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浩劫傷痕累累:保衛文化路漫漫其修遠

2021-01-16 手機鳳凰網

核心提示:近現代以來中國傳統文化遭遇了嚴重的現實窘境。西方率先實行資產階級革命,對東方的武力侵略之下伴隨著文化侵略;而中國為了救亡圖存,學習西方從武器到制度到文化,傳統文化變得越來越遙遠和陌生。從內部看,傳統文化也遭遇了三次浩劫:焚書坑儒、新文化運動、文化大革命。21世紀以來,世界各國緊密聯繫在一起;各國不僅社會經濟廣泛交融,文化也在碰撞與磨合中越來越密不可分;文化軟實力也成為國家不斷強盛與綜合國力不斷提升的重要標誌;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下,保留本國的文化特性顯得尤其重要。

二十一世紀以來,世界各國前所未有地緊密聯繫在一起;各國不僅社會經濟廣泛交融,文化也是在碰撞與磨合的過程中越來越密不可分;文化軟實力也成為國家不斷強盛與綜合國力不斷提升的重要標誌;因此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下,保留本國的文化特性顯得尤其重要。中國文化有上下五千年的發展史,有五十六個民族共同構築,文化根基厚重,文化獨特性明顯。

然而,近百年來,由於西方文化的衝擊,本國尋求自身發展的要求,或多或少的淡漠了或者主動拋棄了一些本國的傳統文化,而這些傳統文化以其本身的內在精神而言,和我們如今所崇尚的西方精神並無二致,甚至更加精深博大。比如中國文化獨特的「一本性」,中國文化以其固有的傳承自炎黃伊始,至歐美列強侵略中國戰爭之發生,都生生不息的發展,而沒有被外來的何種文化所吸收交融,反觀西方文化卻來自於希臘、羅馬、希伯來等眾多文化的融合(與我國古代各民族的文化交融不同);又如中國儒家文化之天下一家思想與基督教的博愛精神亦有互通之處……

近現代以來中國傳統文化遭遇現實窘境。由於西方率先實行資產階級革命,社會經濟文化遭遇前所未有之巨變,同時代表了這一時代的先進前進方向。同時期的中國則處於封建社會鼎盛時期,封建自守,固步自封,與先進的西方逐漸拉開較大的差距;而在西方的武力侵略之下伴隨的文化侵略,傳統文化同樣變得毫無抵抗力;為了救亡圖存,不得不學習西方,從「師夷長技以制夷」到「洋務運動」到建立「民主共和國」再到「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社會主義革命」……學習的方面從武器到制度到文化方方面面,而我們的傳統文化似乎就變得越來越遙遠和陌生。這是外來原因。

從本國內部看,中國傳統文化遭遇了三次浩劫。首次是距今兩千多年前的「焚書坑儒」,當時只有《秦記》和博士官所藏《詩》、《書》、百家語以及醫藥、卜筮、種植之書可以保存,其餘的各種書籍均在焚燒之列。「焚書坑儒」的直接後果是消滅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多元性。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雖說「焚書坑儒」慘絕人寰,但出於統一思想和統一全國的目的,有其必要性。第二次是「新文化運動」時期,時值中國遭受百年屈辱,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遭受廣泛質疑。於是以陳獨秀、李大釗為主的新文化運動領袖展開了一場批判傳統文化的思想解放運動。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是:提倡民主(當然,從徐復觀等人的觀點看,中國傳統文化是存在民主的因素的,然此處之民主則全是西方之民主),反對封建禮教和倫理道德,要求平等自由,個性解放,提出了政治民主、信仰民主、經濟民主、社會民主和倫理民主的主張,號召人們拿起民主這個武器和舊的意識形態進行鬥爭;提倡科學,反對儒家學說和中國傳統科學。不可否認,作為一場思想解放運動,新文化運動弘揚民主和科學的思想,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並且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的發展,使人們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但新文化運動者將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全然割裂開來,這對於我們這樣一個講求文化「一本性」的國家來說是致命的。中國文化由此失去了根基,不得不求助於西方文化,於是無論思想價值抑或制度設計都不得不學習西方。中華民族由此拋棄了自己的文化沉澱,中華文化可以說已經瀕於崩潰。最後是始於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的發生有其深刻的國內外背景和個人因素,在此不加贅述,但可以明見的是,文化大革命將本已瀕於崩潰的中國傳統文化向更黑暗的深淵裡踹了狠狠的一腳。存在了幾千年的炎帝陵、舜帝陵被毀,孔子的墳墓被剷平,及至於葉劍英題匾的嶽飛「忠烈祠」被毀,不禁感嘆文化大革命革命之「徹底」。文化大革命導致了國人信仰喪失與文化斷層的嚴重後果。而這僅僅從宏觀上的三次大浩劫來說,在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拋棄傳統文化的現象亦不少見。比如近年來對傳統節日、對國學的漠視等。

那麼,是否中華名族的傳統文化真的就弊病百出不合時宜?有人說,中國傳統文化最大的弊病就是其封建性。究其原因,還是崇洋媚外的思想;眾所周知,人類社會的基本形態有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在封建社會時期主導的當然是封建思想,我們不能說西方國家在中世紀的思想就是自由民主科學的,原因乃思想文化的發展是和社會經濟政治的發展相輔相成的,當中國的社會經濟政治發展到一定程度時,思想文化中的封建性自然得以消除,並反過來促進社會經濟政治的發展。這是一良性循環,西方國家的發展史是這樣,中國的亦然。在「五四運動」時,批判儒家思想是「吃人的禮教」,徐復觀等人的觀點認為「五四運動時代領導思想界的思想家,又多是一些只崇拜科學民主,在哲學上相信實用主義、唯物主義、自然主義的人,故其解釋中國之學術文化,亦儘量從其缺宗教性方面看。而對中國之舊道德,則專從其化為形式的禮教風俗方面看,而要加以打倒。」也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禮教只是一種宗教性的約束,和西方國家的宗教約束其實是一樣的。臺灣的柏楊先生有一個著名的「醬缸文化」理論,褒貶不一。按照柏楊先生的解釋:「夫醬缸者,腐蝕力和凝固力極強的混沌社會也。也就是一個被奴才統治、畸形道德、個體人生觀和勢利眼主義,長期靳喪,是人類特有的靈性僵化和泯滅的混沌社會。」自認為柏楊先生其實是把人類的共性價值和中華民族的個人的人生價值嫁接在了整個中華民族身上。比如柏楊先生總結出來的中國文化中的醬氣,包括閹割(然希臘人首先發現了宦官的效用並廣泛使用)、缺乏女權(英國人長期認為妓女不能成為強姦罪的對象,同時期的中國卻對妓女同樣保護)、心胸狹窄(兩次世界大戰包括對猶太人的種族大屠殺都是所謂心胸寬廣的西方人幹的)……可見,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種種所謂的弊病都是可以找到解釋的。從現實而言,以日本和韓國的發展為例,兩個國家同屬於中華文化圈,深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兩國在發展過程中不僅沒有摒棄中華傳統文化,反而隨著經濟社會各方面的發展表現出愈加重視的態度。從韓國近年來的「端午申遺」、「針灸韓國發明」等一系列行為可見(雖然其剽竊文化的行徑的確令人反感)其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由此可見中國傳統文化不僅有理論的優越性,從日韓發展經驗看,同樣有現實的優越性。

我們認為,一個國家要發展,總要有其總括指導的文化思想。外來的文化,縱然一時能夠給社會經濟發展予以幫助,但由於其紮根的本土不同,適用條件不同,總會帶來這樣那樣的問題。比如孫中山先生基於國外民主自由之思想以及民主建國之經驗,建立中華民國,但由於我國資產階級的軟弱性與妥協性以及封建勢力的強大歸於失敗;中國共產黨學習蘇俄經驗進行社會主義革命,也要根據本國國情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也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等,可見一切舶來的東西也要基於本土的思想文化基礎方能夠發展壯大,割裂自身與傳統的聯繫是大錯特錯的。

值得欣慰的是,近年來無論是黨和國家,或者是普通百姓都意識到了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並不斷呼籲保護傳統文化的同時,探尋業已丟失的傳統文化。世界各國孔子學院的廣泛設立,就說明對過去被認為代表「吃人的禮教」的孔子或儒家思想的重新重視;這不僅是輸出漢文化的,提高漢文化在世界上的重要性的一種手段,其更深層次的意義在於,我們重新肯定了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找回了中華民族賴以存在的根基。對於老外來說,孔子學院的設立只不過使他們學習漢文化多了一種有效便捷的途徑而已,但對於國人來說,孔子學院的設立卻表明我們重新擁有了久已失去的文化自信。當然這種自信顯然只是初級的,最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在奧運吉祥物的選擇中,因為龍在西方是邪惡的象徵,為了照顧西方人的感情,居然把最能代表中國的龍踢出局,不敢承認我們是龍的傳人。中華民族要想獲得高度的文化自信,在之後的發展中不僅僅是把傳統文化掏出來擺著讓人看,還要基於這種傳統文化的精神發展出新時代的並能造福於全人類的東西來。一種優秀的文化,從來不是只局限於有利本民族的。

近現代以來中國傳統文化之發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衝擊,對於如何探尋消失了的傳統文化以及在世界多元文化的包圍之中將之發展是一個嚴峻的現實問題;相信也只有通過政府和社會各界人士做出艱苦的努力,才能使中國的民族文化重新傲居於世界民族之林;我們也有理由相信,這將需要一個長遠的過程。

請本文作者與本欄目聯繫。

相關焦點

  • 國漫復興:路漫漫其修遠兮
    受困於起步較晚、觀念落後、產業鏈不完整等問題,面對日本強勢的文化輸出和美國文化的新葛蘭西主義,國產動漫一度陷入毫無還手之力的窘境,國漫復興迫在眉睫。在龔金平看來,觀影體驗感的提升是國漫走上重振道路的重要因素。1995年,迪士尼電影《玩具總動員》首次採用電腦技術繪製三維立體動畫,極大地增強了電影畫面的縱深感和層次感。
  • 黃禎祥:路漫漫兮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路漫漫兮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選擇了病毒研究這條路,也就選擇了漫長孤寂的人生之路。無數次病毒試驗,無數個不眠之夜,黃禎祥都做了孜孜以求、無怨無悔。1910年,黃禎祥出生於福建省廈門市。1930年畢業於燕京大學,獲碩士學位。1934年畢業於北京協和醫學院,獲博士學位。
  • 路漫漫其修遠兮:盤點以中國人命名的化學反應
    1996年,史一安教授發展了以果糖衍生的手性酮為催化劑,過一硫酸鉀(Oxone)或雙氧水為氧化劑的不對稱環氧化反應,其適用範圍非常廣,對於反式二取代和三取代烯烴均可獲得優秀的反應活性和立體選擇性,已經成為現代有機合成的重要工具之一。也是目前影響力和認可度最高的以中國人命名的有機反應。
  • 南京大屠殺:也是一場文化浩劫
    南京保衛戰,是1937年11月國民革命軍在淞滬會戰中失利後展開的保衛南京的作戰。守城失利後,南京淪陷,侵華日軍入城,製造了連續六個星期、震驚世界的南京大屠殺事件。  與逝去的生命同樣令人痛心的,是日軍在南京的文化掠奪。
  • 臺灣去文言文是文化浩劫
    (記者 林谷隆)長期推動學童讀經的國民黨臺中市議員賴義鍠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文言文對傳承中華文化相當重要,「教育部」利用課審會刪減文言文比例,根本是蔡當局官員為去中國化,而去文言文。臺灣良好保存中華文化,很多傳統文化連中國大陸都要派人來學習尋根,現在竟然自己要放棄去除,這是不可思議的事。國民黨必須透過宣傳讓民眾知道去中國化對臺灣有多不利,避免讓文化浩劫發生。
  • 傷痕,以奮發的名義撫平
    十年浩劫,將這個國家推向黑暗的深淵,知識荒廢,學術毀棄,文化的力量在當時顯得那樣微渺而孱弱。然而,災難終有盡頭。1977年,鄧小平下令恢復高考,傷痕累累的教育界因此提起了復甦的元氣。伴隨著國家命運的扭轉,校園裡也到處洋溢著生機,無數懷揣夢想、肩扛責任的學子,打算以奮發的名義來撫平曾經的傷痕,擁抱光明的未來。
  • 抖音奈何長路漫漫上下難求是什麼歌 易烊千璽離騷歌詞分享
    抖音「奈何長路漫漫上下難求」是什麼歌?易烊千璽的《離騷》完整版歌詞分享!抖音奈何長路漫漫上下難求是什麼歌:  這首歌叫做《離騷》,是由金玟岐作詞作曲,顏小健編曲,易烊千璽演唱的一首歌。該歌曲為電視劇《思美人》的片尾曲,於2017年4月21日發行。
  • 布蕾克·萊弗利接新片《傷痕累累》挑戰綜合格鬥
    布蕾克·萊弗利接新片《傷痕累累》挑戰綜合格鬥 時間:2017.05.16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良小涼
  • 路漫漫其修遠兮——麥克斯韋方程進化史
    時至今日,我們早已認識到,可見光實質上就是一團寬泛的電磁波譜,其輻射是由振蕩的電場和磁場所組成。我們知道,電和磁是密不可分的;變化的磁場產生電場,電流和變化的電場又會生成磁場。其方程的維度參數(即x、y和z軸方向)必須分開表述。此外,他還運用了一些反直覺的參數。當然,我們現在已經習慣於電磁場的思考方式並運用它們來解決問題。但麥克斯韋主要運用的是另外一類場,這種量他稱之為電磁動量,從電磁動量出發,他就可以計算法拉第最初設想的電場和磁場。麥克斯韋或許已經為這種場——即現在我們稱之為磁矢勢——選好了名字,因為其對時間的導數即為電磁力。
  • 一個獨霸文壇的皇帝,卻製造了中國最大的文化浩劫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中國歷史上卻又有多次文化浩劫,比如秦孝公焚書(韓非子記載,商君教秦孝公燔《詩》、《書》而明法令,當然實際沒有認真執行,且局限於秦國,影響不大)、秦始皇焚書坑儒、梁元帝焚書等,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秦始皇焚書坑儒。那麼,中國最大的文化浩劫,是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嗎?其實並非如此,而是來源於一個獨霸文壇的皇帝之手,這就是清朝的乾隆!
  • 視頻亂象,便是文化浩劫。
    視頻亂象,便是文化浩劫。有人認為,在這個全民教育極為普及的新文明時代,文字已經是一種人人都已掌握的基礎技能。那些文筆不錯自以為能書寫出錦繡文章的,此刻並沒有什麼稀奇和值得為人稱道的地方。這網絡資訊碎片化,所催生演化出各類小視頻的新文化現象,大眾絕大部分時間和精力已被其吞噬。越來越多的人已經很難安靜的閱讀完一本有價值的書籍。
  • 總是太過倔強的幾個星座,從不解釋,從不妥協,即便傷痕累累
    他們總是太過於倔強,甚至很多時候做的事情明明是對的,被誤會,但他們也從來不會跟任何人解釋,更不會妥協,即便是傷痕累累。而之後,不妨就讓我們一起看下,都有哪些星座是這樣的吧。獅子座:練就了他們強大的內心獅子座的人在很多時候,總是讓人感到心疼。
  • 笑傲漫漫文化路——訪臺灣《漢聲》雜誌創辦人黃永松
    笑傲漫漫文化路——訪臺灣《漢聲》雜誌創辦人黃永松 2013-12-17 00:50 作者:王晶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2013年第21期
  • 「地評線」在弘揚端午文化中升華愛國情懷
    端午,是傳承發展的文化。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正陽節等等,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民間四大傳統節日。端午節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端午節在傳承發展中雜揉了多種民俗,如包粽子、賽龍舟、掛艾葉、佩香囊等,內容豐富,其中賽龍舟與食粽,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 讓中華文化生生不息薪火相傳
    新華社記者(廖翊)「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然伴隨著中華文化繁榮興盛。」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開篇和結語如是宣示。  血脈,生命的傳承;家園,精神的寄託。中華文化,中華民族綿延至今的強大基因與永恆歸屬。
  • 地球的真實面貌早已傷痕累累,現在的地球長什麼樣?
    我們的地球表面是一片蔚藍色,還有一部分是綠色,這些代表的是海洋和植被,隨著人類的生產活動更加頻繁,地球的真實面貌早已傷痕累累,你知道現在的地球長什麼樣嗎?在我們的認知當中,地球就是三分陸地七分海洋,隨著人類數量增多和生產需求,陸地面積已經不夠我們使用,通過科技的手段,已經開始填海造陸。
  • 十年文化浩劫吹不到衝不毀的「人格長城」
    著述《春秋》的孔子與實踐《春秋》的關羽,作為儒家文化和傳統文化的總代表,在誓把舊世界砸個天翻地覆的「文革」中,勢必會首當其衝,其文化遺存也必會在劫難逃。但這文武兩聖,在那場「造神」與「滅神」的浩劫中,遭際卻有所不同。
  • 蕭繹焚書——中國歷史上罕見的一場文化浩劫
    蕭繹是位大文化人,著有大量的學術著作,善寫五言詩,曾為漢書作注,史稱他「下筆成章,出言為論,才辯敏速,冠絕一時」。但這個大文化人卻右在政治上非常弱智,這主要是他的性格使然。蕭繹性矯飾,多猜忌,這樣的性格,生逢亂世難以服眾。因為猜忌,他先後殺掉了弟弟桂陽王可蕭慥,侄子蕭譽,並襲擊哥哥蕭綸,殺害孫輩蕭棟;武陵王蕭紀派人援助他,也被他拒之於白帝城。他有大軍十萬,卻坐視老父蕭衍被侯景逼死。
  • 滿目蒼夷的礦坑,傷痕累累的地球表面
    以下是英國廣播公司發布的「人類場景」圖集,展示人類如何重塑地質歷史,使遠古地質變得傷痕累累。
  • 看第十六屆首都高校環境文化季「線上造物計」C位花落誰家!
    修舊起廢,各從其類  從深秋到初冬  從滿眼金黃到歲暮天寒  第十六屆首都高校環境文化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