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舞臺上的北大畢業生

2020-11-23 南方周末

擁有北大教育背景的官員人數近年呈明顯上升趨勢;現任省委書記、省長中,人文社科教育背景官員佔75%以上



北大畢業生「崛起」

    擁有北大教育背景的官員數量正呈上升趨勢。作為一個群體,北大畢業生在中國政治舞臺上的未來值得關注。
    截至2007年5月底,據南方周末記者不完全統計,擁有北大教育背景(曾在北大就讀的本科生、研究生等)、在任的副省部級以上官員共有57人。
    其中新近升任陝西省省長的袁純清、共青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胡春華、陝西省省委書記趙樂際、河北省省長郭庚茂等15人為正省部級官員。
    李成,華府智庫布魯金斯研究所擔任訪問學者的中國問題專家,從1980年代起著手建立大陸官員資料庫,研究新一代中國官員。這個資料庫的數據顯示,擁有北大教育背景的官員人數近年呈明顯上升趨勢。
    在南方周末記者統計的57名官員中,1950年代出生,年齡在48-57歲的官員佔39人,正屬於5年前逐漸成為政界中堅力量的「共和國一代官員」。
    而在本報粗略統計到的37名正在任上的清華教育背景的省部級以上的官員中,1940年代出生的共有29人,1950年代出生的有5人。
    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是中國最著名的兩座學府,長期以來,關於兩所學校的對比,一直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
    在過去幾十年內,清華大學為中國培養了很多領導人。政治觀察人士將之概括為「清華現象」,而在最近的人事調整中,這一現象已不醒目。
    按照通常的正部級官員65歲、副部級官員60歲退出「一線領導」崗位的標準,在未來5年內,目前在任的清華教育背景的官員,至少超過一半的人將進入這個序列。
    對政治舞臺上北大畢業生增多,李成認為,「這是一個可以關注的現象」。

清華畢業生的「輝煌」
    在過去20年的政治局常委中,清華畢業的就有姚依林、宋平、胡啟立、朱鎔基等多人,本屆中央政治局的9常委中,亦有4人畢業於清華大學。
    中國校友網2007年1月公布的「高校傑出政治校友榜」中,清華大學以擁有41名「傑出政治校友」位列全國高校第一,擁有34名「傑出政治校友」的北大緊隨其後。
    中國校友網相關人士接受南方周末記者採訪時表示,所謂「傑出政治校友」是指:正省部級以上的官員,第十四屆、第十五屆和第十六屆中央委員及候補委員等。
    1980年代末,北大政府管理學院副院長徐湘林在美國留學時,曾對清華教育背景官員做過一些研究,他對南方周末記者說,當時清華出身的省部級官員佔到總量的40%以上。而據清華大學統計,近10年來,清華至少已培養出300名以上省部級官員。
    這是個令人驚嘆的數字。清華背景官員在當時的大量湧現,至少受到兩方面因素的影響。
    1952年秋,當時的教育部按照蘇聯高等教育模式,提出根據以「培養工業建設人才和師資為重點、發展專門學院、整頓和加強綜合大學的方針」,在全國範圍內進行高等學校的院系調整。
    清華大學的文理法三學院併入北大,原有文化和科學並重的氣質被改變。在院系調整當年出任清華校長的蔣南翔,將培養又紅又專、全面發展、具有一流科學水平、為祖國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一代新人,作為清華的辦學方向。
    他提出「兩個肩膀挑擔子」,要求幹部和老師同時擔負起政治和業務兩方面的責任,並抽調品學兼優的高年級學生擔任政治輔導員,希望實現「業務工作優秀的人懂得政治思想工作,而政治思想工作優秀的人又懂業務」。
    自1960年代以來,清華歷屆校系領導中多數在學生期間擔任過政治輔導員,而清華畢業生中成長為高級別官員的,也有不少人擔任過政治輔導員。
    蔣南翔還倡導「各按步伐,共同前進」的政策,要求清華人認識「我們的事業是集體主義的事業,任何工作都要靠同志間的團結與密切合作」。每次留畢業贈言,「謙虛謹慎,注意合作」是他必寫的內容。
    事實證明,在這樣的校訓指引下,清華人長於實幹、為人謙和、有合作精神,適合擔任社會管理者角色。曾在北大和清華兩校任教的趙曉力對此頗有體會。
    趙曉力表示,在清華下去搞法律援助,訂票之類的事,學生分工明確、井井有條,老師扛著腦袋跟著學生走就行。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徐湘林認為,改革開放後,處在工業化進程的社會急需工科人才,儲備了大量人力資源的清華正好能滿足這一需求。再加上清華人在學校所受的訓練,較易獲得用人機構的好感。


北大傳統與官場共性
    「紅樓飛雪,一時英傑,先哲曾書寫,愛國進步民主科學。憶昔長別,陽關千疊,狂歌曾競夜,收拾山河待百年約。我們今天東風桃李,用青春完成作業;我們明天巨木成林,讓中華震驚世界。」
    這是北大早年校歌《燕園情》中的一段,「浪漫氣質、自由情懷、高遠志向」充溢其中。北大老校長蔡元培當年倡導的「兼容並包、思想自由」的辦學方針,至今還被稱作北大精神的一部分,追求「自由民主」也一直為老北大人所津津樂道。
    儘管建國後,這樣的風氣一度喪失,而改革開放以後,相比其他大學,北大的傳統依然頑強。亦有觀點認為,北大畢業生理想主義成分稍重,很多北大畢業生個性張揚。
    在這種氛圍中成長起來的學生,思想活躍、個性張揚、視野開闊、能適應社會多元化的進程,但和官場穩重務實的氣質有較大差異。從北大畢業10年的中文系學生林宏(化名)說,他有幾位進入政界的同學,至今還只是科級幹部。
    事實上,北大也正在改變和政治「保持距離」的傳統,越來越多的官員願意到北大接受培訓,並取得北大的學位,北大似乎也願意接受他們。如徐湘林供職的北大政府管理學院,對官員的吸引即很強烈。
    在這個過程中,北大也將越來越多的官員請到學校任職。2003年5月,在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成立兩周年之際,時任中宣部副部長、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局長的徐光春,人民日報社社長、中共十六屆中央委員王晨,新華社總編輯、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南振中等被北京大學聘任為兼職教授。 
    有人認為,北大的職責應該為國家、民族培養更多「仰望星空」的人,培養政治領袖不是北大的傳統。
    大部分北大畢業生並不以仕途為追求,現在居於政界中堅位置的北大教育背景的官員,不少人是通過學生、青年工作的渠道步入仕途。
    例如國務院新聞辦主任蔡武,畢業於北大國政系,1983年進入共青團中央工作。陝西省省長袁純清,1978年在北大法律系學習期間,曾任校團委副書記、學生會主席。遼寧省委書記李克強,1982年後曾出任北大團委書記,共青團中央常委、學校部部長兼全國學聯秘書長等職。
    畢業於北大法律系的範亞峰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這批北大人在校時就以穩健、謙和、低調的特點為人所公認。
    確實,目前在職的北大畢業生多給人以低調感覺,例如,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的陝西省省委書記趙樂際,在2006年的全國兩會期間,被新華社下屬一媒體記者「追到」樓道裡也堅決拒絕,並表示,不接受專訪是自己的一個原則。
    其他官員,如李克強(北大法律系畢業)、李源潮(北大經濟管理碩士學位)等官員也很少在國內媒體上公開展示更具個性的一面。

人文社科背景官員佔主體
    北大教育背景的官員九成多就讀於文史哲、法學、經濟、政治等人文社科專業。在上述57名官員中,僅有中國科技協會副主席鄧楠、中國科學院常務副院長白春禮兩人就讀於北大的物理、化學系。
   與此相對應,在整個官員群體中,文科背景的官員所佔比重明顯增加。根據公開資料,截至2007年5月末,全國31個省市區的省委書記和省長中,擁有人文社科類教育背景的官員佔總量的75%以上。
    「出現這種現象的大背景是隨著社會管理的複雜化,國家對人文社科背景官員需求量上升的結果。」北大政府管理學院副院長徐湘林表示。
    北大原校長丁石孫從一個更廣範圍的視角來解釋這種現象。他說,世界變得如此之小,但所有的民族各自具有不同的文化,差別非常之大。「我們如何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快地去了解別人,學習別人,而不是簡單地照搬?首先應該是互相了解,互相比較,這樣一來,人文學科就大有作為了。」
    多年前,前中國政法大學校長江平每年要對該校新生進行入學教育,每次他都樂觀地鼓勵學生:具有人文社科專業背景的官員總有一天會成為社會管理者的主體。
    北大教育背景的官員大量出現,則是這個趨勢的一個組成部分。但1978年進入北大政治系讀書的徐湘林提醒記者注意,在這個社會背景下,其他具有人文社會學科優勢的院校也會出現類似現象。
    在中國校友網的「高校傑出政治校友榜」中,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院校均排在前十名之列。
    「隨著社會對文科官員需求的增加,北大這樣具有文科傳統優勢的綜合性大學,在未來政壇上的表現還有相當的潛力。」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姚欣保更傾向於作此推測。


  「據排行榜負責人、中國校友會網運營總監趙德國介紹,『2007中國高校傑出政治家校友榜』以我國普通本科高校的畢業生成長為傑出政治家為數據基礎統計得出,是衡量高校黨政人才貢獻能力的重要尺度。」
    「『傑出政治家』是指現任國家級正職領導、國家級副職領導、省部級等正職領導,第十四屆、第十五屆和第十六屆中央委員及候補委員等,這些人才都是我國優秀黨政人才的傑出代表,是我國治黨治國治軍的中堅力量。」
        表格和文字摘自《大學》雜誌 2007年第2期

「治國方略的某種調整」
    2005年1月,《中國新聞周刊》曾根據當時的省部級官員調整做分析,認為隱含著治國方略的某種調整,文章摘錄如下:
    最近,全國8個省(區)、2個國家總局、1個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的黨政一把手發生變動。8個省(區)包括:遼寧、河南、福建、安徽、西藏、青海、陝西和吉林,2個國家總局是體育總局和廣電總局,1個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是國家地震局。
    人事變動涉及18人,其中14人履新,4人退休?穴其中一人將在「兩會」之後卸任?雪。
    這次人事變動中離任的4名高官,除原國家體育總局局長袁偉民專業是體育以外,其他3人——遼寧省委原書記聞世震,吉林省原省長洪虎和國家地震局原局長宋瑞祥?穴曾任青海省省長?雪均為理工科出身。
    履新的14人中,5人出身理工,分別是福建省省委書記盧展工、安徽省省委書記郭金龍、吉林省代省長王岷和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劉鵬及新任國家地震局局長陳建民,相比較而言,文科背景的新任官員比例佔七成。
    這與一段時間以來,理工學科背景的官員比重較大相比,似有不同。
    中共中央黨校政法部教授劉啟雲表示,工程師——經濟學者——法學學者(後兩者可被統稱為社會管理型學者)的代際變化,隱含著治國方略的調整。
    劉啟雲認為,在計劃經濟年代,為適應「直接」管理經濟的需要,社會管理型學者相對被邊緣化;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為適應「間接」管理經濟的需要,社會管理型學者可以更多運用法律和政策的槓桿進行調控。
    中國一年前(2004年)已實現人均GDP1000美元,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改革的深化,由社會管理型學者進行社會事務管理,無疑在整體上可增加社會的平衡和穩定因素,因為協調與組織能力,正是他們的所長。 (作者 楊中旭)

相關焦點

  • 60%-70%的留學畢業生去了美國,清華北大畢業生都愛去美國
    近日,各高校紛紛公布了2018屆畢業生的就業報告,其中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兩所大學的就業數據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在我們這些非清華、北大的人看來,能夠考進這兩所中國頂尖學府的大學生,可以說是我國的頂尖人才,他們應該不愁就業。
  • 北大古生物學畢業生:很享受一個人一個專業
    古生物學畢業生安永睿:  很享受一個人一個專業  2014年,「一個人的畢業照」使默默無聞的北大古生物學專業學生薛逸凡成為「網紅」。如今,北大再現「一個人一個專業」,安永睿成為今年北大古生物學專業的唯一畢業生。
  • 街道辦招8人清華北大畢業生:理想主義者的陣亡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琴深如海,ID:likesea2013】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原文作者聯繫文/如海杭州市餘杭區招聘街道辦的8個崗位,錄用的清一色全是清華北大的畢業生。餘杭區街道辦,究竟有什麼魔力,如此吸引精英人才趨之若鶩?
  • 統計局公布六大前景專業,北大每年一個畢業生的古生物學在列
    統計局公布六大前景專業,北大每年一個畢業生的古生物學在列 2018-05-31 19: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清華、北大畢業生「民辦中學當老師」的背後,你可能不知道的事
    一、清華、北大只是最高學歷畢業院校一般來說,人們口中所說的「清華、北大畢業生」更側重於通過高考考上清華、北大的畢業生,也就是本科階段就讀於清華、北大的畢業生,但是,杭州文淵中學錄用的33名清華、北大畢業生,本科階段並不一定就讀於清華、北大。
  • 北大古生物學唯一畢業生:一個人一個專業很享受
    :「不要人云亦云,要理性思考」) 北大校長在畢業典禮上致辭典禮現場,校長林建華以最近發生的國際大事為例,提醒廣大畢業生不要人云亦云,資訊時代更需要理性思考。昨天上午7點半,北大邱德拔體育館門口已排起長隊。8點半,伴隨著學校藝術社團詩朗誦《永遠的校園》,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正式拉開帷幕。在「最後一課」校長致辭中,校長林建華稱要和大家談一個有點嚴肅的問題,「網絡時代更需要理性」。
  • 北大古生物學唯一畢業生:其實沒那麼孤獨
    作為北大古生物學專業2016年唯一的本科畢業生,安永睿沒想到,臨近畢業,因為一張照片,自己突然成了網絡紅人。兩年前,安永睿的師姐薛逸凡將只有自己一個人的「北大2010級古生物專業合影」發到網絡上,讓這個「一個人的專業」為公眾熟知。北大古生物學專業,下設在北大元培學院,8年時間,6代單傳,一個專業一個人。
  • 華為招收「雙一流」畢業生排名,清華第18,北大沒擠進前20
    ,華為的知名度大家都毋庸置疑了,也是我國在世界舞臺上很有代表性的企業之一。「雙一流」畢業生排名中,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穩居第一,在2019年有648名畢業生都進入到華為就業了,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畢業生人數能有這麼多,與對口的學科和專業相匹配有一定的關係,浙江大學位列第2,有550名畢業生進入到華為就業。
  • 上任後首次,北大校長郝平為畢業生帶來「最後一課」
    今天,北大學生還唱響校園原創歌曲 《等到畢業我再告訴你》,在三位學生深情演繹之時,大屏幕上播放著沙畫視頻中,未名湖、博雅塔、以及曾經學習生活過的宿舍、教室等一一入鏡,勾勒同學們過往的青春時光。寄語今年,北大共有3621人 完成本科培養計劃,達到畢業和學位授予要求。其中,523人獲得「北京大學優秀畢業生」榮譽稱號。
  • 高考報考:北大PK清華,你會如何選擇
    清華學子不僅在工業界出類拔萃,在解放後的政壇上出現了一批領袖顯要人物。相比較,北大學子雖"志向遠大",期待著"鐵肩擔道義",但在現實政治官場上卻望洋興嘆。   但隨著中共十八大的召開,新當選的205名中央委員中,有一個醒目特徵, 9成具有文科背景,北大校友逐步走向政壇高層。 人文社科類背景出身的官員上任和更合理的專業搭配對其所在部門的治理理念將會產生深刻影響。
  • 莊嚴:提高政治站位提供高效精準就業服務 促進高校畢業生等青年...
    5月5日上午,西藏自治區「2018年就業服務進校園啟動儀式暨春季高校畢業生校園招聘會」在西藏大學新校區成功舉辦。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常務副主席莊嚴在視察指導時強調,要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中央的決策部署,堅定不移地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堅定不移地處理好政府就業和市場就業的關係,大力推動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多渠道就業創業,努力實現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更充分就業,共同譜寫好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西藏篇章。
  • 清華北大畢業生爭相到浙江當中學老師 學霸教得好學生嗎?
    大家最關注的點莫過於,名單中的35名擬錄用人員,有33人都畢業於清華北大,且不是碩士就是博士。北清畢業生到中學「搶飯碗」 三年前就有苗頭其實在浙江,早已有好幾所中學在試水招聘清華北大的畢業生作為新教師。海亮教育從今年9月開始連續舉辦多場校園招聘會,截止到11月3日,1793人投遞簡歷,其中清北畢業生114人,本科階段就讀清華、北大的佔47.37%。
  • 清北畢業生「孔雀四處飛」應樂見
    新華每日電訊評論員易豔剛最近,一篇在朋友圈刷屏的媒體報導稱,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為代表的名校畢業生,留京率近幾年持續下跌。數據顯示,2013年到2019年,北大本科生留京率從71.79%跌至16.07%,清華則從30.7%跌至18.20%——清北畢業生留京率已不足兩成。
  • 杭州餘杭區街道辦招的清華北大畢業生2年後去哪兒了?
    但關於清華、北大碩博扎堆街道辦是否合理的話題,在社會各界引起熱議。紅星新聞記者了解到,事實上,2018年,餘杭區委組織部和餘杭區人社局共公布兩批名單,均為面向清華、北大畢業生招聘黨政機關儲備人才。其中第一批38人、第二批49人,分配至街道辦工作的共10人。時隔兩年,這些進入街道辦的清華、北大畢業生情況如何?
  • 那些優秀的清華「未畢業生」們
    歷史上,老清華長期以卓越的教育質量而聞名遐邇,培養過成千上萬的畢業生。但同樣值得注意的是,清華歷史上也出現過相當數量的「未畢業生」,其中不乏各路才俊,不少人甚至成就卓著、蜚聲中外。清華初期的「未畢業生」1911年,清華學堂正式開學。
  • 浙江一中學錄用的清華、北大畢業生年薪30萬,該校學費不會便宜吧
    現如今,說起北大、清華的學生,那都是人人豔羨的天子驕子;對於畢業後的就業方向,很多北大清華學子進入政界、商界的較多,而進入教育界,尤其是教育一線的相對偏少。不過,在浙江杭州的一所中學,卻招攬了數十位清華北大的畢業生。
  • 2019年近一半北大畢業生進入體制,是因為穩定?學霸們說出了實話
    分享親子快樂,交流教育知識,歡迎關注陸北老師一、北大畢業生,超過四分之三的人都進入了體制內,是不是教育資源的浪費?根據北京大學發布的就業報告顯示,2019年有超過四分之三的北大畢業生進入體制內工作。這個數據讓很多人感到非常吃驚。
  • 關注|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2017年畢業典禮舉行,秦宜智為畢業生頒授...
    >秦宜智為畢業生頒授學位並講話  6月25日上午,中國青年政治學院2017年畢業典禮在學校中心花園舉行。共青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院長秦宜智和學校負責同志一起,為近1300名本科、碩士畢業生頒授學位。
  • 清華、北大的畢業生,不乏是碩士、博士學歷的人到中小學任教
    清華、北大的畢業生,不乏是碩士、博士學歷的人到中小學任教。是否有助於提升教育質量?是否是大材小用?優秀的畢業生去做教育,對教育的質量提升是肯定的,畢竟人家也是學霸。優秀的畢業生去任教,只要能提供平臺,像北上廣深的一流學校,有優質生源,成績肯定是不一般。至於提到的待遇,高學歷,高收入,這個也符合規律。優秀的人才去優秀的學校做教育,優秀的學校也需要一流的畢業生去做教師,那麼強者亦強,這是名校效應!
  • 北大畢業生墜樓身亡 英語八級鋼琴十級死因成謎
    [提要] 6月28日晚,北大新聞與傳播學院研二學生賈昊在同學租住處墜樓身亡。醫護人員診斷稱自殺可能性比較大。[願逝者安息]  北大畢業生墜樓身亡 英語八級鋼琴十級死因成謎  畢業在即,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二學生賈昊卻意外墜樓離世,事發6月28日晚10時左右,北京大學相關工作人員證實了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