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釋中文主導地位又刪減文言文,數典忘祖的蔡英文連母語都不放過

2021-01-10 上觀

 

最近的臺灣社會可謂驚奇不斷:一個普通工程師的操作失誤,造成將近700萬用戶停電,島內民眾的生產生活大受影響,產業界也損失慘重;一名被國際刑警組織通緝的韓國慣偷,在臺灣第一次行竊就輕鬆得手,行竊地點甚至還是民進黨中央黨部,這名慣偷隨後出入臺灣地區更是如入「無人之境」;一名臺灣民眾在光天化日之下從「軍史館」偷走一把日本軍刀,並直闖蔡英文辦公室砍傷衛兵……

 

再加上去年發生的一個士兵就可以誤射「雄三」飛彈的荒誕事例。島內輿論由此諷刺稱,民進黨執政下的臺灣,僅僅一人之力就可以讓整個社會陷入癱瘓,類似情形恐怕在全世界都找不到第二個。執政失能的蔡英文當局讓整個臺灣陷入系統性失靈,所陷之深已經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

 

然而,在蔡英文看來,似乎臺灣民眾的民生、安全感遠沒有自己的意識形態更為重要。她不僅對島內層出不窮的亂象不引以為意,還辯稱「千錯萬錯都不是我的錯」。同時,繼續操作族群對立,操縱「文化臺獨」和「去中國化」進程。

 

打著「語言平權」旗號的「柔性臺獨」

 

一般而言,為了減少交流和溝通成本,提升效率,全世界大多數地區都規定一種「官方語言」。就算有部分地區規定了幾種「官方語言」,一般也會自發形成一種佔據主導地位的語言。

 

在臺灣地區,當局所推行的「國語運動」取得了較大的成果,「國語」被臺灣民眾廣泛使用,臺灣地區所稱的「國語」就是大陸地區所稱的普通話。

 

不過,這一常識現在卻開始被顛覆。去年剛上任五天就曾對外公開表示自己「中文表達存在困難」的蔡英文,開始對中文下手了。近日,臺當局文化部門連辦幾場所謂「『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聽證會。該草案把「臺灣各固有族群使用之自然語言及臺灣手語」列為「官方語言」。草案還規定,島內民眾參與行政、「立法」、司法程序時,「得使用其固有之『國家』語言」。

 

以民進黨當前全面執政的優勢地位,所謂「『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經過行政部門批准後,在立法部門獲得通過的可能性極大。這也就是說,如果該草案獲得通過,閩南語、客家語、各個少數民族語甚至臺灣手語等都將成為臺灣地區的「官方語言」。這種現象即使放眼全球,也是孤例。

 

如此,勢必會在臺灣地區引起混亂,也會帶來諸多不必要的麻煩和開支。就以行政部門為例,以後臺當局下發的文書、文件可能都需要翻譯成十幾種「官方語言」。而且如果少數民族人士將來使用母語前往基層行政部門辦理相關事宜,基層行政部門可能還要專門配備翻譯人才,否則就很有可能構成違法。在有不少少數民族民意代表的立法部門,如果他們以後也堅持使用本民族語言發言、問政,屆時,立法部門可能也需要專門聘請專門的翻譯人才。

 

由此對島內教育、民眾認同感等方面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更為深遠。打著「語言平權」旗號,通過拉攏客家人、少數民族一起挑戰「國語」的主導性地位,可以達成撕裂族群,坐收漁翁之利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客家人和少數民族一般被認為屬於偏藍陣營,把他們的語言上升為「官方語言」,此舉還可以起到討好他們的效果。

 

另外,現在閩南話已經在臺灣南部佔據主流,這裡也是民進黨的「票倉」和「基本盤」,通過改變「國語」的主導性地位,讓閩南話與之「同起同坐」,既能夠激起南部民眾的所謂認同感,又可以鞏固自己的「票倉」,可謂一舉兩得。

 

教育當兒戲 網絡票選文言文

 

除了現代中文,蔡英文當局連文言文也不放過。

 

由臺灣教育部門所主導的高中語文課綱草案大幅降低了文言文所佔的比例,由原本的一半降至每學期以30%為上限。必讀文言文則由原來的20篇降為10或15篇。這一舉動引發廣泛爭議,遭到島內各界的激烈批評。據臺媒報導,由6名「中研院」院士發起的反對刪減文言文聯署,截至30日已有15113人加入,其中包括不少臺灣地區的知名文化界人士。

 

之前,臺灣地區高中語文有20篇必讀文言文。篇目全是由臺灣地區「教研院」通過嚴謹的程序,委託多位業內專家和知名教授、教師研究擬訂而來。在公布前,還向500多位高中語文教師發出問卷進行徵詢。這20篇堪稱是經典中的經典。

 

然而,這一次,挑選文言文的權限卻被臺當局輕率地交給了6名非語文專業的委員。更荒唐的是,10篇必讀文言文竟然還是經過網絡投票而來。而且,參與投票的卻總共僅有不到520位網友,其中語文老師只佔不到20%,剩下的全部都是中小學生。這10篇必讀文言文中,除了《桃花源記》《赤壁賦》《鴻門宴》《嶽陽樓記》是公認的中華經典以外,其餘六篇都是「去中國化」、體現臺灣「主體性」的「文言文」。有些甚至可能都不能算作是真正意義上的文言文。其中有一篇還包含歧視臺灣地區少數民族的內容。甚至還有一篇的作者是日本人,並且包含推行日本殖民的相關內容。

 

當然,蔡英文當局如此把弄意識形態,操作族群對立,視島內民眾的民生等需求為無物,繼續走不可能走通的「去中國化」和「文化臺獨」道路,自然要自吞惡果。

 

這一點已經反映在民調數據上。根據親綠的「美麗島電子報」8月28日出爐的民調數據顯示,60.2%的臺灣民眾不滿意蔡英文的執政整體表現。對蔡英文表示滿意的民眾僅有27.2%,基本上都是屬於「深綠」的民進黨基本盤。民眾對民進黨的好感度只剩下28%,接近一半的臺灣民眾反感民進黨。

相關焦點

  • 蔡英文又拿歷史教課書「撒氣」!民進黨的數典忘祖怎能改變真實歷史...
    在這版教科書當中,中國歷史被大量刪減,從夏商周(約公元前2000年)到隋唐時期(約公元1000年)近3000年歷史,僅用4頁、1600字講完。以往教科書中必談的周武王伐紂、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等朝代更迭內容和歷史典故,均被一筆帶過,歷史人物除了秦始皇、漢武帝等寥寥數位,其他統統刪光。該版本教材因此被島內教育界評為「史上最『獨』歷史課本」。
  • 為了唱反調,蔡英文連瘦肉精都不放過!臺養殖戶「靈魂」發問
    自從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8月宣布「明年起開放含瘦肉精萊克多巴胺的美豬、美牛進口」後,島內反對情緒高漲。彰化縣養豬協會醞釀發動抗爭,養殖戶意志堅定「反美豬」到底。更有養殖戶質問:蔡英文政府有何道理要進口瘦肉精,難道就為了和大陸唱反調嗎?
  • 臺灣去文言文是文化浩劫
    (記者 林谷隆)長期推動學童讀經的國民黨臺中市議員賴義鍠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文言文對傳承中華文化相當重要,「教育部」利用課審會刪減文言文比例,根本是蔡當局官員為去中國化,而去文言文。臺灣良好保存中華文化,很多傳統文化連中國大陸都要派人來學習尋根,現在竟然自己要放棄去除,這是不可思議的事。國民黨必須透過宣傳讓民眾知道去中國化對臺灣有多不利,避免讓文化浩劫發生。
  • 英國媒體作出預測:漢語將可能代英語的主導地位
    中國的崛起引發了很多國家的不適:美國擔心自己的軍事和經濟霸權被中國搶走,印度的心自己在南亞的主導地位被中國動搖,韓國則擔心自己的造船工業被中國擠垮、、、、、、現在英國人也開始擔心了。可能有人要問,一個老大帝國有什麼還值得擔心的嗎?
  • 向南島國家投懷送抱,蔡英文葫蘆裡賣什麼藥?
    蔡英文在致辭中還舉例說,「mata」這個詞在臺灣部分「原住民」群體的語言裡中都是「眼睛」的意思,而在南島國家的吉里巴斯語、印度尼西亞語和毛利語中它也代表「眼睛」,「表示南島民族是用相同的觀點來看待這個世界」。臺當局還表示,千百年來,南島民族的祖先在廣大的海洋上航行、相互往來。啟動南島民族論壇,將重新串聯南島民族斷裂已久的海上歷史文化記憶,並建立南島民族間的實質關係。
  • 蔡英文炒房被輕輕放過 孫大千為韓國瑜叫屈
    因為,蔡英文可以炒作15筆土地,韓國瑜卻不能買賣房子。    孫大千指出,蔡英文才32歲,就有大筆的資金買賣土地。韓國瑜混到了50歲,還要向銀行貸款買房子,連這樣都要被拿出來批評。    蔡英文把買賣15筆土地的資金全部推給父母就沒事了。韓國瑜夫婦正常買賣房子,還要被要求交代資金來源。    蔡英文光靠那15筆土地就獲利超過4000萬。
  • 出淤泥而不染反義詞是啥?外國「中文試卷」太難,中國學生都不會
    文/琳媽說教育英語從小學到高中都是我們的三大主科之一,考上大學更是要通過英語四六級考試,才能順利拿到畢業證書,因為沒有語言環境,英語對很多學生來說是一個難點,從小飽受英語的困擾。同是語言文學,語文我們學起來就相對容易,語文也是眾多科目中花費時間最少的學科,漢語是我們的母語,從小生長在漢語的語言環境內,自然有一樣的文化底蘊在。
  • 網絡流行語及英文歌被翻譯成文言文引熱議
    比如「富賈,可為吾友乎」「寡人倍感愛之所失」……初見這幾句文言文,可能多數人不知所云,但如果對照網絡流行語「土豪我們做朋友」、「缺愛」……這些話的意思便一目了然。  登上文言文「大雅之堂」的流行語並非僅此幾句。還有「我和我的小夥伴們都驚呆了」被譯為「寡人與眾愛卿皆瞠目結舌」、「何棄療」被譯為「汝何如停療」,讀來令人捧腹。
  • 邱毅曝光蔡英文操控網軍內幕:連自己人都下狠手……
    如今泛藍陣營出示證據揭開謎底,原來代表民進黨與網軍籤約的正是時任民進黨主席的蔡英文。邱毅起底民進黨網軍據臺灣《聯合報》25日報導,新黨不分區「立委」候選人邱毅、國民黨副秘書長蔡正元和張顯耀聯手組成的「要正義(耀正毅)聯機」24日舉行記者會。
  • 外國人說起中文來,連中國人都怕|普通話|日語|漢語|英語|母語_網易...
    不過反過來,外國人要學中文也不太簡單。「泥嚎,窩是歪果仁」似乎成了形容外國人奇怪中文口音的專屬名詞。外國人說中文到底有多搞笑?為什麼外國人學漢語這麼難?在B站和youtube上,就有許多up主光靠說中文就積累了不少粉絲。有的B站up主明明能說流利的中文,但是卻偏偏要裝作什麼都不懂的樣子用英語問路,最後再突然轉換成北京口音,「就是內個,先往前邊兒走再左拐是吧」,把「被害人」嚇得不輕。
  • 被蔡英文新課綱算計,臺灣學子重新背上殖民主義枷鎖
    而且,這個所謂「去中國化」的工程,在教育上至少進行了二十多年,培養了蔡英文口中一整個世代的「天然獨」。問題是:操作「去中國化」的人,其本身卻是在「中國化」教育下培養出來的一代「臺獨工作者」,這就不是用「去中國化」能解釋得通了。況且,即使所謂「天然獨」世代的選票百分之百都投給了蔡英文,仍然只佔蔡英文選票當中的一部分而已。
  • 亂攀親戚,蔡英文葫蘆裡賣什麼藥(看臺絮語)
    去年,蔡英文曾把拜訪南島語族國家的一趟「行程」定位為「尋親之旅」,本次論壇同樣透著濃濃的「尋親」味。放著大陸同文同種的親人不認,卻去太平洋小島尋親,民進黨當局費盡心思尋找臺灣與南島國家在民族起源、歷史、文化上的聯繫,無非是要與中華文化圈做切割,變相「去中國化」罷了。
  • 鄉愁詩人生前曾怒懟蔡英文:政治不該介入語文教育
    鄉愁詩人生前曾怒懟蔡英文:政治不該介入語文教育 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7年12月14日 16:56 A-A+ 返臺後先後任教多所大學,1974年起任香港中文大學教授。2012年4月擔任澳門大學「住校作家」。餘先生被譽為「藝術上的多棲主義者」,一生筆耕不輟,現已出版詩集21種,散文集11種,評論集5種,翻譯集13種,共計40餘種。多篇作品入選中小學教材,其中最著名的當屬《鄉愁》。
  • 尼古拉斯·奧斯特勒:英語的世界地位是否已達巔峰?
    Aguazul回復Robert_Hughes_88:我曾讀過一篇文章,講作者去中國矽谷尋找電子零件的經過,當時他們僅靠手機上的自動翻譯軟體就完成了任務,不過掌握一些中文還是非常有用的。中國已經在這一技術領域處於主導地位了,如果中國也主導其他領域該怎麼辦呢?能夠以近乎母語那樣的熟練程度使用漢語進行交流是非常有利的。
  • 人大代表建議:加強母語保護,英語地位是否會下降
    2020年5月26日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中共北京市委副秘書長唐海龍建議,可適時修改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突出普通話、規範漢字在國家語言生活中的主體地位。同時增強高考、中考中語文分數比重,突出母語應有的優勢地位。為何國家突然如此重視母語的工作?而與高考息息相關的語文、英語又將面臨什麼?
  • 蔡英文「耍賴」到底,兩招稀釋賴清德支持率
    29日,在被島內媒體稱為「蔡賴終局對決」的初選會議中,民進黨中央最終強行通過蔡英文版本的初選方案,讓缺少執政資源優勢的賴清德陷入被動局面。此前,在認為沒有挑戰者的情況下,蔡英文高調表示延續「公開、公平、公正」的初選辦法;眼看自己民調高過蔡,賴清德突然登記參選;為了勝出,蔡英文不惜使出各種招數拖延,並最終成功改變規則……有島內分析人士稱,這本就是一場「偽君子與真小人」的較量,無論兩者誰成為民進黨2020年「大選」候選人,他們所代表的「暗獨」與「明獨」路線,對臺灣2300萬人而言都絕非正確道路。
  • 北理工校友發明文言文「填詞大師」,斷句、造詞都能做,高考文言文...
    這是兩個來自北理工的小哥做出的模型GuwenBERT,經過訓練後的模型,不僅能自動幫助文言文斷句,還能幫你思考被遮住的詞語到底是什麼。(真沒有用原詩騙你)要是這個模型去參加高考,文言文斷句、詩詞背誦部分,豈不是都能拿滿分?
  • 臺媒:連這麼合理的要求都拒絕 蔡英文心虛了
    來源:海外網海外網12月11日電近日,臺灣三家電視臺都極力爭取舉辦2020年臺灣地區領導人「大選」辯論,國民黨候選人韓國瑜和親民黨候選人宋楚瑜都已籤署同意參加辯論,結果卻因蔡英文只想參加綠媒舉辦的辯論,拒絕籤署而導致辯論擱淺
  • 雙語:總有那麼些英文詞 連母語者都覺得懵!
    如今在說英語的人群中,非母語者的數目已經漸漸要超過母語者了,為此那些母語為英語的人們亞歷山大——如何能夠在不說俗語和俚語的情況下順暢溝通,這是個問題……   BBC總結了在交流中最令人困擾的那些單詞、詞組,以及這些問題所產生的困擾:   It’s all Greek to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