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去文言文是文化浩劫

2021-01-16 華夏經緯網

   (記者 林谷隆)長期推動學童讀經的國民黨臺中市議員賴義鍠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文言文對傳承中華文化相當重要,「教育部」利用課審會刪減文言文比例,根本是蔡當局官員為去中國化,而去文言文。臺灣良好保存中華文化,很多傳統文化連中國大陸都要派人來學習尋根,現在竟然自己要放棄去除,這是不可思議的事。國民黨必須透過宣傳讓民眾知道去中國化對臺灣有多不利,避免讓文化浩劫發生。 

  賴義鍠,中興大學國家政策與公共事務碩士,以無黨籍連任三屆臺中市議員,2016年加入國民黨,現任一貫道總會臺灣省分會後補理事、空中大學講師。在臺中各地協助一貫道開設讀經班,讓年輕學子可以了解中國經典。 

 臺「教育部」課審會日前審查「高中國文新課綱」草案出現翻盤,先否決上次決議(文言文維持4成5到5成5比率),最終經兩輪投票表決文言文比例減為3成5到4成5。 

  賴義鍠表示,古有雲「半部論語治天下」,其實學習文言文,可以了解使用古文可以達到「畫龍點睛」的效果,例如《大學》當中的一句「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這句話用文言文來說很清楚說明做事的輕重緩急,如果用白話文來解釋,就會顯得長篇大論。 

  賴義鍠認為,現在全世界各國都來兩岸學習中文字,學習中華文化,藉此研究古人的智慧,學習的媒介就是文言文。臺灣原本是保存中華文化的根基,很多傳統文化連中國大陸都要派人來學習尋根,現在竟然我們要自己去除,這是不可思議的文化浩劫。 

  對於課審會以學子青年覺得學習文言文「沒有必要」、「負擔太大」來提議刪除文言文是否妥當? 

  賴義鍠回答,這樣的做法不是很妥當,因為學生還沒有走到那個階段,無法理解文言文的重要性。而且學生是受教者,現在來審查自己讀書的課綱也不是很妥當,不能用白話文好讀、好過,就覺得不用讀文言文。 

  對於「教育部」一系列的去中化,國民黨有沒有積極有為的做法可以制衡蔡政府? 

  賴義鍠告訴中評社,目前民進黨偏離民心的政策,國民黨想扭轉確實有困難,還是要透過宣傳讓民眾知道民進黨的去中化對臺灣有多不利,希望民眾可以理解去中化、去文言文是「文化浩劫」,不然光靠國民黨,力量是不夠的。 

來源:中評社

 

責任編輯:黃楊

相關焦點

  • 臺灣前世新大學校長:文言文教學須與現代思想接軌
    12年臺灣教育新課綱高中語文的爭執終於落幕。臺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臺灣前世新大學、玄奘大學校長張凱元的評論文章認為,日後文言文的教學,必須更重視其內容是否與現代思想結合。所謂與現代思想結合,或可分兩點來討論。
  • 臺灣一周侃:毒蛋、毒課綱 臺灣何時改名「毒島」了?
    臺當局教育部門課綱審查會企圖大幅降低語文課綱中的文言文比例,將使年輕世代對於中華文化更加疏遠,進一步推動「去中國化」,島內更出現「救救孩子們」的呼籲聲。這又是「毒蛋」、又是「毒課綱」的,臺灣原是寶島,何時改名「毒島」了?
  • 臺網友:臺灣曾被日本荷蘭侵佔 但中國文化永不變
    摘要:近日,臺灣教育部門召開「十二年國教課綱課審大會」,欲減少文言文比重,裁掉若干歷代名家的經典之作,更將日本人寫的文言文變成必修,遭到各界一致批評。臺灣網友質疑稱,「部分『臺灣人』說自己不是中國人,卻有著中國漢文化的節日與習俗」。
  • 國臺辦發言人妙引古詩詞回應臺灣課本「文白之爭」:「去中國化」不...
    13日的國臺辦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發言人安峰山連引三句古詩詞為「為什麼要學古文」作出註解,以此評點臺當局和島內「獨」派勢力意圖刪減高中課本文言文比重一事。這段精彩應詢話音剛落,記者席中發出了會心的笑聲,隨後在網上更贏得人們熱烈「點讚」。安峰山強調指出,在教育和文化領域搞「去中國化」,圖謀割裂臺灣與中華文化的血脈聯繫,只會傷害臺灣社會、荼毒臺灣年輕一代,這樣做是不得人心的。
  • 稀釋中文主導地位又刪減文言文,數典忘祖的蔡英文連母語都不放過
    同時,繼續操作族群對立,操縱「文化臺獨」和「去中國化」進程。 打著「語言平權」旗號的「柔性臺獨」 一般而言,為了減少交流和溝通成本,提升效率,全世界大多數地區都規定一種「官方語言」。就算有部分地區規定了幾種「官方語言」,一般也會自發形成一種佔據主導地位的語言。
  • 臺擬猛刪文言文釀「國文浩劫」 龍應臺:廉價媚俗,蔑視責任
    臺灣當局的「去中國化」行動已經擴展到了文言文領域。據中國臺灣網8月21日報導,臺當局「教育部」召開12年課綱課審大會,普通高中分組提出語文科必讀古文由20篇降為10或15篇,並將嫖妓、歧視臺灣少數民族的文章列為新增候選名單中。 島內輿論指出,民進黨此舉意在貶抑中文地位,「去中國化」不但要「亡其史」,還要「亂其語」。
  • 雁默:文言文是死文字?用「中指點菜」很開心嗎?
    【學校開學在即,教育部教材局負責人表示,在落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方面,語文教材所選古詩文數量有所增加,體裁多樣。 對於文言文等古詩文在教材中的比例問題,坊間有不少議論,看上去正反兩方都有些道理,不妨看看臺灣某些人的言行,或許能有新的思考。】
  • 國臺辦回應臺課綱「文言文之戰」:圖謀割裂臺灣與中華文化的血脈...
    【環球網綜合報導】日前,在臺灣各界的一致反對下,臺灣教育部門沒有按計劃調降臺灣高中語文課本中文言文所佔比重,有輿論直指,臺當局此舉在於進一步實施「文化臺獨」,「去中國化」。對此,國臺辦發言人安峰山在13日的新聞發布會上應詢表示,「一段時間以來,臺灣有股勢力一直處心積慮地在課綱、教材等問題上來做手腳,遭到了臺灣社會各界的強烈反對。我們多次表示,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的共同精神家園,是我們兩岸共同的根和魂。中華傳統文化就像珍藏在我們兩岸故宮中的民族瑰寶一樣,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無價之寶」。
  • 文化浩劫傷痕累累:保衛文化路漫漫其修遠
    核心提示:近現代以來中國傳統文化遭遇了嚴重的現實窘境。西方率先實行資產階級革命,對東方的武力侵略之下伴隨著文化侵略;而中國為了救亡圖存,學習西方從武器到制度到文化,傳統文化變得越來越遙遠和陌生。從內部看,傳統文化也遭遇了三次浩劫:焚書坑儒、新文化運動、文化大革命。
  • 文言文閱讀高頻詞語收錄大全!快列印記熟,文言文閱讀少走彎路!
    文言文作為語文學習過程中的一大難點,背誦、抄寫、釋義、閱讀……是學習文言文的常態。其中一個環節做不好,對文言文的理解就會十分吃力,也會導致文言文的學習越來越難。到了初中階段,隨著課本中文言文篇幅的加大,語文學習也逐漸變難。
  • 臺灣國學教育變遷:日據時代也不曾中斷
    民間至今非常尊重讀書人1895年,根據《馬關條約》,清廷將臺灣、澎湖割讓予日本。日本在臺灣實施的是具有民族差別的殖民政治。但在文化層面,由於日本文化本身受中國影響較深,因此在日本統治臺灣的早期至中期,儘管一直在推行日本文化教育,但是並不能真正實行「去漢化」。
  • 一個獨霸文壇的皇帝,卻製造了中國最大的文化浩劫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中國歷史上卻又有多次文化浩劫,比如秦孝公焚書(韓非子記載,商君教秦孝公燔《詩》、《書》而明法令,當然實際沒有認真執行,且局限於秦國,影響不大)、秦始皇焚書坑儒、梁元帝焚書等,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秦始皇焚書坑儒。那麼,中國最大的文化浩劫,是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嗎?其實並非如此,而是來源於一個獨霸文壇的皇帝之手,這就是清朝的乾隆!
  • 碎片化、去中心化將把新媒體推進一場文化浩劫
    由此推論出,微信付費閱讀是陳涉吳廣,雖然最後必死無疑,但畢竟敲響了一記警鐘,我們要開始稍遠離新媒體了,否則,一場新的文化浩劫就要來到。毫不誇張地說,自電腦幾近毀掉一代人的文字書寫能力之後,新媒體或將毀掉一代人的知識體系。碎片化是文化的洪水猛獸自微博走紅之後,我們就在講碎片化了,那時,我們對這個詞是褒獎有加的。
  • 古人為什麼用晦澀難懂的文言文,我們是否恢復使用文言文?
    從小學的時候我們都開始有接觸到文言文,我記得我最早學的是《學奕》。剛開始學這個的時候只知道全部是聽不懂的,很麻煩,要逐字逐句的翻譯才能明白。那麼古人為什麼要發明文言文呢,難道他們不覺得麻煩嗎?他們平常說話也是這樣的嗎?
  • 南京大屠殺:也是一場文化浩劫
    與逝去的生命同樣令人痛心的,是日軍在南京的文化掠奪。13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新書正式發行,包括《江蘇的文化劫難:1937—1945》《英國外交官和英美海軍軍官的記載——日軍大屠殺與浩劫後的南京城》等18本。
  • 視頻亂象,便是文化浩劫。
    視頻亂象,便是文化浩劫。有人認為,在這個全民教育極為普及的新文明時代,文字已經是一種人人都已掌握的基礎技能。那些文筆不錯自以為能書寫出錦繡文章的,此刻並沒有什麼稀奇和值得為人稱道的地方。這網絡資訊碎片化,所催生演化出各類小視頻的新文化現象,大眾絕大部分時間和精力已被其吞噬。越來越多的人已經很難安靜的閱讀完一本有價值的書籍。
  • [視頻]兩岸三地 臺灣最不重視國文教育
    進入[中國新聞]>>     CCTV.com消息(中國新聞):臺灣搶救國文教育聯盟新近指出,從兩岸三地國文教育的各項比較看,臺灣已成為最不重視國文教育的地方。
  • 文言文表達方式與現代語法存在差異,高考想拿高分,仍有規律可循
    高中對比初中來說,學習壓力增大,學習的科目增多,很多同學在剛進入高中之後感到非常不適應,一些同學會覺得高中的語文科目很難,尤其是文言文,不知道如何去學,也無從下手,非常苦惱。考題定位讀懂淺顯的文言文,難度平均,掌握方法是關鍵學好文言文的根本方法,多讀多積累,重在堅持長期看效果我們都知道文言文是古代的人說話的一種表達方式,我們無論學習哪一種語言,都會有突破點,那麼對於文言文來說,要能夠多去閱讀,多去積累,在長期的積累之下,才能夠看到效果,我們要適應說話的方式,培養出語感來,所以重在堅持。
  • 網絡流行語及英文歌被翻譯成文言文引熱議
    中新網2月9日電(上官雲) 近日,「古詩版阿黛爾金曲」在網上走紅,網友將英文歌詞譯為文言文,引得不少人點讚,一股「網絡流行語翻譯文言文」熱潮隨之掀起,人們對翻譯結果則褒貶不一。在熱議這股「文言文神翻譯」潮流的同時,「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話題再次引起公眾關注。
  • 臺灣「語文課本」引進30所大陸中學課堂試點(圖)
    臺灣國學教材內容「充實」的背後其實反映了整個社會對國學教育的重視。臺灣學者傅佩榮曾說,臺灣沒有「國學熱」,因為從來就沒有「冷」過。之所以國學從未冷過,很大一部分原因得益於臺灣從小開始的國學教育。  臺灣的孩子大多從3歲起就開始誦讀《三字經》。初中階段,文言文會佔到整個國文課文近60%。高中階段,《中國文化基本教材》與《高中國文》則是同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