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如何進一步規範語言文字使用,增強公民的國家認同受到關注。2020年5月26日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中共北京市委副秘書長唐海龍建議,可適時修改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突出普通話、規範漢字在國家語言生活中的主體地位。同時增強高考、中考中語文分數比重,突出母語應有的優勢地位。為何國家突然如此重視母語的工作?而與高考息息相關的語文、英語又將面臨什麼?
目前漢語及漢語言文化面臨的困境如下:網絡語言和廣告語言濫用外文、生造漢字漢語現象嚴重;部分偏遠地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學習和使用的條件不滿足,普及程度不高;部分方言地區普通話和規範漢字的使用存在困難;部分港臺青年對祖國文化疏遠淡漠,多數學生只學語文的功利性作用而忽略了文化性、英語的過度教育等。
加強母語教育突出母語優勢地位 ,增強語文中考、高考地位意味著要麼提高語文的分值要麼降低其它科目的分值。我們知道目前語文、數學、英語並駕齊驅,做為三大主科分值一樣。由於接軌世界的需求和發展科學的需要,語文的地位不如英語和數學。數學相對英語難度較大,趣味性低一些,因此社會上出現了一種怪現象,英語幾乎成為所有家長最重視的學科。從小學到大學都英語培訓班,你何時見過語文培訓的?數學的只有奧數等少數培訓項目。
這是極不正常的,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把他國語言提高到全民學習的地步,這種地位勢必遏制其它科目的均衡發展;法國、義大利、德國、挪威、俄羅斯、以色列、韓國等都制定法律或政策保護母語,抵禦強勢的英語入侵。修改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後,各部門可適時調整,加強保護母語,不宜過度突出外語。如教育部門可針對高考。語文是文化科學的基礎,數學是自然科學的基礎,必學且權重應當平等,決不能顧此失皮。總之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源在於英語學科權重,因此要突顯語文優勢地位又不能降低數學的情況下,英語的權重降低比較合理。
很多人持反對態度,他們認為學好英語才能接軌國際,才能更好地學習先進的科學文化。其實這種觀點體現的是一種利益需求,並沒論據證明未學好英語就不能成為頂尖科學人才。日本、德國、法國、俄羅斯等產生大量的頂尖科學家,英語在他們國家並沒有優勢地位,甚至有一名獲得若貝爾獎的日本科學家根本就不懂一點英語。其實英語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大的作用,充其量只是一門工具性學科,與科學關係並不大。有些人認為不會英語如何與英語系科學家溝通?一目前有發達的網際網路;二英語方面的專業人才;三由於英語不是描述性語言,派生詞很多,專業詞彙量極大,我們平時從小學到大學學的這些派不上用場。
總之英語的學習地位太高了,我們只需要具備繼續學習英語的基礎就可以了。勿需全民學英語,調整英語的地位,日後根據各人自身需要而學習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