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臺:看著大陸崛起,臺灣人有普遍的自卑(圖)

2020-12-07 鳳凰網

臺灣「文化部前部長」龍應臺呼應兩岸雙方應該多傾聽。圖/龍應臺提供

臺灣「前文化部長」龍應臺卸任後,重心放在新的寫作、照顧家人和貓咪,近來從美國回臺灣。她推出的新書《傾聽》,集結30年來在全球各地演講中的精華成書。30年前龍應臺的《野火集》轟動社會,她當時認為「為什麼不生氣」,臺灣現在反而太過容易暴怒,需要冷靜傾聽。

龍應臺新書<傾聽>書封。圖/印刻提供

●臺灣的「牆」是不肯冷靜

「傾聽,是建立新的文明價值的第一個起點。」作家龍應臺4月20日發表首部演講文集《傾聽》,書中收錄她30年來的20篇講稿。她表示,這部書是寫給臺灣、大陸、香港、新加坡…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牆」,需要用「傾聽」打破。

「演講就是面對面的溝通,雙向的傾聽和傾訴。」龍應臺自認準備演講很「龜毛」,「準備一場演講的負擔可能遠超過一篇文章的寫作。」她很少答應演講、一年多半只答應一場演講。但30年來,她演講的足跡已踏遍大陸、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德國……

去年在香港書展舉辦的演講,是龍應臺卸任「文化部長」後的第一次演講。3000多名聽眾中,8成來自中國大陸。當時正是香港、大陸關係惡化、互相猜忌仇視之際,龍應臺以「傾聽」為主題,告訴臺下聽眾「21世紀的臺灣、香港與中國大陸,應該開啟一個大傾聽的時代。」

她說,現在應該是溫柔傾聽的時刻。「傾聽自己身邊的人,傾聽大海對岸的人,傾聽我們不喜歡、不贊成的人,傾聽前面一個時代殘酷湮滅的記憶。」

●自卑是臺灣另一堵牆

各地的「牆」都不一樣。龍應臺指出,大陸的「牆」是一種「愛國主義的金鐘罩」,是「自覺崛起、心生傲慢的金鐘罩」。隨經濟力的崛起,讓還不習慣深思的民眾,變成「簡單的自大狂」。她想告訴對岸:「若無傾聽能力,永遠無法成為文明大國」。

臺灣的「牆」則是「不肯冷靜」。不久前,龍應臺出版《野火集》30周年紀念版。她驚訝發現,當年書中被她質疑「你為什麼不生氣」的臺灣人,已變成「為什麼永遠在生氣」。她感慨,這十年來,深刻安靜的東西冒不出來,「所有的語言都是激烈的語言,處處充滿激流與漩渦」。

自卑是臺灣的另一堵「牆」,「看著大陸的崛起,臺灣人有普遍的自卑。」龍應臺認為,我們必須面對、傾聽分析自己的自卑。若因看到對岸起高樓而自卑,必須先冷靜想想,「如果建設緩慢是因為人本主義,這是臺灣應該自豪的部分。」

●別在國際封鎖中長大

然而若建設落後是因為政黨鬥爭凌駕於理性,「那自卑是對的」。龍應臺說,「我們必須傾聽自己,不要盲目自卑」。

圍繞臺灣年輕人身邊的,還有一道大牆「缺乏國際觀」。龍應臺表示,國際地位邊緣化、媒體缺乏全球視野,讓臺灣人「在自我封鎖和國際封鎖中長大。」她擔憂,「臺灣承擔不起短視和愚昧」,愈是弱小的政治實體,愈需要傾聽的能力、全力「穿透」身邊的牆。

龍應臺說,如今的中國大陸是一個「舉世無雙的全新現象」,臺灣卻沒有人想好好傾聽、了解芳鄰,「總是在藍的綠的、統的獨的打轉」。

「這是我30年寫作生涯中,花最大力氣整理、過程最痛苦的一本書。」龍應臺表示,沒想到完成此書之際,竟是臺灣第一次政權徹底全面翻轉的時刻。或許這正是此書面世的最好時機,「此刻如果再不傾聽反省,路很難走下去」、「(民進黨)這樣才會從一個拳打腳踢的青少年變成一個負責的大人,兩岸的考驗馬上就來,拳打腳踢沒有用」。

(鳳凰網綜合臺媒報導)

相關焦點

  • 龍應臺生活筆記:純粹大武山
    櫃檯裡面只有一個兩鬢已白的人正忙著數鈔票。厚厚一疊,伸手穿過窗口,交給拄著拐杖的老媽媽,老媽媽手裡拿著大概是一萬元的鈔票,打算轉身離去。 「你就這樣拿著錢,不怕人搶啊?」 她笑眯眯地,「臺灣不會有人搶……」 輪到我了。「請問有明信片嗎?」 「明信片?」
  • 龍應臺:希望莫言獲獎讓世界看中國不只看到政治
    【環球網綜合報導】與莫言頗有交情的臺「文化部長」龍應臺得知好友得獎,開心得不得了。她說:「莫言是人民的文學家,一個中國土地裡長出來的人民文學家。我希望他的得獎是為中國打開一扇門,讓全世界的人從此看到的不只是政治,而是中國人內在誠懇的心靈。」  據臺灣《中國時報》消息,龍應臺表示,莫言違反了創造與政治的規律。
  • 2018年臺灣人赴大陸預計首度超過400萬人次(圖)
    預期2019年臺灣人赴大陸旅遊會繼續火爆,也會有更多臺灣人赴大陸發展,前往大陸的臺灣人數量還會繼續增長。資料圖:臺灣旅遊業界人士駐足觀賞閩南民俗表演。中新社記者 楊伏山 攝  兩岸研學人數創新高  儘管2018年大陸遊客赴臺只有微小幅度增長,但臺灣遊客前往大陸仍持續火爆。
  • 為什麼總有一部分臺灣人想獨立?為什麼大陸堅決反臺獨?
    一和認為,現實是歷史的延續,對歷史有足夠多的了解,對臺灣人有足夠的尊重,才能更好的完成我們的祖國統一大業。本文重點從歷史角度討論大陸與臺灣的關係。我最近一直在想一個缺乏歷史記載和考古學佐證的問題,冰河期末期(大約一萬年前)大陸與臺灣之間的陸橋淹沒之後,臺灣有沒有居民(之前有長濱文化人),這部分居民有沒有將基因融合到後來的南島人。流行的說法是大約5000多年前,南島人開始遷徙到臺灣,普遍認為,這就是我國臺灣原住民的祖先。
  • 龍應臺:天長地久
    剛來潮州的時候,當然馬上就到傳統市場和附近的花店去偵查花市,發現花店擺出來的多半是已經紮好的花束,劍蘭加菊花,或者夜來香加百合,花型一致。我問:「有玫瑰嗎?」賣花人說,「玫瑰有刺啦。神明花,要幾束?」神明花?我恍然大悟;玫瑰不能供奉神明,因為玫瑰帶刺。《道法會元》說,「鮮花不用雞冠花、石榴花、佛桑、長春葵,妖豔有刺者。」
  • 臺灣知名作家龍應臺告訴你!
    很多人認為孩子還小,還不懂事,甚至也沒有記憶,所以帶孩子出去旅行是在浪費時間和金錢,還耗費體力。殊不知在孩子小的時候正是最佳的黃金旅遊期。在旅行中,孩子可以思考和理解碰到的那些形形色色的人與新鮮奇怪的事;孩子可以充分地欣賞與享受旅行的美好和樂趣。同時,帶孩子出去旅行還可以帶給大人們更多的歡樂和欣慰。
  • 《愛迪生》最活潑—臺灣師生點評大陸高考作文題
    這個題目卻探討過去人回到現在時空,這會否是未來科技實現的方向?    臺南成功高中語文老師範曉雯說,北京卷探討科學與人文思維,格外「吸睛」。淺層而言,學生必定有自己對科技的看法;若能更深入將人文與科學相結合,表達享受科技,但更重視生命的態度,境界必大大有別。    廣東卷「以捐助為題作文」命題在慈善事業發達的臺灣也頗受關注。林聖傑說,這契合當下社會對慈善討論的熱點。
  • 臺灣字典-搜狐新聞
    一些遊客須知  對於即將赴臺旅遊的大陸民眾,劉思敏建議「大家要相信臺灣主體民眾對大陸同胞充滿善意,人情味很濃」,儘管也有人對大陸民眾的素質還存有顧慮。有媒體採訪劉思敏的時候就提出,大陸一下這麼多人過來,熱點景區行成高峰,如果他們把隨地吐痰、大聲喧譁的不良習慣也帶過來的話,對臺灣社會會不會有負面的影響。
  • 臺海觀瀾|臺灣人在大陸,大陸人在臺灣,冷熱兩重天
    王義偉/文 臺灣人在大陸如魚得水,大陸人在臺灣處境尷尬。這是現階段兩岸關係的一個特殊現象。僅僅5年前還不是這個樣子。5年前再往前推8年,是馬英九執政時期(2008年至2016年)。大陸人赴臺旅遊年年創新高,大陸媒體盛讚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對於蜂擁而來的大陸遊客,臺灣民眾偶有抱怨,但也主要集中在大陸客高門大嗓、不守秩序這些小節上,總體上,大陸遊客展現出的強大的消費能力,讓臺灣民眾尤其是旅遊業者笑逐顏開。蔡英文執政後,兩岸人文交流開始降溫,直到今年,氣氛最冷。
  • 臺灣的物價水平很高?實拍臺灣人的生活,網友:與大陸有一定差距
    中國強大後,人們的消費水平有所提高,很多人享受美好的生活,他們會走出自己的家門,去外面的世界看看,這也因此在很多的國家中,都能看到中國人的身影。有些人喜歡在中國的內陸遊玩,而有些人會專門去香港、臺灣、澳門等地區遊玩,這些地方的經濟發展水平很高,會有很多的遊客前往遊玩,這裡將會是很多遊客首選的遊玩場所。
  • 對課綱審議無預設立場 龍應臺:"教育部"是幹什麼的呢
    作家龍應臺 聯合報資料照片 記者鄭超文/攝影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華夏經緯網8月21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教育部」昨日召開中小學課程審議會大會,討論高中語文課綱,課審會委員欲將文言文選文由
  • 臺灣人看大陸:低調精明的「阿拉寧波人」
    臺灣人看大陸:低調精明的「阿拉寧波人」 2010年12月22日 10:04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臺灣內政部門:赴臺旅客 大陸最多(圖)
    資料圖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臺灣內政部門28日公布最新統計,今年1至11月,入境旅客以及臺灣人出境首站抵達地都以大陸地區(含港澳)最多。  數據顯示,今年1至11月,臺灣出入境計3967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增加14%,出入境地點以桃園機場2922萬人次最多,佔73.7%;高雄機場386萬人次排第二,佔9.7%;松山機場303萬人次居第3,佔7.6%。  今年1至11月入境臺灣的旅客896萬人次,居住地以來自大陸地區(含港澳)佔54.5%最多,日本佔16.6%次之,美國佔5.7%居第3。
  • 臺灣「教育部長」上任40天後請辭,島民:感覺過了一個世紀
    【文/觀察者網 徐乾昂】從就職,到請辭,吳茂昆這把「臺灣教育部長」的交椅僅僅坐了40天,創下島內「最短命教育部長」的記錄。這40天內,圍繞他的爭議就沒曾斷過:「大陸疑雲」、「拔管案」、「約談臺大校長甄選委員」、「密切關注給赴大陸臺生寫推薦信的臺灣校方」......
  • 自卑到了這種地步?臺灣有人竟想改時區「去中」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崔明軒】島內一些人搞所謂「去中國化」已經到了無所不用其極的地步,現在又把腦筋動到時區上了。有網民發起聯署,提議臺灣時區應由目前的東八區改到東九區,與日韓相同,「以脫離中國大陸標準時區」。此舉一出,遭到不少民眾的抵制。
  • 喜歡攀比且普遍自卑的我們啊
    還是更早的時候就有,是植根於我們內心深處的民族性。我想應該是更早之前就有的,因為我們一直就有「居安思危」的思想。居安思危本身就有一種不安於現狀,不滿足當下的內涵;在三國時,周瑜就曾感嘆「既生瑜何生亮」。放眼全世界好像也沒有幾個國家能夠做到民眾普遍性的攀比心理。
  • 臺灣人在大陸:去或留,心裡已有明確答案
    臺灣人在大陸:去或留,心裡已有明確答案 2016-10-13 09  留下來可以見到大陸市場的廣大,每天團隊討論與製作的營銷計劃是對準著13億市場的人口、而資料分析也是近幾千家的全國大賣場、量販店、便利超商店面的業績銷售;而回臺灣可以安穩地待在舒適圈,走到夜市即可享受親切的臺灣食物,大陸或是臺灣,總是在夜深人靜時在我心中拔河糾結著。  每當與朋友聚會閒聊,不管是大陸或臺灣朋友,都會問我類似的問題:「那你覺得臺灣好或是大陸好啊?」
  • 龍應臺的荒謬邏輯
    搜狐評論·日月談 匯聚網上最好的評論   在我看到的眾多有關《拯救大兵瑞恩》評論中,龍應臺的《感動,誰的商品?》最別致。她把這部電影和美國人生產的小到衛生巾一樣的商品列舉在一起。這自然不是什麼新發現,好萊塢從來就是把電影當作工業來搞的,即使畢生都在好萊塢為社會底層人物寫心的卓別林,他所拍的片子也極其注意商業價值。
  • 民進黨發言人:「大陸需要臺灣」
    作者:滕飛審稿:淺夢對於臺灣出口大陸創新高的問題,臺灣內部爭執不下。民進黨發言人顏若芳曾表態稱,臺灣地區對大陸出口的增加,並非是所謂的「賣臺」,而是表明了「大陸需要臺灣」。顏若芳還聲稱,臺灣地區出口大陸創新高,並不能表明臺灣地區對大陸的依賴越來越深。
  • 臺灣將再贈送大陸一批珍稀動物(圖)
    臺灣將再贈送大陸一批珍稀動物(圖) 2015-07-08 16:24:49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今年6月29日,臺北市立動物園與威海市劉公島國家森林公園在臺北籤署了《梅花鹿與長鬃山羊繁殖合作備忘錄2015-2018計劃》,新一批5隻臺灣梅花鹿和長鬃山羊計劃於2016年4月運至大陸威海劉公島國家森林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