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號鳥在崖縫裡凍得直打哆嗦,不停地叫著:「哆囉囉,哆囉囉,寒風凍死我,明天就做窩。」這是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寒號鳥》,這篇課文教育學生要勤勞共勉,抓住大好時光勤奮努力,不要懶惰,荒廢大好年華。
學生問老師寒好鳥到底是什麼樣子,喜歡吃什麼。學生能問出這樣的問題一點都不奇怪,因為他是「寒號鳥」,學生很想知道這個「鳥」是什麼樣子。小編在這就為大家說說什麼是「寒號鳥」。
「寒號鳥」其實根本不是鳥,學名叫做復齒鼯鼠,也叫做寒號蟲、寒號鳥、寒搭拉蟲,生活在1100米左右的針闊混交林中,通常會在高大的樹木上或陡峭的巖壁裂縫中築巢,屬於森林動物。主要分布在我國的四川、甘肅、陝西、陝西等地。體型大小和松鼠差不多,體長一般在30到40公分,體重在350克左右。
在課本中所描寫「寒號鳥」是白天懶惰睡覺不勞動,其實「寒號鳥」白天活動很少,夜間出來捕食,活動特別活躍,直到拂曉才回到的巢中。它四肢長有肉翅,但是不會飛,它可以藉助慣性在空中滑行100多米。「寒號鳥」的生性怕寒,喜歡溫暖。叫聲和課文中描述的一樣,也是哆囉囉,哆囉囉,這只是它的叫聲,並不是像課文裡說的那樣,天氣寒冷凍的直達哆嗦。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這是二年級下冊的課文古詩二首,這首詩是清代詩人高鼎所作《村居》的後兩句。這兩句詩描寫的是春天所見之景。
這兩句詩裡的紙鳶是指什麼?它和風箏有什麼關係?
其實,紙鳶就是風箏。現在在我國的有些地方還保留著「紙鳶」的叫法。
在我國製作風箏的歷史是比較悠久的,相傳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在早期他是用木板或者竹片做成的,整體比較大,主要用於軍事,在當時被稱為「木鳶」。到了東漢年間,蔡倫發明了造紙術以後,慢慢的才開始用紙做風箏,在當時被稱為「紙鳶」。
後來,民間的百姓也慢慢做起了「紙鳶」,相對在軍事上用的要小了很多,當然飛起來也很容易。有人就把一根竹笛綁到了「紙鳶」上,「紙鳶」飛上天以後,風一吹,發出了悅耳的聲音,這種聲音和古箏的聲音非常相似,於是在民間對「紙鳶」就有了「風箏」的叫法。
大概到了宋代的時候,放風箏在民間已經是一項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並且一直延續至今。
語文課堂小知識,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說到這裡,以後會持續更新,感謝大家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