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號鳥》是一篇民間故事,講述了懶惰的寒號鳥在寒冬來臨前,不聽鄰居喜鵲的勸告,一味偷懶玩耍睡覺,在寒冬臘月凍死的故事。
這篇課文是本單元難度最高的一篇文章。很多老師在備課的時候都有這樣的苦惱:這一課真的很難備!當然學生學起來很難,家長輔導起來就更吃力了。不少家長在溝通的時候向我吐槽:原來寒號鳥中的「號」讀「háo」!原來寒號鳥不是鳥!現在的語文可真不好學啊!
可不是嘛,現在的小學語文確實比較有難度!現在將我課前備課,課堂教學、課後總結的孩子們容易出錯的要點進行總結梳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課文生字的學習,要重視識字方法的運用、多音字的運用,並高度關注孩子生字的書寫質量。
1.無論是二類字還是一類字,認讀一定要讓孩子自己去說一說每個生字用什麼方法去識記。一來孩子自己想到的記憶會更深刻,二來,我們不僅要讓孩子掌握生字,還要在認生字的過程中訓練出一定的學習能力。
2.課題中的「號」是個多音字,單獨給不同的讀音組詞,孩子們不會出錯,但是放到課題中,孩子們會慣性地讀成第4聲。怎麼讓孩子不讀錯呢?要讓孩子更加全面的認識:寒號鳥並非鳥類,而是能夠藉助身體的飛膜滑翔的嚙齒類動物,由於生性較懶惰,在寒冷的冬夜,會不斷地重發出哀號聲,故此得名「寒號鳥」。
3.「當作」在課文中是最容易讀錯的一個生詞。要把「當」不同讀音所能夠組成的不同詞語,儘可能多地呈現給孩子,讓孩子反覆讀,在詞語中去理解不同讀音的字義以及所組成的詞語。
4.在書寫生字時,「將」要注意書寫筆順,「紛」要注意:右邊是捺壓著撇,不要寫成撇壓著捺。
二、課文部分要點較多,要以讀促悟,讓孩子在讀好人物行為與語言中感受人物形象。
1.課文的第一小節讓我們知道了:故事的主人公、他們所生活的環境、他們之間的關係。在學習的時候要關注幾個量詞短語:一堵石崖,一道縫,一條河,一棵大楊樹,尤其是一堵石崖,可以讓孩子所以說還可以說一堵什麼?孩子們個別能說出「一堵牆」,大多數孩子在讀之後,就大概明白:「堵」作量詞時。形容的都是牆體等有一定體積的物體。
2.課文中有三段對季節變化表現的句子,分別是第二小節的:幾陣秋風,樹葉落盡,冬天快要到了!第五小節的:冬天說到就到,寒風呼呼呼地刮著。第八小節的:寒冬臘月,大雪紛飛,北風像獅子一樣狂吼,牙縫裡冷得像冰窖。
環境描寫即點明了時間變化,同時也對故事的情節發展起到了推動和渲染的作用。
這裡樹葉落盡的「盡」,跟前面《古詩二首》中「白日依山盡」的「盡」意思並不同。這裡讓孩子們理解其意思的時候,運用了替換詞語的方法,孩子們很快能替換成樹葉落光、樹葉落完,繼而明白了此處的「盡」就是「光,完」的意思。
3.接著讓孩子們邊讀邊找一找,在不同的在季節變化前後,喜鵲和寒號鳥都在做些什麼?孩子們會能找到:在冬天快要到來前,喜鵲一早飛出去,東尋西找,銜回來一些枯草,就忙著做窩,準備過冬。寒號鳥卻只知道出去玩,累了就回來睡覺。
通過一早、飛出去、東尋西找、忙著做窩這些詞,孩子們能夠感受到小喜鵲的勤勞和目光長遠。而從寒號鳥的行為,孩子們能夠感受到它的懶惰和目光短淺。
4.看到寒號鳥的懶惰,鄰居喜鵲熱心地去勸告,接著引出段課文中的兩次對話。
本課要重視人物對話,孩子們上課也特別喜歡分角色朗讀課文,家長在輔導孩子的時候也可以跟孩子分角色朗讀課文,邊讀邊滲透知識點,邊讀邊結合關鍵詞加深對寒號鳥和喜鵲人物形象的認識。
5.最後寒號鳥的結果是怎樣的呢?它在夜裡凍死了!此時結合課後第一題,讓孩子再結合全文,尤其是人物行為和語言口述。
6.除了完成課本上的大綱要求,我們還需要培養孩子獨立的、個性的思維能力。
在課堂上我們的孩子能說出:我們要勤勞,對未來有規劃,要目光長遠,做事提早打算,我們要能聽進去別人善意的勸告,我們要今日事、今日畢……
7.課後第2題:凍得直打哆嗦,冷得像冰窖,這兩個短語的積累和運用,我們也是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處理的。類似的短語還有:凍得直打寒戰,凍得直流鼻涕。軟得像棉花,硬得像石頭,快得像閃電,慢得像蝸牛。
總的來說,《寒號鳥》這一顆無論是生字還是課文的學習,都一些小坑還是很容易出錯,在學習和複習的時候一定要認真仔細。
最近很多網友催更。感謝大家對慄子老師的信任和支持!最近吧,我們學校特別的忙,很多老師累生病了。我會儘量抽時間整理教學經驗,以幫助更多有需要的家長。也希望看到的你更積極點讚、收藏、分享,更新更有動力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