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秋季開學,最熱門的話題莫過於全國義務教育階段的孩子統一使用部編版《語文》、《歷史》和《道德與法治》教材,而部編版語文教材引起的關注和話題最盛。
家長對部編版語文教材焦慮的根源來自一組數據:「教改後需要朗背的古詩文:小學階段由原69篇增到124篇,增幅80%;初中階段由原60篇增至132篇,增幅83%;高中階段,由原14篇增至72篇,增幅400%。」這組數據可以簡單概括為——古詩文比重增加、難度增大。
教改後,原來五六年級才學習的文言文下沉到了三年級。三年級上冊是《司馬光》,下冊是《守株待兔》。這些文言文雖然簡單,但對單字的釋義、內容的理解等方面的要求卻一點都不含糊。
文言文是語文學習中的難點之一。文言文能力的提升沒有捷徑可走,也是需要在學習過程中長期進行積累。我們可否通過某種方式讓我們的孩子早點接觸文言文、了解文言文、形成文言文的基本認知和語感呢?
只要家長肯花心思、動腦筋,方法無處不在,但我覺得最好的辦法莫過於通過課文來學習文言文。
我們小學課本上的很多課文都是取材於文言文的部分篇章,經過改寫而來。以小學二年級為例,《曹衝稱象》、《坐井觀天》、《寒號鳥》、《狐假虎威》、《刻舟求劍》、《大禹治水》等幾篇文章都是。
孩子們學習了現代文的文章,對故事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後,再對照閱讀文言文的原文,更容易理解。長期的積累必能形成文言文的基本認知和語感,為高年級的文言文學習奠定基礎。
接下來,我會為大家收集二年級上冊幾篇文章的文言文原文,並對需要著重給孩子強調的內容進行簡單梳理。希望每位家長都能做個有心人,幫孩子捋順前進的路。
寒號蟲
五臺山有鳥,名曰寒號蟲,四足,肉翅,不能飛。其糞即「五靈脂」。當盛暑時,毛羽文採絢爛,乃自鳴曰:「鳳凰不如我!」比至深冬嚴寒之際,毛羽脫落,若雛,遂自鳴曰:「得過且過。」
《寒號蟲》出自《南村輟耕錄》,為元末明初人陶宗儀著。宗儀字九成,號南村,學識淵博,明洪武中曾任教官。元末避亂隱居松江農村,耕讀之餘,有所感受,即隨手札記於樹葉上,貯於罐中,後由其門生整理成書,共30卷,585條,20餘萬字。
《南村輟耕錄》是部筆記,「凡六合之內,朝野之間,天理人事,有關於風化者,皆採而錄之」。記載了元代社會的掌故、典章、文物及天文歷算、地理氣象、社會風俗、小說詩詞等。是上海及其周邊地區歷史民俗研究的重要著作。
和前文的《曹衝稱象》不同,《寒號蟲》這篇短文記載的故事和語文課本上的《寒號鳥》這篇故事的內核可以說是截然不同。《寒號蟲》記載的是此生物對自己外貌變化的放任自流,而《寒號鳥》講述的是此生物對自己居住環境的聽之任之,唯一相關的無非是那句:「得過且過。」由此可以展開給小朋友講一講文學的適當加工,對小朋友高年級語文學習的「改寫」能力也是有利無弊。
《寒號蟲》這篇文言文非常白化,一般的孩子讀兩遍就能了解大概的意思了。需要引導孩子著重注意的是三個副詞:「乃自鳴曰」的「乃」、「若雛」的「若」、「遂自鳴曰」的「遂」。
「乃」在此處的意思是「於是」,是文言文裡面的一個常用用法,如「永乃發憤讀書,涉獵經史,兼有才筆」 (《北史·傅永列傳》)。
「若」在此處的意思是「像」,如「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 (《莊子·逍遙遊》)。至今我們仍有「動若脫兔、靜若處子」、「門庭若市」等說法。
「遂」在此處的意思是「就、於是」,基本等同於上面的「乃」,如「魏軍遂退,放逐北至渦陽(《梁書韋放傳》)」 。
除了這些文言文的知識以外,家長也可以帶著小朋友了解下被稱作「寒號鳥」的復齒鼯鼠的相關知識,甚至是「鳳凰」的相關知識。只要家長有心,孩子的學習就不僅僅囿於課本,而是通過課本打開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