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餘杭區街道辦招的清華北大畢業生2年後去哪兒了?

2021-01-15 中國生物技術網

9月初,杭州餘杭區內某街道辦的內部交流會上,一名街道黨政辦幹部將網上熱議的一則新聞報導帶上了講臺——《清北碩博任職餘杭街道,是地方「高攀」人才「低就」了嗎?》

他說,自己將這則報導轉發朋友圈,配了5個字:「這裡是餘杭」。他甚至不用解釋,臺下的聽眾一看標題就會心一笑。其間坐著的,就有畢業於北京大學的碩士。

日前,一份「餘杭區街道辦事處的錄用人員名單」公示截圖在網上流傳,名單中清一色都是北大、清華的碩博,甚至還有生物學、地球物理等專業博士。

本文圖均為 紅星新聞 圖

雖然餘杭區委組織部此後回應說,這張公示截圖是2018年的招聘名單,還有很多來自其他地區的選調生,「清華、北大的學生來街道工作並非大材小用,是餘杭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但關於清華、北大碩博扎堆街道辦是否合理的話題,在社會各界引起熱議。

紅星新聞記者了解到,事實上,2018年,餘杭區委組織部和餘杭區人社局共公布兩批名單,均為面向清華、北大畢業生招聘黨政機關儲備人才。其中第一批38人、第二批49人,分配至街道辦工作的共10人。

時隔兩年,這些進入街道辦的清華、北大畢業生情況如何?紅星新聞記者在餘杭探訪發現,名單中的人員,有的到了新崗位掛職鍛鍊、有的已在街道辦有較好成長,而名單中最受關注的兩位博士則最終並未到崗。

街道辦招的清北畢業生現在何方?

有的「跳出」有的升任有的沒來

紅星記者在餘杭區多個街道辦走訪了解到,2年前名單中的畢業生,一些已從街道辦「跳出」,到餘杭區「兩辦」掛職。

例如,入職東湖街道辦的北京大學法律碩士柳雲南和入職臨平街道辦的北京大學中國哲學碩士朱思婧,均已在新的崗位上鍛鍊。

「這些人本來就是高素質,領導肯定也很想把他們培養出來做更大貢獻,不會一直在街道辦,要不停地下基層或者去決策部門鍛鍊,優秀的人不能『暴殄天物』!」餘杭區某街道辦工作人員告訴紅星新聞記者。

對於接觸到的清華、北大同事,許多當地街辦工作人員公務員都有較高評價:「有比較成熟的處理問題思路,低調、能力強,為人處事老道。」「雖然是天之驕子,但沒有好高騖遠,還是腳踏實地的。」

而繼續留在街道辦的清華、北大畢業生,很多也在短短兩年時間裡「成長」起來。

根據公開消息,入職喬司街道辦的北京大學軟體工程碩士林李吉,去年9月被聘任為喬司街道團工委副書記,負責組織管理、團員發展、團幹培訓、青年推優、智慧團建等基層團組織建設工作。

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碩士陳彥伊也已升任倉前街道團工委副書記。她在疫情期間發動校友資源,對接清華校友企業思必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為社區免費引進「疫情防控機器人」,提升了防控抗疫效率。

這不能不說與餘杭區的幹部培養體系有關。據了解,清北生來到餘杭區之後,用人單位根據人才特長、專業背景安排能夠發揮他們作用的崗位,制定符合他們實際的「一人一策」培養方案;到職一年之後,組織部門通過考察了解表現情況,還會根據個人意願、結合崗位匹配情況,作二次分配。

例如,同一批入職餘杭區環保局的90後清華大學地理學博士楊晨,在擇業時放棄了江蘇市直選調和廣東省直選調來到餘杭,在去年12月的公示中,已升任共青團餘杭區委副書記。

不過,名單上曾經引起輿論熱議的兩名街道辦博士,最終並沒有入職餘杭。

北京大學地球物理學博士趙亮亮選擇了湖北省選調生。據公開報導,2018年畢業的趙亮亮當年9月即成為襄陽市穀城縣政府黨組成員,當年10月起掛職穀城縣副縣長,分管科技等工作。

北京大學生物學博士邵麗娃,則在2018年11月作為北京大學在站博士後拿到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的一級資助。今年7月,邵麗娃作為優秀人才擬入職中國農業大學動科學院。

街道轉角遇馬雲?

真實的餘杭街道辦工作是這樣

清北畢業生「扎堆」街道辦的消息發酵後,地方「高攀」的聲音層出不窮,也有聲音認為,杭州給的待遇很好,年薪30萬還有各種補貼,餘杭更是被稱為「浙江經濟第一區」,轄區內集聚了阿里巴巴總部、之江實驗室、阿里達摩院等,這裡的街道辦工作自然也是「高大上」的。

事實真的如此嗎?

餘杭區一位街道辦副主任坦言,「一般鄉鎮、街道主要是做的還是高大上以外的工作。」他介紹,目前餘杭區按照「重大產業平臺+特色小鎮+孵化器」的模式來引領產業發展,全區的經濟工作重點和高大上的項目主要集中在未來科技城、餘杭經濟技術開發區、臨平新城、良渚新城、錢江經濟開發區這五大平臺,它們集聚了專業服務團隊、拎包入住的辦公環境、各種類型的政府產業引導基金等等。

留給街道的工作則主要是服務保障。「我們主要是做工業、農業企業的政策宣傳和指導對接,力所能及做配套工作,改善外部招商環境,比如保障燈光照明,梳理樓宇空間、土地空間, 做好與相關職能部門的對接等等。」

該副主任表示,餘杭區有的鎮街區域位置良好,跟平臺融入得好,招商引資的工作就有聲有勢;有的鎮街夾在產業平臺中間,就容易受到虹吸效應的影響,想要吸引品牌價值好、產值效益高的項目,只能靠差異化發展「撿漏」。

事實上,早在2017年9月,杭州就取消主城區各街道招商引資考核,強化街道服務職能。對餘杭區的街道辦而言,招商引資作為考核的壓力也在逐步淡化,主要是作為全域創新的目標來錦上添花,而它們的主責主業是做好基層黨建、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等。

餘杭區五常街道辦

如同許多正在高速崛起的新區一樣,餘杭將時代發展的流動性貫穿在鄉鎮和街道,留下參差的風貌。帽子一般蓋在杭州頭上的狹長造型,又讓這種風貌帶有相對獨立性。

在杭州人口中的「城西騰飛」板塊,未來科技城、夢想小鎮等現代化園區高樓林立,玻璃幕牆在寬闊的大道兩側熠熠閃光。而穿過一條良睦路,另一頭就是逼仄的鄉間小道,村民自建的樓房裡常常租住著在城裡做小生意的流動人口。一路向北途徑良渚,在鄉間出現了熱火朝天的建設場面,一臺臺砂石車、攪拌車呼嘯而過,塔吊和高架宣示著這裡的未來。到了區委區政府所在地臨平,舊城正在更新。

城市巨變,街道辦的工作卻可能著力於最微末的地方。紅星記者走訪中發現,垃圾分類、老舊小區加裝電梯、拆除違建、社區愛心早餐、針對特殊家庭的關懷保障等事務,都是餘杭區某些位於舊城改造區域的街道辦目前力推的工作。而位於新城開發區域的街道辦,如良渚街道辦,特意設置了區域發展與治理中心負責徵遷工作。

餘杭區良渚街道辦

在餘杭區東湖、良渚、臨平等街道辦,看不到大排長龍的窗口。人氣相對較旺的,是矛盾糾紛化解的窗口。紅星新聞記者在良渚街道辦探訪時注意到,由開發商、業主代表、房管局工作人員和街道辦工作人員組成的小組,圍坐在社會治理綜合服務中心,共同協商解決問題。而阿里巴巴總部所在五常街道辦接訪的群眾問題也相當接地氣,需要協調租戶和房東的利益。

一盤大棋:

浙江北大校友會去年應邀落戶餘杭

事實上,直到2014年之前,包括杭州在內的各大城市還不似如今這般求賢若渴。2014年浙江省公務員招錄考試首次面向全國招錄,不受生源地、戶口地和高校所在地的限制,而在此之前,只限在浙高校畢業生。

在業內人士看來,此項政策極大地拓寬了考生的準入口徑,突破性的打破公務員考試界的地方保護,以浙江發達的經濟基礎和優越的地理位置來看,對人才的輻射和吸納能力不亞於一次「小國考」。2017年底,餘杭區首次變被動為主動,赴清華北大引進人才。

多位選調生告訴紅星新聞記者,與公務員招錄和急需緊缺人才選調都不同,地區的人才引進是為擴大地方用人的權限,崗位設置與地區發展實際緊密相關。地區的人才引進通常為事業編制,前期發展僅在區內流動,副處級及以上可轉為行政編制,後續跨區跨市發展不受影響;也有政府部門高級僱員的身份類型,通常在聘期滿後有機會定向考錄為事業編制人員。

「餘杭是一種特殊現象。」浙江省北京大學校友會會長、億律科技集團董事長陳雲峰這樣評價。他向紅星新聞記者介紹,浙江省北大校友會成立30多年以來,在浙校友約4000多人,僅餘杭區就有200多人,餘杭區已成為浙江省北大校友人數最多、最集中的區域。早年間,來餘杭工作的北大校友主要是做良渚遺址的考古和保護工作,近幾年政府機關和企業的校友多了起來,到去年已招錄72名北大畢業生,基本都是碩士博士。

在陳雲峰看來,餘杭區對於清北人才的重視和服務到了「精心」的地步。去年底,在餘杭區的邀請下,浙江省北京大學校友會的會址落戶臨平新城。校友聚會上,餘杭區的相關領導也會現身支持,並在致辭中恰到好處地推介餘杭。

為何清北畢業生如此受重視?陳雲峰認為,人才是餘杭謀劃的第一步,每一位清北畢業生都是一個資源樞紐,背後紐結著導師、同學、學校、企業、項目等各種資源,他們背後龐大的資源庫更是餘杭謀的一盤大棋。

當然,餘杭的這份「精心」也針對企業。「在餘杭,企業和政府是互相成就的,」陳雲峰表示,他在今年也將自己的公司總部從北京遷來了餘杭。對於師弟師妹們的職業選擇,他相當贊同,「不管什麼人都應當從基層幹起,更何況餘杭的理念很先進。」

「現在有一種風氣,好像清華北大不能去基層,」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認為,過去的大學教育是精英教育,現在的大學教育已經是國民教育,這是公民素質的整體提升,打破精英教育的光環,對民族而言是巨大進步。「大學很重要,但關鍵是能不能在實踐中發揮學識和價值。」竹立家舉例說,很多好的政策方針到了基層就打折、縮水、歪曲、流失,所以中國現在亟需高素質人才去打通最後一公裡。尤其是城市化進程加快後,社區治理將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需要下大功夫提升改善的工作。基層治理的一個前提是基層工作人員的素質要高,當清北學生去基層發揮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的作用,這將是對基層的推動。

來源:紅星新聞

相關焦點

  • 街道辦招8人清華北大畢業生:理想主義者的陣亡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琴深如海,ID:likesea2013】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原文作者聯繫文/如海杭州市餘杭區招聘街道辦的8個崗位,錄用的清一色全是清華北大的畢業生。餘杭區街道辦,究竟有什麼魔力,如此吸引精英人才趨之若鶩?
  • 哈佛大學物理學博士後任街道辦主任,面子算什麼,掙錢才是第一位的
    以前只聽過清華北大碩士、博士爭搶基層編制。 第一次聽哈佛大學博士,而且已經在一線從事科研教學多年的副教授,辭去教職,到街道辦當一個副主任。 讓很多人感到惋惜的是—— 羅林姣的經歷可以算得上是佼佼者,單拎出任何一項,已經非常「牛」。
  • 清華、北大畢業生「民辦中學當老師」的背後,你可能不知道的事
    一、清華、北大只是最高學歷畢業院校一般來說,人們口中所說的「清華、北大畢業生」更側重於通過高考考上清華、北大的畢業生,也就是本科階段就讀於清華、北大的畢業生,但是,杭州文淵中學錄用的33名清華、北大畢業生,本科階段並不一定就讀於清華、北大。
  • 清華北大畢業生爭相到浙江當中學老師 學霸教得好學生嗎?
    這兩天,杭州文淵中學的教師招聘擬錄用人員公示因為教師陣容非常豪華而在社交平臺火了。大家最關注的點莫過於,名單中的35名擬錄用人員,有33人都畢業於清華北大,且不是碩士就是博士。北清畢業生到中學「搶飯碗」 三年前就有苗頭其實在浙江,早已有好幾所中學在試水招聘清華北大的畢業生作為新教師。
  • 浙江一中學錄用的清華、北大畢業生年薪30萬,該校學費不會便宜吧
    現如今,說起北大、清華的學生,那都是人人豔羨的天子驕子;對於畢業後的就業方向,很多北大清華學子進入政界、商界的較多,而進入教育界,尤其是教育一線的相對偏少。不過,在浙江杭州的一所中學,卻招攬了數十位清華北大的畢業生。
  • 60%-70%的留學畢業生去了美國,清華北大畢業生都愛去美國
    近日,各高校紛紛公布了2018屆畢業生的就業報告,其中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兩所大學的就業數據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在我們這些非清華、北大的人看來,能夠考進這兩所中國頂尖學府的大學生,可以說是我國的頂尖人才,他們應該不愁就業。
  • 嫦娥登月,北大清華為何缺席核心團隊?背後原因值得深思
    01 今天,有大半的北大畢業生擠進體制內,去拿公務員鐵飯碗了。 用「大半」這個說法一點都不誇張,前不久,南方周末發表一篇文章《名校生挺進體制內》指出,北京大學2019屆畢業生裡有49.79%到機關單位,再算上27.14%去國有企業的,合計下來,超過四分之三的北大畢業生進入體制,僅河北省委組織部一個單位就招收了84人。
  • 「清華北大研究生又怎樣,還不是跟我一樣到中學教書」
    近日,「杭州學軍中學教育集團文淵中學」公號,發布了一則「2020年第一輪教師招聘擬錄用人員公示」。從公示中看到,該校本次擬錄用的35名新教師,學歷全部為碩士或博士,其中有33人來自清華、北大兩所國內最頂級的名校,另外兩名老師分別來自美國範德堡大學(教授英語)和北京體育大學(教授體育)。
  • 2019年近一半北大畢業生進入體制,是因為穩定?學霸們說出了實話
    分享親子快樂,交流教育知識,歡迎關注陸北老師一、北大畢業生,超過四分之三的人都進入了體制內,是不是教育資源的浪費?根據北京大學發布的就業報告顯示,2019年有超過四分之三的北大畢業生進入體制內工作。這個數據讓很多人感到非常吃驚。
  • 一中學錄用35名教師,33人畢業於清華北大,教育春天來了?
    杭州學軍中學教育集團文淵中學擬錄用35名教師,其中33人畢業於清華北大!再看看學校的錄用信息。這所學校,面向社會招聘,經過了筆試、專業和綜合面試等環節,又經過了集體研究,最終錄取了這35位人員,其中有33人畢業於清華北大,並且最低學歷是碩士。另外兩個是北京體育大學的碩士和美國範德堡大學的碩士。男性12人,女性23人。在性別上,女性多於男性。
  • 人才流失調查顯示:清華北大7成畢業生去美國留學
    報告顯示,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先後有70餘萬具有高等學歷的人員出國留學,但是學成回國的人員不到1/3,2/3以上的人選擇留在國外發展。有關調查顯示,1985年以來,清華北大涉及高科技專業的畢業生七成以上去了美國。另外,跨國企業在華研發機構帶來的「內流失」等問題已成為中國科技人力資源流向值得關注的新趨勢。
  • 政治舞臺上的北大畢業生
    在過去幾十年內,清華大學為中國培養了很多領導人。政治觀察人士將之概括為「清華現象」,而在最近的人事調整中,這一現象已不醒目。    按照通常的正部級官員65歲、副部級官員60歲退出「一線領導」崗位的標準,在未來5年內,目前在任的清華教育背景的官員,至少超過一半的人將進入這個序列。    對政治舞臺上北大畢業生增多,李成認為,「這是一個可以關注的現象」。
  • 清華北大專門「給美國培養人才」?真實數據「打臉」謠言
    ,2017年仍然留在美國的為62%,其中中國留美的博士就佔到92%;2、清華、北大這樣頂尖名校出國留學的學生中,真正回國的人數不到20%。 真實的清華北大畢業生情況你需要知道。 再看北京大學2019年畢業生,當年畢業生的總人數為9904人,出國深造的人數合計為1155,出國深造率為14.79%。 而在2019年的出國總人數為89.3萬人。
  • 清華和北大哪個好?哪個綜合實力強?詳細數據對比來了!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南遷長沙,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組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遷至昆明改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遷回清華園。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後成為多科性工業大學。1978年以來逐步恢復和發展為綜合性的研究型大學。北京大學創立於1898年維新變法之際,初名京師大學堂。1912年改為國立北京大學。
  • 清華博士7個月找不到工作,是本科學歷惹的禍嗎?
    文章說,一位清華博士生經歷了7個月,沒有找到一個心儀的工作,而且在絕大部分的時候,他連第一道的簡歷關都沒有過。原因是他的本科學歷是個二本學歷。據說,這個不是個例。清華博士生數據我相信這不是個例。在2020年,清華一共有9400多名研究生入學,博士有3000多人。
  • 那些優秀的清華「未畢業生」們
    不久,辛亥革命爆發,京中混亂,清華也隨即停辦。部分學子他就,其中吳宓和張志讓等考入滬上的聖約翰大學。1912年4月,清華復學,吳宓等回校重拾學業,但張志讓卻並未北歸,而是留在上海繼續就讀,畢業後留學美、德等國。1921年後,張氏回國後任北洋政府司法部參事,後歷任北大、東吳、復旦等校教授。在堂弟張太雷影響下,他積極投身革命事業。
  • 都說清華北大是為美國提供人才的後花園,真相究竟如何?
    提起中國最著名的高等學府,所有人不約而同地都會想到清華和北大。如果能夠邁入這兩所學府去學習,足以讓很多人對自己抱以羨慕的目光,但能邁入清華北大的確實少之又少,那山東省距離,一年60萬高考生,能邁入清華的只有不到200人。
  • 北大古生物學專業連續6年只招一個人,它的難度在哪兒
    然而北大的考試難度不用多說,大家都很清楚,很多人只能望而卻步了。當然也有很多成績優異的人進入北大學習,選擇不同的專業進行研修。據北大資料顯示,北京大學本科階段開設的專業有35個,省部重點專業有4個,國家重點專業有26個,國家品牌專業有13個。那麼,在這些專業中哪個專業最特殊呢?
  • 清華2020畢業生,出國留學熱度下降,藥學院找工作最難
    在2019年,清華總畢業人數是6965人,本科生為2971人,碩士為2527人,博士為1467人。 出國留學率 現在每次說起清北,網上有批人就會說,清華北大是給西方培養人才,所以這個出國率成了一個大家極為關注的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