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報考:北大PK清華,你會如何選擇

2020-11-23 高考網

  2013年高考的步伐越來越近,家長和考生此時,最為焦慮的就是高考志願填報問題。尤其是在院校選擇上,總會很糾結。對於有實力衝擊北大清華的考生和家長來說,總是在問:北大PK清華,你會選擇誰?

  北大和清華,作為中國高等教育的兩顆奪目的明珠,猶如並蒂蓮花,都位於風景如畫的北京西郊。同樣坐擁一汪浪漫的名湖--未名湖與月色荷塘。但兩校的氣質,在近百年來卻迥然不同。常說北大人"指點江山,揮斥方遒",而清華人"埋頭苦幹,行勝於言"。北大與清華,歷來相爭,誰是第一?

  北大的標誌性建築圖書館及周圍教學樓,中式白牆灰瓦、簷牙高啄,散發出宮殿般氣度,而清華甚至連"圖書館"三個字都被夏天濃綠的常春藤覆蓋。因此,在北大人眼中,校園基本上以圖書館為中心,而清華人的校園中心是兩條筆直的主幹道。兩校學生都普遍帶有濟世的理想主義,但截然不同。歷年來,北大多才子,清華多高官。以至於社會上流傳出"大清帝國北大荒"的戲言。清華學子不僅在工業界出類拔萃,在解放後的政壇上出現了一批領袖顯要人物。相比較,北大學子雖"志向遠大",期待著"鐵肩擔道義",但在現實政治官場上卻望洋興嘆。

  但隨著中共十八大的召開,新當選的205名中央委員中,有一個醒目特徵, 9成具有文科背景,北大校友逐步走向政壇高層。 人文社科類背景出身的官員上任和更合理的專業搭配對其所在部門的治理理念將會產生深刻影響。這在一定程度上,對於高中生在升學規劃方面,選擇文科還是理科?選擇北大還是清華?有著重要的啟示。

  從"大清國"到"北大荒":從校友從政來看

  站在標誌性的清華圓頂大禮堂前,你望不到遐邇聞名的圖書館、水木清華、工字廳的身影,也不知道那麼多的清華學子都藏身何處。北大的同學習慣"天氣好的時候,就去未名湖畔讀書背單詞";而清華的學生喜歡"天氣好的時候,就去圖書館上自習"。

  在清華的課堂上,報告廳裡感受到的是,學生們總是揚著頭,一付求知若渴的專注模樣。與北大學生比,清華學生活躍不足,提問較少或不很主動。北大的氣氛則與清華明顯不同,學生頗顯自信,常有學生側坐、斜視,大有挑刺、找毛病的模樣。

  北大人自覺不自覺就會常說:"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而清華人嗤之以鼻。他們舉出清華的校訓之一"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試圖"糾正"鄰居的認識。北大崇尚自由,清華恪守務實。這也是清華人從政更有成就的原因。

  經過上個世紀50年代高校"院系調整",當時已遷至舊燕京大學校址的北大成為了一所文理兼有的綜合性大學,其學術地位和政治地位十分突出。但不知何時,在中國的政治舞臺上,北大學子的身影漸漸疏遠。相比下,一批曾在50、60年代負笈清華的學子大舉進入中國的政治及管理高層,水木清華秀於廟堂。原本無可爭議的北大學子卻相形見絀,於是才有了"大清國"與"北大荒"之嘆。

  據統計,僅在過去的二十多年裡,清華已經為共和國奉獻了9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18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誕生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全國人大委員長、國務院總理、國家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16人;人大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20人。清華走出來的治國之才在中央政治局委員中所佔比例一度達到25%(十六屆和十七屆),而在作為國家核心領導集體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中更是高達44.4%(十六屆9名政治局常委中清華畢業生有4人)。

  但到了2012年"十八大"之後,清華則可能後繼無人,只有現任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孤獨身影。或者說,清華人在高層至少會有整整一代人的斷層。而北大正在奮力崛起,除了現任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國家副主席李源潮、政界後起之秀胡春華、陸昊等都是北大校友。有數據表明,1949年之後出生的副部級以上官員中,清華有6位,而北大有63位(其中副部級50位)。

  從"重工科"到"需人文":從專業發展來看

  2012年,中共十八大選舉產生了新一屆中央委員會,實現了新老交替。在這個新領導集體中,205位中央委員尤引人矚目。在新一屆中央委員群體中,一個醒目特徵是具有更加明顯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背景,最集中的專業學習背景是經濟管理、法律、政治學等領域。可以說,這是一個具有全新背景的中央決策群體,預示著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將全面進入一個經濟學、法學家等具備人文社科知識背景的"精英治理"時代。

  一般認為,理工科背景出身的優勢在於執行的效率,人文社科背景出身的優勢則在於注重分析探討決定的合理性。專家認為,由更多具備人文社科背景的政治精英治國,符合現代國家治理的趨勢。尤其是政法型精英人才的崛起,對於中國未來發展的影響巨大。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未來的社會管理要進一步加強,以社會管理和社會發展為中心,突出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務的特徵。

  而此前的幾十年發展中,我國的治國之才多來自於工科專業,工科對於國家的現代化建設起到了極為關鍵的作用。但是,工科的局限在於知識面窄,對駕馭日益複雜的國家治理事務逐漸力不從心,而受到專業訓練,懂得經濟、法律、政治、管理等領域的專業人才將變得更有優勢。

  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國家治理模式的轉變,工科畢業生的比例會逐步降低,工程師治國時代將逐漸遠去,文科畢業生行情看漲,像學習法律、經濟、管理學、政治學的文科畢業生將逐步走向治理國家的前臺。在此背景下,以文科稱著的北大等政界校友將會越來越多。相應地,清華的文科相對薄弱,政界校友將會大幅減少。

  從世界範圍來看,在西方國家如美國、英國、法國等,大部分的總統、首相及內閣成員為文科生,其中尤以法律專業突出。為國家培養政界領袖或領導幹部,是所有一流大學都引以為傲的,也是其辦學水平的最重要和最關鍵指標之一。我們認同哈佛大學、牛津大學的世界一流地位,必然少不了哈佛為美國培養了8位總統、牛津為英國培養了29位首相這一關鍵因素。政治領導人物的決策決定著國家發展的方向乃至影響著全部民眾的日常生活,一步對則利千秋,一步錯則貽害無窮。

  從"基礎學"到"高科技":從學歷提升來看

  近年來,隨著學歷"本科高中化、碩士本科化、博士碩士化"傾向,致使就業市場上,對於畢業生的學歷層次要求越來越高,也變相要求未來高中生的求學路,也要越走越遠。讀完本科,一般還會選擇繼續深造,讀研,甚至讀博。

  當然,除了被動深造的一部分學生群體外,還有一部分群體,確實有研究潛質,適合繼續深造,將來做科研或學術。著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李政道在北京科協的一次報告中,把基礎學科、高科技和高科技產業化比喻為"水、魚和魚市場"。一個國家沒有基礎學科,就沒有高科技和高科技產業。就如沒有"水、魚和魚市場"一樣。因此,一個學生未來想走得更遠,在選擇大學時應注意兼顧其理科專業的基礎,工科專業的發展趨勢,確定長遠的發展目標。比如北大的理科相當強勢,而且理科、工科相互結合,相互促進,形成了"水、魚和魚市場"的同一體。由於理科基礎的強大,發展起"魚和魚市場"來也得心應手。也就是說,無論是選"理"還是選"工",理科基礎雄厚的綜合性大學更適合理科學生發展的一個重大因素。

  同時,2013年全國自主招生考試內容根據教育部要求,今年"北約"、"華約"和"卓越"三大聯盟的考試科目都有所減少,三大聯盟的考試統一從以往多而全的"小高考",調整為文科考數學、語文,理科考數學、物理。可見,從國家層面上看對人才的培養已越來越重視基礎學科的重視。

  以前有句口號,"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根據教育部學位中心2012年學科評估結果來看,北大在"數學、物理、化學"等基礎學科上,都排名全國第一。

  (信息來源: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

  當然,對於"理"和"工"來說,沒有首選和非首選之分。選"理"還是選"工",主要由考生自己的興趣和潛質來定。如果考生的數學、物理基礎紮實,抽象思維能力強,愛問"為什麼",本科畢業後不急於就業,而是想繼續在國內或國外深造,讀碩士、博士,有志於成為一名科學家、教授,那最好選擇理科。而其在學習理科的基礎上,研究生階段轉入工科學習也是有利的。

  如果考生數理基礎比較好,動手能力強,喜歡工程設計,有志於成為一名工程師,技術專家,在土木、建築、水利、機械等硬體建設領域馳騁,本科階段就能明確自己的職業定位,那最好選擇工科。

  從"設元培"到"開學堂":從招生創新來看

  2013年3月22日,物理學家王恩哥就任北大校長,他在全校教師幹部大會上說,"一個人要有夢想,一個國家要有夢想,一所大學也要有夢想。創建世界一流大學,是全體北大人的夢想,空談誤國,實幹興校。"4月14日,清華大學校長陳吉寧向高考同學發出邀請信,邀請同學加入清華人行列。"清華是一所有理想的大學,也是清華人實現自己夢想的殿堂。"

  兩所百年名校,在招生改革始終走在前列,引領全國高校創新步伐。1998年5月4日,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同志在北大百年校慶上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講話,進而引申出了"985工程"建設。以北大老校長蔡元培先生名字命名的"元培學院",是北大在創建世界一流大學過程中,探索出的本科人才培育新模式。2011年4月14日,在清華百年校慶來臨之際,與北大"元培學院"類似的"清華學堂人才培養計劃"全面啟動。

  在近些年倍受社會關注的自主招生改革上,北大與清華又一次走在了前頭。北大於2010年所試行的"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無疑於一聲驚雷,引起了各界廣泛關注。2011年北大"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在全國範圍內161所中學推廣,共210名學生參加,2012年則達到211所中學共260人參加。 與北大比肩的清華大學在自主招生路上也在不斷邁進步伐,2012年清華大學推出的"新百年計劃"看作是與北大"校長實名推薦制"的對抗之舉。清華大學自主選拔的"新百年計劃"分為"領軍計劃"、"拔尖計劃"和"自強計劃"三個部分。  2012年,清華大學"領軍計劃"覆蓋全國221所中學,比北大的"校長推薦制"資格中學多出10所。

  北大PK清華,到底"誰是中國最高學府"?如哈佛PK麻省理工?如牛津PK劍橋?根本無定論,因為個性迥異,實難決高低。但無論如何,兩校的學子都如同太極的黑白,完全不同,卻又都在努力做中國之棟梁。

  北大PK清華,你會選擇誰?請不要問我老梁會選擇誰,我的答案就在文中,你懂得!
 

相關焦點

  • 被清華北大、香港大學錄取!你會如何選擇?
    所以,有些人可能會認為香港的大學現在不如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已經被他們遠遠的甩在後面,以後可能在高考專業填寫的時候選擇清華和北大,其實這個看法是非常片面的,其評價也是非常不全面的, 可以從世界大學綜合排名的評估標準和就業影響因素上來討論。
  • 她是北京高考狀元,清華北大都來搶她,最終還是選擇去姚班
    高考的成績剛出來,清華、北大都表示要來搶她,而且黃子晴很快就相繼接到清華、北大的來電,兩個學校都希望黃子晴能報考他們學校,並承諾只要黃子晴願意報考他們學校,專業隨便挑,除此之外,各大高校以及記者都不斷跟黃子晴聯繫,這樣的電話讓黃子晴應接不暇。
  • 高考接近滿分,卻仍被清華北大拒收的「混血兒」王德民,現狀如何
    不過王德明的背後,還有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他曾經參加高考時,以接近滿分的成績報考國內一流大學清華北大,但都被拒之門外了,最終經過一番抉擇,他選擇報考了石油大學。「混血兒」王德明王德明其實與普通的中國人有些不一樣,他是一個混血兒,在當時不太被認可的。王德明父親早年在美學醫,接觸到了來自瑞士的女子,兩人情投意合後結婚了,生下了王德明。
  • 鍾芳蓉報考北大考古專業,而北大古生物學薛逸凡,卻轉行計算機了
    鍾芳蓉報考北大考古專業,而北大古生物學薛逸凡,卻轉行計算機了 湖南留守女孩鍾芳蓉今年報考了北京大學考古系,引起了人們的激烈討論。有網友為她感到高興,考上了最好的大學,而且還去了感興趣的專業,值得高興!也有很多人為鍾芳蓉感到惋惜,雖然是北大考古系,但畢竟還是考古系,這個專業太冷門了,沒錢途!
  • 從學霸到影星,從清華到北大,她憑什麼如此優秀?
    因一釐米之差被清華拒絕,「轉身」就進了北大,她是怎麼做到的? 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作為國內高校的2座泰山北鬥,一直是莘莘學子奮鬥的目標和前進的動力。今年,很多省市區的清華和北大投檔線也已經出爐,比如清華在山東的投檔線都在680分以上,看到這個錄取分數線,可以用一個字形容,高!
  • 如果「復讀生」考上清華北大,將獎勵108萬,復讀招生班出奇招!
    各省的高考分數已經出來了,有同學在歡呼的背後,也就會有人在哭泣。高考是一場競爭殘酷的比拼,分高者勝出,沒有達到分數線的同學只能另謀出路。於是,很多高考失利的同學會理所當然的選擇重新再戰高考,再用一年的青春來另改人生。因此,現階段的很多高考復讀班正在聲勢浩大地進行復讀招生宣傳。
  • 「最帥院士」王德民:高考成績近乎滿分,卻未被清華、北大錄取
    1955年,他迎來了一次改變命運的機會——高考,以各門近乎滿分的成績出線,其中數學100分,物理98分,化學96分。那個是100分制的年代,這樣的成績,考入清華本應該沒問題。而他本人也這麼認為,很自信地報考了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
  • 高考接近滿分,被清華、北大拒受的學霸王德民,後來去哪上學了?
    到了參加高考,考試中他的表現也很好,而且他想要上的學校就是清華和北大,當時,他報考了北大的物理系和清華的水利系。他的高考分數是將近滿分的,高考分數遠超清華、北大錄取線。但是,最終他被拒絕了。拒絕的原因是血統不純,畢竟是中瑞混血兒!現在對於這樣的事情,我們可能不理解。但是,一定不要忽視了時間。他參加高考的時候是1955年。
  • 《最強大腦》今年最強並列第一是兩個女孩,北大清華雙劍合璧了
    但是你不得不承認啊,這些人是真的都很強的,他們不是吹噓出來的,而是靠著自己的實力展現出來的,特別是今年最強大腦還出現了並列第一。最強大腦初選並列第一是兩個女孩,這兩個人都直接拿到了150分,不分勝負評為並列第一,著實讓人感受到了智商上的壓制,而這兩個女孩,居然方方面面都是能力相當的,只是看一下她們的數據資料,都會突然理解為何她們可以並列第一。
  • 高考:華東五校各有千秋,浙大農學、工學第一,報考哪所最值?
    清華大學是我國排名第一的理工類大學,而北京大學則是我國排第一的綜合樓高校,在各科學科建設實力上,清華北大各有千秋,位居清華北大之後的華東五校,也是我國各所大學中,學科建設實力超群的5所985、雙一流大學。
  • 681分無緣北大,選擇北師大,新高考選擇「純文」組合最吃虧?
    而實際上,無論「3+3」模式還是「3+1+2」模式下,選擇政史地組合的學生,都是排名前幾位的。政史地組合,為什麼不被看好呢?選擇這個組合到底好不好呢?哪些學生適合選擇這個組合?我下面就對這個問題進行一一分析。 一、「賽道」被搶佔,「文科生」更吃虧了! 有位家長在網上說:「山東實行新高考第一年,政史地組合吃了大虧!」
  • 喬英子能上清華北大卻選擇了南京大學,南大天文學到底有多牛
    電視劇《小歡喜》讓南大天文系徹底火了起來,喬英子在最終的高考之中分數夠上清華北大,卻依然堅持報考南京大學,不是說好原來是為了逃離媽媽的逼迫的麼?這最終來了個大反轉,我還以為能留北京上北清二校呢,不過學霸就是學霸,就算一時想不開鬧抑鬱,調整好了還是能穩贏的。
  • 山東高考頭名拒清華北大 即將師從中國高能物理頂級科學家
    千龍-法晚聯合報導(記者 馬曉晴)7月14日,山東省高考理科頭名孫昊,以718分的高考成績被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物理專業錄取。今年9月開學後,他將成為中國高能物理(又稱「粒子物理」)領軍科學家王貽芳院士的學生。
  • 繼清華北大後,浙大也婉拒了江蘇文科狀元白湘菱,為何名校不敢破
    話雖如此,許多外省的同學也許不明白,為什麼一個省份的高考狀元都不能考上清華北大?首先要解釋一下江蘇的高考模式。  江蘇高考總分為480分,其中語文、數學、外語3科成績均為合格。這些人中,語文160分,數學160分,外語120分。對理科生來說,數學加40分;對文科生來說,語文加40分。
  • 如何在距離高考還有228天的今天,「提前」拿到清華北大通知書?
    距離2021年高考還剩234天,正是百萬考生埋頭苦讀,甚至拼死一搏的時候。但是已經有50名學生提前拿到了清華、北大的入場券。,直接保送清華、北大等名校。2.14%的清華北大錄取率,相比較高考的0.07%錄取率,翻了足足28倍。6.4%的985院校錄取率,相比高考1.6%也翻了將近4倍。 事實上,今天的高考早已不再是座獨木橋。卻仍有數以千萬的家長和學生選擇了走最艱難的路。甚至拼了命,也得不到一個滿意的結果。
  • 這些大學的王牌專業竟然可以媲美清華北大復旦?你知道嗎?
    有些大學的王牌專業竟然可以媲美清華北大復旦,你知道嗎?2020屆的高三學子還有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就要參加高考了,有些人認為高考之後就沒有事情了,但是錯誤。相比較高考而言,報考可是一件比成績更重要的事情,那麼大學應該如何選擇好的專業?
  • 中國高考金字塔一覽,考上清華北大的機會只有0.04%
    中國高考金字塔一覽,考上清華北大的機會只有0.04%。考清華北大讀985大學有多難,看看中國高考金字塔就明白了。高考適齡人員有近兩千萬,參加高考的55%,只剩下一半人了考取本科的人四百多萬,只有不到四分之一。大家都想去的一本只有一百三十多萬,不到8%,211不到48萬人,2.69%的人有機會,985不到16萬人,0.89%的人有機會,清華北大不到七千人,0.04%的人有機會。
  • 高考報考,是學校重要還是專業重要?法學真的很難就業嗎?
    昨天小編發了一篇《高考應不應該報考法學專業?》,從評論可以看出大家對報考哪所學校都非常關心,那麼在報考的時候,到底是應著重關注學校,還是應關注專業呢?第一,看成績,如果是成績特別好的,高考分數在670以上的,對於學校來說,只是在清華、北大、浙大、人大之間徘徊,那麼當然要看專業,一定要選一個自己喜歡的專業;而對於成績比較低的,可報考的範圍在專科、三本、民辦徘徊的,我們也是要選擇看專業,一定要選擇對自己的未來有用的專業。所以,我們這裡說的考慮學校重要還是專業重要的考生,是介於成績特別好與成績不好之間的。
  • 北大文科專業被理科生佔據?新高考最荒誕的一幕,終於可以結束了
    新高考模式下,傳統文科生的日子越來越難了,我們看一眼北京大學2020年在山東省的各專業選科要求,再看一看山東2020年的高考成績一分一檔表,就知道了過去的傳統文科生,在新高考裡到底有多難!你能想像北大的歷史系,竟然可以招收新高考選科沒選歷史,卻選擇了物理、化學的學生嗎?
  • 恭喜南京大學自然指數排名超越清華、北大!等等,啥是自然指數?
    #教育#恭喜南京大學超越清華、北大,等等,怎麼還有個前提,自然指數超越?不是其他的超越,也不是全面超越?這個自然指數又是個啥?南大在自然指數上,超越了清華、北大自然指數是啥?在2019年新公布的自然指數榜單上,南大位列中國高校第一、世界第七,清華、北大緊隨其後,難道,中國高校排行榜,要變天了嗎?自然指數,更側重於物理學、化學、生命科學等基礎自然科學類的論文,也就是說,在這些類別學科上的表現,南京大學具有傳統優勢,超越了國內高校的傳統雙雄:清華、北大。要論綜合實力,國內高校仍然以清北為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