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分析教材,把握教學內容的難度。教師要明白,在整體文言文教學中,教材應達到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深度。從三年級上學期開始,語文教材循序漸進地增加文言文的比重。語文教師不能只關注自己所任教的年級的教學內容,而要理清整套部編教材文言文教學內容安排的思路,深入淺出地進行教學,逐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我閱讀能力。比如,三年級上冊《司馬光》一課的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開始接觸文言文,對文言文的表達方式產生興趣。鑑於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一些短小的介紹古代名人生平事跡的文言故事。又如,對三年級下冊的《守株待兔》一文,學生很感興趣。教師讓學生搜集此類故事並進行分享,從而使學生對成語有所了解。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慢慢提高了。
探究其點,感悟其面,以點帶面。課本中安排的都是傳統文化中的經典,符合小學生的學習特點。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閱讀文言文的方法。教學文言文的難點,在於讓學生知道古文與現代文的不同,並能記住它。其次,要讓學生明白文言文與現代文的表達方式不同。例如,四年級上冊《王戎不取道邊李》最後一句「取之,信然」這四個字表達的意思是「路人去摘了李子一嘗,的確如此」。「取之」後邊省略了「嘗」的過程。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取之」後「嘗」是必然的,所以就省略不寫了,但現代文中這樣表達就不完整。這樣比較,讓學生知道現代文和古文的不同,並且學會方法,加深理解。
了解作者生平,明確典型故事背景。探究分析相關時代的歷史背景和文中人物的性格特點。例如, 魏晉時的名家王戎除了聰明還吝嗇,「賣李鑽核」的故事指的就是他;五年級下冊《楊氏之子》講的也是這個歷史時期的故事。又如,「孔融讓梨」和「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典故都出自《世說新語》。在明確歷史背景的前提下,讀《世說新語》一書,學生會被那些有趣的故事吸引。
激發學生興趣,引導他們閱讀原著,體會現實意義。《王戎不取道邊李》選自《世說新語》,這一單元其他的內容也都是翻譯成現代文的歷史故事。其中,《西門豹治鄴》選自《史記滑稽列傳》,《紀昌學射》選自《列子湯問》,《學弈》選自《孟子》。教師可以抓住這些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體會其現實意義。在教五年級上冊《少年中國說》一課時,教師一定要聯繫全文,並讓學生深入體會當時歷史背景下此文蘊含的愛國主義思想。
教學生辯證地看待課文中的觀點。古人受科學水平的限制,有些見解未必符合現代科學觀點和現實情況。現在,有的學生知識面廣,知道其中的錯誤;有的學生則認為書中講的是對的。例如,《兩小兒辯日》一文中兩個孩子的觀點,用現代的科學解釋都不對。這就要求教師教這些內容時認真備課,明確在當時背景下的解釋。又如,六年級上冊《書戴嵩畫牛》一課中,牧童的觀點也不完全對。只是他看到的恰好是那個樣子的,而畫家沒有真正觀察過鬥牛的情景,是憑感覺畫的,所以認為牧童說的是完全正確的。現代網絡發達,很多學生可能會在網上找到和牧童所描述的鬥牛情景不同的照片。兩牛相鬥時尾巴是怎樣的,與牛的品種及習性有關,答案不是唯一的。教師應引導學生學會質疑書本,學會獨立思考,培養其創新意識。
讓學生正確認識古文有不同版本的問題。古文往往有不同的版本,有些古詩也有不同的說法。其原因在於流傳已久,幾經傳抄。但是,教師對這些不同版本要深入研究、思考。例如,《紅樓夢》版本眾多,每個版本都有不同的地方。《紅樓春趣》節選自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雲偶填柳絮詞」,是裡面的一個小插曲。這篇課文選自程高本的《紅樓夢》。之所以選這個版本,我認為,是因為它更容易懂些。但是,有的學生看過不同版本的《紅樓夢》。因此,教師應正確引導學生看待這些問題。例如,第一句中的「嚇」字在其他版本裡都是「唬」字。我認為,「嚇」更通俗一些,「唬」在文言中更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