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知乎上看到了一個同樣困擾小編已久的話題:為什麼人們越來越喜歡在中文中夾幾個英文單詞?
這位網友是這麼說的:
我就覺得奇了怪了,好好說話很困難麼,這樣混在一起是方便闡述還是方便閱讀?還是當了小半輩子中國公民出了幾年國就連中文都忘了怎麼說了?根本不能理解,今天看到一句更過分的:一份50RMB的medium牛排。這種話我看著咋這麼硌應呢。
的確,時至今日,英語與我們的生活聯繫的已經越來越緊密,不論是影視節目還是日常生活,已經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在自己說的話中加上幾個單詞,似乎這已經成了一種新的時尚,比如什麼diss、freestyle、feel等等。不過小編還是比較納悶,難道這樣說單純就是為了有範兒?比如下面的:
當然,這種中西混搭風到底是為了裝逼顯範兒,還是情況需要,這就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了。
網友@二冰說:
習慣夾雜:明天我朋友有個Assignment要Due。裝逼夾雜:Tomorrow我的Friend要交個作業。
(直接明了、言簡意賅有木有)
而網友@LeoLyu說的就比較詳細了:
我有一位親戚,8歲移民澳洲,現在將近三十,幾年前回國探親。席間她問我上了什麼課,那時候我大一,隨口說了個微積分;然而她一臉懵,無法理解這個數學名詞。我試圖向她解釋何為微積分,然而以我當時的英語水平無法使用「積分」,「微分」這種數學領域的專業英語;於是我換了個方向,試圖告訴她,這是英國數學家牛頓發明的一種數學工具……然而她一臉懵,無法理解牛頓是誰……於是我又告訴她,就是那個發明了力學三定理的牛頓……然而她一臉懵,無法理解力學三定理是什麼東西……於是我崩潰了……
這次和親戚的對話使我印象深刻,有些對我們來說習以為常的中文名詞對他們來說是非常陌生的。我這位親戚是學工科的,不可能不知道牛頓,微積分和力學三定理。如果我當時能夠準確說出Newton,differential and integral calculus,以及 Newton's laws of motion,她可能就不會誤會。所以對我們來說,雖然很多人都懂英語,在專業領域則未必。對他們來說一樣如此,雖然他們懂中文,但在專業領域,他們未必懂中文。
不過點讚最高的當屬@學生陳月半的回答,非常詳細:
不知道題主這麼深的怨氣是從哪裡來的,因為這實在是一個再正常不過的現象了,和「裝」沒有關係,和所謂的「忘本」更沒有關係。因為很多詞,很多人從一開始,就不知道它的中文說法到底是什麼。
比如說學生黨們經常需要用到的一些單詞,quiz/ddl/presentation/GPA/offer。大家用的時候,根本就沒有意識到有什麼不妥,更不存在什麼「炫耀」的意思。講老實話,誰會無聊到想要在這種東西上炫耀呢?再比如說,一些專有名詞,除了央視的口播,日常生活中又有誰會把「NBA」叫做「美國男子職業籃球聯賽」,把「F1」叫做「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呢?即便是央視,也會出現些諸如「CPI」之類的英文縮寫,而不是滿篇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這種原教旨主義的中文。
說到底,沒有那麼多人成天憋著想裝腔,夾雜了外文,無非是專有名詞,或者是習慣使然。再要麼,就純粹是很久沒用忘記了。人類已經進入21世紀很多年了,北京人都從紐約回來了,誰還通過夾雜英文來裝X呢?真當是王起明剛出國那陣兒呢?郭敬明都不這麼用了。當然,你要說的是「Tomorrow我和我的Friend要eat個飯」的那種,當我沒說。ps. 題主舉例中的「50RMB的medium牛排」,我覺得還好。pps.「硌應」這個詞,好像還真不是原教旨主義的中文。
通過他們的回答,似乎這種中西混搭風還真不是一錘子買賣,無法輕易下定論。所以問題來了,請看下面↓↓↓
#你覺得為什麼那些人喜歡說話時夾雜英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