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學的時候我們都開始有接觸到文言文,我記得我最早學的是《學奕》。剛開始學這個的時候只知道全部是聽不懂的,很麻煩,要逐字逐句的翻譯才能明白。那麼古人為什麼要發明文言文呢,難道他們不覺得麻煩嗎?他們平常說話也是這樣的嗎?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古人平時說話絕對不是說的文言文。就像我們現在說話和打字聊天也是不一樣的。因為書名語言和口頭語言絕對不一樣,書面語言都要口語經過簡單的加工的。這個在任何一種語言裡面都是這樣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學了這麼久的英語卻聽不懂美劇。因為我們學的是書面語言,美劇都是平常聊天,都是口語。所以古人說話肯定不是文言文,只不過他們的書面語言對口語加工的比較嚴重而已。
古人為什麼要發明文言文呢,這個不會引起交流的困難嗎?首先需要說明的是,我們現在覺得文言文看起來比較晦澀難懂,但是在剛發明的時候絕對不是這樣。文言文最初的發明也是為了方面各地的交流。因為古人和現在一樣,說的都是方言,我們知道當大家都說方言的時候是肯定無法交流的。尤其一些南方的方言,嚴重的話都是一個村一個樣。所以古人發明了文言文。所謂文言文中的第一個「文」是修飾的意思,也就是我們說的通假字「紋」。言就是語言的意思。最後一個文就是文章的意思。總的來說就是把我們說的話通過簡單的修飾寫成文章。這樣大家都看得懂。即使我聽不懂你講話,但是我可以看得懂你寫的文章。這樣就方便大家交流了。
那麼為什麼文言文比較簡潔,有時候簡潔的比較過分呢?古人開始的書寫材料和現在不一樣一般是竹簡和絲綢之類的。首先絲綢比較貴重,你寫得字越多就要用越多的絲綢,所以代價比較大。竹簡的話雖說比絲綢便宜,但是竹簡製作也很麻煩,而且比較重。像東方朔當年給漢武帝上的摺子都要幾個太監才可以抬起來。這樣的話,看起來比較麻煩。所以這些都是要求古人寫字越少越來,這樣才比較節省材料。比如現在給你一篇文章叫你起一個十個字的名字,那肯定比較好起。要是起一個一個字的名字,你起的肯定比較有深意。這是一個意思,字越少的話越難懂,因為含義越多。
白話文之父——胡適
既然我們現在的書寫材料價格這麼低,白話文這麼簡單。為什麼有些人說要使用文言文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古人使用的都是文言文。這個非常重要,古代書籍、文獻、資料都是文言文,如果我們學的是白話文的話就要把文言文翻譯過來才能明白。但是在翻譯的過程中會把文言文中的美感丟失,文化底蘊丟失的。舉個例子,我們都知道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沈從文的《邊城》寫得非常好。因為我們很容易理解那種意境。但是我們剛開始學習賈誼《過秦論》、白居易《琵琶行》等古文第一感覺都是不懂,而且很難明白裡面的美感和意境。這樣的話我們對我們古人寫的東西都很難明白了,也就是說容易導致文化斷層。就像韓國現在都用韓語,但是韓國古人用的都是漢字,所以他們現代的年輕人根本不明白古人寫的所有的東西,如果翻譯成韓語的話那感覺就嚴重不一樣的了。因為再好的翻譯都不能把原文的感覺給翻譯出來。和我們翻譯不了方言差不多。
但是如果恢復文言文的話,阻力不是一般的大。因為我們用白話文都已經習慣了。但我們不應該忘了自己的文化,所以應該加大我們學習文言文的力度。這樣我們才能明白古人的東西,也才能更好的是發揚古人的東西,更好的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