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魯格曼:共和黨的荒謬邏輯

2021-01-13 TechWeb

導讀: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保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日前發表專欄文章,針對共和黨對去年獲得通過的醫改法案提出的成本分析發表了個人看法,稱分析報告中存在諸多荒謬的邏輯錯誤,並指出了共和黨的真正目的所在。以下為文章摘譯:

我和我的妻子正計劃出去共享一頓不太昂貴的晚餐,但眾議院議長約翰-博納(John Boehner)卻告知,一旦我們將每月需要償還的抵押貸款考慮在內,那麼不管這一餐多麼便宜,它都將會花費數千美元。

讀者們可能感覺很困惑,償還抵押貸款是如何增加了外出用餐的成本的呢?即使我們待在家,我們每個月不也還是要償還同樣數目的債務嗎?但博納先生對他的觀點堅信不疑,認為我們的抵押貸款就是用餐成本的一部分,並稱否則就是預算把戲。

當然,議長先生實際上並沒有對我們的晚餐計劃提出任何建議,但他和他的共和黨同事們近來曾發表了與我描述的情況十分相似的荒謬言論,言論不是關於晚餐,而是關於醫療改革。並且那些荒謬言論的出現並非是因為口誤,而是通過圖表和數字表現出來的明確的黨派立常

我相信我們見證了美國政治領域一些新的東西。看一看去年稱我們可以負擔減稅的主張,認為我們能夠在避免削減任何受歡迎的計劃的同時平衡預算,我觀察到共和黨似乎失去了與恐怖主義鬥爭的興趣,而將注意力轉移到與算術鬥爭上,現在,共和黨似乎又轉向了一個更大的項目,即與邏輯鬥爭。

本周,眾議院預計將會通過H.R.2,即「撤消扼殺就業的《醫療保健法》法案」。但有一個小問題,共和黨聲稱這樣做是出於對預算赤字問題的擔憂,然而國會預算辦公室已表示,廢除去年的醫療改革立法將會使聯邦赤字增加。那麼,除了摒棄無黨派預算辦公室的判斷,共和黨還能做些什麼呢?

答案包含在一份分析報告中,一份或許是眾議院議長辦公室發布的分析報告,其主旨是表明醫療改革實際上會增加聯邦財政赤字。為什麼?接下來與邏輯鬥爭的表演就要登臺了。

首先,報告表示,醫療改革的實際成本中應該包含「醫生薪酬調整」成本,可能許多人會問那是什麼?1997年,國會通過一個公式來確定醫療保險與醫生薪酬之間的關係。但這個公式存在一定的缺陷,它可能會導致醫生由於薪酬過低而停止接收享有醫療保險的病人。然而國會並沒有改變這個公式,而是一直執行年度調整。所以共和黨在報告中聲稱,估計未來10年的年度調整成本約為2080億美元,這部分應該被視為是醫療改革的成本之一。

但問題是,即使我們撤消了改革,同樣的調整支出仍然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共和黨的這個言論就好像是稱我的抵押貸款會增加我的外出就餐成本一樣。此外,共和黨還堅持表示其它耗資1150億美元的醫療保健支出也應該被視為是醫改成本,儘管國會預算辦公室已竭盡全力解釋其中大部分支出即使沒有醫改也一樣會發生。

可以肯定的是,共和黨的分析報告並非完全來源於欺騙性的成本歸屬,他們還憑藉傳統的三張撲克牌賭博遊戲令資金消失不見了。預算辦公室表示,醫療改革將會增加社會保障收入降低醫療成本。但共和黨的分析報告稱這些金額不應該被計算在內,因為一些人已表示節省下來的資金也會延長這些項目信託基金的壽命,所以將這部分錢視為降低了赤字是重複計算。不得不承認,儘管實際上這種言論沒有任何意義,但它聽起來卻令人印象深刻。難道共和黨領袖們無法看穿這些幼稚且不合乎常理的錯誤見解嗎?

理解共和黨醫療改革分析報告的關鍵在於首先了解共和黨領袖們實際上並不是因為相信醫改會增加聯邦赤字而反對它,也不是因為他們真誠地認為那會扼殺就業機會而反對它。他們反對醫改只是因為它將會覆蓋到那些沒有投保的人,這是他們不想看到的事。

這一切與錢無關。正如我在上一篇專欄中所解釋的那樣,現代共和黨已經被帶領到一種思想意識體系裡,根據該思想意識,不幸的人遭遇痛苦並非政府的憂慮所在,而用納稅人的錢來減輕這種痛苦是不道德的,不管成本是多麼的微校

由於這種思想意識從最開始就已經形成,所以共和黨領袖們不感興趣也並不需要任何真正的政策分析報告。事實上,他們從根本上是蔑視這種分析報告的,他們所需要和期待的只是一些可以在新聞發布會上揮舞的數字和圖表,藉此來愚弄人們相信只有他們進行了理性討論,而我們卻沒有。(李婧)

相關焦點

  • 荒謬的邏輯
    乍一看,這邏輯頗為合理,但細一想,你會覺得很荒謬。  時下,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都有一個約定俗成的規定,那就是每周都有一次政治學習的安排。學習的內容不是傳達上面的文件,就是傳達上級領導的講話精神。而這些學習內容中的一個常講不變的基調是:遵守法紀,廉潔奉公。應該說,這種常抓不懈的學習,對提高官員的政治覺悟是大有裨益的。
  • 「漢奸邏輯」的荒謬
    然而,在「媚日」與「仇日」之間,尚有一點需要辨析,即「仇日」情緒固然不健康,但其邏輯不難理解,可是「媚日」何來呢?這一度是我想不明白的,直到讀到學者劉小楓在《如何認識百年共和的歷史含義》一文中的一段話:「大家都知道抗戰時期有不少漢奸,但什麼是漢奸論呢?
  • 龍應臺的荒謬邏輯
    龍氏一文的邏輯很清楚。在我看來,對龍氏這一荒謬的邏輯用不著正面駁斥,只要按照龍氏的人性說,「將心比心」地將故事背景轉換到中國就行。  首先,有資料說,據不完全統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軍至少殺死了3500萬中國軍民,中國人的抗日戰爭進行得更為艱難也更慘烈。也就是說,如果電影可以反映戰爭與人性的關係的話,那麼中國人更有理由、更有權利和必要拍這樣的影片。
  • 如此荒謬的邏輯(觀滄海)
    這是何等荒謬的邏輯!按照這個邏輯,兩岸婚姻離婚率增加,再成為縮減配額的理由,如此循環,最終結果就是讓兩岸婚姻自動消失。  跨地區婚姻增加了雙方的了解與交流,即使不去考慮這些美好願望,單以最基本的公平看,大陸配偶多年爭取的也不過就是,希望可以得到和東南亞籍配偶一樣的待遇。
  • 你聽過最荒謬的邏輯是什麼?
    雖然說荒謬的邏輯,都是各有各的荒謬,但要論荒謬到刷新三觀的,還得說歷史上的這幾條「神奇邏輯」,內容或大或小,但都值得我們在哭笑不得之後,反反覆覆回味。一、光時亨:諸葛兄弟,分仕三國;伍員父子,亦事兩朝。我已受恩大順,汝等可改姓走肖。仍當力詩書,以無負南朝科第也。
  • 的荒謬邏輯
    荒謬的邏輯卻被當事人理直氣壯地脫口而出,其間心態頗值玩味——  首先,黨和政府的官員,即是黨的化身,換言之,批評官員就是對黨的不敬。這一心態不獨屬於逯副局長,似乎由來已久。在極左年代,不少人只是在小範圍批評了某位黨或政府的官員,便被責以「反黨言論」,嘗盡坎坷。改革開放已經30年多了,但批評官員即「反黨」的邏輯,在逯副局長等人心中,似乎從未改變。
  • 荒謬的邏輯:對學科評估泛政治化的批評 | 來論
    尤其荒謬的是,該學者先將用英文寫作、在英文期刊上發表論文的科研工作者指為「英美範式導向」,再進一步推出:「這個學術標準、學術範式,不僅是形式規範方面的技術標準和範式,更是內容標準、價值導向和思維範式」;在「表面看跟意識形態無關的計算機科學技術和軟體工程學科,也絕不是與國家性質和政治立場、意識形態無涉的」。
  • 因為川普,共和黨內戰
    在川普離任後,共和黨的不同派系將為自己的未來而戰。隨著川普時代接近尾聲,共和黨的狀態是這樣的:分裂、失去權力,在民主的核心原則上激烈鬥爭。川普的離職就在眼前,但他留下的政黨的未來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不那麼確定。邏輯沒有野心重要除非你非常熟悉政治,否則可能不知道奇普·羅伊(Chip Roy)這個名字。
  • 荒謬的邏輯「馬太效應」!誤導了現代人的信仰
    荒謬的「馬太效應」有一位什麼『經濟學家』大言不慚的說『自己研究過聖經』,還引用「馬太福音二十五章,十四到三十節的經文說:『聖經的言論極其惡毒』,裡面充滿了劫貧濟富的邪惡思想,倡導讓『富者更富,貧者更貧……等等……一系列的反對聖經的『荒謬邏輯』實在可惡!這種人的出現就是奉邪靈差遣,在這個時代抵擋真理的,專門糊弄那些沒有跟從耶穌基督的人,阻攔世人歸鄉「神」。
  • 川普經濟政策的邏輯
    川普經濟政策的邏輯 2018-08-08 08:54:48來源: 財新網作者:李宏彬責任編輯:張帆
  • 飲酒悖論中的邏輯
    聽上去很荒謬,但在數學上可以用數理邏輯嚴格證明它。酒吧裡的人,可以分成每個人都喝了酒和至少有一個人沒有喝酒這兩種情況。對每個人都喝了酒的這種情況,隨便找個人說,如果他喝了酒,那酒吧裡的每個人就都喝了酒。這句話肯定正確。對有一個人沒有喝酒的情況,這個人說:「如果我喝了酒,那麼酒吧裡的每個人就都喝了酒。」這話顯然也正確。
  • 通往法西斯之路——美國共和黨蛻變歷程警示錄
    近來發現,裡根在與共和黨人電話通話中用"那群猴子"來稱呼黑人。在共和黨的這種白人種族主義背景下,裡根這樣的表現並不令人吃驚。老布希和小布希又繼續裡根開創的事業,用"狗哨政治"與白人種族主義者呼應。領袖節制和共和黨"政治正確"從尼克森到小布希,雖然共和黨領袖們都容忍和利用白人種族主義,但他們還有節制,懂得有些事情是有界線的。過了界線,領袖都有可能無法控制,只能被推著走。所以,他們的時代,共和黨還沒有越過楚漢界河,還在美國民主憲政的主流框架之內。
  • 諸多「老金主」停止捐款,共和黨淪為「垃圾股」?
    自國會發生暴亂事件以來,十多家全球五百強企業宣布中止對共和黨人的投資。至少147名共和黨議員淪為「垃圾股」。共和黨工作人員對《紐約時報》表示,從籌款趨勢看,共和黨將面臨「無比艱難的六個月」。雖然每次大選結束後的一兩個月都屬於政治投資的「淡季」,但美國歷史上絕少出現諸多企業同時「止損」的現象。那麼為何不到一個星期,這個過去四年中的執政黨就遭遇如此窘境?
  • 布希家族第三代嶄露頭角 共和黨變陣求生存(圖)
    共和黨希望借中期選舉奪回對國會的控制權。為了更好地迎戰民主黨,原本主力選票來自白人的共和黨推出了「彩虹」陣營,不少州的州長或國會議員候選人都來自少數族裔或是女性。共和黨的重要人物傑布·布希、薩拉·佩林等人也紛紛對這些人表示支持和提供經濟援助。而共和黨內2012年總統大選的有力競爭者們也借中期選舉之機開始扶植勢力、招兵買馬。
  • 5.1一階謂詞邏輯
    「馬」為「牛」,或者系統替換「吃草且會奔跑」、「動物」、「馬」三者,都不影響推論的有效,詞項:「所有」、「是」、「所以」構成了這裡的推理形式,一般化這個形式如下:所有M是PS是M所以,S是P我們再看下面的例子:所有吃草且會奔跑的都是兔子馬是吃草且會奔跑的所以,馬是兔子「馬是兔子」這當然是荒謬的說法
  • 美國共和黨總統參選人金裡奇以低油價拉選票
    中新社舊金山2月25日電(記者 劉丹)正在爭取黨內提名的美國共和黨總統參選人、國會眾議院前議長金裡奇今天在舊金山向共和黨選民表示,如果希望汽油價格回落到每加侖2.5美元,就把選票投給他。反之,就投給歐巴馬。  加州共和黨大會本周末在舊金山南郊柏林給姆凱悅酒店舉行。金裡奇25日出席並發表主題演講,大力抨擊歐巴馬的能源政策。
  • 丁小平:數學陷入「宗教式」邏輯欺騙,還是真理嗎?
    只要是人們接受了欺騙邏輯——「不先信就不能理解,而不理解其意就是瞎懷疑」,人們就很難再逃出受騙上當的深淵。這是因為,一旦人們接受了一個錯誤的邏輯關係,並形成了觀念的先入之見,就再也逃不出錯誤的邏輯怪圈。真正科學辨析,要在共同認可的邏輯前提下展開。一旦離開這個共同前提,即接受對方的邏輯前提,被誤導的可能性就無法避免。注意,這裡說的是可能性。
  • 盤點:美國45位總統中 共和黨佔19人
    【編者按】 當地時間11月9日,美國總統大選最終結果出爐:共和黨候選人唐納·川普擊敗民主黨候選人希拉蕊·柯林頓,成功當選為美國第57屆、第45任總統。  據本網統計,自第14任、第17屆總統開始,美國總統一直由民主黨和共和黨輪流執政。因此美國大選也被戲稱為「驢象爭」。
  • 選舉邏輯與科學規律孰先孰後
    對川普及其共和黨陣營而言,整體上顯然不利。不滿的民意估計會最終衝破川普過去三年多保持的45%到55%區間的「防波堤」,將其滿意度拖入新低。同時,投票率下降在大選中的影響則會有助於相對年輕甚至更熟悉網絡參與的選民支持的民主黨提名人而非川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