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化部前部長」龍應臺呼應兩岸雙方應該多傾聽。圖/龍應臺提供
臺灣「前文化部長」龍應臺卸任後,重心放在新的寫作、照顧家人和貓咪,近來從美國回臺灣。她推出的新書《傾聽》,集結30年來在全球各地演講中的精華成書。30年前龍應臺的《野火集》轟動社會,她當時認為「為什麼不生氣」,臺灣現在反而太過容易暴怒,需要冷靜傾聽。
龍應臺新書<傾聽>書封。圖/印刻提供
●臺灣的「牆」是不肯冷靜
「傾聽,是建立新的文明價值的第一個起點。」作家龍應臺4月20日發表首部演講文集《傾聽》,書中收錄她30年來的20篇講稿。她表示,這部書是寫給臺灣、大陸、香港、新加坡…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牆」,需要用「傾聽」打破。
「演講就是面對面的溝通,雙向的傾聽和傾訴。」龍應臺自認準備演講很「龜毛」,「準備一場演講的負擔可能遠超過一篇文章的寫作。」她很少答應演講、一年多半只答應一場演講。但30年來,她演講的足跡已踏遍大陸、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德國……
去年在香港書展舉辦的演講,是龍應臺卸任「文化部長」後的第一次演講。3000多名聽眾中,8成來自中國大陸。當時正是香港、大陸關係惡化、互相猜忌仇視之際,龍應臺以「傾聽」為主題,告訴臺下聽眾「21世紀的臺灣、香港與中國大陸,應該開啟一個大傾聽的時代。」
她說,現在應該是溫柔傾聽的時刻。「傾聽自己身邊的人,傾聽大海對岸的人,傾聽我們不喜歡、不贊成的人,傾聽前面一個時代殘酷湮滅的記憶。」
●自卑是臺灣另一堵牆
各地的「牆」都不一樣。龍應臺指出,大陸的「牆」是一種「愛國主義的金鐘罩」,是「自覺崛起、心生傲慢的金鐘罩」。隨經濟力的崛起,讓還不習慣深思的民眾,變成「簡單的自大狂」。她想告訴對岸:「若無傾聽能力,永遠無法成為文明大國」。
臺灣的「牆」則是「不肯冷靜」。不久前,龍應臺出版《野火集》30周年紀念版。她驚訝發現,當年書中被她質疑「你為什麼不生氣」的臺灣人,已變成「為什麼永遠在生氣」。她感慨,這十年來,深刻安靜的東西冒不出來,「所有的語言都是激烈的語言,處處充滿激流與漩渦」。
自卑是臺灣的另一堵「牆」,「看著大陸的崛起,臺灣人有普遍的自卑。」龍應臺認為,我們必須面對、傾聽分析自己的自卑。若因看到對岸起高樓而自卑,必須先冷靜想想,「如果建設緩慢是因為人本主義,這是臺灣應該自豪的部分。」
●別在國際封鎖中長大
然而若建設落後是因為政黨鬥爭凌駕於理性,「那自卑是對的」。龍應臺說,「我們必須傾聽自己,不要盲目自卑」。
圍繞臺灣年輕人身邊的,還有一道大牆「缺乏國際觀」。龍應臺表示,國際地位邊緣化、媒體缺乏全球視野,讓臺灣人「在自我封鎖和國際封鎖中長大。」她擔憂,「臺灣承擔不起短視和愚昧」,愈是弱小的政治實體,愈需要傾聽的能力、全力「穿透」身邊的牆。
龍應臺說,如今的中國大陸是一個「舉世無雙的全新現象」,臺灣卻沒有人想好好傾聽、了解芳鄰,「總是在藍的綠的、統的獨的打轉」。
「這是我30年寫作生涯中,花最大力氣整理、過程最痛苦的一本書。」龍應臺表示,沒想到完成此書之際,竟是臺灣第一次政權徹底全面翻轉的時刻。或許這正是此書面世的最好時機,「此刻如果再不傾聽反省,路很難走下去」、「(民進黨)這樣才會從一個拳打腳踢的青少年變成一個負責的大人,兩岸的考驗馬上就來,拳打腳踢沒有用」。
(鳳凰網綜合臺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