代表的第三次產業革命不斷深化。
  • 2020中國新媒體大會「聚焦新生代 賦能新生態」分論壇舉行
    論壇中,人民數據(國家大數據災備中心)常務副總編輯、人民數據研究院院長陳麗,新華社新媒體中心總編輯周亮,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聞新媒體中心客戶端部副主任唐怡分別以《大數據把脈青少年話語生態》《創新融合時代主流輿論表現方式》《突破「邊界——談融媒體時代的變通和觸達》為主題,就創新語態,推動主流價值傳播進行探討。
  • 以自由之名:老牌CEX ShapeShift將轉型去中心化交易所
    一則新聞引起注視成立6年多的老牌交易所ShapeShift宣布,自己將會全面擁抱DeFi,開始整合去中心化協議,棄用其在2018年開始的KYC。截至發稿之前,其平臺宣布目前基於去中心化協議的ShapeShift僅支持以太坊和ERC20代幣交易,未來將開啟其他主流幣的交易。
  • 人類正經歷一場浩劫
    浩劫人類環境破壞災難不斷,有「地球的肺」之稱的亞馬遜森林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燃燒,煙霧甚至蔓延到了3000公裡以外的城市,成千上萬的火海在亞馬遜雨林中肆虐,熱帶植被、樹木和其中所棲息的動物都被化為灰燼。哥倫比亞的漫畫比賽主題:亞馬遜環境中的綠色保護。
  • 文化浩劫傷痕累累:保衛文化路漫漫其修遠
    核心提示:近現代以來中國傳統文化遭遇了嚴重的現實窘境。西方率先實行資產階級革命,對東方的武力侵略之下伴隨著文化侵略;而中國為了救亡圖存,學習西方從武器到制度到文化,傳統文化變得越來越遙遠和陌生。從內部看,傳統文化也遭遇了三次浩劫:焚書坑儒、新文化運動、文化大革命。
  • 老牌CEX ShapeShift將轉型去中心化交易所
    昨日,成立6年多的老牌交易所ShapeShift宣布全面擁抱DeFi,整合去中心化協議,棄用其在2018年開始的KYC。這一舉措在社區大受歡迎。目前,基於去中心化協議的ShapeShift僅支持以太坊和ERC20代幣交易,未來將開啟其他主流幣的交易。ShapeShift的舊版仍在運行,但不久將會退役。
  • 俞灝明:一場浩劫,一場蛻變
    怎麼從流量明星轉為實力派演員,俞灝明給了我們另一種可能,一場浩劫,一場蛻變。隨著市場的日漸成熟,觀眾理智上線,流量明星漸漸被逼進一個旮旯胡同,轉型迫在眉睫。也不是沒有流量明星走上轉型之路,可真正轉型成功並贏得觀眾認可的寥寥無幾,有的流量明星以為把自己畫一個醜裝,穿一件破爛的衣服,在泥坑裡滾兩圈,鋪天蓋地發一些敬業通稿,這就是轉型啦!
  • DRT熱烈上線奇點去中心化交易所,加快DEFI應用落地步伐
    DRT熱烈上線奇點去中心化交易所這一消息在業界傳的沸沸揚揚。據了解,DRT是全球首個垂直領域的DEFI分布式垂直公鏈,由加拿大多倫多分布式金融技術聯盟開發,基於區塊鏈技術信任,通過搭建機器信任的共享網絡,打造一個金融資產無邊界流通、價值開放共享、產業協同創新的全球分布式金融聯盟體,DRT的應用領域為DeFi 場景,在推進分布式金融應用落地方面有著至關重要的力量。
  • 《公安新媒體·警安在線》河北省欄目管理中心成立
    河北新聞出版網(蔡海峰 )5月7日上午10時,《公安新媒體·警安在線》河北省欄目管理中心正式成立,並在曲陽縣陳文增定瓷藝術館舉行了宣誓掛牌儀式。,逐步實現人民警察和新媒體的有機組合。《公安新媒體·警安在線》欄目組法務部劉守安主任宣讀了任命書,由張明軍擔任外聯部主任、張敏擔任副主任、渠會永擔任副主任兼河北省欄目管理中心主任,李麗擔任河北欄目中心辦公室副主任。外聯部主任張明軍表示,將以更高、更嚴的標準要求自己,不負大家的信任和期望。秉承奉獻之心,腳踏實地做好本職工作,促進警民攜手,共建平安。
  • 福建高校融合本土化推進傳統文化教育
    近年來,我省高校下大力氣推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傳承和發展,推動傳統文化的融合化、個性化、本土化。傳統文化  與學生生活融為一體  傳統文化的傳承首先是普及傳統文化,我省各大高校都在大力推進傳統文化校級公選課建設。
  • 新疆疏附縣構建「去極端化」宣傳教育大格局
    發聲「亮劍」人人都做宣講員  「所謂『六功』『聖戰殉教進天堂』都是騙人的謊言,大夥都不要相信,作惡者將下火獄並永居其中,不會有好下場……」11月7日,在疏附縣薩依巴格鄉7村的小廣場上,村裡清真寺哈提甫毛拉·肉孜正在給村民進行「去極端化」宣講。  「這樣的宣講,村上到目前已經開展了20多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