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漫復興:路漫漫其修遠兮

2020-12-04 澎湃新聞

原創 愛看國漫的 復旦青年

世人總偏愛復興的神話,不僅因為它給落魄以尊嚴,給堅持以信念,更因為它給所有貌似無望的努力,一個值得繼續的理由。於國漫電影而言,從國家主導到適應市場,從手工創作到技術建模,從利益驅動到內容為王,歷經幾十年的摸索,隨著《大聖歸來》《白蛇·緣起》《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多部國產動畫電影的火爆,國漫在復興的道路上找到了希望的曙光。2020年即將結束,這意味著21世紀第二個十年即將落幕。此時,回顧成為人們的習慣性視角,試圖從中獲得未來行穩致遠的方向。復旦青年特邀影視劇藝術專家龔金平老師,帶領我們回望國漫電影的復興之路,並展望國漫行業的詩與遠方。

龔金平

復旦大學藝術教育中心副教授

研究方向為類型電影、中外電影比較、公共影視教育

復旦青年記者 李愷昕 採訪

復旦青年記者 顧然 何未晞 李愷昕 周渝芝 撰稿

復旦青年記者 顧然 編輯

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世紀之交,伴隨著國內市場機制改革的深入推進,國產動畫在準備不充分的情況下,被產業化的浪潮裹挾,倉促加入了市場競爭。各地動畫公司如雨後春筍,紛紛湧現,從前由央視、上美主導動畫領域的局面一去不返,國漫作品開始依靠資本之光出人頭地。於是乎,國漫市場便出現了資源分配的亙古難題: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文藝創作者與商人的天性,總是難以契合。前者重名,後者重利。除非是一個愛好文藝的商人,否則再文藝的創作者,也要在甲方金主的面前折腰。不少優秀的國漫作品,在出世前就已經流產。甲方不需要它們來驚豔觀眾,甲方只需要借它們的噱頭來眾籌獲利。而眾籌款項一旦得手,處在乙方的文藝創作者也就喪失了利用價值,他們會被踢出局,被千夫所指,被漫迷拋棄。還有的時候,投資公司會在文藝創作者截稿之日,突加條款,一旦後者違約,必須賠償巨額數字。總之,優秀的動漫作品可以成為公司招商引資的資本,可以成為資本遊戲的繡球,但就是不能成為一個能被好好開發的正規項目。近幾年熱映的國漫電影都是為數不多的幸運兒,《大護法》的誕生是因為好傳動畫CEO尚遊的支持,導演餃子也是因為伯樂易巧才做出了《哪吒》。然而光鮮背後,是無數優秀動漫作品的夭折,是無數既強且慘的動漫人不被知曉的默默堅持。今年暑假B站的爆款國漫《霧山五行》並非導演林魂的處女作,在此之前,他苦心經營的《歲城璃心》由於投資方的爾虞我詐宣告沉寂,整整五年的心血,全白費了。

▲胎死腹中的《歲城璃心》

國漫不是沒有東山再起的實力,只是尚且缺乏東山再起的空間。龔金平說,破碎的產業鏈,是國漫行業從未癒合過的傷口。

國漫想要文藝復興,重返上世紀的巔峰,靠個別的伯樂青眼並不足夠,它需要一個十分強健的上下遊產業鏈作為支撐。而產業鏈不是漂浮的資本,它的背後是整個工業體系的支持。只有以足夠強大的工業體系為後盾,文化產業鏈才能有恃無恐地健康生長,沒有後顧之憂。實際上,中國不是沒有實力強勁的動漫公司,但這些公司寧願參與日漫的製作,也不願為國漫添磚加瓦。因為在日本,動漫產業有著完善的體系,規範的制度、精細的分工、可靠的保障、恆定的製作要求,都使動漫創作者能夠體面地掙得自己的尊嚴與成就。日本動漫產業鏈的規範與穩健,與日本強勁的工業實力不無關係。國漫想要復興,一衣帶水的鄰國或許不失為一個很好的榜樣。

積重難返:受眾全齡化道阻且長

相比起有藝術價值的文藝片和明確商業目的的類型片,動漫電影並不討喜。畢竟在一個受眾群體定位不清的虛擬世界中,無論是故事情節的設定,還是角色形象的塑造,都極具挑戰。

自80年代以來,許多廠商便一直將動畫電影的受眾群體定位為兒童,僅僅考慮收割兒童群體的有限利益,因而他們對動畫電影的收益預期通常較低,這直接導致國產動畫投資規模不足,在故事設置、人物塑造和主題表達上均呈現低幼化傾向,與成人市場無法接軌。低預期導致低投資,低投資導致低質量,動畫電影陷入了長期的惡性循環。

近幾年,國產動畫行業逐漸培養起進軍成人市場的野心,「動畫走向成人」成為新的口號。然而相應的問題隨之產生:為迎合成年觀眾的口味,部分動畫出現了少兒不宜的場景,或者動畫主題過於深刻,難以為兒童接受。基於此,龔金平提出,國產動畫的理想狀態應當老少鹹宜,避免強行將兒童與成人兩大受眾群體割裂開來。製作團隊創造影片,交給市場選擇。只要是好作品,市場會認的。

在構建全齡化模式的過程中,皮克斯公司尤其值得借鑑。皮克斯公司總部有一間專門的遊戲房,這間屋子打破了年齡的界限,工作人員可以在此如孩童般遊戲、娛樂,以此來激發想像力和創造力。它的電影從不進行「成人」或「少兒」的定位,而是將一個個光怪陸離的幻想世界呈現在觀眾眼前,由他們自己挑選。孩子在其中看到了豐富的想像和輕鬆有趣的冒險故事,成人則在其中偶遇了成長過程中遙遠的美好記憶,喚醒了丟失在童年的心跳律動。

▲皮克斯代表作品

去年大火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對受眾全齡化模式的探索同樣極為成功。為了調和不同年齡段觀影人群的口味,電影在對「哪吒」這一中國傳統神話題材的前期設計與改造上,兼顧了兒童的趣味性需要和成人的思想性訴求。影片不僅畫面奇幻生動,語言淺近詼諧,笑點密集,很好地抓住了孩子們的注意力;同時,片中關於家庭教育、個人與命運關係的探討也能夠引發成年人的共鳴,「逆天改命」既燃且難,可謂直指現實,引人深思。

▲名利雙收的《哪吒之魔童降世》

然而,國慶檔上映的《姜子牙》卻不孚眾望。不僅笑點寡淡無味,難以吸引兒童;場景的反覆拉長和低質量的情感輸出,也讓成年觀眾對它乏善可陳。由此可見,對於如何兼顧老少觀眾的口味,目前行業內尚未形成具有較強穩定性與執行性的模式。於製作方而言,影片能否老少鹹宜,仍是概率論中的隨機事件。因此,國漫在受眾全齡化方面仍舊道阻且長,這是國漫的發展歷史留給後來者的巨大挑戰。

▲不孚眾望的《姜子牙》

眼球經濟:歡迎來到炫技時代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外來動漫開始進入中國市場,迅速擠佔國產動漫的生存空間。日本動畫《聰明的一休》風靡一時,經典的片頭曲成為一代人童年的旋律;由皮克斯、迪士尼、夢工廠等巨頭公司推出的好萊塢動畫電影也迅速成為吸睛主體,並強勢輸出美國意識形態。受困於起步較晚、觀念落後、產業鏈不完整等問題,面對日本強勢的文化輸出和美國文化的新葛蘭西主義,國產動漫一度陷入毫無還手之力的窘境,國漫復興迫在眉睫。

在龔金平看來,觀影體驗感的提升是國漫走上重振道路的重要因素。1995年,迪士尼電影《玩具總動員》首次採用電腦技術繪製三維立體動畫,極大地增強了電影畫面的縱深感和層次感。隨著《怪獸電力公司》《飛屋環遊記》《冰雪奇緣》等經典影片問世,三維繪製技術逐步成熟,成為動畫電影較為理想的呈現模式。受限於相對落後的信息技術和嚴重的人才流失,國內三維動畫起步較晚,最初拓荒時甚至是為房地產建築業模型的展示服務。2005年,中國科幻動畫電影《魔比斯環》上映,該片據稱斥資一億三千萬人民幣製作,邀請了大量國外專家,製作周期長達五年,開闢了中國動畫全CG製作的先河,但西化的人物造型和呆板的故事並未俘獲大量觀眾,因此該片票房慘澹,差點讓環球數碼關門大吉。儘管如此,《魔比斯環》仍舊為國內的三維動畫製作培養了大量人才、積累了寶貴經驗。它的失敗是中國動畫電影成長中的陣痛,其存在價值,遠遠超過了電影本身的商業價值。

標誌著國產三維動畫真正進入大眾視野的開端之作,當屬2007年開始播出的《秦時明月》系列。面臨著經費窘迫、人才短缺、技術基礎薄弱等種種問題,秦時團隊苦心孤詣,迎難而上,並將當時先進的電腦繪製技術與中國風傳統元素融合,將燃爆的打戲、精妙的機關和縝密的權謀轉化為直觀的視覺審美,以歷史為骨、藝術為翼,力圖創造出一個宏大逼真的戰國世界。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秦時明月》最終被譽為「國漫之光」。《秦時》系列展示出了國產動畫行業潛在的無限可能,帶動了更多的個人與團隊投身於三維動畫的技術革新和作品產出,此後若森動畫推出的《畫江湖》《俠嵐》等系列是與《秦時明月》類似的三維歷史武俠題材作品,都曾風靡一時,粉絲如潮。

▲國漫之光:秦時明月

三維動畫技術在國內從無到有、日益精進的漫長曆程,無疑是國產動畫生命力的生動寫照,這是藝術表現形態的必然進步。但龔金平強調,對畫面逼真感的追求切忌走入極端以致本末倒置。近幾年大導演李安正在探索試驗3D、4K解析度、每秒播放120幀的拍攝格式,導演了《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與《雙子殺手》兩部大片,尤其在《雙子殺手》這部影片中,電影採用動態捕捉技術,藉助「數位化真人」的方法,打造了主角亨利·布羅根在兩個不同年齡階段的形象。但由於前沿技術與電影相對離散的內容發生失衡,影片口碑呈現嚴重的兩極分化。《秦時明月》《畫江湖》等系列發展至今,同樣出現了建模與渲染技術臻於完善,而內容卻難於支撐的問題。近日,《秦時》系列第六部《秦時明月之滄海橫流》發布不久,冗長拖沓的劇情設計、前後脫節的人物設定、多線並行下愈顯失衡的敘述重心就引起了漫迷們的巨大爭議。何去何從,《秦時》系列顯然已經站在了一個重要的十字路口。

相反,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在創作生涯中始終堅持以二維動畫治癒人心;我國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也完全依靠手繪製作了譽滿全球的《大鬧天宮》,這些作品並未刻意追求真實立體的畫面或前沿技術的應用,但依靠過硬的內容同樣成為經典。談及國漫前景,龔金平鮮明地指出,內容為王是不二選擇。

▲2018年宮崎駿暖心電影《龍貓》

文化自信:國漫要講好中國故事

2015年,國產動畫電影《西遊記之大聖歸來》斬獲9.57億票房,榮登當時國漫電影票房冠軍之位,這一年因此被人們飽含希望地視作國漫復興元年。這部作品歷經八年醞釀,三年打造,其背後反映出的不僅是步入新世紀以來,國產動畫行業在受眾定位、盈利模式、製作技術等各方面堅持不懈的探索,更是一代又一代動漫人心懷理想、肩扛責任、筆下生花的縮影。即便在21世紀初混沌摸索的時期,我們仍然能看到《虹貓藍兔七俠傳》《魁拔》《羅小黑戰記》等極富誠意與內涵的作品。正因無數動漫人仍然堅持以內容打動觀眾,今日的我們才能見到國漫重綻生機,欣欣向榮的發展藍圖。

▲《西遊記之大聖歸來》

那麼,如何提升國漫的內容?龔金平著重強調了題材這一維度。

近幾年較為成功的國漫電影,在題材方面都不約而同地強調了一個「國」字。如《大聖歸來》源於文學名著《西遊記》,《白蛇:緣起》取材於民間傳說《白蛇傳》,《哪吒之魔童降世》則是受到《封神演義》的啟發等等,這樣的選材,易於喚醒中國人的民族情感和民族記憶。相比於缺乏深厚民族文化土壤的好萊塢,中國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具有先天的優勢。口耳相傳的歷史故事和神話傳說流淌在一代代中國人的血脈裡,作品的藝術性倘若能與民族性契合,自然更能打動人心。不僅如此,對民族文化資源進行現代化的審視和改造,融入現代性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以便和現代觀眾產生更為深刻的契合與共鳴,同樣非常重要。這裡的現代觀眾,不止在中國,更在全世界。

中國動漫電影是一個極富野心的行業,龔金平自豪地說,國漫人的夢想,是有朝一日能夠站在世界電影之巔,引領最尖端的潮流,讓全世界的人們,都真正感受到中華文化強大的感染力和包容性。這背後體現的是一個民族骨子裡的文化自信。自信,是電影業發展的精神根本。

好萊塢背靠美國強大的國力,成為全世界仰望的對象,它們的電影便養成了天然的心理優勢:美國的就是世界的。在政治的投射下,好萊塢輸出了大量包裝著美國民主意識和個人英雄主義的動漫電影,滲透進他國觀眾的價值理念。中國動漫不會像好萊塢那樣走上新葛蘭西主義的道路,但是中國需要培養起對中華文化近乎篤定的自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當電影業變成出口加工行業,國漫倘若一味考慮平衡各國口味,反而會使故事講得猶豫不決。眾口難調是常態,如果一部電影能取悅所有人,那該是何等平庸。因此,只有深深地根植於中華文化的豐厚土壤,認認真真地講好中國故事,相信本土文化內外兼修的吸引力,國漫才能行穩致遠,最終成為一張沉甸甸的中國名片,屹立於世界電影之巔。

圖片來源於網絡

微信編輯丨秦思晶

責編丨甲幹初

往期精彩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國漫復興:路漫漫其修遠兮》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黃禎祥:路漫漫兮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路漫漫兮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選擇了病毒研究這條路,也就選擇了漫長孤寂的人生之路。無數次病毒試驗,無數個不眠之夜,黃禎祥都做了孜孜以求、無怨無悔。1910年,黃禎祥出生於福建省廈門市。1930年畢業於燕京大學,獲碩士學位。1934年畢業於北京協和醫學院,獲博士學位。
  • 路漫漫其修遠兮:盤點以中國人命名的化學反應
    1996年,史一安教授發展了以果糖衍生的手性酮為催化劑,過一硫酸鉀(Oxone)或雙氧水為氧化劑的不對稱環氧化反應,其適用範圍非常廣,對於反式二取代和三取代烯烴均可獲得優秀的反應活性和立體選擇性,已經成為現代有機合成的重要工具之一。也是目前影響力和認可度最高的以中國人命名的有機反應。
  • 路漫漫其修遠兮——麥克斯韋方程進化史
    時至今日,我們早已認識到,可見光實質上就是一團寬泛的電磁波譜,其輻射是由振蕩的電場和磁場所組成。我們知道,電和磁是密不可分的;變化的磁場產生電場,電流和變化的電場又會生成磁場。其方程的維度參數(即x、y和z軸方向)必須分開表述。此外,他還運用了一些反直覺的參數。當然,我們現在已經習慣於電磁場的思考方式並運用它們來解決問題。但麥克斯韋主要運用的是另外一類場,這種量他稱之為電磁動量,從電磁動量出發,他就可以計算法拉第最初設想的電場和磁場。麥克斯韋或許已經為這種場——即現在我們稱之為磁矢勢——選好了名字,因為其對時間的導數即為電磁力。
  • 抖音奈何長路漫漫上下難求是什麼歌 易烊千璽離騷歌詞分享
    抖音「奈何長路漫漫上下難求」是什麼歌?易烊千璽的《離騷》完整版歌詞分享!抖音奈何長路漫漫上下難求是什麼歌:  這首歌叫做《離騷》,是由金玟岐作詞作曲,顏小健編曲,易烊千璽演唱的一首歌。該歌曲為電視劇《思美人》的片尾曲,於2017年4月21日發行。
  •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中國人飛天夢想的實現歷程
    以現在的科學技術的發展程度,目前只有火箭才能把人送上太空,按照這個標準,最早的載人火箭,應該是我國古代明朝有一個叫萬戶的人發明的,雖然最後&34;失敗了,萬戶的身體在一聲巨響中被炸得粉碎,但是其勇於追求夢想的勇氣令人敬佩
  • 抗癌路漫漫其修遠兮尋找RAS抗癌靶點有點難
  • 文化浩劫傷痕累累:保衛文化路漫漫其修遠
    然而,近百年來,由於西方文化的衝擊,本國尋求自身發展的要求,或多或少的淡漠了或者主動拋棄了一些本國的傳統文化,而這些傳統文化以其本身的內在精神而言,和我們如今所崇尚的西方精神並無二致,甚至更加精深博大。
  • 北鬥系統和GPS相比誰更強,北鬥之父告誡:清醒一點,路還很長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國家的發展需要一大批能人志士不斷地去探索。早在戰國時期,屈原看到國家的動蕩,開始了探索之路;時至新中國成立後,國家百廢待興,很多人在為了國家的發展,而不斷地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