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開學在即,教育部教材局負責人表示,在落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方面,語文教材所選古詩文數量有所增加,體裁多樣。
對於文言文等古詩文在教材中的比例問題,坊間有不少議論,看上去正反兩方都有些道理,不妨看看臺灣某些人的言行,或許能有新的思考。】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雁默)
近期,臺灣這邊的「課審會」正在古詩文上動腦筋。課綱課綱,臺獨掌權,不玩課綱是不行的,要不然「人工獨」會出現斷層。這一次聚焦文言文,也是意料中事,畢竟臺灣的「國文」,就是政治不正確,什麼莫須有的罪名都可以給你按上去,臺獨分子擔任課綱審議委員,在他們眼裡,唐宋八大家也是「造神」。
7月有則趣聞,自助餐店在點餐區貼上公告「勿用『中指』點菜」,懇請客人在選擇菜色時,不要用中指比給老闆娘看。「課審會」對通識教育課程,指指點點,凡有中國味者,一律批鬥剔除刪修,臺式日式內容一律擴增高舉吹捧,可不是堂而皇之地用中指點菜嗎?至於品味,那是什麼?歷史也好語文也罷,草根味兒才是香的。
圖片來源:作者收集,下同
另外,新聞媒體時而出現「被挨打」「被獲釋」這類「動詞盲腸」的低級錯誤,讀者傻眼老師搖頭,報紙翻個面卻又有「驚見文化懸崖」這類警示臺灣人語文程度下降的社論,也十足黑色幽默了。
學文言文到底有沒有用?是不是死文字?其在通識教育內容中多少佔比才適當?這不是現在才有的爭議,而是從20多年前開始,島內就在吵了。
以意識形態主張文言文應淘汰的綠媒舉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只有小學五年級學歷,而「句法完全洗去文言文的影子」,「長大後才自修文言文」,我噗哧笑出來,莫言既然不用文言文就能成為文學巨擘,又為何要「自修文言文」?純粹吃飽撐著嗎?臺獨分子常有自相矛盾的言論,於此可見一端。
其實主張應廢文言文教學者,不是只有獨派,還有許多白話文學作家,大陸的情況也與之類似,所以暫拋臺獨分子的極端言行,來看看真正嚴肅的問題:文言文是死文字嗎?
文言文有用無用?
主張廢除、削減「文言文教育」者認為,現代人都用白話文,文言文無用,作為大學專業教育可,通識教育則不如全力提升年輕人的白話文能力。再者,喝過洋墨水,對英文嫻熟的知識分子認為,完全不懂文言文,語文能力一樣可以很好,用英文語法操作白話中文,也可斐然成章。
力挺「文言文教育」者認為,文言文乃中文之精萃,可提升白話文的質地,建立文化涵養,這才是「國文」教育的本質。所以目前通識教育中約一半的文言文教材是適當的,甚至比例拉高也不為過。
我自己是文言文捍衛者,但總認為兩種對立的主張是雞同鴨講,始終沒抓到溝通的重點。
其實,文言文不是「一種」語文。在三千多年來的中文演進過程裡,文言文可有好多種,各個時代使用中文的方式都有變化,時尚簡約,時尚繁華,此乃語言發展之常理,所以若當文言文只是一種語文,就忽略了語文的傳承性質,並與白話文做了不必要的切割。
事實上,白話文也不是「一種」語文。
若從胡適於1917年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提倡白話文算起,於今正好百年。看胡適或魯迅的白話文學,與今日文學作品做一對比,也會發現時代在文字組織上留下了變化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