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北京大學舉辦本科生畢業典禮,3600多名本科生完成學業,即將告別燕園。
今天是北大校長郝平上任後首次為畢業生帶來「最後一課」,他寄語即將走出校園的年輕人,要做永遠向上的青年,要堅守立身處世的定力,要繼續久久為功的動力,要成為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助力,還要保持不斷探索新知的學習力。
告別
上午八點,在北大附屬幼兒園小朋友們帶來的中國風舞蹈表演《古詩童韻》中,北京大學2019年本科生畢業典禮的序幕緩緩拉開。孩子們身著飄逸的仿古裝扮,長袖善舞,並現場表演書法、剪紙等技藝,送別大哥哥大姐姐們。
今天,中央芭蕾舞團交響樂團也來到北大邱德拔體育館,演繹悠揚的《輝煌的大波洛奈茲舞曲》。
「在遺忘中不舍,醉醒交錯,青春大概如你所說。在花落時結果,期望很多,青春大概都這樣過……」北大04級法學院兩位學生原創的歌曲,多年來作為默認的「畢業歌」,在燕園學子中傳唱。今天,伴隨著中央芭蕾舞團交響樂團的伴奏,畢業生們帶著對燕園的依依眷戀,唱起這熟悉的旋律。
今天,北大學生還唱響校園原創歌曲 《等到畢業我再告訴你》,在三位學生深情演繹之時,大屏幕上播放著沙畫視頻中,未名湖、博雅塔、以及曾經學習生活過的宿舍、教室等一一入鏡,勾勒同學們過往的青春時光。
寄語
今年,北大共有3621人 完成本科培養計劃,達到畢業和學位授予要求。其中,523人獲得「北京大學優秀畢業生」榮譽稱號。
今天的畢業典禮可謂高朋滿座,北大請來不少知名老學長一起為畢業生加油囑咐,他們之中有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彭佩雲、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北京大學原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陳佳洱,北大文科資深教授、中文系教授袁行霈先生等。
最後一課上,北大校長郝平回顧了北大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的歷史:
121年前,在救亡圖存的維新浪潮中,京師大學堂應運而生,從那以後,每當國家和民族遇到挫折和危難,北大和北大青年總是一股向上的力量,去振奮一個時代,點燃一份希望;100年前,北大青年發起五四愛國運動,愛國、進步、民主、科學,成為一代代北大青年畢生追求和踐行的信念;40年前,北大青年學子喊響了「團結起來 振興中華」的口號,為改革開放注入了青春與活力;去年5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北大,「團結起來 振興中華」的口號再次響徹校園。
郝平說,國家需要青年,青年也將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臨別之際,他對大家的囑託就是:做永遠向上的青年。
他解釋,永遠向上,是一種奮鬥者的姿態,是執著追求的境界與持續努力的方向,更是一種價值觀。
在郝平看來,
做永遠向上的青年,要堅守立身處世的定力。北大人對祖國的熱愛,流淌在120年的精神傳承之中,是去不掉、斷不了的血脈,是最強大的精神追求和永遠向上的精神定力。 做永遠向上的青年,要繼續久久為功的動力。只有耐得住平凡,才能收穫不平凡;只有在挫折面前堅強、堅持和堅守,才能繼續久久為功的動力。做永遠向上青年,要成為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助力。他希望廣大畢業生樹立廣闊的國際視野,開放包容、交流協作、和而不同,保持文明的多樣性,勇於面對人類社會共同的難題,培養與增強解決這些問題的能力。做永遠向上的青年,還要保持不斷探索新知的學習力。他希望畢業生始終保持對新領域、新事物的求知慾和探索心,站在更高的高度,用整體和更廣闊的視角認識我們所處的這個星球,思考我們人類的前途和命運。
「你們即將從北京大學畢業,擁抱偉大時代,走向磅礴天地。」郝平最後送上祝福,今天,國家發展正當其時,希望你們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追夢人和奮鬥者。
當日,北大黨委書記邱水平也為畢業生送上三句箴言:
一是有所信,始終堅持「愛國科學民主進步」信仰,繼續喊響「團結起來 振興中華」的時代最強音,把個人的小我融入祖國和人民的大我之中;二是有所為,要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陽光心態。抱定宗旨,咬定目標,永不氣餒,永不迷失;三是有所守,必須更主動去適應社會,以建設性的態度融入社會發展主流,守住作為北大人的底線,始終光明磊落、謙虛謹慎、淳樸厚道、腳踏實地。
附校長講話原文(記者現場整理版,實際文字以學校發布為準)
做永遠向上的青年
北京大學校長郝平在2019年本科生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上的講話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各位老師,親愛的2019屆畢業生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真捨不得大家離開北大。今天是一個值得我們銘記和珍藏的日子,我們又有3621名本科生即將從北大出發,走向新的人生旅程。這裡,請允許我代表全校師生員工,向大家順利完成學業並獲得學士學位表示衷心的祝賀。
過去的幾年中,你們把自己的青春時光揮灑在這個校園裡,學習知識、結識好友、增長才幹,過往的校園生活和師生情誼都將成為你們一生中最美好的記憶。
今年是北大建校121周年。121年前,在救亡圖存的維新浪潮中,京師大學堂應運而生。從那以後,每當國家和民族遇到挫折和危難,北大和北大青年總是一股向上的力量,去振奮一個時代,點燃一份希望。
今年還是五四運動100周年。100年前,北大青年發起五四愛國運動,愛國、進步、民主、科學,成為一代代北大青年畢生追求和踐行的信念。
40年前,北大青年學子喊響了「團結起來 振興中華」的口號,為改革開放注入了青春與活力。
同學們,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機遇和機緣。國家需要青年,青年也將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魯迅先生在《我觀北大》一文中說,北大是常為新的,改進的運動的先鋒,要使中國向著好的,往上的道路走。他設計的北大校徽,有一種很形象的比喻是,一個人用雙肩奮力向上託舉著兩個人,三人為眾,眾志成城。今天的北大青年依然需要承擔奮力向上託舉。所以臨別之際,我想送給大家的話就是:做永遠向上的青年。
永遠向上,是一種奮鬥者的姿態,是執著追求的境界與持續努力的方向,更是一種價值觀。
做永遠向上的青年,要堅守立身處世的定力。孫中山先生說,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麼樣愛國,對國家和民族懷有赤子之心、報國之志,是實現我們人生價值的最大定力。只有具備這樣的定力,才能為國家和民族盡到自己的一份責任,貢獻一份力量。
去年,我到延安看望選調生。一位90後的北大畢業生主動請纓到貧困村工作,初春時節,為了給剛剛開花的蘋果樹保暖,讓老鄉們有一個好收成,他在山上堅守了三天三夜。老鄉們伸出大拇指誇獎他是好後生。剛才我們也通過視頻了解了北大支教團的事跡,每年我們都有一批本科畢業生到西部和邊疆地區開展支教服務。這是北大的傳統,已經堅持了20年。今天,你們中間又一批同學接過接力棒,到祖國的最基層去,續寫向上的青春篇章。
發明漢字雷射照排系統的王選院士臨終前在遺囑中寫到:我對國家的前途充滿信心,21世紀中葉,中國必將成為世界強國,我能夠在有生之年為此做出一點貢獻,已死而無憾。讀來,讓我們為之動容。
同學們,北大人對祖國的熱愛,流淌在120年的精神傳承之中,是去不掉、斷不了的血脈,是我們最強大的精神追求和永遠向上的精神定力。
做永遠向上的青年,要積蓄久久為功的動力。有人說這是一個浮躁的時代,浮躁讓有的人不再相信勤勤懇懇,默默無聞,可以有所成就。但是在這裡,我想和各位同學說的是,要相信始終堅持的力量,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前行。西南聯大時期,辦學條件非常艱苦,學校缺少教材,著名物理學家北大前校長周培源先生就親自刻鋼板,印製講義。今天北大校史館還保留著老校長當年親自刻印的教材。老校友屠呦呦是我國第一位在本土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科學家,她成功的背後充滿著艱辛。從上世紀60年代起,她帶領團隊調查了2000多種中草藥製劑,經歷了一次次實驗失敗後,她不氣餒、不放棄,最終在第191次實驗中獲得了成功。同學們在未來的事業中都會面臨一些困難與挑戰。只有耐得住平凡,才能收穫不平凡;只有在挫折面前堅強、堅持和堅守,才能積蓄久久為功的動力。
做永遠向上青年,要成為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助力。當今世界如同一個五彩斑斕的拼圖,各個國家、各個民族一起構成了多元的人類文明,人類社會形成了越來越緊密的命運共同體,面臨著越來越複雜的困難挑戰與不確定性。2013年至2015年,擔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7屆大會主席的經歷,讓我對這些問題有了更加直觀的感受。因為每一種文明都有其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蘊,不同文明之間應該相互尊重,共同進步。2018年,北大學生中共有84人次到國際組織實習或任職,4600多人次通過各級各類項目出國學習交流,此外還有長短期留學生7000多人。今天,他們當中的畢業生也來到了畢業典禮現場。大學,已經成為推動各國教育合作的重要橋梁和紐帶。世界各地的優秀文化在北大相互交流,新科技、新思想、新知識在交流契合中不斷迸發。我希望同學們,樹立廣闊的國際視野,開放包容、交流協作、和而不同,保持文明的多樣性,勇於面對人類社會共同的難題,培養與增強解決這些問題的能力。
做永遠向上的青年,還要保持不斷探索新知的學習力。當前,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為標誌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已經給這個時代帶來了顛覆性的影響,信息和知識更新換代的速度大大加快。幾年來,同學們在北大收穫了很多學科領域的知識,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收穫是持續學習、終身學習和勇於創新的意識和能力。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篇幅最大的一部學術著作,是有關製糖歷史的專著。我曾當面問過他,為什麼會對這個問題產生興趣?季老說,糖這個字在西方各國的語言中都是外來語,來自梵文,反映了人類文化交流的歷史。最終,經過十幾年的不懈努力,季老完成了《糖史》這本著作,已87歲高齡。北大還有很多老教授們,雖然已到退休年齡,依然從事著科學領域的研究,老教師們尚且志在千裡,我們更應該向他們學習,學無止境。
人類對於世界以及宇宙的探索和認知才剛剛開始。現代科學誕生不過幾百年,探索航天技術不過幾十年,這和地球年齡的46億年,銀河系年齡的一百多億年相比,無異於,滄海一粟。希望同學們在今後的生活中,始終保持對新領域、新事物的求知慾和探索心,站在更高的高度,用整體和更廣闊的視角認識我們所處的這個星球,思考我們人類的前途和命運,心懷敬畏、勇於探索、只爭朝夕。
100年前,李大釗先生對青年講:為世界進文明,為人類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資以樂其無涯之生。
青年朋友們,你們即將從北京大學畢業,擁抱偉大時代,走向磅礴天地。今天,國家發展正當其時,希望你們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追夢人和奮鬥者。我衷心祝福大家在未來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健康快樂,永遠向上,前程遠大。謝謝大家。
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任敏、李祺瑤
攝影:和冠欣
監製:王然
編輯:姜晶晶
流程編輯:劉傑璋