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中國人學了至少十年英語,但是英語口語,似乎永遠是我們的痛,而且可能會繼續成為下一代的痛。說不好英語,真的是因為我們不夠努力嗎? 那些常人眼中受了最高等教育的學霸口語水平又如何呢?
侯霄霖
*本科就讀於中山大學
*2013年碩士入學北京大學,碩博連讀
侯霄霖在魯豫採訪他時直言道 「我雖然讀書的時候一直都有用英語,我寫論文或者看文獻,都需要英語。但是我到了那邊(美國),我一句完整的英文都說不了」。魯豫當場回覆說「對,我明白。因為我們中國學生一般都是會書面比較好嘛」。
北大畢業的侯霄霖在全英文環境中「不會說一句完整的英文」,這絕不是因為他個人不夠努力。學英語十多年,究竟是什麼因素導致了我們普通人甚至連學霸們都無法流利地口語交流呢?
為什麼我們口語不好?
語言學家克拉申發現人類是通過兩種截然不同的路徑來逐步掌握第二語言的: 習得(Acquisition)和學得(Learning)。習得是真正的語言能力,決定了人的第二語言表達能力(utterance)和流利程度(fluency),這兩點正是口語交流中必備的核心能力。學得是有意識的語言知識,只在第二語言運用時起監控(minitor)或編輯(edit)作用,99%的人都在努力的學得英語。
習得
習得目的:以輸入有意義的信息為目的,使用第二語言溝通,語言習得者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學習一門外語。該過程類似我們學習母語。 例如:我們每天對孩子說」Eat your meal properly」,「Would you like some water?」 都是使用英語和孩子進行有意義的溝通,孩子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學英語
輸入過程: 動態圖像→和圖像相關的二語表達。例如: 拿著蘋果對孩子說」Apple」, 這樣孩子會形成蘋果這個實物和「Apple」的聯繫
輸出過程:動態圖像→和圖像相關的二語表達例如: 孩子看到蘋果,潛意識裡蘋果實物和」apple」的關聯會促使孩子自動說出」Apple」
輸出條件: 沒有限制,輸入過程和輸出過程是一致的
學得
學得目的: 以掌握所學語言的詞彙和語法為目的,有意識地學習詞彙和語法知識,並輔之以有意識的練習、記憶等活動。例如: 課堂裡學習現在進行時,Grandma is cooking in the kitchen. My sister is watching TV,都是為了幫助學生掌握現在進行時Be doing 結構。
輸入過程: 二語文字→母語文字 (以我們傳統的英語教學為例)例如: 我們的單詞表就是這樣一種表達,我在記憶單詞時,記住的是」apple是蘋果」,」happy是快樂的」。
輸出過程: 圖像→母語文字→二語文字例如: 孩子看到實物蘋果,先把實物轉換為母語」蘋果「」,然後搜索二語知識海洋裡和母語「蘋果」相匹配的表達,最終鎖定「apple」,這正是我們中國人說英語時的思維,中翻英或者英翻中。
輸出條件: 需要足夠的時間。該輸出過程中人腦需要先把圖像轉換為母語,然後轉換為二語。在母語轉為二語的過程中,大腦需要過濾篩選很多信息才能選擇和運用相匹配的二語詞彙,同時大腦還要監督語法等的準確性。我們中國人郵件都寫得很好,但是口語交流時會卡住。正是因為我們寫郵件時擁有足夠的時間來篩選詞彙並監督語法等,而在實際口語交流中卻不容許我們有太多時間來篩選。
「習得」所賦予習得者的表達能力」utterance」以及流利程度」fluency」正是口語交流中必備的核心能力。而「學得」所賦予學得者的監控(monitor)以及編輯(edit)能力因受制於它的輸出條件(需要足夠的時間,這一點和口語交流的迅時性互相矛盾),無法在口語交流時發揮太大作用。
遺憾的是,現如今的學校英語教學仍然在圍繞「學得」開展。這意味著,現在的孩子未來將仍然無法流利自如地進行口語交流。我們無力改變龐大的教育體系,但是我們是否可以通過創造」習得」條件來改變孩子的英語命運?
如何習得?
關於如何習得,克拉申提出了著名的「可理解的語言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理論。克拉申認為,只有二語習得者接觸到大量的「可理解的語言輸入時「,才能有所習得。優質的可理解輸入材料有5個特點:1可理解性(comprehensible),2有趣性和相關性(Interesting/relevant),3非語法程序安排(not Grammatically sequenced),4足夠的輸入量(Quantity), 5情感過濾層級(Filter level)。
現階段我們獲得習得材料的途徑主要包括: 生活英語(圍繞實際生活進行),英語動畫,英語繪本以及培訓機構。它們是否都可以提供優質的可理解輸入呢?
01.可理解性(Comprehensible)
可理解的語言輸入才是有效輸入,不可理解的語言輸入對於習得者而言,只是一種噪音。
例如:很多人聽英語廣播,難度太大聽不懂,這就是一種無效的,不可理解的輸入。
生活英語是最容易理解的輸入。媽媽抑揚頓挫的語調以及豐富的表情,向寶寶描述此時,此地、此刻寶寶正在經歷的事物,寶寶很容易理解媽媽在說什麼。英語動畫、繪本、培訓機構雖然配有各種動畫幫助寶寶理解,但是因為內容並不是此時、此地、此刻寶寶正在經歷的事物,理解性沒有生活英語好。
02. 有趣性/相關性(Interesting/Relevant)
輸入的語言材料越有趣,越和習得者相關,習得者就會在不知不覺中習得語言。
生活英語相關性高,因為媽媽描述的是此時、此地、此刻寶寶正在經歷的事物,所有的輸入都是和寶寶密切相關的。英語動畫、繪本、培訓機構的有趣性較高,它們的製作者都會儘量把內容做的趣味十足來吸引寶寶的注意力。
03. 非語法程序安排(not Grammatically sequenced)
以有意義的交流為目的,不以刻意學習語法為目的。
例如: 老師問孩子Have you finished your homework? 在這裡老師的目的是真實地想要了解孩子是否已經做完作業,而非刻意讓他掌握現在完成時。
生活英語、英語動畫、繪本都以有意義的交流為目的。很多培訓機構為了向家長展示寶寶的學習成果,會刻意讓寶寶練習句型,這一點違背了「非語法程序安排」。
04. 足夠的輸入量 (Quantity)
連續不斷地輸入有意義的,有趣的信息。
生活英語是生活的一部分,只要媽媽有足夠的的時間和寶寶相處,則可以進行大量的輸入。英語動畫、繪本資源可在寶寶上小學之前進行大量輸入,寶寶上小學之後受學業任務影響將不再有大量時間進行輸入。培訓機構每周只上1-2小時課,輸入量太少,方法不可取。
05. 情感過濾等級(Filter level)
影響語言習得的情感因素:
1. 動機。需求越強,動機越強,效果越好;
馬斯洛把需求分為5個層次,需要的層次越低,動力越強。
在使用生活英語的過程中,寶寶可以通過使用英語交流滿足自己的各種需求。寶寶可以通過使用英語,要求媽媽給自己餵飯、泡奶粉、買棒棒糖(生理需求)、讓媽媽查看床底下有沒有怪物(安全需求)、和媽媽交流(社交需求)、得到媽媽的表揚(尊重的需求)。
英語動畫和繪本以及培訓機構只能滿足寶寶的社交需求和尊重的需求。它們可以為寶寶提供體現故事中人物的經歷、同時和別人交流的機會(社交需求),同時寶寶如果表現好可以獲得各種表揚獎勵(尊重的需求)。
2. 性格。越是自信,進步越快;
3. 情感。孩子的心情越是放鬆不緊張,漏鬥才會打開越多,獲得的輸入也更多。這意味家長和老師都不能在學二語時逼迫,呵斥孩子。
別讓你的雙語寶寶成為曇花一現
你想對寶寶說英語到幾歲?如果你堅持對寶寶說英語到6歲,然後把剩下的交給公立學校的英語課,那麼他會不會一直保留著幼兒期的英語能力呢?
留學海歸博士韓博士在文章提到一個現象「我的海歸朋友,凡是幼年孩子上中國公立學校,家長業餘又沒親自管孩子英語的,孩子的英語母語三年內幾乎全丟了,現在就和普通中國孩子在語言上看不出多大區別。兒童的英語思維比成人的丟得快得多!」 這一點令人震驚,這意味著僅僅對寶寶說英語到6歲是遠遠不夠的,如果要培養真正的雙語寶寶,家長需要持續地對寶寶進行英語習得輸入。
培養一時的雙語寶寶並不難,難的是如何讓你的雙語寶寶在N多年後還能持續說英語?
優質習得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足夠的輸入量。保證足夠輸入量的前提是要有大量的時間進行英語習得,而時間正是每個寶寶上小學後最緊缺的資源。在不影響寶寶正常學習生活的前提下,如何最大化利用寶寶的時間進行習得輸入?
我們可否這樣做?在送孩子上學的路上,買早餐的時候,過馬路的時候,離開家門去上班的時候,和孩子打電話的時候,帶著孩子買菜的時候把英語融入到正常的親子交流中?把英語融為生活的一部分,讓生活英語佔據主導地位,輔之以動畫繪本等其他輸入,只有這樣做,你才能在寶寶上小學後,在每日不影響他正常學習生活的情況下持續保持足夠的輸入量。
未來的某一天,你的寶寶可能面臨每天晚上做作業到十點的情況,他將不再有時間接受大量的英語輸入。如果這一天來臨,你該怎麼做?你現有的輸入方法是否具有可持續性?
而這正是這一點擔憂,一直推動著我堅持對寶寶在生活中說英語。
--因為,當潮水退去,所有沒能回到大海的魚,都會被擱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