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當局的「去中國化」行動已經擴展到了文言文領域。據中國臺灣網8月21日報導,臺當局「教育部」召開12年課綱課審大會,普通高中分組提出語文科必讀古文由20篇降為10或15篇,並將嫖妓、歧視臺灣少數民族的文章列為新增候選名單中。
島內輿論指出,民進黨此舉意在貶抑中文地位,「去中國化」不但要「亡其史」,還要「亂其語」。前「文化部長」龍應臺也批評稱,文言文是漢語的藝術,所有關心臺灣未來的人都應該對此高度戒備、密切關注。
臺當局課改猛刪文言文
據中國臺灣網8月21日報導,臺當局「教育部」正在制訂12年課綱(又稱108課綱),關於高中語文科,臺灣教育研究院語文領綱小組之前花了2年時間,委託60餘位教授並徵詢500多位高中語文老師的意見,最後才訂出文言文佔4成5到5成5、必讀古文20篇的草案。
不過普通高中分組認為文言文比例及必讀古文篇數太多,他們提出文言文比例降到30%、必讀古文則減為10篇或15篇。普通高中小組還將各界推薦的54篇古文,8月4日至14日放在網絡上讓鄉民票選。報導指出,連媒體都不知道這項訊息,過程根本是「黑箱」。
票選結束後,總共571人投票,高中語文老師只佔2成,大學生和高中生卻佔3成8,其他是社會人士。得票最高的前10篇古文,只有4篇是之前語文領綱小組的選文(《桃花源記》、《赤壁賦》、《鴻門宴》、《嶽陽樓記》),其他6篇都是新增以及與臺灣相關的文言文。
臺灣校園中的閩南語成語 臺媒圖
這6篇臺灣相關的古文中,蔣渭水的《送王君入監獄序》講到嫖妓,另《大甲婦》則有「土番蠢爾本無知」等歧視少數民族的話語。一些高中老師擔心,這種教材教育下一代,「國文浩劫時代來到」。
報導指出,「教育」是要將人類過去累積的知識傳授給下一代,可以成為教材的內容必須是經過百年、千年後還對學生的思想及學習有幫助才可以。一般普通大眾投票選出的文章,通常是跟自己喜好有關,不一定具有文學或思想價值。
中國臺灣網援引臺灣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理事長段心儀的話指出,為什麼有人一直在質疑高中文言文比例太高,卻不質疑高中英文要學習7000個單詞,而初中只要學習1200個?為什麼沒有人質疑高中數學要解三角函數、微積分,初中只要解三角形的內角、外角?從小學、初中到高中,哪一科教材不都在加深加廣?這本是教育進階的歷程,語文教育豈能例外?
文言文既是語言的精萃,白話文藉此以揮灑自如,則教材由白話而文言不正是提升文字質地、密度,以連結古典,建立文化涵養,開啟生命中創新契機的進階歷程?若不帶上意識形態的有色眼鏡,這不正符合教育的本質?
臺灣前「文化部長」龍應臺也稱,文言文不代表八股,它是漢語的淬鍊藝術;「教育部」選擇用網絡投票來決定教什麼、育什麼,「不但是廉價媚俗,更是對責任的蔑視」。「在我眼中,後者要比前者重大好幾倍,所有關心下一代、臺灣未來的人,都應該高度戒備,密切關注」。
意在稀釋「國語」
臺灣當局「亂其語」的行為早已有之。據海外網8月22日報導,近日,臺當局「文化部」連辦6場「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公聽會。該草案把「臺灣各固有族群使用之自然語言及臺灣手語」列為「國家語言」。此處所謂的「各固有族群之自然語言」,包括閩南語、客家語、少數民族語等。
「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公聽會現場 臺媒圖
在語言層面搞「去中國化」,其實是民進黨的慣用伎倆。早在陳水扁時期的2003年,民進黨就試圖推動「語言平等法草案」,2007年又推「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但由於引發極大政治爭議,未獲成功。
如今民進黨故伎重演,時空環境卻已不同。民進黨現在佔「立法院」絕對多數席位,行政、「立法」大權獨攬,國民黨毫無抗衡之力。島內媒體指出,該「草案」經「行政院」審查,再於下個會期送交「立法院」,通過「指日可待」。
此「草案」一出,引發外界強烈質疑。輿論指出,官方語言的存在意義,本來是為了便於內外溝通,所以全世界多數地方都只有一種官方語言,就算規定有幾種官方語言的地區,最後也會自然而然地獨尊一語。現在臺當局反其道而行之,所為何來?
臺灣《中國時報》評論文章認為,蔡英文當局意在使臺灣長期處於主導地位的「國語」面臨漸遭「稀釋」、「去(單一)國語化」的命運。南開大學臺港澳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李曉兵表示,語言是重要的文化、政治載體,一個地區或國家的語言應是漸進融合的,但臺當局的做法卻是漸進「拆解」,是瓦解「國家語言」承擔的使命,是「柔性臺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