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臺的荒謬邏輯

2021-01-13 搜狐網

  搜狐評論·日月談 匯聚網上最好的評論

  在我看到的眾多有關《拯救大兵瑞恩》評論中,龍應臺的《感動,誰的商品?》最別致。她把這部電影和美國人生產的小到衛生巾一樣的商品列舉在一起。這自然不是什麼新發現,好萊塢從來就是把電影當作工業來搞的,即使畢生都在好萊塢為社會底層人物寫心的卓別林,他所拍的片子也極其注意商業價值。然而我們為此就能把卓別林的影片與龍氏說的美國衛生巾相提並論嗎?

  龍氏一文最值得玩味的是她在此文中集中闡述的人性問題。她認為,既然《拯救大兵瑞恩》是談人的價值,「如果人的價值是普遍的人的價值,為什麼我們看不見德國士兵在思念母親,在懷想妻子?為什麼每一個德國士兵不是劃破了手要流血的人子?為國捐軀的『英雄』?就人性的層面來說,德國的士兵是不是同樣在時代的悲劇裡被碾壓、被犧牲?侵略國的母親們是不是一樣為她們的獨生子哭泣?侵略國的孤兒是不是一樣在暗夜裡喊冷?如果我們講的不是歷史罪責和是非,如果我們講的是人性,是侵略國和被害國裡頭的人,個人,是不是同樣的值得疼愛和尊敬?值得唾棄和鄙視?他們的人性和價值會因為屬錯了邊而不同嗎?」不僅如此,龍氏還寫道,她和德國人共同看罷這部影片後,德國人說,「如果不是因為德國是侵略國,不敢把自己拍成英雄,否則德國人一定也會拍出這樣的片子來」然後龍女士還與德國人「相視而笑」。

  龍氏一文的邏輯很清楚。在我看來,對龍氏這一荒謬的邏輯用不著正面駁斥,只要按照龍氏的人性說,「將心比心」地將故事背景轉換到中國就行。

  首先,有資料說,據不完全統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軍至少殺死了3500萬中國軍民,中國人的抗日戰爭進行得更為艱難也更慘烈。也就是說,如果電影可以反映戰爭與人性的關係的話,那麼中國人更有理由、更有權利和必要拍這樣的影片。於是一個同樣的問題自然而來:即中國人拍這類影片,是否要考慮日本侵略軍的「個人」的價值?如果電影涉及了日軍強徵去做慰安婦的中國女性時,是否也有必要加入《望鄉》(日本一部描寫日本在海外謀生的妓女影片)的鏡頭?我們已拍攝的日軍滅絕人性的《南京大屠殺》中是否也該加入侵略者的棺材被成批送回日本的鏡頭,並加入這些淪為殺人機器者的母親的哭泣鏡頭?如果中國電影中同樣沒有談到日本侵略軍的個人價值,是否就意味著中國的電影在兜售「中國人的價值」觀?

  有一個不成問題的問題龍女士卻沒提到。這就是如果她在日本看這類影片,很可能不會遇到日本人對她這樣說:「如果不是因為日本是侵略國,不敢把自己拍成英雄,否則日本人一定也會拍出這樣的片子來」。事實表明,日本不但根本沒把自己看成侵略者,而且在其「靖國神社」裡年年都有人上演著為軍國主義招魂的鬧劇。還有日本人倒是大模大樣拍了許多歌頌軍國主義的電影,這倒引出了另外一個問題,龍女士如果在日本看《南京大屠殺》這樣的影片,是否也會與她的日本朋友「相視而笑」呢?

  龍女士的邏輯無疑是荒謬的,不論這種荒謬出於龍女士悲天憫人的博愛情懷,還是出於對「美國商品」的特別看法,或者是想譁眾取寵,我都不得不說,龍女士沒有權利和資格把在特定背景下——二次大戰中為正義而戰的美軍士兵,當然也包括蘇聯紅軍、中國的八路軍以及國民黨中的抗日官兵的生命價值與侵略者相提並論!也沒有權利把侵略者與反抗侵略者的母親如此機械地相提並論!也沒有權利把奧斯威辛中的受難者與德國在戰爭中非軍人的受難者等同而語。儘管好萊塢電影中的許多東西可以批判。

  1998/12/20

  相關閱讀:感動 誰的商品?

(責任編輯:悲風)


搜狗(www.sogou.com)搜索:"龍應臺",共找到 23,322 個相關網頁

 熱點:公務員是中國最幸福的人?       張五常:為王石作序

    經濟學家能為企業代言嗎        為何要樹立一個荒淫無恥的形象

    章子怡把中國男人氣壞了        我們一直錯怪了張藝謀         

    索尼為何「忽悠」中國消費者      孫英傑案的幾個搞笑疑點

    又一個學生被老師間接殺死        處女荒 根本不用回擊

    是好男人 就請用安全套          國人的臉被央視丟盡了!

    深圳要消滅香港的色情業啦       路人為何旁觀強姦(組圖)   

    現在的女大學生成了什麼?        多少賣淫女是大學生(圖)      

相關焦點

  • 荒謬的邏輯
    乍一看,這邏輯頗為合理,但細一想,你會覺得很荒謬。  時下,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都有一個約定俗成的規定,那就是每周都有一次政治學習的安排。學習的內容不是傳達上面的文件,就是傳達上級領導的講話精神。而這些學習內容中的一個常講不變的基調是:遵守法紀,廉潔奉公。應該說,這種常抓不懈的學習,對提高官員的政治覺悟是大有裨益的。
  • 「漢奸邏輯」的荒謬
    然而,在「媚日」與「仇日」之間,尚有一點需要辨析,即「仇日」情緒固然不健康,但其邏輯不難理解,可是「媚日」何來呢?這一度是我想不明白的,直到讀到學者劉小楓在《如何認識百年共和的歷史含義》一文中的一段話:「大家都知道抗戰時期有不少漢奸,但什麼是漢奸論呢?
  • 如此荒謬的邏輯(觀滄海)
    這是何等荒謬的邏輯!按照這個邏輯,兩岸婚姻離婚率增加,再成為縮減配額的理由,如此循環,最終結果就是讓兩岸婚姻自動消失。  跨地區婚姻增加了雙方的了解與交流,即使不去考慮這些美好願望,單以最基本的公平看,大陸配偶多年爭取的也不過就是,希望可以得到和東南亞籍配偶一樣的待遇。
  • 你聽過最荒謬的邏輯是什麼?
    雖然說荒謬的邏輯,都是各有各的荒謬,但要論荒謬到刷新三觀的,還得說歷史上的這幾條「神奇邏輯」,內容或大或小,但都值得我們在哭笑不得之後,反反覆覆回味。一、光時亨:諸葛兄弟,分仕三國;伍員父子,亦事兩朝。我已受恩大順,汝等可改姓走肖。仍當力詩書,以無負南朝科第也。
  • 的荒謬邏輯
    荒謬的邏輯卻被當事人理直氣壯地脫口而出,其間心態頗值玩味——  首先,黨和政府的官員,即是黨的化身,換言之,批評官員就是對黨的不敬。這一心態不獨屬於逯副局長,似乎由來已久。在極左年代,不少人只是在小範圍批評了某位黨或政府的官員,便被責以「反黨言論」,嘗盡坎坷。改革開放已經30年多了,但批評官員即「反黨」的邏輯,在逯副局長等人心中,似乎從未改變。
  • 克魯格曼:共和黨的荒謬邏輯
    導讀: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保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日前發表專欄文章,針對共和黨對去年獲得通過的醫改法案提出的成本分析發表了個人看法,稱分析報告中存在諸多荒謬的邏輯錯誤,並指出了共和黨的真正目的所在。
  • 龍應臺:天長地久
    天長地久——給美君的信7
  • 荒謬的邏輯:對學科評估泛政治化的批評 | 來論
    尤其荒謬的是,該學者先將用英文寫作、在英文期刊上發表論文的科研工作者指為「英美範式導向」,再進一步推出:「這個學術標準、學術範式,不僅是形式規範方面的技術標準和範式,更是內容標準、價值導向和思維範式」;在「表面看跟意識形態無關的計算機科學技術和軟體工程學科,也絕不是與國家性質和政治立場、意識形態無涉的」。
  • 荒謬的邏輯「馬太效應」!誤導了現代人的信仰
    荒謬的「馬太效應」有一位什麼『經濟學家』大言不慚的說『自己研究過聖經』,還引用「馬太福音二十五章,十四到三十節的經文說:『聖經的言論極其惡毒』,裡面充滿了劫貧濟富的邪惡思想,倡導讓『富者更富,貧者更貧……等等……一系列的反對聖經的『荒謬邏輯』實在可惡!這種人的出現就是奉邪靈差遣,在這個時代抵擋真理的,專門糊弄那些沒有跟從耶穌基督的人,阻攔世人歸鄉「神」。
  • 龍應臺:看著大陸崛起,臺灣人有普遍的自卑(圖)
    圖/龍應臺提供 臺灣「前文化部長」龍應臺卸任後,重心放在新的寫作、照顧家人和貓咪,近來從美國回臺灣。她推出的新書《傾聽》,集結30年來在全球各地演講中的精華成書。30年前龍應臺的《野火集》轟動社會,她當時認為「為什麼不生氣」,臺灣現在反而太過容易暴怒,需要冷靜傾聽。
  • 對課綱審議無預設立場 龍應臺:"教育部"是幹什麼的呢
    作家龍應臺 聯合報資料照片 記者鄭超文/攝影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華夏經緯網8月21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教育部」昨日召開中小學課程審議會大會,討論高中語文課綱,課審會委員欲將文言文選文由
  • 龍應臺:希望莫言獲獎讓世界看中國不只看到政治
    【環球網綜合報導】與莫言頗有交情的臺「文化部長」龍應臺得知好友得獎,開心得不得了。她說:「莫言是人民的文學家,一個中國土地裡長出來的人民文學家。我希望他的得獎是為中國打開一扇門,讓全世界的人從此看到的不只是政治,而是中國人內在誠懇的心靈。」  據臺灣《中國時報》消息,龍應臺表示,莫言違反了創造與政治的規律。
  • 龍應臺生活筆記:純粹大武山
    龍應臺在大武山。
  • 飲酒悖論中的邏輯
    聽上去很荒謬,但在數學上可以用數理邏輯嚴格證明它。酒吧裡的人,可以分成每個人都喝了酒和至少有一個人沒有喝酒這兩種情況。對每個人都喝了酒的這種情況,隨便找個人說,如果他喝了酒,那酒吧裡的每個人就都喝了酒。這句話肯定正確。對有一個人沒有喝酒的情況,這個人說:「如果我喝了酒,那麼酒吧裡的每個人就都喝了酒。」這話顯然也正確。
  • 5.1一階謂詞邏輯
    「馬」為「牛」,或者系統替換「吃草且會奔跑」、「動物」、「馬」三者,都不影響推論的有效,詞項:「所有」、「是」、「所以」構成了這裡的推理形式,一般化這個形式如下:所有M是PS是M所以,S是P我們再看下面的例子:所有吃草且會奔跑的都是兔子馬是吃草且會奔跑的所以,馬是兔子「馬是兔子」這當然是荒謬的說法
  • 丁小平:數學陷入「宗教式」邏輯欺騙,還是真理嗎?
    只要是人們接受了欺騙邏輯——「不先信就不能理解,而不理解其意就是瞎懷疑」,人們就很難再逃出受騙上當的深淵。這是因為,一旦人們接受了一個錯誤的邏輯關係,並形成了觀念的先入之見,就再也逃不出錯誤的邏輯怪圈。真正科學辨析,要在共同認可的邏輯前提下展開。一旦離開這個共同前提,即接受對方的邏輯前提,被誤導的可能性就無法避免。注意,這裡說的是可能性。
  • 臺擬猛刪文言文釀「國文浩劫」 龍應臺:廉價媚俗,蔑視責任
    前「文化部長」龍應臺也批評稱,文言文是漢語的藝術,所有關心臺灣未來的人都應該對此高度戒備、密切關注。 臺灣前「文化部長」龍應臺也稱,文言文不代表八股,它是漢語的淬鍊藝術;「教育部」選擇用網絡投票來決定教什麼、育什麼,「不但是廉價媚俗,更是對責任的蔑視」。「在我眼中,後者要比前者重大好幾倍,所有關心下一代、臺灣未來的人,都應該高度戒備,密切關注」。 意在稀釋「國語」 臺灣當局「亂其語」的行為早已有之。
  • 陳世清:從《經濟研究》的水平看"刊物級別論"的荒謬
    把假說看成科學真理形成、科學發展的必要前提是錯誤的,把假說當做科學原理乃至公理更是荒謬的。什麼是假設?把假說當做推理的公理或原理前提,假說就成為假設。在科學史上,以假設為「公理」進行推導得出的結論高達95%是錯誤的。假設只是驗證、發現真理的手段,把假設當「公理」進行推導只是試錯的方式,不能作為科學研究的前提,既不能作為科學分析的前提,也不能作為科學論文論述的前提。
  • 朱德庸:世間幾多荒謬,且行且看且畫
    在荒謬的世界清醒地活著  「人沒有辦法同時賺錢又同時花錢,所以我們需要一個老婆。」「履歷表是一個成年人撒謊的最後機會。」「人生就像迷宮,我們用上半生找尋入口,用下半生找尋出口。」即便沒有完整讀過一本朱德庸的漫畫,人們也一定通過報刊、雜誌等其他渠道或多或少聽過這些漫畫中的「金句」。這些句子讓人們微笑之餘,也會度量和思忖。
  • 演繹邏輯 有效的論證形式
    演繹邏輯 有效的論證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