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總有那麼些英文詞 連母語者都覺得懵!

2021-01-17 新東方網

  如今在說英語的人群中,非母語者的數目已經漸漸要超過母語者了,為此那些母語為英語的人們亞歷山大——如何能夠在不說俗語和俚語的情況下順暢溝通,這是個問題……

  BBC總結了在交流中最令人困擾的那些單詞、詞組,以及這些問題所產生的困擾:

  It’s all Greek to me

  我對此一竅不通。

  「Any native speaker talking to a majority of native speakers will tend to assume that everyone, even the non-native speakers in the room, can understand everything they say regardless of speed of speech and idioms used,」 Mike Conroy commented on our Facebook post.

  麥克·康羅伊在臉書上說:「任何母語者在和大多數人說話的時候會傾向於認為所有人——甚至是非母語者——都在同一個『房間』裡,並且無論語速多快、用了多少俗語他們都能夠理解他們所說的一切內容。」

  Some of the words that get lost in translation: torch versus flashlight, spanner versus wrench. Phrases such as 「the umpteenth time」 and 「watching paint dry」 and 「taking the mickey,」 tripped some readers up, while even subtle differences in spelling, such as 『centre』 and 『center』 caused trouble.

  有些詞是不可翻譯的:torch還是flashlight,spanner還是wrench。「the umpteenth time」 ,「watching paint dry」 ,「taking the mickey」,這些詞組常常會讓讀者困擾不已,還有只是在拼寫上有些許差異的單詞如『centre』 和『center』也讓人產生困惑。

  「During a holiday in the US I had more problems with people understanding my [British] English than I do with my colleagues and customers on mainland Europe,」 wrote Ray Gloster. 「In Europe, I find it does help to tailor your choice of words, selecting Latin or Germanic origin words from the English vocabulary.」

  雷·格洛斯特寫道:「有一次去美國度假就遇到了許多困難,那裡的人們無法理解我的英式英語,比我無法理解歐洲大陸來的同事和客戶的英語更甚。在歐洲,我發現斟詞酌句是很有幫助的——選擇那些帶有拉丁語或者德語詞根的英語單詞能夠使得交流更順暢。」

  「[British] English and American English are full of instances of this,」 commented Martin Hawkins. 「I'm a Brit living in the US and the phrase 'two cultures separated by a common language' is very appropriate.」

  馬丁·霍金斯評論道:「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中差別比比皆是。作為一個住在美國的英國人, 我覺得『一種語言,兩種文化』這個短語非常恰當。」

  The hardest adaptations

  最艱難的適應

  Martin Searle, a native English speaker living in Asia, noted three key lessons he had learned for adapting his mother tongue to his new surroundings: 「One: never use a negative question such as "you didn't go to the office today?" You probably won't understand if the answer is a confirmation or not! Two: many Asian languages have no direct translation for "no" and "yes" so use a phrase like 『that’s correct.』

  馬丁·賽爾是一個住在亞洲的英語母語者,在他試著融入新的語言環境的同時認識到了三個關鍵的問題:「第一,永遠不要使用否定疑問句,比如『你今天沒去上班嗎?』因為你將無法判別答案到底是還是不是!第二,許多亞洲語言對於『是』和『否』並沒有準確直接的翻譯,因此儘量使用『那是正確的。』這樣的短句。」

  「Three: even the most fluent speakers of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often speak more directly than native speakers - levels of courtesy and discretion are very hard to learn. They don't intend to be rude so lose your sensitivity.」

  「第三,即使是作為二語學習者中最能夠流暢使用英語的人,在委婉程度上還是不及母語者——客氣程度的拿捏真的非常難學。」

  Standing their ground

  站在他人的立場

  Some of you blanched at the idea of anyone going to great lengths to adapt their language in their home country, to accommodate others.

  有些人非常不願讓本國人大費周章地改變自己的語言來遷就自己。

  「As a non-native speaker, I wouldn't like native speakers to speak to me any differently - it's condescending as it assumes that my English is not good enough to understand,」 wrote Isabella Chan.

  伊莎貝拉·陳寫道:「作為一個非母語英語學習者,我不喜歡母語者在和我說話的時候作出任何改變——這樣會顯得他們高高在上,而且覺得我的英語程度還不夠格去理解他們所說的話。」

  John Smith offered another twist on the idea: 「You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 to communicate with people who speak it, not to have them water it down and de-bone it of its structure.」 Part of learning, other writers noted, is to ask questions and understand peculiarities of a language.

  約翰·史密斯則持有不同的觀點:「你學習外語就是為了和當地人交流,而不是去稀釋或改變它。」其他作者認為,提問和理解語言中的特例也是學習的一部分。

(編輯:何瑩瑩)

相關焦點

  • 有些人總喜歡說中文時候夾英文單詞,你覺得這是出於什麼心態?
    這位網友是這麼說的:我就覺得奇了怪了,好好說話很困難麼,這樣混在一起是方便闡述還是方便閱讀?還是當了小半輩子中國公民出了幾年國就連中文都忘了怎麼說了?根本不能理解,今天看到一句更過分的:一份50RMB的medium牛排。
  • 嬰幼兒英語啟蒙究竟有用嗎?科學發現:你可能費了牛勁卻一場空
    我先不急著說這個理念哪裡是有問題的,我就說事實,讓我先給大家說一說:處在純天然雙語環境中的北美華人家庭的ABC孩子身上,都發生了些什麼事情吧或許有很多人不知道,在美的華人教育論壇上,熱度最高的話題居然是——「如何做才能讓孩子保持中文水平」。
  • 如何打造雙語大腦,讓英語成為「第二母語」?
    那麼你下意識翻譯成中文的行為,就不是英語思維了。那一個擁有英語思維的人,看到這個單詞會想到什麼呢?答案是:什麼都不會想到。Achieve is achieve. 就像你在看我這段文字時,你並沒有進行任何的思考,就已經理解我想表達的意思。非英語思維的語言學習過程,讓80、90後一代的英語學習變得艱難。
  • 智慧口袋English-Time:沒有母語環境,該如何培養孩子的英語母語思維?
    將中文翻譯成英文會拖慢學習英語的進程。作為非英語母語者,我們在使用英語的過程中,無論在紙面上還是腦子裡,都習慣去做"翻譯"。英語母語思維:因此,我們讓孩子進行英語啟蒙學習,重在培養孩子的英語母語思維。掌握了母語思維的方式,就等於是拓寬了孩子的未來"世界的界限"。那麼,究竟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母語思維呢?
  • 英文閱讀周末營回歸!從輸入到輸出,成為英文思維者
    (同學們表演莎士比亞戲劇《仲夏夜之夢》片段)學會用英語講故事、表演、辯論包括寫作,這些都是輸出型英文的具體表現形式,它有別於輸入型英文,應試類的英文90%中國學生都需要被拯救的是…基於暑期預備營的成功經驗以及閱讀對學生英文輸出能力的重要性:上海前途再次推出輸出型英文閱讀周末營以英文輸出為目的的閱讀學習全方面提升英文聽說讀寫
  • 真正的雙語人怎樣煉成?在國外20年的老校長切身反思
    在國外學習工作時,很多朋友、同事都是雙母語,英法、英德、英西或接近於雙母語,但由於漢語與英語有很大的差異,要真正掌握漢英兩種語言並達到雙母語程度,要比歐美語言的雙語習得,難度大得多。簡單來說,有「母語感」的人是不需要系統地學這門語言的「語法」的,而把一門語言當外語來學,是一定要學「語法」的。學外語者使用「語法規則」來判斷語言表達的對錯,而有「母語感」者,是在表達過程中,通過已掌握的語言的深層內在結構,自動生成正確的語句和表達方式,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中國的英語老師老在課堂講「語法」,而外教教不來「語法」的原因。
  • 英語怎麼學,才能達到和母語一樣的水平?
    2, 小詞辦大事。咱們中國人學英語還有一大特點,愛用「大詞」。什麼是「大詞」? 就是那些,通常拼寫比較長,意思生僻,難記的單詞。而且我們總覺得,如果誰說的話,寫的作文裡面,這樣的「大詞」越多,內容搞得越複雜,這個人的英語就越好。
  • 蟲洞雙語學習APP英語分級課程|幫助家長抓住孩子英語學習的關鍵期
    孩子的英語學習是每一位父母最關心的問題,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凡是能學英語的繪本、動畫、音樂……從未斷過,但是有效果嗎?經常會聽到家長議論:「繪本也買了,動畫也看了,孩子就是對英語不感興趣。」「我家孩子上幼兒園就開始學英語,現在都二年級了,還是一竅不通。」「我家娃馬上要上小學了,要不要先報個英語補習班?」
  • 兩代英國人都愛的童話繪本,中英雙語,有娃必入
    但不是所有的故事都適合講給孩子聽。 要輕鬆、有趣,最好還能學到一些道理,對孩子的成長有幫助。 《快樂瓢蟲雙語繪本》全套有2輯,每一本都是中英雙語對照,讓孩子一邊感受著童話世界的美好,同時還能輕鬆學英語。
  • 求求你們了,說中文不要加英文
    因為公司裡同事們無論發音準確與否,總是一口英文夾雜著的中文。像「Tuesday我們eat together吧」,這種級別的表達都只算是常規操作,還有「Ada,tomorrow我有個meeting要開,這邊你來take on一下」這種完全無視語法規則的強行中英夾雜。這麼一圈聽下來,職場小白都要懷疑自己前22年英語都白學了。
  • 《On Writing》世界最成功的作家:史蒂芬·金關於英文寫作的用詞建議
    對於我們英語母語者,如果我們聽到另一個英語母語者,在明明可以用簡單單詞的場合裡,使用很少見的單詞的話,我們就會覺得那個人有點傻(裝逼)。這樣人通常會被諷刺,特別是如果還錯用了那個少見的單詞的話。如我在這些文章裡所解釋的的那樣,雅思學生就經常做類似的事情。
  • 大思英語母語式啟蒙:適合0基礎兒童的英語啟蒙
    如今的英語啟蒙方式五花八門,有傳統的英文卡片、英文樂高、英文點讀機;還有科技範滿滿的智能英語閱讀機、AI英語對話系統;有高端的英語夏令營、外教一對一;有可以免費下載的英文兒歌、繪本、動畫片資源。
  • 北大畢業生不會說一句完整的英文——99%的人都在無效學英語
    侯霄霖 *本科就讀於中山大學 *2013年碩士入學北京大學,碩博連讀侯霄霖在魯豫採訪他時直言道 「我雖然讀書的時候一直都有用英語,我寫論文或者看文獻,都需要英語。但是我到了那邊(美國),我一句完整的英文都說不了」。魯豫當場回覆說「對,我明白。因為我們中國學生一般都是會書面比較好嘛」。
  • 北京青苗國際雙語學校:國際雙語教育的先驅者和領航者
    北京青苗國際雙語學校為什麼選擇北京青苗國際雙語學校◆20餘年國際雙語教育的先驅者和領航者中英雙語沉浸式教學環境,圍繞歸屬、成長、學習三個框架進行的綜合主題探究課程,包含:社區、環境、健康、獨立、思考、體能發展、學習技能、知識拓展等多個層面。【小學課程體系】採用國際文憑小學項目(IB PYP) 。圍繞 6 大超學科主題對具有全球性意義的問題展開探究,中英文被作為雙母語能力並行培養。
  • 英語母語者都會讀錯的單詞,你讀對了嗎
    如果你是母語人士,並且是第一次聽到的話,那麼下次你在對話中使用此詞時,請試著去抓住自己。大家對這個可能有點爭執,但應該是/steits/,不是短元音 //,像是 /'stds/.儘管你會聽到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兩種都會說,並且說實話,我覺得它經常被誤讀,所以都變得很常見了,對吧?
  • 「雙語彙」英文世界的中文詞
    就像漢語裡吸收了如WiFi、卡拉OK等越來越多的外國詞語一樣,英語裡的外來詞同樣不少,其中有些還來自中文,比如typhoon(颱風)、tofu(豆腐)和kungfu(功夫)。這些詞從發音看,就讓背英文單詞的中國人會心一笑。
  • 如何像英語母語者一樣使用模糊用語 Using Vague Language
    它有很多不同的用法,你在這個視頻中就能學到這些用法。使用模糊語言會讓你的英語聽起來更自然,更像英語母語者。First, let's look at the most important use of vague language.
  • 專家:重在打造母語環境
    2019年5月20日, 國內首個能跟英語母語者互動的分級英語短視頻APP,鮮榨語感,在蘋果及各大應用商店上線。鮮榨語感APP上的老外拍攝自己的日常生活,為學習者提供24小時的英文母語環境。海量美國、英國等地的英語母語者,用真實生活場景視頻,還原學習者在真實環境中的語言狀態。當學習者聽到真實的聲音, 看到一段段生活的細節,通過和英語母語者的真實交流,語言不再局限於文字,而是從真實的感知中,真正被理解。
  • 賴清德強推「雙語」遭連番質問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崔明軒】「臺灣2030年要成為雙語社會」,臺「行政院長」賴清德公布的這一「施政藍圖」在島內引發不小的爭議。「英語能力不等於競爭力」「臺灣是否有足夠師資」等質疑自不待言,更重要的是,不少人擔心此舉將大大減少臺灣人學習中文母語的時間。
  • 口譯學長幫你培養英文思維!英語口語更地道!
    那麼,什麼是英文思維呢?所謂英文思維就是,我們作為英語學習者在使用英語的過程中,用英語母語者的方式去思考,也就是看見某種事物時,不會先想到它的中文名字後再翻譯成英文,而是直接想到了它的英文表達方式。比如:英語母語者在看到月亮時,他第一時間想的是moon;而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看見月亮時,首先想到它是月亮,再是m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